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良师益友,可遇难求。天命之年,得遇良师,何其幸哉?
良师者,著名作家、河东文坛领军人物王西兰先生是也。由于先生的点化,使我原本的业余写作得以寸进。先生一贯低调,不事张扬,况且小我两岁,但师生和年龄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作为我写作上的老师,是确定无疑的。
我自幼热爱文艺,喜欢写作。早年,我主要从事戏曲创作,先为农村业余剧团写,后给县文化馆轻骑队、业余文工团和各单位写,再后来给专业剧团写,曾获各类奖励,也发表过一些散文,谈不上什么成就,只是自己在无缘求学的困境中找一条学习进步的途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我去剧作家杨焕育先生老家永济市石桥村参加他女儿的婚礼,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仰慕已久的王西兰。初次见面,他那倜傥儒雅的风度、大作家特有的气场和待人接物的温良谦和,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崇敬、仰止,油然而生。后来,先生调任运城市文联主席,虽处同城,却仍未有交集。
“王主席义父是?”
“筱兰香。”
由于工作繁忙,我没有条件参加写作培训、文艺讲座和采风等专业学习,是纯粹的业余作者,但我却以不同方式,有幸受教于西兰先生的指导。这种指导大体可分四类:
二是闲聊之中的潜移默化。写书、读书之人聚在一起,免不了交流一些作品的读后感想、心得体会。先生高屋建瓴的点评,言简意赅的剖析,一针见血的批评,点石成金的建议,总会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