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成语故事,10个历史名人,看完赶紧教孩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古典文学与诗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语文课上,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成语。
老师总会讲出一个精彩的成语故事,我们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道理。
许多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10个成语,10个历史名人,看完赶紧教孩子!
01
卿卿我我——王戎
王戎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而按照礼仪,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
可能感觉老被妻子这样叫不好意思,王戎就说:“你这样叫我,按照礼仪属于不敬,往后不要再叫了。”
可他的妻子却道:“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王戎被怼得哑口无言,只好听之任之。
由此,“卿卿我我”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形容夫妻或相爱的男女十分亲昵。
02
胯下之辱——韩信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
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家里穷,饭都吃不上,却喜欢舞刀弄剑,村里的一群少年经常欺负他。
有一个,一个屠户少年拦住了他说:要么,你用你的剑杀了我,要不,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握紧了剑,思索之下,他从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
多年之后,韩信在刘邦手下立下赫赫战功,被封楚王,衣锦还乡。
他找到当时的少年,封他做了尉官。别人都不解,韩信却说:当年,我并不是不敢杀他,可是,如果杀了他,我难逃责罚,心中的抱负如何实现呢?所以我强忍屈辱,才终于有了如今的成就。可以说,是他帮助我磨炼了意志,我怎么能不感谢他呢。
“胯下之辱”指从别人胯下钻过去的耻辱,也可比喻有才能的人在未显达时能够暂时忍受耻辱。
03
不欺暗室——蘧伯玉
蘧【qú】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臣,大夫蘧无咎之子。
蘧伯玉德行非常好,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
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
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
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
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
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
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成语“不欺暗室”意为虽独处隐僻处,亦居心端正;形容为人坦诚磊落。
04
截发留宾——陶侃
陶侃:东晋时期名将。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侃少年时,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家里很穷,生活过得清苦。
有一天,范逵去陶侃家投宿,带了很多的车马仆从,陶侃发了愁:客人来了,可怎么招待他们呢?
湛氏非常贤明,她对陶侃说:你去留住客人,我自有道理。
湛氏剪下长发,卖了钱,换来了几斛米,把家里的房柱子砍削了一半当柴烧,把用来坐的草垫子铡碎了喂马。
傍晚时分,家里便摆上了精美的食物,范逵既为陶侃的才华惊叹,也为他盛情款待而感动。
成语“截发留宾”意为母亲贤明好客。
05
出人头地——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诗人。
北宋嘉袥二年(1057年)的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
不过,欧阳修觉得这份考卷很象是他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定为第二名。
放榜后,按礼节考中的学生要去拜谢主考官,不想以第二名身份来的不是曾巩,而是年青的学子苏轼,欧阳修才知闹误会了。
成语“出人头地”出自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超出一般人;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比其他人优秀。
06
坦腹东床——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晋朝时,王导声名在外,东晋重臣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想为女儿选一个女婿。
王导说:你到东厢去看看吧,子侄都在那里,任你挑选。
门生回去之后,告诉郗鉴:王家儿郎,都很不错,听说来选婿,都很矜持。只有一个人,躺在床上,露着肚子,仿佛没听到一般。
郗鉴说:就是他了。一打听,这个人就是王羲之,郗鉴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成语“坦腹东床”就是好女婿的意思,是女婿的美称。
07
管宁割席
管宁: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
管宁和华歆起在菜园里锄菜。
看到地里有一片黄金,管宁依旧锄草,看待黄金犹如瓦片,而华歆高兴地捡起金子。
一旁的管宁看上去不高兴,华歆赶紧又丢掉了黄金。
两个人曾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门口有一个衣着华贵的人乘着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像没看见一样,读书如故,而华歆赶紧跑出去看。
管宁见此,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割席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或中止与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为朋友。
08
奇货可居——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战国时,吕不韦是一个商人,善于投机和囤积居奇,所以富甲一方,名声远扬。
有一年,他来到赵国邯郸做生意,他发现一件稀有奇货:秦国王子子楚。
彼时,子楚在赵国为人质,境况十分凄惨。
吕不韦改善着子楚的生活,并且,献上了大量的金钱宝物给秦王的宠姬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认子楚为子,并在秦王面前美言。
后来,子楚被接回秦国,立为太子,后来,成为秦王。
而吕不韦得到厚赏,成为秦国的丞相,得到从未得到过的权势。
成语“奇货可居”指把稀有的货物储存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后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09
怀橘遗亲——陆绩
陆绩:东汉末年大臣。
陆绩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
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
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怀橘遗亲意为孝顺父母。
10
断齑画粥——范仲淹
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小时候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十分酷爱读书。
范仲淹住在庙里读书。每天的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粥。
正是靠着苦学,范仲淹考上科举,走上仕途,成为大文学家和政治家。
成语“断齏化粥”形容虽贫苦但努力学习。
插画作品:徐乐乐
魏晋时期,有一个叫车殷(yin)的人,从小学习非常刻苦。他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一到天黑就没办法读书了。一个夏天的晚上,车殷(yin)坐在院子里默默地背诵书中的佳句。忽然,他看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发出点点亮光,不由得心中一动。他想:要是把这些萤火虫的光聚集起来,不就是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用布缝了一只口袋,然后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进白布口袋里。白布口袋果然亮起来,像一盏灯。车殷(yin)把这盏“灯”挂在桌子前面,对着亮光孜(zi)孜不倦地刻苦攻读。后来,车殷(yin)成了一个大学问家,远近的人都喜欢和他交朋友,因为从他身上可以学到许多知识。
“囊萤夜读”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刻苦读书的人,后人用这一成语教育和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文丨云海
在“平生读书为谁事”一篇中,作者论述了人们读书的目的,指出古人读书是为了科举,参加科举考试就留下了“小题大做”这样一个重要的成语。而现代人读书的目的则比较多层活泼。作者认为,现代人读书目的可以概括成一个三个层次的金字塔。第一层是创造发明以经世致用,这样的人有宏大的视野和理想,他们的目标一旦实现,就会成为大家。中间层是系统求知以做人,即追求系统地掌握一门学问或一技之长,以立足于社会,目标实现的话,可以成为专家。第三层是临时记问以解惑,追求的是一种现学现用的体验,今天的碎片化网络阅读已经把人变成了杂家。
介绍完现代人的读书目的金字塔,作者进一步指出,前两种学习方式比较稳定,其学习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成器”,通过读书成为有用的人,也就是成语“玉不琢不成器”。这个成语出自《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楚国的时候,有个叫卞和的人,将在山里找到的一块没有琢磨过的玉石献给了楚王。结果两次都被认定为普通的石头而受到了断足的惩罚。后来经过玉匠的琢磨、打造,果然得到了上等的美玉,被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了国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需要良好的教育,需要名师的点拨,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一个人如果要成器,除了需要有良好的教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中断学习。孟子的母亲“断织劝学”的故事,就是要告诉孟子不能荒废学业,要一心扑在学习上,不能轻慢或中断,如此才能成器。同时,读书学习还要抱有“青出于蓝”的态度,通过发奋学习,站在前人的积累上,不断追求进步,成器的目的才会有质量的保障。
在明确了学习的目的之后,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世人读书要知道”。那么,古人的读书之道有哪些呢?作者用了几个成语来列举古人比较认可的学习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熟读就是王道的道理;“穷原竟委”,比喻治学要弄清源流,把握本质、弄清因果规律才是学习的关键;善于学习的人都善于“举一反三”,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类推就是学习的灵魂;最后,学习还要“师心而不蹈迹”,也就是学习前人的理论,只能学习它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它的具体做法。
介绍完关于学习方法的几个成语之后,作者精妙地将其概括成一个方法论系统:学习的基础,是要下死功夫,这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阶段。其次,还要有“穷原竟委”的精神,要搞清楚来龙去脉,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要一叶障目。第三,还要学会举一反三,不要零碎地学,而要有系统的观念。最后,学习了基本的原理之后,还要取其精华,追求创新,不要一成不变,也就是所谓的“师心而不蹈迹”。
在书中,作者还通过其它数十个经典成语的介绍,告诉我们因材施教、三省吾身、融会贯通、磨穿铁砚等等典故和道理。如果想让孩子了解古人学习的智慧,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那么,不妨翻开这本《成语星球——围观古人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