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4月22日)
典出:清·魏源《默觚·治篇八》
原文: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
释义:一个人独自举起重物可能会很困难,但许多人一块行走则容易走快。
解读:合作的意义无需多言,“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许多人都懂,问题在于如何去做。一句话,互利共赢、优势互补。合作的意义在于,双方以各自的长处,弥补对方的短板,借助对方的优势,共同发展好。对于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一个开放的中国,如今正处在最希望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时代。这就是为什么,“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一系列措施,以世人称赞的开放速度,加快着与世界各国的融合发展。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同样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向世界虚心学习,共同进步。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典出:《庄子·人间世》
原文: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释义:凡是交往,与身边的朋友交往一定要相互信任,与远方的朋友交往一定要忠实于自己的诺言。
解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在中国人的相处之道中,一诺千金是道德的典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就是信任,只会猜忌的朋友关系是不可长久的。扩大到整个国际交往中,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就是中国式道德的最佳典范。这些年,中国针对周边国家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同时,中国也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同各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大家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这一远一近的相处之道,便是中国人的朋友观。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典出:《礼记·学记》
原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释义:独自学习而无人切磋,则孤偏鄙陋,见闻不多。
解读:道理很浅显,需要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确保视野宽广,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对于中国来说,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基,是永远不能丢的血脉,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故步自封,只有坚守而没有创新。事实上,中华文明最为巅峰的时期,正是与外界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而在紧闭国门多年之后,我们才发现西方坚船利炮火力之猛烈。
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已经成为许多主流文明的共识。我们应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兼收并蓄、去伪存真,以真正开放的心态打开民族的视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典出: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原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义: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去做事,但不争。
解读:双赢是一种智慧,在个人生活中如此,在国家交往间亦然。既然选择了与人合作,就需要处处为对方考虑,帮助对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真正为他人着想,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
合作共赢,中国一直以这种理念与各国进行往来。中国梦愿与世界各国的梦想互相呼应,在发展中不断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共同走上繁荣之路。
强不执弱,富不侮贫
——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2015年11月7日)
典出:战国·墨翟《墨子·兼爱中》
原文: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释义:强大者不控制弱小者,富人不欺侮穷人。
解读: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近代以来,外敌入侵、内部战乱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绝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愿望,绝不会把自身曾经遭遇的苦难强加于他人。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习近平在越南国会的演讲(2015年11月6日)
典出: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原文:故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释义:站在大海旁看江河,就知道江河为什么要会归大海;登上泰山看其他山,就知道其他山峰为什么以泰山为尊了。
解读:本文前句有“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实际是在阐述一种广阔的视野、一种大气的格局、一种高远的境界。这与“登高望远”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工。
从个人来讲,要想有宏观大局的胸怀,必须提高个人的见识和境界。只有拥有了更高的学识,才能拥有更高的境界,也才能自如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国际交往场合多次提到此句,表明中国是一个很有追求和拥有高远境界追求的国家,富强后绝不胁迫、欺侮其他国家,是非常贴切的。再次体现中国和平的外交思路,和大气的国家气度。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26日)
典出:战国·墨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
原文:子墨子谓公尚过曰:“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
释义:知道肚量的大小才去接受(吃多少东西),知道身材的高低才能穿(合适的)衣服。
解读: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任何一种制度,都要符合所在国的历史、现状以及人民的意志。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尊重多样性、宽容多样性,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开放,是每一个现代国家都应当追求的共同价值。但如何实现这些价值,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对不同道路的尊重,同样应该成为共识。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达到罗马的道路不必相同。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2014年11月17日)
典出:北宋·欧阳修《朋党论》
原文: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释义:和衷共济,从未改变,齐心来共同成就事业,这才是君子交朋友的方式。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典出:北宋·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
原文: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过瘗鹤铭,官奴作草欺伯英。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释义:随着别人谋划,终究落在人后;形成独家特色,才能生动真切。
解读:这句话本身是在谈书法。从练字来说,永远摹帖,不过是照猫画虎、亦步亦趋;只有别出心裁,才有可能自成一派。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国际社会当中。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写道,在考察了数十个转型中的政治体并用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之后,他发现,如果历史条件不同、社会治理程度不同,而仅仅依靠移植制度,往往会出现社会动荡的结局。因为移植和效仿的制度,往往需要很多因素综合起作用。比如,首先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谈民主和法治,否则“贫穷的正义”往往引来更多动乱;同样,高标准的制度要求,也需要稳定而多元的社会阶层作为支撑;此外,还需要人口的素质、政治操作的成熟度、阶层的流动、政治的吸纳性等。而如果忽略这些因素,完全依靠乌托邦式的理想型来移植,其短期和长远的后果都是不得不予以深思的。所以,量体裁衣、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也是政治和国家实践应该遵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