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在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学经历了从观望、研读向体验、领会的转变。广大网民赋予这一领域充分的动态和活力。历史类网络文学创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与想象的双向贯通,赋予网络小说向更高精神境界开拓的动力。
①不再一味追求戏剧性和场景壮丽
②强调情感和逻辑真实
③而是以虚构空间为广阔创作天地
④摆脱了早期的英雄梦
⑤并逐渐演化出戏谑与平实双峰并立的幻想共同体
A.②⑤④①③B.②④①③⑤C.④②③①⑤D.④①③②⑤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2.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AI新闻写作的逻辑特征
____________①如今,我国人工智能在自动化新闻等新闻生产领域已有所应用。Dreamwriter作为国内首个成功应用于自动化新闻的写稿机器人,能在一秒钟内完成摘要提取、自动配图、自动剪辑等工作,每年大约写50万篇稿子。
____________②新闻报道中的逻辑性与深度是评价新闻表达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思维能力、主体性的指标之一。选取相同主题的AI报道和人工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内容的逻辑层级进行编码与测量,能够得出AI报道的优劣特征以及人工写作的独特价值。
____________④从上述两个特征来看,AI报道有以下优势。
____________⑤一是概念正确、基础数据详实,这可阻断逻辑谬误的源头。概念是符号的定义,主要用于消除歧义。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引起报道逻辑谬误的源头,常源于记者对概念内涵及外延的错误认知。而对于AI新闻来说,数据库保障了概念的正确性和关联数据的可靠性。在海量的资讯素材中,只要机器学习和程序逻辑正确,通过规格化、模式化处理,便可精准无误地调取概念,较少出现数据的遗漏、误用等问题。
____________⑦三是适应人类逻辑习惯。在语料方面,通过拟人的口语化表述做词组和段落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比赛、不同的分数形成不同的表述。AI报道中出现“三分如雨”“疯狂进攻”“筑起铜墙铁壁”“掉进失误陷阱”,此类表达还原了运动员的行为轨迹和评委的话语习惯。
____________⑧AI报道的劣势在于其与其他事件建立联系的能力较弱。这主要体现在类比思维运用上,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有某些相同的属性,推出它们另一些属性也相同。类比的生动表述能创造鲜活的画面,帮助受众理解陌生文本,并将报道倾向寓于类比对象中。而人工报道中则含有较多类比推理,如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⑨AI报道的劣势还体现为研判和预测的能力较弱。记者呈现新闻是一个结构化组合与观念提炼的过程,其中包括对事件趋势进行预测。财经报道中的可能和必然判断可提高新闻价值,但更多需要细节描述、理性判断、归因说明的新闻报道往往难以设计普适的写作模块,对此写稿机器人无能为力,只能依靠人类辅助完成。
____________⑩李国杰在《人工智能的三大悖论》中提出:“计算机的运行可以归结为已有符号的形式变换,结论已经蕴涵在前提中,本质上不产生新知识,不会增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现阶段,AI的作用为辅助人类劳动、简化工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工程师和新闻从业者。面对AI浪潮,人类需对自身的主体性保持理性与清晰的认知。
2.根据AI写作特点,以下哪类新闻作品最适合使用写稿机器人?____________
A.人物通讯
C.新闻消息
D.综合报道
3.依据第⑥段,将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大前提:严谨的推理过程是得出可靠性结论的坚实基础结论:AI报道能得出可靠性结论
小前提:____________
4.根据文中对“类比思维”的阐述,请为第⑧段画线处选择合适的例证:____________
A.“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只有水稻的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C.服务业PMI创新高,连续两月处于扩张区间
D.詹姆斯进攻时,就像过清晨空旷无人的马路
5.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AI报道逻辑程式固定不存在推理
B.AI报道可以避免个人情感的影响
C.人工报道的逻辑推理有不可控性
D.人工报道能对事件趋势进行预测
6.学校举办辩题为“AI写作能不能取代新闻工作者”的辩论会。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选择一方观点,写一段80字左右的辩词。要求:立场鲜明,语言简要,可适当举例或引用名言。
流行病
张抗抗
____________①我们到达F城之后,事情才真相大白:F城时下确实正流行一种有关肝的疾病。
____________②C君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她死死捂住肝区,止不住一阵恶心。背包撂在自己鞋面上,差点儿连眼神都没地方落。我们是出来组稿的,但C君决定立刻离开这个城市。
____________③我倒未必这样认为。起码F城在这之前,从来都是不同凡响的。F城在我眼里永远那么精明那么细巧、那么敏感那么实惠,还那么艳俗那么时髦。F城的街道永远熙攘拥挤,迫不及待争分夺秒地流动着流行的时尚,无论是流行时装流行发式流行家居流行首饰流行歌曲还是流行霹雳舞太空舞,在此都是应有尽有,无一遗漏。像F城那条流去又流来的护城河水,把所有的流行色都脏兮兮地搅拌到一起。
____________⑤何况,甲肝甲肝,听起来就像是最好的肝似的。
____________⑥C君再没有离开过宾馆。
____________⑦她根本买不到今日内回E城的票。她从车站灰溜溜回来,她后悔到F城来。她前不久刚学过一点气功,说能测出城市上空的晦气。她毫不犹豫从街上买回一只电热杯,消毒杯子带消毒房间烧干了十三杯水烧得天下皆白。自从在F城搁浅以后她餐餐用电热杯煮面条煮面包煮苹果,不煮得稀巴烂绝不进口。她还买回三双尼龙手套和一瓶洗涤灵。只要一旦摸过除了她自己嘴以外的地方,她就把手套脱下来泡在卫生间的水池里。有一天她在洗手套时惊呼,说毛蚶只是替罪羊,一定是水源有了问题。兴许核电站溢漏造成核辐射或是由爱滋病毒诱发……她的嘴唇不安地哆嗦,让我睁大眼睛观察那汩汩而流、看上去清洁透明的水。她说她早就认为这个世界充满危险,早就预言这个世界再没有一处安全岛。现在所发生的只不过是一个确凿的证明而已。
____________⑧从那会儿开始,她的电热杯终日电流水流不断。她信不过宾馆热水瓶里的开水。她用自己的电热杯烧的水洗头洗衣洗澡洗脚。她警告我必须用热开水刷牙,否则只要有一滴生水的亿万分之一的那么一个病毒进入我的咽喉,我就会完蛋。我不得不服从,险些没把大牙烫掉几回。那些日子她就躲在宾馆里闭门不出,从早到晚烧开水。反正她从来就对一切流行的东西深恶痛绝。组稿约稿的事一古脑推到了我头上。而当我筋疲力尽地回到宾馆时,她那警惕而审视的目光,总使我怀疑她是否想把我也放在电热杯里煮一煮。
____________⑨我组稿加采购,探亲访友加郊区旅游,在F城痛痛快快玩了个够,飞机票也总算弄到手,C君在煮最后一次方便面时,电热杯终于因疲劳过度肝胆俱裂而未能善终,C君只好空着肚子同我上车去民航。
____________⑩假如这一天我和她顺利地在民航换乘班车,然后上飞机回到E城,那么,我对F城也许将永远留下一种充满玄虚夸张的美感。但不幸的是,C君终于饿了,就在我们下电车迈进民航大厅之前,从左侧的屋檐下传来了一阵混和着葱花猪油芝麻辣椒油种种芳香,其妙无比的气息,诱人之极。C君站下了,她的喉咙咕嘟响了一下,又响了一下,她的眼睛再也无法从那馄饨摊上挪开,她的可怜的没有油水的肝在召唤她的心,它们彼此乱作一团。
就在这时,我看见了一个人,也许说一座蜡像更合适,我从来没有见过肤色如此之黄的人,那一瞬间,在他面前我竟怀疑自己作为黄种人是否合格,他黄得死心塌地。
他似乎在掏钱要买馄饨,那摊主老头笑嘻嘻摇头;他将钱递过去,摊主后退一步只是摇头;他似乎提高了声音,摊主收了笑指指他飞扬的唾沫又指指他的脸;他的脸愈发黄得阴沉扭到一边去,将那钱扔在摊位下,自己伸手去抓碗;老头按住了碗,眉毛额头脖颈绯红;他嚷嚷起来,索性伸开巴掌在摊头摊尾乱摸一气;他嚷嚷说他难道不是人么,他病死也不能饿死……那老头急得去抓他的衣服,被他蜡黄的手推个趔趄……
快走吧,车要开了。C君招呼我。
飞机升空后,我仍然想着馄饨摊的情形。那黄人使我一阵阵毛骨悚然。这么说,F城的肝是出了问题,F城是确实发生了流行病?我失望而扫兴。我低头俯瞰舷窗外的F城,发现渐缩小的F城居然是前所未有的破烂与衰老。
C君从上飞机后就一扫愁云,对我悄悄耳语说,总算平安逃出虎口。回到E城,____________。
7.分析第⑤段加点字由故作歧义带来的表达效果。
8.第⑩段写了C君的犹豫不决。对读《红楼梦》选段,请比较两段写法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宝玉这里,不由的低头心内细想道:“据雪雁说来,必有原故。若是同那一位姊妹们闲坐,亦不必如此先设馔具。或者是姑爹姑妈的忌辰,但我记得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吩咐另外整理肴馔送去与林妹妹私祭,此时已过。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珮》)
10.回到E城的“我们”真的平安逃出虎口了吗?请结合文中的伏笔,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80字左右)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
____________①烨字耀卿,进士及第。积官秘书省著作郎。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众服其果。通判益州,召还,时王曙治蜀,或言其政苛暴。真宗问:“曙治状与凌策孰愈?”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然曙所行,亦未尝出陛下法外。”帝善之。
____________②天禧元年,始置监官。帝谓宰相曰:“谏官御史,当识朝廷大体。”于是以烨为右正言。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饥殍相望。烨请策免宰相,以应天变。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皆不报。
____________③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乞免持服者论其罪。后累迁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河中府,卒。
____________④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往饯之,经宿而还。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
____________⑤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
(《宋史》有删改)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恐道亡去____________。
②诏即其地建祥源观____________。
1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曙治状与凌策孰愈____________
A.更加
B.治疗
C.胜出
D.执政
②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____________
A.知道
B.掌管
C.了解
D.通“智”,有智慧
1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
1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
15.饥荒洪灾之年,刘烨上书请求罢免宰相,来顺应天变。对此你如何评价。
16.顾炎武《日知录》中说,史传往往“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旨)”。你认为本传记符合此观点吗?请简要说明。
传是楼记
[清]汪琬
____________①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
____________②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①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②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____________③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③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____________④今健菴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选自《四部丛刊》本《尧峰文钞》,有删改)
[注]①裒聚:聚集。②呻佔:诵读。③斗靡:指以辞藻华丽竞胜。
17.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____________
A.焉
B.哉
C.乎
D.耶
18.对文中下列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第①段“欣然”,有表现力,表现出徐健菴藏书极丰、还将延及子孙的得意洋洋之神情。
B.第②段“甚矣”,谓语前置,以感叹句抒写图书遭遇的灾难之频繁,后援引史实道出藏书之难。
C.第②段“而或”,复合虚词,可译为“有时”,作者从反面提出读书时需心口俱到、全神贯注。
D.第③段“非……乎”,以反问句式,强调善于读书者“尊所闻,行所知”,知与行能合一。
19.诗书传家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之一,私人藏书历史悠久,明清时尤盛。请根据文本和下面所选苏辙《藏书室记》内容,比较两位藏书者藏书和读书目的的异同。
____________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
(选自苏辙《藏书室记》)
文本藏书和读书目的
不同点相同点
《传是楼记》____________
《藏书室记》藏书读书是为了修身治国,使后世子孙接受书中之道而行之。
20.行文跌宕起伏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就此结合②③两段加以评析。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8.0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①
李白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
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
明发怀二子,空吟招隐诗②。
[注]①卫尉张卿,即张垍,宰相张说之子,时任卫尉卿。王征君,名字不详。②招隐诗,以招揽天下才士为主题的诗歌。
21.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古诗源》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
2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感兴之作,盖以经史事理,播之吟咏。
B.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
C.因意成语,语不使意,偶对则对,偶散则散。
D.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23.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诗。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1)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杜甫《____________》)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运用对比评价《离骚》意旨远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尊敬的周老师:
【____________】处,修改:____________。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70.0分)
26.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这段文字的话题中心是讲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历史类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再一味追求戏剧性和场景壮丽”和“而是以虚构空间为广阔创作天地”相呼应,即①应在③前,而且二者必须紧邻,故排除C。“追求戏剧性和场景壮丽”是历史类网络文学“早期英雄梦”的特征,所以首先“摆脱了早期的英雄梦”“不再一味追求戏剧性和场景壮丽”即④和①作为开头两句,故排除②开头的选项AB。再者,前面已明确③应紧靠①之后,细读和推敲后面的句中可知:现在历史类网络文学的趋势是“强调情感和逻辑真实”,而且还有“并逐渐演化出戏谑与平实双峰并立的幻想共同体”,即②⑤两句放后面。并且⑤“戏谑与平实双峰并立的幻想共同体”与其后题干上的文字“现实与想象的双向贯通”相呼应。故正确顺序是:④①③②⑤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排序的能力。做此题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现代文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意合理。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和体会。
“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合乎语境。高考“连贯”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要求把一组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重新排列)、复位填空(要求将语段中抽出的句子放到合适的位置)或续写(要求根据语段中心内容和具体情境在指定位置上填入合适的词语或在后面续写恰当的句子)等。
2~6.【答案】C、AI报道在固定模板下的推理是严谨的、D、A、
【解析】(1)结合“概念正确、基础数据详实,这可阻断逻辑谬误的源头”“二是逻辑推理严谨高效”“三是适应人类逻辑习惯”,“其与其他事件建立联系的能力较弱”“研判和预测的能力较弱”“需要细节描述、理性判断、归因说明的新闻报道往往难以设计普适的写作模块,对此写稿机器人无能为力”可知,“新闻消息”最适合使用写稿机器人。因为“新闻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不涉及细节描述、理性判断、归因说明等。A.涉及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以及提炼人物精神品质等,不适合使用写稿机器人;
D.“综合报道”涉及类比思维、细节描写、理性判断、归因说明等,不适合使用写稿机器人。
故选C。
A.只有一个对象——“不列颠尼亚”号,没有涉及类比。
B.水稻的杂种第二代与第一代的不同点,是出现分离现象,这是“对比”,不是“类比”。
C.只有一个对象——服务业PMI,没有涉及类比。
D.把詹姆斯进攻时如入无人之境,与“清晨空旷无人的马路”进行类比,二者的相同点是:空旷无人。属于“类比思维”,适合放在第⑧段画线处做例证。
(4)A.“不存在推理”错误,结合“AI的推理过程是在程序的支配下完成的”可知,AI报道也存在推理。
(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正方发言:AI写作能取代人类。结合“Dreamwriter作为国内首个成功应用于自动化新闻的写稿机器人,能在一秒钟内完成摘要提取、自动配图、自动剪辑等工作,每年大约写50万篇稿子”“概念正确、基础数据详实,这可阻断逻辑谬误的源头”“二是逻辑推理严谨高效”“三是适应人类逻辑习惯”可知,机器能快速生产消息类新闻,已经取代了只掌握初级技能的新闻工作者。
结合“其与其他事件建立联系的能力较弱”“研判和预测的能力较弱”“需要细节描述、理性判断、归因说明的新闻报道往往难以设计普适的写作模块,对此写稿机器人无能为力”可知,从长远看,机器进步速度超乎预料,时下大热的ChatGPT甚至能撰写论文。AI很有可能在未来形成对新闻业的巨大冲击。
答案:
(1)C
(2)AI报道在固定模板下的推理是严谨的
(3)D
(4)A
(5)正方发言:AI写作能取代人类。机器能快速生产消息类新闻,已经取代了只掌握初级技能的新闻工作者。从长远看,机器进步速度超乎预料,时下大热的ChatGPT甚至能撰写论文。AI很有可能在未来形成对新闻业的巨大冲击。
反方发言:AI写作不能取代人类。机器无法具备人的情感和创造力,充斥着模块化的陈词滥调,难以写出视角独特的报道。康德说,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工智能是辅助人类的工具,不可本末倒置。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认真阅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再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7~10.【答案】(1)结合“何况,甲肝甲肝,听起来就像是最好的肝似的”可知,“甲肝”之“甲”的本义只是对于疾病种类的编号,但在“我”的曲解下成了排列第一(甲)的最好的肝,这是“我”消除恐惧、自我安慰之法或幽默风趣、自嘲等。
(2)结合“C君站下了,她的喉咙咕嘟响了一下,又响了一下,她的眼睛再也无法从那馄饨摊上挪开,她的可怜的没有油水的肝在召唤她的心,它们彼此乱作一团”可知,本文写C君饥饿时遇到美食想吃又不敢吃的两难心态,主要是从小说叙述者“我”的视角,对C君的神态进行了描写;结合“但不幸的是,C君终于饿了,就在我们下电车迈进民航大厅之前,从左侧的屋檐下传来了一阵混和着葱花猪油芝麻辣椒油种种芳香,其妙无比的气息,诱人之极”可知,又通过渲染食物气味的芳香诱人,侧面强化了C君的内心挣扎难以压抑。结合“宝玉这里,不由的低头心内细想道……”可知,《红楼梦》写宝玉想去劝解黛玉又有所顾虑的两难心态,通过心理描写直接刻画出矛盾纠结的心理过程。
(4)伏笔示例:结合“就在这时,我看见了一个人,也许说一座蜡像更合适,我从来没有见过肤色如此之黄的人,那一瞬间,在他面前我竟怀疑自己作为黄种人是否合格,他黄得死心塌地”可知,“与黄人相遇”→“我”和C君有感染风险。结合“他似乎在掏钱要买馄饨,那摊主老头笑嘻嘻摇头;他将钱递过去,摊主后退一步只是摇头;他似乎提高了声音,摊主收了笑指指他飞扬的唾沫又指指他的脸;他的脸愈发黄得阴沉扭到一边去,将那钱扔在摊位下,自己伸手去抓碗;老头按住了碗,眉毛额头脖颈绯红;他嚷嚷起来,索性伸开巴掌在摊头摊尾乱摸一气;他嚷嚷说他难道不是人么,他病死也不能饿死……那老头急得去抓他的衣服,被他蜡黄的手推个趔趄……”可知,“黄人”在馄饨摊被提防→我们回到E城被特殊对待。结合“我们回到了朝思暮想的E城,却有人来通知我和C君立即去医院验血。我能感觉到人们怀疑与警惕的目光从我的肝区迅速穿过,他们诡秘狡黠地冲我笑着,躲躲闪闪,不怀好意。谁也没有看见它们,但谁都相信它已侵入E城”可知,“回到E城”→E城也陷入流行的阴影。
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原文,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们回到了朝思暮想的E城,却有人来通知我和C君立即去医院验血。我能感觉到人们怀疑与警惕的目光从我的肝区迅速穿过,他们诡秘狡黠地冲我笑着,躲躲闪闪,不怀好意。谁也没有看见它们,但谁都相信它已侵入E城。
(1)“甲肝”之“甲”的本义只是对于疾病种类的编号,但在“我”的曲解下成了排列第一(甲)的最好的肝,这是“我”消除恐惧、自我安慰之法或幽默风趣、自嘲等。
(2)本文写C君饥饿时遇到美食想吃又不敢吃的两难心态,主要是从小说叙述者“我”的视角,对C君的神态进行了描写;又通过渲染食物气味的芳香诱人,侧面强化了C君的内心挣扎难以压抑。《红楼梦》写宝玉想去劝解黛玉又有所顾虑的两难心态,通过心理描写直接刻画出矛盾纠结的心理过程。
(3)作者塑造了“我”和C君两个人物,对比了个体生命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危险时不同的状态。C君试图通过自我封闭实现自我保护,导致了行为变异;“我”体现出盲目的幸福、不清醒的开心。作者借此刻画出现代社会的众生百态,表现了令人无所适从的现实生活,也启示人们反思在遭遇强大压力时应当合理地进行自我调适。
(4)伏笔示例:“与黄人相遇”→“我”和C君有感染风险。“黄人”在馄饨摊被提防→我们回到E城被特殊对待。“回到E城”→E城也陷入流行的阴影。
【示例参考】我们回到了朝思暮想的E城,却有人来通知我和C君立即去医院验血。我能感觉到人们怀疑与警惕的目光从我的肝区迅速穿过,他们诡秘狡黠地冲我笑着,躲躲闪闪,不怀好意。谁也没有看见它们,但谁都相信它已侵入E城。、、、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内涵。一定要调动自身的阅读体验和主观感受,尽可能全面地探究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内容和手法具体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思想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进行作答。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1~16.【答案】逃走、依着,就着、C、B、、
【解析】(1)①译文:担心(他们)在路途中逃跑。亡:逃走。
②译文:皇帝下诏书,在那个地方修建祥源观。即:依着,就着。
(2)①译文:王曙治理(蜀地)的状况和凌策相比,哪个好?愈:胜出。
故选:C。
②译文: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的官职,掌管杂事。知:掌管。
故选:B。
(3)岁丰:年谷丰收;假:对待;比岁:近年;小歉:收成不好;窃:偷偷地。译文:刘烨说:“凌策在蜀的时候,年谷丰收,政事简单,所以能够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近年收成不好,盗贼偷偷行动,没有诛杀的手段不能禁止。”
(4)“李渎”是前句的宾语,“渎”是后句主语,应在第一个“渎”后断开;“渎死”表意完整,其后断开;“为陈其高行”主语是“刘烨”,“诏以著作郎赠之”主语是“皇帝”,所以两个句子需要断开,在“诏”前断句,综上断句为: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译文:曾经和河中处士李渎关系友好,渎死后,烨替他在帝前陈述他高洁的品行,帝下诏书把著作郎的官位追赠送给他。
(5)文中说到“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饥殍相望”,意思是“恰逢连年灾荒,黄河在滑州段决堤,大兴力役,到处是饿死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烨请求罢免宰相,他认为是宰相的不作为或是治理不当导致的。他是朝廷的右正言(谏官),有进谏之责,所以请求罢免宰相体现了他以民为重,不怕得罪权贵的品质。但说是“以应天变”,应该只是他的托辞,也许也是他思想的局限性促使他这么解释的。
(6)评价语“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旨)”大意是作者往往在史传的叙述中包含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对人物的褒贬等。此文就是如此。传记以叙事为主,此文在叙述刘烨的经历的过程中就流露出了作者对他的态度,是一种褒扬与敬佩,如文中写到“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众服其果”,“众服其果”意思是“大家佩服他的果敢决断”。“果”字既是大家对他的评价,也是作者对他的评价,认为他果敢决断。皇帝“以著作郎赠之”,既是皇帝对其一生的肯定,也有作者的爱憎在其中。最后说到“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意思是“只有刘氏从十二代祖先北齐中书侍郎刘环俊以下,代代为官,而世代的牒文都存在”,这样的叙述也包含作者的爱憎。
(1)①逃走;②依着,就着。
(2)①C;②B
(3)刘烨说:“凌策在蜀的时候,年谷丰收,政事简单,所以能够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近年收成不好,盗贼偷偷行动,没有诛杀的手段不能禁止。”
(4)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诏以著作郎赠之。
(5)遭遇饥荒,又黄河决堤,朝廷大兴民力劳役,导致百姓饿殍遍地。宰相不恤民情,理政不当,刘烨作为谏官,请求罢免宰相,正是其职责所在,也体现了他以民为重、不畏权贵的品质。至于“顺应天变”之说,或是托辞,或是受限于古人思想之局限。
(6)示例:符合此观点。本传记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能显露出作者对刘烨的褒扬与敬佩。如第一段刘烨作为知县捕获群盗后杀之,后陈述众人反应——“众服其果”,此选材和一“服”字表现出作者对刘烨做事果决的赞扬。
参考译文:
____________烨字耀卿,考中进士。多次升官,做了秘书省著作郎。做龙门知县,很多盗贼杀人,烨抓捕了他们,将要加刑具押送知府,担心(他们)在路途中逃跑,就全部杀掉。大家佩服他的果敢决断。做益州通判,被召回京,当时王曙治理蜀地,有人说他治政严苛暴力。真宗问刘烨:“王曙治理(蜀地)的状况和凌策相比,哪个好?”烨说:“凌策在蜀的时候,年谷丰收,政事简单,所以能够用宽松的政策对待百姓。近年收成不好,盗贼偷偷行动,没有诛杀的手段不能禁止。然而王曙所做的,也不曾超出陛下制定的法令。”帝赞许他的说法。
____________天禧元年,开始设置监官。帝对宰相说:“谏官御史,应当识朝廷大体(的人担任)。”于是让烨担任右正言。恰逢连年灾荒,黄河在滑州段决堤,大兴力役,到处是饿死的人。烨上书请求罢免宰相,来顺应天变。都城的东南有泉水流出,百姓争着流传可以治愈疾病,皇帝下诏书,在那个地方修建祥源观。烨说,这种说法怪诞荒谬,不合常理,并且大旱,不能兴建土木来建设不急迫的东西;又上书请求罢去提点刑狱,禁止百姓抛弃父母信奉佛教道教的行为。都没有答复。
____________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的官职,掌管杂事。上书请求,京朝官员有遭遇父母丧事的,主管部门不能上奏留下,(依据)先例,当像原来一样再次起用。于是下诏,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各路长吏,仍然按旧例上奏裁减官员,剩下的乞求免去守孝的人,根据情况判罪。后多次升迁做了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又迁为河中府,一直到离世。
____________当初,王曙因寇准事件获罪贬官,在朝廷中做官的没有敢去看他的人。烨叹息说:“朋友的情义,难道在现今不施行了吗?”前往设酒宴为他送行,一个晚上才回来。曾经和河中处士李渎关系友好,渎死后,烨替他在帝前陈述他高洁的品行,帝下诏书把著作郎的官位追赠送给他。
____________唐代末期五代混乱,曾经的名门望族大多离开乡里,有的因封爵受职中断而世系无所考证。只有刘氏从十二代祖先北齐中书侍郎刘环俊以下,代代为官,而世代的牒文都存在。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7~20.【答案】B、C、徐健菴是为了使后世子孙求取功名,翕然有名于当世。、两位藏书者皆为传藏书于子孙;使其读之,并使其知晓读书之益。
【解析】(1)原句是一个反问句,句意: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应选“哉”。
(2)C.“可译为‘有时’”错误。应为“如果”的意思。句意: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
(3)不同点:由“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可知,徐健菴是为了使后世子孙求取功名,翕然有名于当世。
相同点:由“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可知,两位藏书者皆为传藏书于子孙;使其读之,并使其知晓读书之益。
(4)由“甚矣,书之多厄也”可知,第二段先以“书之多厄”直抒胸臆,引入议论;由“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可知,然后举史实说明藏书难,但这只是一个铺垫;由“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可知,作者进一步提出守书难、读书难和躬体心得更难。由“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可知,接着从反面论证藏而不读,读而不入心不践行,不如不读书。
由“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可知,第三段又以赞扬古之善读书者从正面论证,阐述“始乎博,终乎约”的读法,由“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可知,阐述“尊所闻,行所知”的读书态度。
总之,从这两段来看,足以看出本文行文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1)B
(2)C
(3)不同点:徐健菴是为了使后世子孙求取功名,翕然有名于当世。
相同点:两位藏书者皆为传藏书于子孙;使其读之,并使其知晓读书之益。
(4)第二段先以“书之多厄”直抒胸臆,引入议论;后举史实说明藏书难,但这只是一个铺垫;作者进一步提出守书难、读书难和躬体心得更难。接着从反面论证藏而不读,读而不入心不践行,不如不读书。第三段又以赞扬古之善读书者从正面论证,阐述“始乎博,终乎约”的读法和“尊所闻,行所知”的读书态度。行文可谓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译文:
____________昆山徐健菴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总共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制作了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先生召集儿孙,登上此楼,训敕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之类的宝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
____________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____________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____________现在健菴先生已经运用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行文特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21~23.【答案】C、A、
【解析】(1)本诗共八句,“枝”“思”“时”“诗”押韵,应该是五言律诗,属于近体诗,所以可以收录于《唐宋近体诗集》。
(2)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则传达出与张卿及王征君两人的深厚情谊,二则希望两人能向朝廷举荐自己。不属于“感兴之作”,也没有经史事理。
故选:A。
(3)诗人实写了在秋日与两位好友交游的场景。诗人自问自答,我要折取什么来表达我们之间真挚的情意?诗人折取了白花青桂,赠给两位好友来表达深厚情谊。第三句由实入虚,诗人因月色皎洁如练而联想到白雪,联想到了东晋的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晋时,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字子猷)任性放达,弃官东归,居山阴。一夕大雪,徽之夜起酌酒赏雪,见四野一片皎洁,因起傍徨,遂吟左思《招魂》诗,忽忆友人戴逵(字安道),戴时在剡,便夜乘小舟,沿剡溪而访之。一夜方至戴逵宅前,却不扣门而返。人问其故,王答曰:我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雪夜访戴故事后遂成为文人佳话,“访戴”常被用作访友之代词。这种高雅的情意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古今相同。最后“空吟招隐诗”才传达出诗歌的主旨,表达出期盼张、王两位知己能向朝廷举荐自己的心愿。
(2)A
(3)诗歌实写诗人与张、王二友的秋夜交游,诗人以白花青桂折枝相赠表达情谊。月色皎然,诗人由月色联想到雪色,诗歌由实入虚,诗人遥思到东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虽然时空变化,但高雅的情谊却古今相通。诗人通过对友谊的诉说,进一步表达了期盼张、王两位知己能向朝廷举荐自己的心愿。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进行评价。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分析诗句的含蓄意或理趣意,借助诗歌中的典故,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准确概括,全面归纳。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里已经明确指出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我们需要结合诗句分析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如何鉴赏诗歌: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4.【答案】【小题1】不失其所者久,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题2】登高,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解析】故答案为:
(1)不失其所者久(重点字:久)
(2)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重点字:潦)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25.【答案】乙,故只得改期
乙:故只得改期。
丁:我会如约(准时)前来。
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26.【答案】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
____________关于史铁生对于现实的理解,他认为现实不仅包括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事物,还包括那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包括那些过去的事物和未来的事物。过去的事物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们对于现实的影响依然存在;未来的事物虽然还没有到来,但是它们对于现实的影响已经开始了。因此,史铁生认为现实是一个更加宏观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我们目前所经历的事物,还包括那些超越我们感知能力的事物。这种对于现实的深刻理解,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多元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