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新闻网

傩舞,是我国远古时期中原地区驱疫逐鬼的一种巫舞形式,历尽千年沧桑,中原地区已不复存在,在邵武市的和平、大埠岗、桂林、金坑、肖家坊、沿山等几个乡镇却至今仍传承了这一古文化的活化石。

据和平镇坎下村前山坪自然村遗存的一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专门记当地傩祭活动的石碑记载,邵武傩舞始於宋代,迄今已传承了上千年,现仍流行于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乡镇的一些村庄。邵武傩舞保留的是头戴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说唱的原始的“舞”,而非其他许多地方衍变了的“傩戏”,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古傩余韵,保留祭仪乐舞中的驱傩原生形象,具有原始性,名符其实是古傩的活化石。

邵武傩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古越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又融释、道、儒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又有弥勒教、无为教、摩尼教等流传轨迹和影响,这是全国各地傩文化形态很少见的现象,同时也是各种文化在闽北熔汇、积淀的遗存,对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2008年,邵武傩舞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08年邵武市被命名为“中国傩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邵武三角戏

三角戏是主要流行于邵武及其周边的的一个地方剧种,因其原来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而得名。其起源大约在明清之际,是由花鼓戏、黄梅戏、采茶戏、邵武民歌融汇演变而成的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

三角戏从产生伊始迄今有400余年,所有剧目的题材均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家庭纠缠之类故事,被称为“家庭戏”。它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剧中人物无非是农民、小商贩、土财主之类,没有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当地百姓评价三角戏是:“没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三角戏的说唱道白用的是“土官话”和邵武方言,言词诙谐幽默,表演方式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旦角均倒退着出场,丑角多用扇子、走矮子步等。其曲调有专曲专用和通用于任何剧目的“湖广调”两大类,曲牌名称多以剧目名称而定,也有以角色名称和地名为名称的。

由于三角戏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因而被誉为“全国地方戏剧一枝花”。2005年,邵武三角戏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邵武市被命名为“中国三角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长门(音tang)

长门(门内添一竖划,音tang),是邵武南区的肖家坊镇、和平镇、大埠岗镇、桂林乡特有的一种吹打乐曲牌。其产生最迟不晚于明嘉靖,“长门”的“门”字是艺人们自创的一个地方方言字,至于为什么称为“门”,据说是世代相传,老艺人们也难言其详。

长门分“一门”、“二门”、“三门”。艺人们在演奏时用移指,借字等手法,将原始曲调作多种变化,然后又将变化了的曲调回到原调上来,并可以再次进行变化,如此不断反复,变化多端,故可以化出“一门”、“二门”、“三门”。每一门又有“小工调”、“五六工”、“六调”等变化,每种变化又有“正调”与“邪调”的区别,演奏时,由唢呐主奏,打击乐击节,用清锣在曲牌与曲牌之间连接。

吹打乐“长门”是在长期的婚丧喜庆和其他礼俗活动中,而根据活动的不同内容,进行的不同阶段进行演奏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成套乐曲,形成了参与各种礼俗活动的程序性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2005年,邵武长门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河坊“抢酒节”

在河坊村,“抢酒节”比过大年还要隆重热闹。九月初一的前一天开始演大戏。九月初一这天凌晨一点左右,就开始有许多男男女女扶老携幼提着三牲、果品、香烛、鞭炮前来将军庙祭拜赵子龙。

早饭后,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河坊村,村委礼堂前空坪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空坪中央已经摆放好两个写有“赵大将军”的大木桶,这两个大木桶是作为抢酒节特制的,到时将坛中酒集中倾倒进这两个大木桶以供人们抢舀。这一坛坛的红酒,都是村民们自愿送来的。多数是家中娶亲的或生丁添子、家庭平安和睦、生意发财、工作顺利、考上大学、病愈健康等等的人家早就作好准备事先酿造的。

大约上午十点,一坛坛清澄鲜亮的红酒陆续倾入大木桶中,人们手拿锅瓢盆桶各式各样的工具翘首以待。时辰一到,锣鼓齐响,,震耳欲聋,鞭炮轰鸣,烟雾弥漫,早就等在一旁的青壮年村民们一涌而上,争先恐后抢舀大桶中的红酒,在旁观阵的人们呐喊助威,锣鼓声,鞭炮声,喧闹声,响成一片,场面壮观。

中午,村民们家家户户摆设酒宴,招待亲朋好友。外地来的客人,不管认识不认识,进了谁家都能得到好客的主人的盛情款待。这天,家家户户都是高朋满座,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下午,人们抬着赵将军和赵夫人的神轿,擎着大凉伞,吹吹打打,到各自然村走家串户,为乡民们祈福。乡民们家家户户都在大门口安放方桌,摆好果品,点燃香烛,恭迎赵大将军的到来,祈求平安幸福,祈求发财致富,祈求生子添丁。神轿队伍走完所有村落的每户人家,将赵大将军神像送回将军庙,整个抢酒节才算结束。

2007年,河坊抢酒节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三、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邵武南词北调

邵武市的南区肖家坊镇将石村、和平镇坎头村一带传承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南词北调”,当地土话亦称“汉调”。其起源于何时无文字资料可考,有人说始于宋代,有人说始于清代,但都一致认同是从江西传过来的。

“南词北调”不是在舞台上进行的表演,而主要是用于结婚、祝寿、弥月等红喜事,在办喜事的人家宅第内进行。由于当地历来都流行一句话:“世上三般丑:剃头、扛轿、吹鼓手”,旧社会“吹鼓手”艺人被视为下等人,所以其表演场所都是在主人宅院正厅下天井侧旁的厢房或偏房内,场地受到限制,因此,它不可能有任何舞台动作和服装道具,只能是融道白、唱腔、闹台为一体,由四个人以吹打乐坐唱为表演形式。其曲牌有汉调西皮、下江、侧板、摇板、快板等,说唱用的是“土官话”,说唱的也是戏文内容,有《郭子仪拜寿》、《文王访贤》、《永乐观灯》、《打天官》等传统戏目,这些剧目都是靠艺人们口述和手抄而传承,现存尚有12本剧目的手抄本,可以说实际上是京剧的翻版。

2007年,南词北调被列入南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二)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

和平镇有几户专门做豆腐为生的人家,他们做豆腐与众不同,传统的豆腐制作不是用石膏就是用盐卤,而他们既不用石膏,也不用盐卤,只是在头一天的豆浆中留下一点,次日煮豆浆时一边搅动大锅里的豆浆,一边慢慢注入昨日留下的陈浆,以陈浆作为酵母制成豆腐,这种豆腐就叫“游浆豆腐”。这种豆腐细嫩爽口,且绝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副作用如胆结石等,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游浆豆腐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

2007年,和平游浆豆腐制作工艺被列入南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三)和平浴佛节传经

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邵武和平镇在浴佛节却至今还传承着一种奇异的习俗——“传经”。和平浴佛节“传经”是全国独有的一项民俗活动。在这项民俗活动中,供奉的是一尊裸体的神佛塑像——太子菩萨,而且只供奉这尊裸体太子菩萨,没有供奉其他神佛像,这就使得和平的浴佛节传经习俗披上了一层神奇色彩。浴佛节传经的起源无考,但至迟也在清代就有了,至于最早出现于何时则无法确定,有可能可以追溯到唐代。

传经活动的宗旨目的主要是祈生子和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传经开始前用糖水洗浴裸体的“太子菩萨”,尔后将太子菩萨置于糖水中,尚未生子的年青妇女祈盼生子,要以手触摸太子菩萨的生殖器,并舀这糖水喝,据说这样就能生子,很灵验。参加传经活动的其他信众则是祈求子孙满堂、人丁兴旺。

和平“传经”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街上举行(天下大雨改在延喜庵内)。在北门(武阳楼)城门口摆上一张方桌,供奉“太子菩萨”,摆设香、烛、油灯、花瓶、茶叶、果(苹果、桂圆)、柏枝(代表百子千孙)、檀香、香炉、符、经书以及糖水、糖果等。供奉的这尊“太子菩萨”很小,只有十几公分高,原先是铜铸的,后来那尊铜菩萨丢失了,现在用的是木雕的。经书有华严经、涅盘经(贝叶经)、金刚经三种,每种120部。经书以红纸包裹,“符”也是以红纸或红布包裹,“传经”结束后散发给各信众。从供桌以下首先摆放三张交椅,椅上铺盖大红或红花毛毯,供“头经”、“二经”、“三经”坐。还有一把以大红绸缎制作的华盖(凉伞)和一面大红旗,只有“头经”可以享受张盖华盖和大红旗的殊荣。这三张座椅以下,沿街往南摆放两排长板凳,其他参加传经的妇女面对面分两排坐,称为“尾经”或“经尾”。人多时,长板凳可从北门一直排到南门,排满整条街,形成一条长龙。

“传经”活动开始,点燃香烛、香灯和檀香,乐队奏乐,由身穿法衣的道士或僧人念祷词,对香灯、经书等逐一画符、念咒语,尔后将点燃的两支香、一对红烛、香灯以及插了柏枝和花卉的花瓶、盛贮檀香、茶叶、果品的小碟和用红纸或红布包裹的“符”、经书等次第传递给“头经”,再由“头经”传给“二经”,“二经”传给“三经”,“三经”再传给坐在身边的普通传经者,逐一往下传,最后传回到城门口的供桌。“传经”结束后,将供桌上的糖水、果品等散发给在场的众人食用,经书、“符”也散发给参加传经的诸信众。所有参加者中午还都可以在庵内免费吃一餐斋饭。

和平浴佛节传经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一种地方性的民俗活动,属于罕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值得发掘和研究。2007年,和平浴佛节传经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湖罗潭畲族村“打醮”

“打醮”是一种祭祀仪式。桂林乡盖竹畲族村葫芦潭自然村的“打醮”,是当地兰姓畲族祭祀其先祖“五老佛”的活动,其宗旨目的及内容与当地汉族的傩舞基本相同,“祈安、酬恩、保安”,也是除疫消灾、祈求平安、庆丰收等,但形式完全不同。是少数民族畲族中兰姓举行的一种特殊民俗活动。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十五和正月初六举行,要经过洁坛、早朝、午朝、建醮、秉烛、洒水、上香、安方、结界、请十方、排位、请天神、做家糍、回神(送神)、结束16道程序,其中午朝和建醮有“走阵”,有点接近傩舞,但只在做道场的地方“走阵”,不像傩舞走村串户。

2007年,葫芦潭畲族“打醮”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宜坊“过火节”

洪墩镇宜坊村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六举行。是日白天,有福气魄的青壮年男子开始“跳侗”,(据说是他们信奉的“田公元帅”附身),此时可以“水火不侵、刀枪不入”,用一根银针从脸颊一边穿透到另一边,用一根绳索吊一个布满尖铁钉的圆铁球往赤膊的身上甩打,不破皮,不出血。晚上,在空坪铺上几十米长的木碳烧红,又开始设坛“跳侗”,田公元帅“附身”后,表演针穿脸颊、甩打铁球等,尔后赤脚从烧得通红的碳火上跑过。“跳侗”者跑过后,其他男子无论老幼也可赤脚从碳火上跑过,没有一个人感到烫,也没有一个人脚板被烫伤。这就是“过火”。“过火”结束后,到田公元帅庙中,又设坛“跳侗”,然后人们向“跳侗”者祈福,祈求平安、生子、生意发财、考上大学等等。“跳侗”者也给人们看病,有开药方,也有画神符,据说很灵验。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也有与宜坊“过火”节类似的活动,但这之间有无内在联系,尚待挖掘研究。

2007年,宜坊“过火节”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坎头“摆果台”

农历八月初五在坎下中乾庙和坎头惠安祠举行傩祭的活动之一。中乾庙和惠安祠均奉祀隋代温陵太守殴阳佑,“福善王”欧阳佑是全邵武千余年来的主要民间信仰神祗之一。八月初五是欧阳佑的诞辰,这一天被称为“圣诞”,和平一带这天以中乾庙为中心举行跳傩,在惠安祠则举行“摆果台”的祭祀活动。“摆果台”,即是将旧年八月初五以来这一年内的四季干鲜蔬果共120种摆出祭祀神灵,一年四季的蔬量一应俱全。“摆果台”被称为一绝,其绝不在于蔬果之丰和品种之全,而在于一年内的鲜果保存至八月仍能色泽鲜艳丽不腐烂不变质,如初上市的鲜果,令人叫绝。据调查,他们是采取以井水与窖藏相结合的保存方法进行保鲜的。而没有冷藏冷冻之类电气设备的古代,这种特殊的保鲜技术确实堪称一绝。惠安祠保存了一部庙志《惠安祠众簿》,则对“摆果台”的120种蔬果作了详细记载。2007年,坎头“摆果台”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湖罗潭畲族武术

桂林乡畲村湖罗潭素有习武术的传统。他们的武术,从来都是父传子、兄传弟,代代相传。这里的兰姓畲族人口不多,外出常受欺侮,因住居偏僻,又不免常有匪寇光顾。为防身、抵御匪寇,免受欺侮,所有男子从小都学武术。他们的武术与众颇不同,大多都是和日常生活、生产密切联系,很有特色。他们打拳,有“红拳”、“八户头”、“老汉浇粪”等名称,如这“老汉浇粪”,其动作就是源于他们日常浇粪的动作,与平时在田间浇粪的实际动作很相似。他们的武器,不是什么刀枪剑戟,也基本都是生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打棍、打扁担、打凳(打板凳)、打耙(犁田的木耙)、打三角叉等等。为什么都是以这些东西作为武器,他们说因为往往都是应付突如其来的情况如匪寇突然来袭,,这些东西身边随手就可以取得,所以他们练武术都是以这些东西作为练习的器具。前几年,东南电视台曾邀请他们拍摄了专题片。2007年,湖罗潭畲族武术被列入南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张三丰传说

张三丰与碎铜茶的传说:张三丰母亲十月怀胎,生下张三丰之时,曾梦见一只元鹤从远方向她飞来,尔后张三丰就呱呱落地。张三丰到武当山修炼后仍云游不止,大约泰定甲子年间又来到邵武,在和平境内的留仙峰、武阳峰修炼太极,每当张三丰修炼运功之时,四周云雾缭绕,凝成仙气,群峰之间常有八卦太极图在空中呈现,方圆数百米内的茶叶林也受此灵气涵养,滋生出独特的灵效。附近的人们常饮此茶,不但神清气爽,健身固体,而且能祛害除於,百病不侵。有一天,和平街上有一孩童不小心把一枚铜钱误吞入肚,疼痛难忍,危在旦夕。张三丰知道后,从留仙峰茶叶丛中撮下一把茶叶,在口中咀嚼后,让孩童服下,只稍一杯茶的功夫,但见这孩童肚内咕咕作响,那铜钱成碎未排泻而出,立时见愈。故而人们把和平留仙峰、武阳峰周围受张三丰太极灵气所浸养的茶叶称为碎铜茶。

“神仙桥”的传说:和平镇的街尾有座桥,相传是张三丰飞升之所,故叫“神仙桥”。明永乐初年,桥被洪水冲垮,人们过桥非常不便,经常有人掉到河里。张三丰知道后,就托梦给当地姓曹的财主,说是如果能捐金重建此桥,必有后福。曹财主只有女儿,没有儿子,正想积德修子孙满堂,张三丰的梦正中他下怀。于是,他决定捐资修桥,并请好友陈家共同出资修桥。陈家还把大儿子交给曹家,当修桥助手。大桥建成后,陈家青年成了曹家的入赘女婿,为曹家添了一丁,名叫曹泰。曹泰中进士后,任安庆府学训导,后官至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相传,曹泰宦海生涯两次遇难,都得到张三丰梦中指点,方化凶为吉。神仙桥出陈泰,很快传到八里十乡,一时,邵武修桥之风盛行。明末,还在神仙桥中央设立神位,塑张三丰像,老远地方的人都跑来祭桥神。在清朝后,年年举行桥会,来桥会的人要“走桥”,在桥上走三十个来回,变成禾坪的一大景观。解放后因修建公路,神仙桥被拆除。

(九)碎铜茶制作技艺

碎铜茶制作工艺流程:采摘→(春茶或秋茶)→摊凉→杀青(温度200-250℃,杀至叶质柔软,萎卷,折梗不断,手紧捏成团,不易散开为宜)→揉捏→炒湿胚(温度90~120℃)→滚毛胚(滚炒温度在100℃左右)→滚足干(温度在80℃左右)保存(装包密封,冷藏,待精制)。

碎铜茶制作技术要领:①采摘:采摘鲜叶的老嫩一致,大小均匀,优质香茶要求鲜叶标注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中低档为一芽二、三叶;②摊凉;③杀青: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技术上要求杀得快、匀、透,质量上避免红、焦、闷;④揉捻:揉捻压力掌握“先轻后重,逐步加压,轻重交替,最后松压”的原则,揉捻程度要求嫩叶成条率达90%以上,低级粗老叶成条率在60%以上,细胞破坏率在40%~65%之间;⑤炒湿胚:适当去除茶叶中含水量;⑥滚足干(投香):滚至茶条成圆环状,茶叶外表略发白,毫微显,手捻茶成粉末即可

(十)包糍制作技艺

包糍,邵武地方名小吃,也是在邵武民间普及的节俗食品。邵武农村,特别是邵南一带均称“包糍”,城区一带称“哪咤糍”,也有少数乡村称“草包”。邵武农村百姓做包糍吃的节日不尽相同,但大多在元宵和春社两个节日。包糍的制作,主要以籼米和粳米为原料,煮至一定程度捞起,将在山坡、路旁、田边采集晒干的草本植物鼠粬草掺入,放在石臼中用木杵舂捣成糍,捏成杯状,放入各种菜肴为馅,再将口沿捏合,上笼蒸熟即可。另有一种制作方法,即是将米料浸泡后用石磨磨成米浆,放入锅内边煮边搅拌,形成糍团,再掺入鼠粬草,搓揉成糍条,此后做法与上述同。包糍馅的材料一般有竹笋、香菇、芋头、熏猪肉、熏豆干等,在不同季节还加入一些其它配料。

(十一)脚跟糍制作技艺

脚跟糍,即“脚踵糍”,因外形如脚跟而得名,亦称脚掌糍,邵武名小吃。脚踵糍的制作,将粳米与籼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浸泡后磨成米浆。将沉淀的米浆放入热锅内搅拌成半熟状起锅,在搅拌过程中要边搅拌边倒入适量的天然碱水(将富含碱的植物烧成灰,放水浸泡,过滤出天然碱水,供做脚踵糍用),接着将半熟的米浆团搓成条,用刀切成半厘米厚的圆饼状,捏成周边微上翘、中间凹的椭圆薄片,如同用脚跟挤压而成一般。再将5至6片薄片叠成趸,放入笼屉,用旺火蒸。蒸时要在糍上面放上用五花猪肉做的米粉肉。蒸制过程中,肉的滋润涤去了米的生涩,滋润了脚踵糍而平添口感,米粉肉的肉质也变得肥而不腻,在米膏上蒸熟的米粉肉,又吸收了天然的米香,一口下去满嘴生香。出笼时的脚踵糍油光发亮,辣香交融,令人满口生津。脚踵糍炒牛肉,也成为邵武的一道地方名菜。

(十二)七夕行桥

邵武有七夕妇女行桥的传统习俗,“行桥”是邵武方言,即走桥,起源当在元或明初,传承至今。

邵武“七夕行桥”,须按顺序次第走过三座桥,首先是芹田的“父母桥”(通济桥),然后是南关外的“夫妻桥”(白渚桥),最后是东关外的“子孙桥”(三公桥)。七夕这一天,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川流不息,次第走过三座桥。行“父母桥”,是祈愿在世的父母健康平安,福寿双全,悼念去世的父母,祝愿他们早日得到超生;行“夫妻桥”,是祈望夫妻和和睦睦,恩恩爱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行“子孙桥”,就是祈盼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子贵孙荣。

七夕行桥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虽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行“父母桥”的实质是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尊老敬老;行“夫妻桥”的实质是夫妻和睦,白头偕老,家庭幸福;行“子孙桥”的实质是把子女培养成人、成才。它是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平台。

(十三)妈祖信仰

洪墩镇桥头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都要举行妈祖诞辰祭祀活动,也称为“妈祖圣诞庙会”。

桥头村遗存一座清代建筑天后宫,供奉妈祖,平时香火颇盛。虽然正月也有举行祭祀活动,但都是小型活动,远非妈祖诞辰这天的祭祀规模可比拟。每年八月二十三日一大早,桥头及附近村庄的乐队、腰鼓队和前来参加祭祀活动的乡民都陆续赶到桥头村天后宫。天后宫内张灯结彩,香烟燎绕,鞭炮轰鸣,鼓乐齐奏,手捻佛珠的老妪念念有词,虔诚的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

上午九点许,游行队伍从天后宫出发,一人手擎大红令旗,一人肩挑大铜锣,两人高举“肃静”、“回避”牌,在前鸣锣开道,紧随其后的是数十名男女扛着刀枪剑戟各式兵器和一对木雕小龙头,兵器后面是腰鼓队和乐队,尔后是扮相为一男、一女、一和尚的三个大头娃娃,边走边嬉戏地做着各种滑稽动作,八、九位戏班演员身着戏装紧随其后,两名男子抬一个大香炉跟在戏班演员后面,大香炉上插着点燃的巨香,最后就是妈祖圣像。妈祖圣像安坐在打扮得五彩缤纷的彩轿内,彩轿由四个青壮年男子抬着,彩轿后有华丽的绫罗伞盖、彩扇、彩旗。整个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走巷,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口都安有一张方桌,桌上点燃着香烛,摆放好各式供品供果,燃放鞭炮,恭迎妈祖圣驾光临。

桥头村是闽北山区的山村,既不打渔,更不行船,却建有奉祀海上保护神妈祖的天后宫,而且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妈祖诞辰活动,是因为桥头村的十几个姓氏家族,基本都是清代康熙前后由沿海迁徙而来,他们来自七省十八个县。因海边的居民信奉海上保护神妈祖,他们迁入内地山区后,仍然保留、传承了原来的信仰,在这小山村建起了天后宫,继续他们奉祀妈祖娘娘的习俗。据当地老人讲,这里举行妈祖圣诞祀典活动,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迄今已逾300年。

桥头村天后宫,从残存的仪门看属清中期建筑。1933年,工农红军在这里设立第十八兵站,村里20多人参加红军赤卫队,村民们配合红军反围剿,治疗伤病员,筹措军饷。红军北上抗日后,村里留下来的游击队员好多个被国民党杀害,作为红军第十八兵站的天后宫也被放火焚烧,仅存一个砖石构仪门。后来是村民们自筹资金在原址上重修天后宫,继续举行妈祖祭祀活动。

(十四)将石神龙会

神龙会是肖家坊镇将石村在元宵期间举行的民俗活动。元宵夜至元宵翌日,人们抬出扎制的旱龙船和当地民间信奉的三位神灵巡游,这个活动当地人称之为“神龙会”。神龙会是将石村独有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在我国传统的元宵节舞龙习俗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元宵节普遍有舞龙灯活动,但将石村传承的却是一种奇特的龙——旱龙船。旱龙船具有龙头、龙身、龙尾,但龙身呈船形,龙首船身,所以叫做“龙船”。因这“船”是不下水的,所以叫做“旱龙船”。旱龙船高约3.5—4米,长约6—8米,群众也称之为“神龙”。将石旱龙船,以毛竹为主要原材料扎制而成,谓之“龙骨”。农历十四晚约7时30分,村中青壮年男子将作为“龙骨”的毛竹“请”入吴氏宗祠,关闭大门,闲杂人员尤其是妇女和不足十周岁的儿童不得入内。其扎制需50至60人参加,均为男性,老中青都有,分成扎龙身、龙头、龙尾和制作彩饰等几个组,各组同时进行,局部扎制成型后进行拼接组合。龙头、龙身、龙尾各组均由掌握扎制技艺的中老年村民负责操作,彩饰组进行剪裁和雕刻彩纸,直至拂晓时分完成扎制装饰,举行开光仪式,神铳三响,大门开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早早守候在门外的男女村民带上三牲供品和炮、烛、香,蜂涌而入,焚香燃烛,虔诚膜拜。

元宵夜8时,司仪一声号令“出宫,起码”,神铳九响,锣鼓唢呐喧天,鞭炮轰鸣,腰系红布带的数十名壮汉抬出“神龙”和“大阳公”等三位神祗出宫,由两支火把引领,在村中街巷巡游。神龙所至,家家户户摆设香案,点燃香烛,鸣放鞭炮,顶礼膜拜,恭迎三位尊神和神龙,为家人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锣鼓声、鞭炮声、唢呐声交帜。巡游三圈完毕,经主祭师作祈祷,神龙被送往将石溪下游焚化,意为神龙升天。三位尊王仍抬回祠内安坐,进行拜“宿夜忏”的祭祀仪式。元宵翌日下午,人们抬着三位神祗送回狮子岩的“三王殿”,三位尊神归宫,整个活动宣告结束。

神龙会的来历缺乏文字史料记载,据传,明朝初期(也有说是更早的南宋晚期),将石村有位经营纸业的商人,从福州乘船回乡,途中遇到一条小白龙兴风作浪,眼看这艘船要被风浪掀翻,这位商人祈请小白龙平息风浪,保护他们平安回到家乡邵武的将石村,承诺只要小白龙随他们到将石村庇佑地方百姓,为乡民们赐福,他们将杀猪宰羊盛情款待,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会为他供奉美酒佳肴。小白龙果真随他们到了将石村。此后每年元宵,小白龙都会到将石村接受人们的供奉,为乡民们赐福。从此,将石村年年风调雨顺,没有灾害;乡民家庭平安,人丁兴旺,邻里和睦。乡民们为了感谢小白龙,便按其模样,每年元宵扎制一条大型的“神龙”,举行隆重的祭祀巡游仪式“神龙会”,巡游完毕焚化送其升天。这位商人有三兄弟,人们都称他们为大阳公、二阳公、三阳公,因其为地方造福而被尊为神灵后,又分别称为“福善尊王”、“华光尊王”、“仁惠侯王”,他们的真实姓名反而无人知道了。

(十五)将石神龙会旱龙船轧制技艺

元宵节我国各地均有有舞龙活动,但将石村传承的却是一种奇特的龙——旱龙船。旱龙船具有龙头、龙身、龙尾,但龙身呈船形,龙首船身,所以叫做“龙船”。因这“船”是不下水的,所以叫做“旱龙船”。

将石旱龙船轧制时,分龙头、龙身、龙尾分别制作,主要原料为当地盛产的毛竹。轧制旱龙船所用的毛竹,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竹龄5年以上,直径约为20厘米以上,长度超过8米。制作一只旱龙船,约需用竹10支左右。

农历正月十四晚日落以后,村中青壮年男子将挑选好的毛竹贴上红纸,“请”入吴氏宗祠。同时关闭大门,闲杂人员尤其是妇女和不足十周岁的儿童不得入内。

扎制旱龙船时需50至60人参加,均为男性,老中青都有。分成扎龙头、龙身、龙尾和制作彩饰等几个组,各组同时进行。彩饰组在彩纸上描绘出龙须、龙鳞等图案进行剪裁和雕刻;其余各组按制作部位的不同,将整支的毛竹加工成规格各异的原料,进行轧制。龙头、龙身、龙尾各组均由掌握扎制技艺的村民负责指挥操作,各组密切协作,有条不紊。局部扎制成型后进行拼接组合。轧制成型的旱龙船全长约6-8米,高约3米左右。

旱龙船的轧制必须在拂晓之前全部完成。轧制完成后即举行开光仪式。天亮以后,大门开启,鞭炮齐鸣,早早守候在门外的男女村民带上三牲供品和鞭炮香烛,蜂涌而入,焚香燃烛,虔诚膜拜。

经过一个白天的祭拜,农历正月十五晚,村民们抬着旱龙船,在全村巡游,家家户户鸣炮焚香进行祭拜。巡游完毕后,旱龙船被抬至村外小溪边焚烧,名曰“神龙归天”。

将石神龙会民俗和旱龙船轧制技艺最晚起源于明朝初期,400余年来始终得以延续。近年来,肖家坊镇和将石村将此项独特的民间习俗加以保护和传承,并与当地自然风光相结合,逐步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项目。

将石村旱龙船轧制技艺独树一帜而又不见经传,其丰富的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独特的形式,在整个闽北乃至全省、全国都属罕见,对研究整个闽文化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十六)张三丰(原式)太极拳

张三丰,本名张子冲,字君实,号三丰,以其不修边幅,俗呼“张邋遢”,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自然村人。在邵武及和平镇,不但有记载张三丰的明清各朝县志府志、《张氏族谱》和愁思岭上的摩崖石刻,有张三丰修炼及生活和活动的遗址遗迹,民间还有不少关于张三丰的传说故事。

张三丰天性好道。清光绪《重纂邵武府志》卷之三十《杂记·方外》载:“张子冲,号三丰,邵武坎下人。家贫,负薪养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年青时,他在家乡和平的武阳峰、翠云峰、留仙峰一带修道,“远近竞传其异,县令以为妖,械至京师。及开槛车则不见矣。”

此后,张三丰云游四海、浪迹江湖,最后落脚武当山,成为道教泰斗,太极宗师,研创出太极拳,流传了数百年。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主要分为原式太极功法、原式太极拳和原式太极剑几个部分。

按照张三丰《太极拳论》载: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盼、顾、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主要特征:

1、强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旨在于效法自然,返璞归真,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观。

2、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技击原则。

3、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成为练此拳的目标和追求。

4、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学说作为原理。

5、讲究神气合一,凝神聚气。注重内丹修炼与行拳走架的结合,以深、长、细、匀为呼吸要求,以气宜鼓荡为呼吸特征,要求将呼吸与练形结合起来。

6、以腰带动,整体发劲,强调腰不动,手不发。

7、含而不露,蓄而不发。

(十七)邵武擂茶制作技艺

邵武金坑、桂林、沿山等乡村至今仍然传承的擂茶制作方式和原料搭配,与其他地方不同。擂茶原料主要是高山野生茶叶和茶弓(当地叫法),还配以多种草药,制作方法有用陶钵手擂擂茶浆和用石磨磨擂茶粉两种。方法一:先将配制好的原料放进擂钵里,加些凉开水,两手握住擂茶棍,沿着钵壁有节奏地做惯性旋转,等钵内之物被擂成细浆,捞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并反复研磨二三次,擂茶才算制成。下料、开擂、冲泡、过滤、成茶将配制好的原料放进擂钵里,加些凉开水,两手握住擂茶棍,沿着钵壁有节奏地作惯性旋转,待钵内之物被擂成细浆,将滚烫的开水徐徐倒入搅泡,用笊篱滤去渣滓,反复研磨二、三次,一钵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方法二:将配制好的原料用石磨磨成细粉,装在瓶罐中储存。要泡制擂茶时,只要用汤匙舀少许擂茶粉倒入茶杯中,将开水倒入即可

20世纪末,台湾《汉声》杂志社老总黄汉声先生在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福建省建筑设计院院长黄汉民教授等专家学者陪同下到金坑乡考察,黄汉声先生进入一古宅见到农户正在制作擂茶,掩饰不住他的惊奇与激动,他说,这种擂茶是唐代的制作工艺,他曾在日本有见到过,而在国内,他跑遍了几乎整个大陆,只有今天在这里发现。

饮擂茶是当地人们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风俗,相传是唐代中原人第二次南迁时传入的,中原南徙的先民在长途流迁过程中,历经艰难困苦。因背井离乡,不服水土,又容易上火,这些人便把路边的药草采集下来,捣碎,然后制成茶喝,居然神清气爽。到江南后,能采集到的草药就更多了,于是发展成了擂茶这种“药食俱佳、味中有味”的保健饮料。

金坑、桂林一带不仅自古以来就有喝擂茶的习俗,以擂茶待客更是当地百姓传统的礼节。婚嫁喜庆,即邀请同村邻居、亲朋好友到家里喝擂茶;有客人造访,各家都会泡上擂茶招待客人。现在,农户家中喝擂茶的习惯仍很盛行。

四、邵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邵武民歌

(二)钱棍舞

钱棍舞,又名“舞钱棍”,流行于邵武市沿山、大竹等乡镇的一种民间舞蹈。钱棍舞是当地村民在传统节日中经常表演的一种集体舞蹈,多在农历八月的中秋佳节和正月元宵佳节举行,是农人丰收之后喜庆欢乐的反映和写照,在中秋和元宵佳节加入的民俗活动,也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庆和欢乐。

钱棍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是娱乐、休闲、健身的舞蹈。舞钱棍不是巫舞,不与哪个庙宇有关连,也不拜任何神灵菩萨。据传,很久以前,为庆祝农业丰收,当地小孩们会用家中的吹火棍到村上各家各户门口进行敲敲打打表演,讨赏钱。吹火棍象征着村民的日子红红火火,大人们为图吉利,会给每个小孩一个铜钱,并装入吹火棍中,用布或纸堵塞吹口,装有铜钱的吹火棍被小孩们舞得刷刷响。经代代相传和改进,揉合当地民情、民风、民俗,逐渐演化为当地民间的特色舞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钱棍舞。传承钱棍舞的人,目前都已年届花甲,还有八、九十岁的老妪。

钱棍舞中的钱棍,是舞者手中所拿的道具,是一根内装12—24枚古钱币的竹棍,一般长约1.0—1.2米。现用钱棍内一般不装古钱币,而是在竹棍外安装6—12个响铃,有的还在竹棍上绘五彩花纹。表演时,舞者通常双手各持一根钱棍,用它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敲击身体的肩、背、腰和四肢,或敲击地面,或与他人对打,边打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使铜钱或铃声不断发出有节奏的音响。表演时,有站、蹲、跪、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

(三)花鼓灯

花鼓灯是流行于邵武市下沙、吴家塘、卫闽、城郊、大竹等乡镇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为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至少起源于明清之交,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花鼓灯一般都是在春节的正月初一至十五表演,一般不在戏台上表演,而是走家串户,在村民家宅的厅堂以及庙宇中表演,表演形式灵活机动,不受场地的限制,为节日增添了喜庆。

花鼓灯的演出队伍非常精干,一般是八至九人。有两人专门举牌灯,走在队伍前面,二或三个人演唱,敲锣鼓、拉胡琴的乐师三至四人。花鼓灯有说有唱,而下沙镇的花鼓灯,不但有说唱,还穿插了舞蹈动作,更富特色。花鼓灯的演唱,只有很少的固定唱词,主要是见到什么就唱什么,现场临时编词,即兴表演。它的演唱内容除了祝福外,就是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劝人学好,做好事,做好人,别走邪道,没有掺杂宗教迷信色彩。花鼓灯演唱的内容健康积极,表演的形式生动活泼。它的唱腔,汲取了花鼓戏、采茶灯、山歌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四)“鸡母笼”棋

“鸡母笼”,是在邵武民间尤其是农村流行的游艺活动,有的乡镇也称“鸡公笼”。其特点是不拘场地、无须专门器材、简单易学,劳动间隙休息或闲暇时,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地面,用石子或小木棍随手画个棋盘,用小石头、碎瓦片、小木棒等作为棋子进行。

“鸡母笼”(一)

A方大的一棵小石子称为鸡母,小的小石子20个称为旗子,鸡母A可以担来串去B旗子(称吃掉),B旗子可以来围,用这种旗,把A(鸡母)围赶到鸡笼里面就算赢,相反A把B吃掉算赢。

鸡母笼”(二)

就是在地上画一个鸡母笼图形,每个人捡四个小石头各放一头,一个人走一步,有点像围棋那样,只要把对方的子全部围住就可以了。

(五)水酒酿造技艺

邵武农家素有自酿水酒的传统,当地人亦称之为“冬酒”。其酒制法:在冬季(多为冬至那天),把糯米洗净放入饭甑蒸,蒸熟后用晾盘摊开,凉后倾入大缸中,按一定的比例拌入酒曲(一般按1升米1个曲饼),待发酵成“酒娘”后,放入适量的烧开后凉好的山泉水,将缸口封盖,若干天后成酒,滤出盛入酒坛,封口。在酒坛周围堆放适量谷壳,围住酒坛,谷壳高度不超过酒坛的肩部,将谷壳点燃以文火慢慢熏焚(不得用明火),约三至四天谷壳焚尽,即可。酿造米酒的糯米,以糙米为佳,糙糯米酿造出的酒,其色清亮不浑,其味香醇甘甜。糯米愈白,其酒愈浑。这种农家自酿的糯米酒,其色清味醇,后劲大。清顺治年间,周亮工以按察使入闽,所著《闽小记》载:“予过邵武拿口,高主崇政馈余酒一经,淡而有致,与罗家错认水无异。闽酒当以此为第一。”

(六)毛竹造纸技艺

(七)闽笋制作技艺

(八)邵武熏鱼干制作技艺

邵武市和平、大埠岗、肖家坊、桂林、金坑、沿山等乡镇历来就有稻萍养鱼的传统,所养之鱼基本上是鲤鱼。到收获季节所收获的稻田鲤鱼量极大,当地农民将一时食用不完的鱼熏烤成干,用于待客和来年春耕春种时招待帮工食用。这种当地农家熏烤的鲤鱼干,色泽焦黄,肉质鲜嫩,其香异常,是佐酒的最佳菜肴,亦可即食,无须再行烹饪,深受人们喜爱。其熏烤方法是:鲜鱼破洗干净去除内脏,抹上少量食盐腌,放到锅中煎至半干,在锅底均匀铺上一层细米糠,将鱼贴放在细米糠上,(亦有在米糠上架个蒸网,将鱼均匀放到蒸网上),严密盖上锅盖,灶内不用明火,用谷壳或锯木屑以文火熏烤,并适时翻动锅内的鱼使之均匀受热,至细米糖慢慢烤焦,鱼也熏烤干了,此时香气四溢,即可起锅。

和平、大埠岗等乡镇农民的先祖即有稻鱼兼作的习惯。农户在水稻生长期内需要灌水育稻时,在田里放入鲤鱼苗;鱼苗放入后,又往稻田中投放一些浮萍,鱼苗在稻田中以小虫和浮萍为食,鱼粪成为稻田的有机肥;浮萍不但提供了鱼的食物,又可作为农家养猪养鸭的饲料。待水稻临近成熟,稻田开沟排水烤田时,即可收获放养的鱼。此时放养的鱼每尾半斤左右,这种稻田养的鱼,肉质细嫩、口感香甜,超过一般的塘鱼、河鱼。

稻萍养鱼,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减少了稻田中的化肥、农药用量,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一项优良传统。熏鱼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稻萍鱼的存储等问题,有利于稻萍养鱼传统的持续发展。

(九)登高粉干制作技艺

邵武素有榨制粉干的传统。粉干,邵武人又称为“粮粉”,粉干的制作,当地人称之为“榨粮粉”。大埠岗、和平、肖家坊等乡镇均有生产粉干,且所产粉干质地优良,其中以肖家坊镇登高村所榨制的粉干最为出名。登高粉干较莆田的兴化粉要粗些,比江西等地的粉干又要细些,其特点是质地细腻,色白,有韧性,不易断,食之嫩滑爽口,深受民众喜爱,已成为邵武地方风味小吃之一。

登高粉干榨制大致要经过浸米、磨浆、压浆、搦糍、揉糍、撒种、搦团、煮糍、冲糍、搦糍、榨粉、煮粉、冷却、晒粉等多道工序。粉干要求早上日出前就要做好,插上木架,太阳出来就能晒,直晒到太阳下山,晒一整天。最好的成品是一天晒干。

(十)仙草冻制作技艺

仙草冻,也称仙人冻,是邵武普遍的夏季消暑冷食之一。主要原料是仙草,也叫凉粉草,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民间用于治疗感冒中暑、痛风黄疸、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急性肾炎等病症。仙草,有野生的,邵武也有人专门栽种。

(十一)田鼠干制作技艺

田鼠干是邵武当地的一道风味特产菜。制作田鼠干所用原料的必须是田老鼠或山老鼠,不能是家老鼠。每到秋收前后,是田老鼠最为活跃猖獗的时候,山上的山老鼠也会大量地到稻田偷食稻谷。当地农民有一种特有的竹制捕鼠器,系用口径约6至8公分的竹筒,竹筒上装置有弹性的篾片和细麻绳的机关,竹筒内放上饵料,老鼠钻进竹筒吃饵料,触动机关,细麻绳正好紧紧勒住老鼠的脖子,将老鼠捕获。将捕到的田老鼠或山老鼠去毛,即用开水泡或放入炽热柴灰里焙,将鼠毛拔干净。剖腹去老鼠的肠肚,剔除头、尾、肢端和内脏,用水洗净。用谷壳或米糠熏烤成鼠干,烤成金黄色即可。田鼠干色泽红亮,无异味,有清香。以薰烤的老鼠作菜是邵武民间的一项传统习俗,尤其是冬笋鼠干,是当地的一道名菜,将冬笋与田鼠干放入锅中炒,即成美味佳肴。

(十二)痧瘴疗法

痧瘴临床多见发热、恶风,无汗肢软,全身困重,倦怠乏力,昏沉欲寐,恶心呕吐,纳食不下,小便短赤等症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劳作环境、不同生活习惯所引发的病症亦有不同的表现。邵武老中医向民间中草医学习,积数十年临床经验,研发出独特的内病外治的痧瘴疗法。

(十三)谢坊福字香制作技艺

闽王王审知是谢坊村普遍信仰的民间神祗,其信仰及随之衍生的祈福民俗活动具有悠久历史。祈福民俗活动主要内容就是长年点“福字香”。前来点“福字香”的祈福者,不仅有当地和周边乡村的乡民,也有周边其他乡镇的信众,以及福、厦、漳、泉等远道而来的香客。

而“福字香”的制作也成为当地一项独特的传统技艺。

谢坊村周边的山林里盛产野生山茶树,食用野山茶油在谢坊已有悠久的历史。野山茶油营养成分极高,且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是纯正的绿色食品。谢坊村的“福字香”,其制作原料正是本地出产的山茶籽壳。

每年秋季山茶树收获以后,村民们家家户户都把山茶籽壳收集起来,放在竹匾中进行挑拣、晾晒。此项工序主要是去除山茶籽壳的杂质和水分,同时起到防止虫蛀的作用。

经挑拣晾晒后的山茶籽壳被倒入特制的石臼中,用木杵反复进行舂打,并用眼目细密的竹筛一次次地反复筛滤,直至将山茶籽壳舂为极细的粉末。此项工序尽管极为耗时费力,但至今仍保留纯人工进行而不用机器或其他外力加工,足见村民们对神祗信仰的虔诚。

谢坊村的祈福习俗和“福字香”制作技艺于何时起源虽已无实据可考,但除“文革”期间短暂停止外至今仍然延续。近年来,谢坊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祈福习俗和“福字香”制作技艺作为本村的一项民间特色品牌进一步加以宣传和推广,使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祈福文化习俗是群众祈求福佑的一种独特文化习俗,代表着群众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福字香”的制作在选材、工艺等方面更是有别于传统制香,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同时,焚“福字香”祈福与闽王王审知有着一定的渊源,对研究闽北历史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十四)卫闽祈福文化民俗

祈福文化习俗,是一项祈福的民俗活动。它依托于闽王王审知的民间信仰,以闽王庙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祈福民俗活动。主要有点“福字香”和过“火焰山”两大活动。活动范围涉及卫闽镇以及拿口、洪墩等邵东几个乡镇。

闽王王审知是当地普遍信仰的民间信仰神祗,其信仰及随之衍生的“祈福”民俗活动具有悠久历史。

还有闽王巡游活动,正月初六早上3点,村民队伍从闽王庙中抬出安坐闽王爷木雕神像神轿,并请出内置青花大香炉的特制的精致竹篾篮,前往与顺昌县交界的洪墩镇七台山叩请火种。请到火种后抬回庙宇进行祭拜后将闽王神像抬出在全村及周边各村巡游。此举旨在为村民们祈福。家家户户争相敬香放鞭炮,祈福接福。

神龙会为元宵佳节增添了一项与众不同的喜庆活动。神龙会的活动主体旱龙船,其扎制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其扎制技艺属一项绝活,本身就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神龙会是龙图腾、崇尚龙的龙文化的一个支叶,人们通过这个活动,祭祀龙,向龙神祈福,祁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口平安,生意兴隆,学业有成,成为邵武福文化的组成部分。

THE END
1.新闻详情可是,我们应知道,自由和平静需要付出代价,所以需努力工作,从不懈怠。获得独立的经济基础,便可以遁世。遁世需要做事,两者调和,才能获得人生的冠冕。这是一个喜马拉雅山的圣徒的话。 如果可以,请你也试着走近《莲花》,倘若能够获得某些人生的启示或生命的顿悟,那再好不过了。(责任编辑:如夏) https://www1.xzmu.edu.cn/myy/getcontent?id=12098&url=show
2.一茶一酒经典语录喝酒品茶的诗句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历代皇帝吟诗作对饮酒喝茶 在南京阅江楼藏兵洞前有朱元璋的一首诗: “采石矶分一秤砣, 长江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钩挂, 称我江山有几多。” 据传镇江北固山有乾隆提的一首诗,立意很相似: https://www.xdyy8.com/juzi/11348.html
3.茶与酒——人生之两种境界其实最终就是一句话: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一句话叫“茶类隐, 酒类侠”, 着实说得很精辟。 茶之美, 在于清淡, 令人回味绵长, 心境恬淡, 以清明的理性规避风险。 酒之美, 在于浓烈, 令人热血澎湃, 心醉神迷, 酣畅淋漓的投入 一壶酒,也许可以醉后释怀。 https://www.meipian.cn/15naaqvt
4.琴棋书画诗酒茶(通用10篇)篇1:琴棋书画诗酒茶 酒茶咖啡散文 我对喝酒的记忆,是小时候我的大爷,也就是爸爸的大伯。因为我们从小就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爷爷,我们都称大爷为爷爷。 爷爷从小就给地主扛活,冬天没有棉衣棉鞋,落下了腿脚不好的毛病,每天都要喝点酒才能舒服,要不喝就难受的睡不着觉。尤其是晚上,自己坐在炕头上,地上有个红色https://www.360wenmi.com/f/fileh035qaj4.html
5.酒与茶散文范文6篇(全文)酒与茶散文 第2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一句话:“茶类隐,酒类侠”,觉得很是精辟 古时征战,侠士上马前,有盛在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葡萄酒虽是水果酒,味又甜,但一盛入夜光杯,便殷殷如血,浑不见女儿之态。酒入腹中,豪气顿生。若此行一去不复返,便马革裹尸还;若凯旋,也当聚会饮酒,千斗不辞,在https://www.99xueshu.com/w/file4czsn51a.html
6.《茶当酒集》试读:茶初次现身,有点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味道,这也多亏了异族文化与美女呢! 大名鼎鼎的景德镇因陶瓷而闻名。景德(1004-1007)为宋真宗(赵恒)的年号之一,距今整整千年了。距景德镇市以北8公里有一座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诗中https://book.douban.com/reading/10857115/
7.“悦己”时代,这5大赛道将迎来品牌革新机会知识库T2不仅卖茶叶,还卖茶具和点心,如英式下午茶甜品和日式和果子了,还有可以配饼干的果酱和蜂蜜。该品牌还把大部分产品设计成小袋包装,顾客可以现场DIY最符合自己口味与性格的茶包。 (2)酒饮 酒饮其实跟茶很像,传统的白酒主要是男性喝,品牌酒的需求更多的是宴会、商务接待、亲友聚会等场合喝,尤其以饮用高度酒的中老https://www.shichangbu.com/index.php/know_info/56814.html
8.<HealingPsoriasisTheNaturalAlternative>笔记(持续进行中)不建议怀孕或准备怀孕的女性使用滑榆和美国黄色藏红花草药茶,因为它们与导致流产有关 (2) 榆树(以磨碎的树皮粉或胶囊或锭剂的形式) (3) 洋甘菊 (4) 毛蕊花 (5) 西瓜籽茶 一些皮肤科医生推荐乌龙茶来缓解湿疹。《皮肤病学档案》(2001 年 1 月)报道的对 100 多名患者的研究表明,每天喝一升乌龙茶可以显着https://blog.csdn.net/appleyuchi/article/details/124992538
9.《死对头同居指南[重生]》松酒思茶晋江文学城内容标签: 强强 宫廷侯爵 豪门世家 欢喜冤家 重生 夏煦(时安) 褚弈(云晰) 其它:1V1,HE 一句话简介:你家好睡,不行吗? 立意:少年从不缺少重头再来的勇气。 文章基本信息 文章类型: 原创-纯爱-架空历史-爱情 作品视角: 主受 所属系列: 预收~ 文章进度:连载 全文字数:0字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711306
10.人生何处不相逢茶酒一杯醉春秋“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大巴车上传来嘹亮的歌声,欢快的从车窗飞出,在空中飘荡成快乐的音符。 58个游伴,从未谋面,素昧相识,因相同的爱好,共同的目标,从不同的地方相聚大巴车,开始了一段友谊,一段传奇旅程。 “https://www.jianshu.com/p/ac77115ee240
11.去班夫玩,我有这些干货想要告诉你查验结束拿着“废纸”和护照到人工入境处盖章,看到旁边有人吃力滴回答着问题的我们还有点忐忑,可是给我们盖章的加国mm一句话也没说也没问直接盖章让我们走人了,顺利得让人不敢相信! 入关后记得提取行李,即使是联程机票也不会把行李一拖到底,因为加国会在入境的第一关卡来查验行李,不过如果定了 加拿大 航空联程机票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181186.html
12.钱媛谈母亲杨绛父亲钱钟书:妈妈散文若茶,爸爸散文似酒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love(坠入http://zhuanti.hebnews.cn/2016/2016-05/25/content_5526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