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注释]:1、善为士者:士,即武士,这里作将帅讲。此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2、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3、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说“古”字是衍文。
历史文化要至于历史的环境,用历史的语境解读,不能用现代的语境解读。道是体,德是用。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所以《道德经》第68章讲的还是“德”,即人的心理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品行、心意、志向。
士shìㄕˋ。象形字。甲骨文象雄性生殖器形,填实为"丄"。因字义细化。"丄"作为单字为上字,"丄"作为偏旁,如果在动物字形中出现,即表达的是雄性动物。士为与上字区别,士在"丄"的丨画上加点。金文将点演变为横画。篆文规范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士"。
者(拼音:zhě),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指燃烧。后主要借用作特指代词。如今一般认为已虚化为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后,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表示从事这一动作或具有某种属性的人或事物。
武(拼音:wǔ)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武”字最早由表示武器的“戈”和表示脚趾的“止”构成,本义为征伐示威,引申为勇敢、英勇,由此引申指古代一种关于战争的抽象道德观念。
战(拼音:zhàn)是汉语常用字,这种字体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金文,其本意是战争。“战争”源于其本意,一般指斗争;它也指强者和弱者之间的竞争。比如看战争,用文字打仗;他还假装用手指发抖,例如发抖。
怒,汉语一级字,读作怒(nù),本义指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胜(拼音:shèng,shēng,xī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胜和它的繁体字“勝”原是两个不同的字。胜最古形体为小篆,原读作xīng,同“腥”。“勝”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力,乘声,后演变为朕(zhèn)声,本义指能担当起来,后引申为禁得起,又引申为完了、没有了。还引申指克敌制胜,又引申为超过、胜过。唐宋以后,“勝”也作形容词用,引申表示优美的、优雅的。“勝”后简化为“胜”。旧时“胜(勝)”在表示胜任一义时读作shēng,在表战胜义时读作shèng。现以上二义均读作shèng。在读shēng时,现指一种有机化合物,也叫“肽”。
敌(拼音:dí),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此字本义为仇敌,引申指相对抗的,相当、同等,还用作动词,指抵抗、对抗。又通"嫡",指嫡亲,正宗;通"谪",意为爽失,过错。
与,汉语一级字,读作与(yǔ、yù或yú),本义指赐予,施予,给予。
谓,一个汉字词语,拼音是:wèi,释义为,属左右结构汉字。形声;从讠、胃声。本义为告诉。引申义:报、告、说、谈。字源演变wèi匣纽、物部;云纽、未韵、于贵切。形声字。从言,胃声。
争(拼音:zhēng)是汉语通用规范的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手争夺一物,本义即争夺。到后来又引申为争辩,将用手争夺变为用嘴争辩。又引申为力求获得或达到。又引申为竞争。
古,汉语一级字,指事字,拼音是“gǔ”,“古”的本义为古代,与“今”相对。引申泛指古代的事物,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古义(古书的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