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读《道德经》40年,我的三点心得 写在前面 2024年7月25日,海尔集团创始人董事局名誉主席张瑞敏与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教授北京大学胡泳教授... 

在此次交流中,张瑞敏先生提到,近40年来他随身都会带着《道德经》,随时翻看。他也坦言,“有的人觉得我现在成功了,那就说明我得道了。一旦有这种意识,往往失败随之而来。”而著作《永恒的活火》,集中收录了他对“道”与企业管理、管理认知与实践的深刻洞察。

图:张瑞敏与布莱恩·阿瑟教授合影

金句摘编(湛庐文化整理)

1.

无论多么强大的企业,在用户面前都是弱者,如果你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马上就把你抛弃掉。

2.

有的人觉得我现在成功了,那就说明我得道了。一旦有这种意识,往往失败随之而来。

3.

经营之道五花八门。但若以《道德经》来设计,我觉得就是四个字——无为而治。

4.

我自己在实践中总结,无为而治应该形成三个逻辑递进的体系,无为的机制,无为的赋能,无为的验证。

5.

口述:张瑞敏海尔集团创始人、董事局名誉主席

关于《道德经》和企业管理的关系,我有三个心得。

1

怎么去认识“道”。

2

怎么以“道”为指南来设计经营之道。

3

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追寻“道”。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01

“道”的规律及得道的条件

《道德经》的主旨和核心思想就是“道”,这是肯定无疑的,其全篇都是围绕“道”来论述,然而,这个“道”又是无法完全具象描述的。《道德经》开篇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如果“道”能清晰地表达出来那就不是“道”了。但是由于“道”的重要性,我们仍想如何能认识这个“道”,我的体会是,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道”,分别是“道”的两条规律,和得道的两个条件。两条规律在第四十章里、得道的两个条件在第四十八章里均有详细阐述,而且二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虽然“道”无法具象描述但可从其规律切入了解,而掌握了规律不等于能得道,得道还需要两个条件。

“道”的两条规律:“有无相生”和“物极必反”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第四十章

第四十章蕴含了道的两条规律即“有无相生”和“物极必反”,为什么说这两条是道的规律呢?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道德经,有两个版本,其中的帛书甲本被考证为战国时期的,这个版本是追溯到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当时叫《德道经》,德在前,道在后。其内容也被后世改动了700多处,但在帛书中却可以看出老子对道的规律的描述。他认为,天地万物并没有鬼神的存在,主宰天地的也不是鬼神,而是“道”。老子对“道”的观察又提炼出两条重要规律:有无相生和物极必反。

第四十章只用短短二十一个字、四句话涵盖了“道”的两大规律。前两句体现的是物极必反的规律,后两句体现的是有无相生的规律。既然是规律,就不可能是短暂的,它应该是永恒的,无限循环的,而且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现实世界也是如此。社会的发展是靠创新驱动的,而创新的迭代又被两大规律所主宰。所有的创新都符合“有生于无”的规律,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在“物极必反”中被新的“创新”取代。

这也是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教授在《技术的本质》里谈到的因果循环:一种新的技术创造了新的社会结构,新的社会结构又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技术推动新的社会结构,无限循环。这一切体现的就是“道”的两大规律。

《技术的本质》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编者注:《技术的本质》是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这本书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

布莱恩·阿瑟在书中提出了递归性、组合进化、现象等新概念,对科学、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全新见解。对于技术哲学和技术创新的发展,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再回到《道德经》的第四十章,分别理解一下四句话的含义。

第一句,反者道之动,即任何事物都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这是“道”的运动规律,是不可改变的,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如此。

当然,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反”这个字还有“返”意思,即反转回复的循环。《周易·系辞下》有言,“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四季循环往复也是此理。易经第二十四卦的卦名是“复”,复卦的卦辞解释为“反复其道”,就是在轨道上反复循环运行的意思。

西方哲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论述物极必反的规律,如黑格尔的“反”是在自我否定中得到提升,他说,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其自身的否定,比如花朵否定了花蕾,果实又否定了花朵,最后实现果实的目标。

第二句,弱者道之用,即让弱者能够进化,是“道”的作用。我认为,这里的“道之用”,即“道”的这个作用是作用于所有人的,有的人认为“我是强者,不需要这句话”,“你是弱者,你要用这句话”,这是不对的,弱者道之用,适用于所有人。因为从本质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弱者。

从宏观层面,无论帝王自身还是平民,都觉得皇帝至高无上,肯定就是强者,不可能是弱者,但是你看,中国历史上皇帝死于非命的不在少数。西方也一样,路易十六最后被送上断头台。据说,断头台还经过了他的设计改造,目的是为了执行得更快,他可能从来没想到自己会被送上亲手设计的断头台。

在微观层面,人们也会觉得有的人是强者,有的人是弱者,其实在物极必反的规律之下,所有的强弱只不过是无穷的循环、转换而已,没有永远的强者,在规律面前,大家都是弱者,都需要在“道”的作用下持续进化。

回到企业层面,无论多么强大的企业,在用户面前都是弱者,如果你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马上就把你抛弃掉。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什么越来越短?就是因为这个规律。

以上两句,揭示的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中外哲学家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第三句和第四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揭示的则是有无相生的规律。

理解并把握有无相生的规律,先要对“有”和“无”两个字有非常到位的理解。在2000多年前的帛书道德经版本里,老子说,“无”是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有”是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母体,“无”创造了天地万物,天地万物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有”。

赫拉克利特对有无相生这个规律也有论述,他说的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流,这里的“有”是肯定变化的过程。“无”是否定有不变的实体,就是规律,他称之为“逻各斯”(logos)。他有一句名言,万物皆流,无物常驻。万物皆流,是“有”;无物常驻,是“无”。

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万变中掌握变中取胜的规律。正如易经中的“三易”原则,“变易、不易、简易”,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规律并抓住本质以最简易的方法推行。

图:老子骑牛

得道的两个条件:“为道日损”和“无为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认识“道”的两大规律之后,能不能得道?得道的条件是什么?这个问题好像其他人没讲过,我谈谈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

我认为得道需要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蕴藏在第四十八章里,又可分为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是为道日损,充分条件是无为无不为。

先说必要条件,为道日损。意思是,一个人通过“为学日益”掌握了许多现有的知识,但按照“道”的标准,那些知识可能并不符合“道”的要求,因此需要改变、甚至摒弃。比如,现在企业管理的知识可谓汗牛充栋,怎么学都学不完,但按照人单合一的标准来看,有的知识放在今天却不适用。人单合一的宗旨是“人的价值最大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是自主人的体系,让每个人能够自主创造价值。传统的管理体系是控制人的体系,目的是让人成为被动执行的工具人。所以,不合乎“道”的知识都要“日损”。

损去不合乎“道”的知识,那么合乎“道”的知识是什么呢?这种知识在《庄子》里有阐述,即“无知之知”。第一个知是现有知识之知,第二个知是智慧之知。无知,并非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不受经验之知的困扰,才能体悟获得合乎“道”的智慧。“道”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因此无知之知是一种智慧。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我无所知者,谓之道也”,即这里的无知等同于“道”。

西方哲学家也有同样的表述,比如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德尔斐神庙传下神喻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认为这个“最有智慧”,其实就是自知自己无知。

在这个问题上,黑格尔的表述是“熟知并非真知”。

以上是得道的必要条件,为道日损。否则就会停留在过去的经验和已知的知识上,是不会得道的。

再说充分条件。得道的充分条件是无为无不为。

为道日损是为了获得合乎“道”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一定要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无为无不为”。无为,就是我无为;无不为,正是因为我无为,才能让大家有为。正如庄子《杂篇·外物》:“虽有至知,万人谋之”,即使你有顶级的智慧,也不如大家的智慧。所以,一个人不应该依赖自己的智慧,而应让大家都运用自己的智慧。我提出人单合一的时候,把这句话加了一个“自”,改成“虽有至知,万人自谋之”,让每个人自主创业。

02

以“道”为指南设计经营之道

关于无为,我看了很多解释,感觉都没有解释到位。我的思考是,无为就是向“无”而为,一切的“为”都围绕“无”展开。为什么?

因为道家是以“无”为本,即“无”是道家思想形而上的本体。

我自己在实践中总结,无为而治应该形成三个逻辑递进的体系,无为的机制,无为的赋能,无为的验证。三个无为分别体现了“公平性、升华性、永恒性”。

无为机制的公平性即每个人都可拥有创新机会的机制。

无为赋能的升华性即在自主创新中升华自身价值成才。

无为验证的永恒性即每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无穷尽。

无为的机制:天道无亲

无为的机制,就是创造一个公平的平台,让大家在平台上自由创新。它的核心是天道无亲(语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道没有亲疏远近。CEO在企业里应该遵守天道,应该一碗水端平。

关于天道无亲,经常有人拿它和《道德经》第五章的“天地不仁”相联系。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注意到,一些西方学者对此大加诟病,怎么可以把老百姓当刍狗呢?!刍狗是古人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过之后便丢弃了。其实,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意思。在第七十九章里,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没有亲疏和远近,他的机会是给善人的。善人是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的人。即“道”是公开展示的,谁都可以去感悟和顺应,但要看你的能力。

关于这个道理,庄子说的更形象,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鱼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小水沟的水快干了,两条鱼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倒不如各自畅游到江湖里去,谁也不认识谁,也不需要相互帮助,但是都能自由发展。

人相忘于道术也是这个意思。就像一个企业濒临困境了,这时不去研究我为什么偏离了“道”,造成今天的困境,而是去要求大家互相帮助,这样做是没有出路的。

无为的机制,意味着创造机会公平的、自由发展的氛围,没有这种氛围,一切都没有。

关于无为的机制,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的很清晰,他说CEO应该遵循六条准则。其中第五条说,CEO在企业里没有朋友。没有朋友,就是说你不能说这个是我的人,那个是他的人,不能形成帮派。有的CEO说,我遵循了这条准则,不分亲疏远近,但我亲自考察,分辨这个人是好的,那个人是差的。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就带有自己的偏见了,正确的做法是建立一种机制,让人才自己涌现。

无为的赋能:群龙无首

建立了无为的机制,不代表每个人自己都能发展起来,CEO还需要赋能,但必须以无为赋能。我对无为的赋能的理解就是“群龙无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龙,都会成才,但是这群龙没有首领,而是一种生态。

《道德经》第十七章开头说“太上不知有之”。境界最高的领导,部下反而感知不到你的存在。这样就说明你已经建立起一种无为的机制,而这种无为的赋能体现在本章的最后一句“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说明在这种机制下,事情做成了,个人价值也得以实现了,大家都认为这是非常自然的。但是,现实中恰恰这一点很难做到。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感谢领导给我机会,感谢领导让我发挥价值。这就不是无为的赋能,而是领导者的赋能。领导不可能给每个人赋能,你只能给亲近者赋能。要真正做到无为的赋能其实是很困难的。无为的赋能,其结果是当大家做成事了、自我价值实现了,都感觉是很自然的。打个比方,我们活着,第一要感谢的是空气,没有空气就无法生存,但是从来没听到有人说我感谢空气让我活着,反而觉得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无为的赋能,你不需要去感谢谁,你只需要抓住机会就可以了。易经乾卦的爻词里说,“见群龙无首,吉”,到了群龙无首的状态,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群龙无首的龙即每个人都在成才的机制里,皆有可能变为“龙”,正如人单合一下许多普通员工自主创业成为某个领域的引领者,又成为群龙无首的链群合约。

无为的验证:民悦无疆

建立一种无为的机制,实施无为的赋能,是为了让每个人实现价值最大化。但怎么样才能够做到今天创造价值了,明天、后天还会一直创造价值呢?实现这样的目标就是民悦无疆。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老子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唯有道者”,“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几句话分别说一下。

“为而不恃”,所有的事不是靠我自己命令指挥,让大家一起来做。

“功成而不处”,所有的功劳并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就是说,剩余的价值并不是归我,而是归大家,这就不会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其不欲见(同现)贤”,我不显摆:“这是我的智慧”,“我是贤者”,而是让大家都成为贤者。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无限循环。

而链群合约共赢进化的无穷尽和自主创客体验迭代的无穷尽保证了“民悦无疆”的无穷尽。

03

以自以为非的心态追寻“道”

有的人觉得我现在成功了,那就说明我得道了。一旦有这种意识,往往失败随之而来。《道德经》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在两章里重复出现过,分别是第三十章和第五十五章。能够在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反复出现,足见这一部分太重要了。

老子反复说的是“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比如说一个企业遥遥领先了,就是“物壮”,非常强壮,但是很快就衰落了。原因在于它不符合“道”,所以早早就衰败失落了。

所谓不符合“道”,就是第一部分说的两条规律,有无相生和物极必反。一个企业如果能够领先,一定是创造了新的“有生于无”,凭借创新的优势,走到顶端之后,大部分企业都会产生两种心态,一是自以为是,很难再听进别人的意见;二是路径依赖。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企业的本能反应就是致力于扩大市场规模,继续做大做强,反而失去了继续创造新的“有生于无”的动力,结局必然是物壮则老,进入物极必反的规律。

这种现象在企业中非常普遍。我的体会是,一定不能自以为是,要以自以为非的心态来追寻“道”。

西方哲学家同样认同这个道理。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里有一句话,“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当然这是翻译过来的。有的人根据翻译的字面意思,错误地认为现存的事物都有其合理性,比如小偷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因为他为生活所迫。这是误解。黑格尔原文的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合乎理性的理性是动态的,因其是宇宙本原的绝对精神,它自在地具备一切(类似道),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类似有无相生),最后在更高的层面上回归自身,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的。但这个发展轨迹是螺旋上升的。以辩证法的眼光看,一切现实都会变为不现实(类似物壮则老),而不合理性、不现实性才是事物的本质。

THE END
1.道德经25个金句及解释.docx道德经25个金句及解释.docx 6页VIP内容提供方:蓝玥 大小:16.43 KB 字数:约3.39千字 发布时间:2023-06-23发布于重庆 浏览人气: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道德经25个金句及解释.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618/7040046032005123.shtm
2.道德经25个金句及解释20230813.docx道德经25个金句及解释0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https://m.renrendoc.com/paper/288486646.html
3.[文章]碎语林夕:原来我非不快乐林夕的名字合起来是一个“梦”字。网传是他特别喜欢《红楼梦》,因此拆字为名。林夕自己说“林”是因为当时崇拜林振强,而“夕”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简单的单字,想来想去觉得“夕”的音好听。 11、佛 林夕原是虔诚基督徒,又服膺道家,深研《道德经》,最后成为佛教徒。 https://www.douban.com/note/548486604/
4.笑谈道德经100个让你心中一笑百态的金句简介笑谈道德经:100个让你心中一笑百态的金句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名为《道德经》的作品,它是由列子所著,后来被归功于老子。该书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简洁的语言而闻名遐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尝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探索这些金句——幽默。 笑谈开端:智慧与愚蠢 第一段落,我们要探讨的是智慧与愚蠢之间https://www.o6tvofbin.cn/dao-jia-ren-wu/223207.html
5.《道德经》金句《道德经》金句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https://www.jianshu.com/p/a2222b5fddaa
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家道法自然的深奥之谜相比之下,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也是一个类似的概念。它说明了所有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结果,因此人们应该通过内心修炼来达到解脱,从而摆脱轮回转生的苦海。 三、“自然”的奥秘 当我们谈论到自然时,我们常常想到那些宏伟壮丽的大山、大河、大海,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地球系统。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关注个人与大自然之https://www.iith93p52.cn/dao-jia-si-xiang/217122.html
7.抱朴子与庄子如何理解这两部神秘作品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觉醒过程可以通过阅读、思考以及个人实践实现。正如老子的《道德经》所说:“知足常乐。”这是关于人类永恒追求幸福感的一个简单真理,而幸福感往往来源于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认知和接受。 总结来说,《抱朴子》及《庄子》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心灵管理系统,帮助https://www.lya72p0gb.cn/dao-jiao-wen-hua/232332.html
8.罗志祥5G影院多人运动罗志祥主持的5G技术带来的全新影院体验聚焦最后,“5G影院 多人运动罗志祥”作为一个标杆性质的案例,其成功将开辟一条新的娱乐路径,为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各种挑战,那么它或许真能成为一种彻底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小小变革。 下载本文pdf文件 标签: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开悟的最高境界、学过道德经后性格大变、道德经25个金句、https://www.s1krlen88.cn/dao-jia-si-xiang/230626.html
9.道德经100金句老子智慧的百年指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一部古籍被誉为“道德经”,它不仅是一本哲学书,更是生活智慧的宝库。100个金句,像是老子的遗产,承载着对人生、宇宙的一种深刻洞察和豁达态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面对这世间千变万化的事物,我们是否能从容不迫?是否能像老子一样,将一切视为暂时、无常? https://www.lbizomgyw.cn/dao-jia-gu-shi/237311.html
10.道德经100金句《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传为春秋末期的老子(李耳)所著,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以下是张妙飞为你分享的,精选道德经100金句《道德经》中的金句,每句都富含哲理,值得深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http://www.ailaozi.com/558.html
11.《道德经醒世歌》经典语录金句名句赏析共1个句子: 常思己过 善修其身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 寄自己,以自勉。 ——老子、罗状元《道德经、醒世歌》 喜欢(4) 分享 如果您有其它《道德经、醒世歌》经典语录或好词好句与我们分享,请点击下面: 添加《道德经、醒世歌》的句子 可能感兴趣的其它作品名句 https://m.mingyantong.com/article/2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