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讲《道德经》:为何说伟大的制度不切割人?

老子认为,“为天下式”,不是要君王朝廷成为天下人的榜样,而是要君王朝廷要成为天下人的扶手。伟大的制度,不要切割民众的自然本性,而是要保护民众自主的权利。长官的职责,领导人的任务是什么?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讲道德经,今天讲二十八章。这章优美深刻,是伟大的篇章。我先念一遍: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贷。恒德不贷,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本章围绕“恒德”概念展开。恒德,即永恒之德。例如“恒德不离”,不离开永恒之德。“恒德乃足”,永恒之德很充足。“恒德不贷”,不欠缺永恒之德。要理解本章,首先要理解“德”的意思。《道德经》讲“道”讲“德”,明白了“德”的涵义,我们才能纲举目张,抓住本章要义。

现代汉语的“德”字,似乎是指人际关系。老子讲的“德”,类似中国哲学“气”这个概念,指化生宇宙万物和滋养万物的元气。

本章讲永恒之德充实的人,如同婴儿。《道德经》第十章中说:“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也用婴儿来形容。“抟气”,指聚气而进入身心柔顺状态,如同婴儿。所以,“德”类似“气”这种生命能量。

甲骨文中“德”字原意是耕种及种子发芽

甲骨文中“德”字的字形,就是一个人手持古代一种翻土的农具耒耜耕地,种子发芽生长。“德”的本意,就是耕种及种子发芽,就是有益生长。学界多把“德”解释为道路,解释为正道,这只是引申意,不是本意。庄稼生长,养育生命,才是“德”之正道。

《道德经》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出万物,“德”畜养万物。“德”的特征是“畜”。“畜”的象形字,就是用田里的谷物畜养动物。所以,“德”是畜养万物的能量,这与甲骨文中“德”字原义相同,就是有益生长,就是种子发芽,就是养生之德。

万物如鱼,恒德如水

我们还可以用鱼群在大海中游动的比喻来形容“德”。在宇宙之海中,鱼群就相当于万物,“德”就相当于海水。宇宙之海水,宇宙之“德”,养育宇宙万物。

我们来看开篇句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可译为:知道雄,但坚守雌,成为天下人之溪谷。成为天下人之溪谷,不离开那永恒之德。不离开那永恒之德,复归于婴儿的状态。

我们先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雄”,雄性的特点,就是保卫、进攻、暴力、强力。雌性的特点,如同母亲育养婴儿,关爱生命,服务生命,养育生命。

“守其雌”,就是坚守在雌,坚守在养生,坚守在保护生命上。“知其雄,守其雌”,可理解为,虽然懂得武力,但这武力用于保卫生命,用来保护创生秩序而不是破坏创生秩序,用来养生而不是用来害生。

公元618年,唐朝建国,定都大兴,后把大兴改名为长安。年号叫武德。意思是以武卫德,以武德求长久安宁。“武德”的意思与“知其雄,守其雌”差不多。

下两句:“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溪谷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处低下,开阔容纳。二是有水流。谷容纳生命,水滋养生命。天下溪,就是包容天下,给天下人提供溪水,就如同宇宙中的永恒之德给宇宙万物提供能量一样。

资料图

再看下两句:“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是什么状态?婴儿首先是欲望单纯,婴儿只有自然的生理欲望,要吃奶保暖,没有尊卑荣辱观念。其次婴儿全然信靠依赖父母。再就是婴儿虽然柔弱,但却富有生长的力量。

宇宙万物不能离开恒德,不能离开永恒之德的能量的养育,就如同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就如同婴儿依赖母亲的喂养而生长一样。治理天下,就要如同婴儿依赖母亲一样,依赖永恒之德,依赖生生不息的创生和养生之德。治理天下,生活要自然朴实,要全然依靠民众心中自然之德,依靠运行于万民中的上天之德的力量。以民众为依靠,信靠万民的自发创生力量,国家才能生长。

往下看这几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几句可译为:知道荣耀,但甘守屈辱,成为天下人之河谷。成为天下人之河谷,充实永恒之德。充实永恒之德,复归于自然之朴。

当我们以恒德,永恒之德为标准,就比较容易理解老子关于“荣和辱”的观点了。永恒之德的能量,养育万物,养育生命。但是,人类行为中,许多被人视荣耀的行为,并不保护生命。许多被人视为屈辱的行为,反而有助于保护生命。

为什么这么说?当国家之间发生矛盾时,喊打喊杀的英雄主义声音一定是主流,勇猛好战,打胜仗,这是人们认为的君王的最大的荣耀。相反,凡委曲求全、追求和平以保护生命的,常会被骂为胆小懦弱的卖国贼。老子从永恒之德出发,从滋养生命角度出发,他的评判标准与世俗标准不一样。

西汉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雕像

例如,汉武帝马踏匈奴的壮举,赢在前输在后,最后是以汉军投降、汉武帝下罪已诏告终。公元前90年,汉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6万多人投降匈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轮台罪已诏》,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停止汉匈战争。汉武帝征匈奴,以失败告终。人们大多能记住卫青、霍去病马踏匈奴的壮举,很少有人能记住汉武帝征匈奴战争是以失败结束的。

据《汉书》记载,在征伐匈奴的战争过程中,中产以上家庭的财富被朝廷洗劫。中国上千万人死伤,国内进入动乱,而且开启了后来五胡入中华的序幕。把眼光放长一点,请问,汉武帝征伐匈奴的战争,这是伤害生命还是保护生命?

按老子标准,这完全是邪恶力量的支配,而不是永恒之德的指向。无论什么理由,造成大规模生命伤亡,就是罪恶。永恒之德是以生命为中心的,是以生命的繁盛和生命的保护为中心的。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众多人以汉武帝为荣,为汉武帝亢奋。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君王英勇好战,这是世人眼中的荣耀,但这荣耀是以民众的死亡为代价的。君王追求和平,不轻易作战,在世人眼中有时是一种屈辱,但君王承受这样的屈辱,却能让民众活下来。

面对世人的责骂和嘲笑,最大的勇气,有时就是“勇于不敢”,敢于不勇敢,不轻易把民众拖入战争。当然,老子并不反对自卫战争。但很清楚的是,老子是一个保护生命主义者,是一个养生主义者,他强调要“知其荣,守其辱”,作为君王,有时要宁肯自己承受屈辱,也不轻易把国家拖入战争。

看下几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贷。恒德不贷,复归于无极。”

可译为:知道白,守住黑,为天下人的扶手。成为天下人的扶手,永恒之德不欠缺。永恒之德不欠缺,就复归于无极、无限。

白与黑是什么意思?太阳是光明的,但太阳所在的宇宙太空是黑暗的。如果我们用“有”和“无”的概念,那么“有”就是“白”,是显现出来的。“无”就是“黑”,是隐藏不见的。所以,“白”,就是显现出来的,“黑”,就是隐藏不见的。

老子强调君王朝廷无为而治,老子要求君王朝廷如同宇宙太空之虚空与黑暗,包容万物,显明万物。宇宙是黑暗的,万物才得以显现。老子认为君王朝廷应该如同宇宙太空,包容万物,不显现自己,不干预万物。

“为天下式”中的“式”,绝大多数人译为“榜样、式样”,这不妥。千万不能理解为以身作则,那是儒家思想习惯,不是老子思想。“知其白,守其黑”,本来就是让君王不显现自己的意志和智慧,不要用自己个人的意志和行动去侵扰社会,要无为而治,显露民众而非显露自己。最好的治理,民众对君王只是“下知有之”,知道有个朝廷。君王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跟着民众走的,朝廷只是百姓的追随者,君王怎么能成为百姓的榜样或式样呢?

大家要注意,这个“式”字,与“车”字旁的“轼”是一个意思,指车前的横木。古代的马车,座位前有一横木,称为“式”。乘车人站起来的时候,要抓住这横木,才站得稳。这个横木就是扶手。为天下式,就是君王朝廷要成为天下人的扶手。让天下人站起来,站稳了。

怎么样才能让天下人能站起来,能站稳呢?就是君王朝廷要隐蔽自己,不显露自己,无为而治。百姓就只好靠自己,自主选择,自立自为,自我成就,百姓的能力就上升了,民众事业就真正发展了。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说:“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君王朝廷的无事、无为、好静、无欲,民众就自富、自化、自正、自朴,民众在经济上,在道德上就真正站起来了,成了自己的主人,就站稳了。

君王朝廷的无事、无为、好静、无欲,就是保障一个自由秩序,就是民众的自由努力和自我成就。所以,天下人真正能站起来站稳的扶手是什么?就是自由的秩序。有自由,民众才能自主,自主的民众才能真正站起来。有自由,民众才能自为,自立自为的民众才能站稳。伟大的朝廷,就是保护自由的朝廷,保护自由,才能成为天下人的扶手,就是天下式。

这很容易理解:近几十年,真正使中国民众在经济上站起来的,不就是开放和保护了市场经济下的经济自由吗?是不是?保护自由,使人自我挣扎,自我努力,自强自立,这才是生命最大的扶手。

把《道德经》理解为消极,这是不懂《道德经》。《道德经》是真正强者的哲学,是自立者的哲学,是自由者的哲学,是对每个人自由的能力和自主的价值具有充分信心的哲学。

看下几句:“为天下式,恒德不贷。恒德不贷,复归于无极。”可译为:成为天下式,即成为天下人的扶手,让天下人站起来站稳了,就不缺少永恒之德。不缺少永恒之德,就复归于无限了。

为什么?老子认为道的本质特征就是“独立而不改”。你能够让万民“独立而不改”,你就成为“道”在人间的人格表现,你就回到永恒的、无限的世界中。这很神秘。

下几句:“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道德经》中,“朴”字出现过七次。“朴”指没有被工过、不会被加工的自然,指“独立而不改”的自然之道。“朴散则为器”,指“独立而不改”的自然之道,自然之德,散发开来,就生成亿万种器物,生成万物。这里讲的就是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官长,就是长官,就是领导人。“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指“独立而不改”的自然之道,散发开来,生成器物。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用这样的道生万物的能量,要用这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能量,尊重和运用每个人身上的自然创造的能量,自然创生的行为,这样才能够成为天下人的长官。

长官的职责,领导人的任务是什么?就是保护好“朴散则为器”的力量,敬重民众之自然,保护民众之自由,这样民众就能成器,国家才能成就大业。

最后一句:“夫大制无割。”伟大的国家体制,是不切割的体制。这句话好伟大!这是天启的话。学《道德经》,就应当把这句天启之言,牢牢记住在心里,建设我们的未来中国。

君王用暴力来奴役人,这是用硬刀子切割人的身体和意志。朝廷用思想教化来奴役人,这是用软刀子切割人的思想和灵魂。警惕切割民众自主的一切,无论这是以什么样的理由,拒绝一切割政。“大制无割”,就是保护民众自然的制度,就是保护民众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制度,这才能成就伟大的国家体制。

我们总结一下:以永恒之德为依托,这永恒之德源于上天之道。上天之道,聚汇在人的心灵之中,就是永恒之德。以永恒之德为依托,为天下溪,为天下浴,这是对民众的接纳和服务。“复归于婴儿”,这是对民众的信赖和依靠。“为天下式”,就是成为民众的扶手,让百姓自主自由,让民众真正在自由中站起来,在自治中站稳。身为长官,治理天下,就是要运用民众身上的自然之德,就是运用民众天然的创生、养生的力量。伟大的制度,就是不切割民众自然本性的制度,就是保护民众自主权的制度。

我们再读一遍,这是伟大的篇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贷。恒德不贷,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原标题:为什么说伟大的制度不切割人?|杨鹏讲道德经二十八章

THE END
1.老子的缘起论从事相生到和谐世界老子是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经》是一部深刻阐述了宇宙自然法则和人生境界的经典之作。在这部著名著作中,老子提出了“缘起”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在道家哲学中具有深远意义,它不仅解释了宇宙万物如何生成,也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建立和谐。 https://www.kkrtggh.cn/dao-jia-ren-wu/774495.html
2.老子道德经全文解释在《道德经》中提到:“知者乐水,小知者乐土。”(第27章)这里的“水”、“土”分别代表的是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关系。而在古代社会里,还有父母、朋友、国家这些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六亲。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人们修身养性的一大课题。例如,在家庭成员间相处时,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并尊重彼此,就能形成一个和谐https://www.hwammys.com/dao-jia-ren-wu/536316.html
3.道德经深度解读理解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巨著之一,由老子所作,是一部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想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强调顺应自然,不争不斗,以达到内心世界之平静与外在世界之和谐。这篇文章将从“道德经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出发,探讨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并对此进行现https://www.0enllpinf.cn/dao-jia-gu-shi/336480.html
4.探索道德经的智慧如何在混沌中寻找平衡与和谐在个人的修养方面,《道德经》提出了一种孤独与独立的心态。它鼓励人们超越世俗偏见和情感纠缠,不依赖外界认可或满足来定义自己。这一点体现在他所说的:“大川之流,无忧乐;大江之水,无悔恨。”这里讲的是当一个人内心清澈如同大川、大江那样,即使遇到各种挑战也不受影响,也不会后悔过去的选择。 https://www.lbizomgyw.cn/dao-jia-ren-wu/245107.html
5.《道德经》第八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武当功夫《道德经》第八讲: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家看就那么五千言,但是含金量特别高,好像一座挖了几千年的金矿到现在还是那么富有,永不穷尽。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子也有许多智慧是当代人可以借鉴的,这一讲先来总体上谈谈《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以后各讲再一一条分缕析。http://www.wdgf.com/culture/djjd/2015-08-04/4029.html
6.冬生谈税周记(202197)会计审计第一门户1.《道德经》中的警句:“知止不殆” 不时爆出的出事的或翻车的官人、商人、名人,冤枉吗?不排除个别有冤枉的,但多数人不冤枉,都是自己作的,作的忒大了,才作进去的,作倒霉的。最近喜欢读韩鹏杰老师的《道德经讲什么》,想起,知止不殆,这句话,做事还是别太过,别太过道德的边界,法律的边界,如果越界,尤其太https://shuo.news.esnai.com/article/202109/220972.shtml
7.第十一讲老子智慧与人际交往中的定位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老子的又一种人际关系中的智慧,就是与他人交往中的“定位”的智慧,这个问题很重要,定位定不好,就是坐标系统没有选好,那么怎么不出问题呢?我在这里讲讲定位中的“处下”的智慧。 我们一般人的理念是高者贵者在上,低者贱者在下,老子在人际关系中讲究“处下”,也就是要自己处在“下方”、https://www.jianshu.com/p/9fbd18af4b5d
8.《百家讲坛》老子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CCTV节目官网CCTV《百家讲坛》 老子 老子与人际关系的智慧2012-10-25 20:56:30 《百家讲坛》 我读经典(六) 解读《韩非子》2012-10-25 20:52:30 《百家讲坛》 鲁迅(二) 金钱与革命2012-10-25 20:49:51 《百家讲坛》 我读经典(十一) 君子与小人2012-10-25 20:49:24 《百家讲坛》 20121025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二) https://tv.cctv.com/2012/10/25/VIDEpAwBt7nANB728mf0VjyK121025.shtml
9.金刚经和道德经到底哪个更实用(很多人都不懂)可见金刚经强调的是无差别心,即人应该具备对万物一视同仁的态度,这种无差别心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而道德经则强调的是处事原则,如“行不言之教”,“弃智成圣”,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智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遵循这些处事原则,就可以更好地化解纷争,增进人际关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https://www.ewtop.com/archives/1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