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的错综复杂,多种矛盾集中在医、患之间,因为关乎生命健康,可能任何一点问题都能成为双方的鸿沟。
感恩节
但是在感恩节这个节日中,有3对来自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患朋友,在他们看来,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真的不复杂。他们有的开始共同为健康事业奋斗,有的成了相互学习的朋友,有的在心底把彼此视为家人。
有人评价医院总是冷冰冰的,但其实有温度的,是人心。
这3对医患朋友相信,只要怀揣一颗懂得珍惜、感恩、赤诚的爱心,无论命运如何,因为彼此的相遇,这段医患的故事始终闪闪发光。
{
儿科医生和患儿爸爸
共同打造帮助更多患儿家属的公益事业
}
米弘瑛(右)和沙子(左)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一个患儿家属跟医生之间会有如此大的信任度。
对于沙子(化名)来说,第一次见到省一院儿科主任医师米弘瑛还是在2013年。那一年,他的孩子早产。
“当时我的孩子提前了40多天出生,被送进了省一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那个时候我完全是懵的,只知道对于孩子来说每一天都是生死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沙子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多亏了米主任和他的团队,一直在鼓励我们夫妻两个,让我们坚持下去,跟孩子一起抗争。”
正是因为米弘瑛的鼓励与帮助,“沙子”跟妻子陪着孩子一步步走了过来。只是到了出院的时候,孩子还需要戴氧气面罩,如何护理宝宝,成了夫妻俩最焦虑的事情,“我们只能不停去询问医生,但米大爹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
新手爸妈如何护理好早产宝宝,其实也是米弘瑛最头疼的一个难题,因为他经历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千辛万苦救治成功的早产儿,回家后却因为得不到正确照护又重新回到医院,甚至前功尽弃。
2013年,这个“昆华医院早产群”正式建起来了。
米弘瑛表示,让他感到佩服的是,“沙子”总是无怨无悔,一直坚持了下来。“一般的早产儿问题,‘沙子’都能够解决。来找我了,肯定是遇上了难题。所以,我也是尽我所能去帮助他。”
如今,两人还商量着准备出书,让早产群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是帮助早产儿家长如何护理的书。沙子等家属有身为家长的亲身经历,而我们有专业的知识,刚好是大家需要的。”米弘瑛说。
内分泌代谢科的护士和糖尿病患者
亦师亦友的护患情谊
曹老师(右)和张虹(左)
每到周五,等太阳爬过当空,阳光斜射在内分泌代谢科的走廊尽头上。
这里总会聚集10多个人,他们自己站好队,等着队伍最前头的一身白衣,调好音乐,摆好姿势,开始这一天科室最有特色的“治愈”项目——学八段锦。
这是内分泌代谢科护士长张虹从很早以前就想做的事情。她曾学会手操,让护士们每天带病人做操,反响很好,自从发现八段锦非常适合糖尿病患者后,她就一直希望能在科室中推广开来。5年前,一位女性糖尿病患者成功引起了她的注意。
“她是我们科老病人了,但她每次来医院复查,我都能看见她的各项指标都在逐步好转,最重要的是,她住院的时候每天都会在病房里练很标准的八段锦。”张虹像发现宝藏一样开心,于是慢慢和这位患者熟了起来,张虹开始叫她曹老师。
15年前,曹老师在一次体检中被发现有严重糖尿病,病情确诊后就要定期打胰岛素,因为患病太过痛苦,曹老师开始寻求改变,太极拳、八段锦、广场舞、游泳,运动加控制饮食,2年后,她就不再需要打胰岛素了。坚持到现在,曹老师只需要服用最低的药量,就能维持很好的身体状态。
5年前,张虹先请曹老师教会科里的医护人员都学会八段锦,从此,科室的健康教育,除了讲座,还有每天的八段锦。不过,张虹仍然在想还能再为患者做些什么,她把目标又定在了曹老师身上,因为曹老师除了能教患者八段锦外,还能从病友的角度开导、帮助同病相怜的人,同时作为模范病人,曹老师也成为了医护人员在教育患者时的典型案例。
曹老师说,自己愿意配合张虹的工作,是因为她一直看着这个团队是如何为病人着想的。“她们对病人有耐心,认真负责,甚至每到饭点,护士还会主动帮不方便的病人打饭,让人感到很温暖。”在这样好的氛围下,她当然愿意成为志愿者,一起帮助病友。
这样的护患关系令张虹感恩而且自豪,感恩患者的支持和理解,自豪科室长期和谐的医患关系,“我们科室的医护人员和很多病人都成了朋友,他们会一起去爬山,谈心,一起见证彼此的相互成长。”
肾内科医生和肾衰患者
每一份努力彼此都记在心里
白石刚(男)和周艳(女)
“为什么要感恩医生,我讲3点。”67岁的白石刚当过军人,也曾是地方干部,即使坐在轮椅上,他的精神气仍在言谈举止间展露无遗。他说,首先是心理上的安慰。白石刚是先天性肾脏病,1994年开始出现症状,虽然一直配合治疗,但是还是无法控制肾功能的逐渐衰竭,随着尿毒症的出现,他开始了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的日子。
一开始得知自己的情况后,白石刚非常沮丧,常常问医生自己还能活多久,但是医生总是告诉他,能活多久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医生告诉我,我们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现在医学技术发展的非常快,只要你积极配合治疗,就能活得长。”就这样,在医生的鼓励下,他熬过了15次手术,又坚持了近10年的透析治疗,现在的他虽然病情比较严重,但比很多病友的病情都控制得好。
另外一个让白石刚感恩的点是这个团队完美配合的工作机制,“一次做透析时,我旁边的病友没有家属陪护,突然出现低血糖昏迷症状,周围的病友都在休息,若不是医生频繁查看,发现问题后立刻开始抢救,这位病友恐怕就救不回来了。”白石刚见证了整个抢救过程的惊心动魄,也看到医生联系上家属后,用尽量平缓的语气和家属交代注意事项,他心里就立刻为这群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高素质点赞。
最后让白石刚感慨的还有沟通。“我生病后脾气怪,说不好就忍不住吵架,但是来到这里后脾气就改变了,因为这里的医生态度太好了。他们对自己像一家人一样,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让自己感到暖心。”白石刚说,自己的血管又细又深,操作起来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先和医生说需要注意的地方,医生都会耐心听,并且判断自己没有太大把握时,就会让经验更丰富的医生过来操作,“他们把病人当回事,我们当然要感恩。”
在听白石刚说这些时,肾内科医生周艳安静地坐在一旁,眼睛里闪动着感动的光芒。她没有想到,自己烂熟于心的工作机制从来不会和病人说,却都被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听完以后,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值了。”
周艳和白老爷子认识多年,并且多次成为他的主管医生,两人见面的日子比她的亲人还要多,所以从心底,周艳早就把白老爷子和他老伴,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甚至自己的女儿见到他是也觉得他是位亲切的爷爷。虽然平时鲜少倾诉感情,但周艳对老爷子的感激也非常多,“他是最模范的患者,自身病情控制得好,配合度高,很能理解我们的工作,他老伴护理得也非常精心,所以我们都很感恩能遇到这么好的患者和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