酒文化是人类生活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酒俗。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及生活习惯甚至性格特色,均可从酒俗中得到反映。纵观世界酒俗,则能使我们领略一幅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美丽画卷。
韩国
韩国人将饮酒作为日常交际的重要手段。韩国成年男子平均每月喝酒超过10次,女子也超过6次。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东西方世界的联结、日常生活的交融,“洋货”在如今的国人眼中并不稀奇。就拿酒来说,倒退几十年,端个高脚杯,开瓶西洋酒,再夹支大雪茄,俨然一派上层人士的标配。
一、截然不同的历史
在,酒的历史追溯到杜康,所以才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传世。在希腊,人们普遍浪漫的认为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发现了酒的制作方法,教会了人们如何酿造葡萄酒。不过不管东方西方,这两个源头差不多处于同一时期。
木老爷酒在云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1382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于公元1381年派出30万大军征讨云南,滇西大理段氏地方政权被明军一举击破,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从汉姓名字。木氏土司为了保持其统治集团姓氏尊贵,在社会各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则代代世袭,父子相传。木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一共因袭相传二十二代。
率从归顺后的木氏土司木老爷在明朝的的统治下并不闭关自守而是广交中原杰士,大力发展了丽江的教育和经济。同时,木氏土司木老爷也在传承着自己民族的文化。以木老爷为首的纳西族,他们崇拜大自然,大自然就是他们的神。同时勤劳的纳西人民为了自己的发展和世代的延续也很重视生殖膜拜。
木老爷平生较喜欢喝酒,可木老爷不喝一般的酒,木老爷较爱喝的酒是由高山苦荞和生长于海拨三千米深山清泉的龙须草配上玉龙雪山的高原雪水酿制数年而成。木老爷每年都会派人运送贡酒至京城给当时的朱元璋享用,由于从顺后滇西北地区在木氏土司的统治下经济、文化、医疗和教育都有了明显的发展,于是明神宗钦赐“忠义”二字给木氏土司。
在高寒山区,秋收后陕南人习惯用玉米自酿“烧酒”(白酒),有的人家一年酿数百斤,不卖一两,全部用于自饮。也有人用拐枣、柿子、梨、高梁杆、玉米杆酿酒的。当地流传的民谚说“收罢秋,粮入仓,家家户户酿酒忙”就反映了这一情况。在平原地区,春节前几乎家家都要用糯米酿造“黄酒”。人们说“过年做黄酒,显得家富有”,因它是自家酿的,花钱不多,可以让客人放量畅饮,主家不致出现壶空酒尽的寒酸窘迫之状。
所谓“无酒不成宴席”、“无酒不成礼仪”。陕南人爱喝酒说什么“有酒不怪菜”,炒一碗酸菜,或弄几个生辣椒,也宴酒。特别是山里人用大土碗盛酒,豪爽得很,凡饮一醉方休。每逢宴席不灌醉喝倒几个不肯收场。城里人多喝瓶子酒,平川和山区农村,多喝自烤自酿的柿子酒,秆秆酒、苞谷酒、高粱酒、大麦酒、拐枣酒、阳桃酒等农家烧酒。平时几乎家家都有一缸酒,以备年节和来客之用。饮酒也有一定的规矩,开瓶或斟前列杯酒要敬给上席的老者或尊者,然后依次斟酒,就餐时先喝“门杯”,然后由主人一一向客人敬酒,先长后幼,主家成员凡能端起酒杯的,几乎都要上阵敬酒。
在酒席上主人还要热情地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向主人回敬,斟酒日“满上”,以杯满为敬;劝酒曰“干杯”,意在让对方多喝。劝酒时还有碰杯的习惯,并要说一两句祝福对方的吉祥话。在陕南作客,如果没酒量,就不要端酒杯,在未开始斟酒前,就把自己面前的酒杯倒扣在桌上子,这样,主人知你不能喝酒,也就不硬劝你喝了。
陕南人有用甜酒招待宾客的习俗。甜酒即醪糟,用糯米加的甜酒曲酿成,色白汁清,略带酒味,醇香绵甜,含酒精成分10%左右,不善饮酒者也可饮用。
陕北人喜欢喝酒,绝非天性使然,而是有其特殊的地理背景和人文因素。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草原,西依甘肃东北部及宁夏贺兰山,东与山西的吕梁地区一衣带水,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大。
每当冬来的时候,寒风凛冽,使人感到刺骨穿心的冷,因而,人们就想起了用酒来抵御严寒。这里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人们习酒成性。这里生活的人们,历来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过日子,面对荒山、沟壑,形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格,一旦闲暇,便会饮酒消遣,排除内心的压抑,消减劳碌时的疲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形成了陕北人嗜酒的习惯。不管是大型的红白喜事,还是给老人贺寿、给孙子做满月抑或给儿子娶婆姨时定亲、议话,陕北人都要摆上几桌,喝个痛快。陕北人性格淳朴善良,为人正直,讲原则。酒场上,也讲究酒规。与人交往看重人品,喝酒还讲酒品,酒场上,一律按酒规办事。
陕北人不仅喝从城里买来的白酒,而且还喝自家酿造的黄酒。每到冬天,陕北的妇女们就会早早采曲,做上一大缸黄酒放在炕屹崂发酵。等到正月里,用它来招待城里来的亲戚,黄酒在城里人眼里可是个稀罕物。人们喝起黄酒要比白酒还得劲,黄酒喝着要比白酒顺口,不仅香味浓郁,味道醇厚,还具有补中,健身,提神之功效。
说起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说起“劝酒习俗”,可是由来已久,人的热情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酣畅淋漓。
汉中、安康人善饮,这是众所周知的。汉中、安康人不但善饮,而且善劝,其劝酒的水准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不讳地说,汉中、安康人的劝酒已骎骎乎形成一套精致且精湛的技艺了。这种技艺只有亲临汉中、安家并亲炙其味的人,才能窥其纤毫,并为之叹为观止。
首先,汉中、安康人的劝酒浸染着一股艺术的气质与善良的霸气。有板有眼,循循善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恍如软刀子杀人,于温藉融和之间,让人酩酊大醉。而且,其敬酒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套论证,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深文周纳,无所不包,对被敬者构成了强大的论证,让人觉得不满饮此杯,简直枉披人皮矣。这种劝酒的艺术与一些地方动辄“不喝此杯,便是看不起兄弟”之类的做法,自是另出机杼棋高一着矣。尤其可爱的是,劝到高潮时,还能即兴背一首情诗助兴,声与情并茂焉,其情之真意之切,让人觉得不喝此杯简直有愧列祖列宗,即便手里端的是断肠散鹤顶红,也决不皱皱眉。
汉中、安康人喝酒的规则,有一种属地主义的色彩。无论是席位的安排,敬酒的顺序,动箸之先后,都有一套细致的规矩。这些规矩皆是属地法,解释权都归主人,上海的习惯法自不能适用。在酒桌上动辄得咎,犯规不断,而每次犯规,都有相应的“惩罚”,叫天天不应,只好认罪伏法,推杯换盏,以致醉卧沙场。众所周知,法理学上有个推定,即所有人都被预设知晓法律之全部内容,故而不承认所谓“不知者不为罪”之说。汉中、安康人喝酒的规矩,似乎也有如是之效力。所谓不知晓当地饮酒习惯的说法,在那里是没有抗辩之效力。
陕北自古乃边关重镇,胡汉交融,民风淳朴而粗犷,饮酒蔚然成风。独特之历史、地理与气候环境造就陕北人独特之酒文化。
陕北人尚酒。酒聚五谷之精髓,集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酒乃陕北人生命之一部分,亦是陕北人灵魂之一部分。陕北人喜悲生死,迎娶送接,莫不喝酒。结婚满月,大摆筵席,满桌佳肴,酒香四溢,宾主尽欢,酩酊大醉;如遇好年成,庄稼汉绽开笑颜,一壶烧酒下肚,满目憧憬话来年;偶有余暇,拦羊的不忘小酌几口,吼几声悠扬的信天游,寄情于广袤的黄土山岭间;数九腊月,吹鼓手们反穿一袭白羊皮大袄,五六人围着一堆熊熊柴火,看着袅袅云烟,温酒论艺技;生离死别之际,亲戚六人悲恸欲绝,三碗撒酹祭黄土,哭声动地叩魂归。陕北人热情、好客,概以酒来传递与表达。无酒不成局,唯醉情方尽。与陕北人有过交往之士无不赞叹陕北人热情好客,与陕北人对过酒之人无不佩服陕北人豪爽善饮。客在外,长思乡,一番大醉之后莫不令客吁出“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之感慨。
喝酒尽兴。陕北人乐群饮,少有独酌。江南名士饮酒需古榭亭台、小桥流水之情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之雅兴;陕北人饮酒则大漠血月,古道西风,红泥小炉,几壶烈酒。平日或疏于联系者,或沉默寡言者,一旦酒酣耳热,便会手舞足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颇有气吞山河之势。即便天崩地裂,兄弟自能擎于天地之间。话若至此,唯有舍命陪君子。人生一大乐事莫过于酒后观人。此时尔若行酒有余,大可点一支香烟,或观其慢品细酌,哭笑不得;或观其一饮而尽,快意恩仇;或观其脸红脖子粗,圆睁双眼如斗鸡;或观其捊袖攘拳,划拳声震天响;或观其醉颜微酡,朦胧惺忪;席间若有女汉子,此时亦不免腮晕潮红,面若桃花……种种窘态,不免贻笑。此种心态大概能满足千百年来男人好斗之本性。
喝酒观人。酒品即人品,酒境即人境。陕北人信奉“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不喝不够义气,不劝不够朋友,不醉主兴不尽,不醉客意不诚。陕北人劝酒是硬灌。你喝多少,对方也得喝多少,耍滑弄奸之人众人皆鄙之。试想,满座豪饮气贯长虹,尔岂能苟且一隅抿嘴小嘬?其时,唯有拎颈提壶才可显示出陕北人之生猛。“酒后吐真言”乃人之潜意识、真性情之流露,一醉兴起,无话不说,知心话飞出心窝窝,对方才能与尔交心。若非身体有恙或真不能喝酒,陕北人看不起滴酒不沾或以茶代酒者。
绍兴是酒乡,因此以酒为纳采之礼,以酒为陪嫁之物,就成了绍兴男婚女嫁中的习俗。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绍兴婚嫁酒。这里较有代表性、较典型的东西就是“女儿酒”。“女儿酒”是女儿出世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做陪嫁之用。
推荐阅读:
继唐诗之后,古典诗歌的浩瀚银河中,又漾出一颗璀璨的明星——宋词。豪放派词作中的酒是浊酒;婉约派词中的酒则是清酒。今天,小编将和您一起唱读宋词中的酒文化。
宋词因风格差异被划分为豪放与婉约两派。豪放派词作中的酒,是豪迈或悲壮的浊酒。“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故友相逢,浊酒一杯,淡尽古今万千事,所有的的洒脱和豪迈,只在这杯浊酒中。又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士离家千万里,归期无望,对家乡的想念,全付诸此樽浊酒。也许,浊酒的强劲可以冲淡词人对家的思念,亦或醉后才是归期。
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中华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各民族都有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民间酒俗。
古代饮酒礼仪大致有四步:拜、祭、啐、卒爵。现代饮酒礼仪虽然加以简化,却也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明发扬光大。首先,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中秋节饮“桂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等等。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温馨提醒: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倡导诚信合作、互惠共赢!为了保证您的利益,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以免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