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名言警句
历史上,我们就对城市建设、对空间秩序有着极为丰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认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很多城市却丢了魂。因为“重新城、轻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丧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风貌而泯然众人;在贪大、媚洋、求怪的风气中,“第一高楼”相互攀比,“山寨白宫”频频亮相。
同文化越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中国城市建设中的这种乱象,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肤浅的文化观和扭曲的政绩观。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不知不觉”,才会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无知无畏”,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糗事;正是对城市文化保护价值的“后知后觉”,才有了济南老火车站先被拆掉、20年后复建的反转。
“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是申论一大热点,因此本文整理了在写作的时候可以使用的一些权威论述,让我们一起积累。
1.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发出时代强音。有关强调,见于城市工作方面,也见于他2016年对文物工作的长篇指示(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如:要清醒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2.要求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习近平
16年4月,习近平同志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这启示我们,对待文物,保护与利用其实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实现保护与利用相统一。
3.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冯骥才
城市文脉是什么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眼里:“它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还说到:“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二.关于规划的名言警句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得日益广泛,我们不再只有物质需求,我们需要更干净美丽的环境、更丰富炫彩的文化、更开放民主的社会。面对如此多样的需求,就需要做到精心规划,在社会规划方面精准把握细节。接下来介绍关于规划和治理的名言警句。
1.《礼记·中庸》中有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
2.常怀:“有项目必规划,无设计不动工”
曾经肆意增长的枫桥古镇,因为“有项目必规划,无设计不动工”的执着,用极致精心的规划留住了枫桥特有的社会治理方式,让那些各有千秋的房子成了枫桥经验一道流动的风景,既贏得了民心,也让文化也得以重生,足以说明规划的指引作用。
3.“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无法治理好一方地区的。想做好一件事情,就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想做好具体一个方面,就得从全局出发。
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名言警句
1.《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说: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
2.《易经》中说,“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意思是说: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3.《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4.《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意思是说: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5.《荀子》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意思是说: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将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
6.《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意思是说:顺应天时,裁量地理,根基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
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
四.关于文化的名言警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十九大报告
2.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思想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十九大报告
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十九大报告
4.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十九大报告
5.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必须解决“挨骂”问题,必须积极主动、久久为功。——十九大报告
五.关于民生的名言警句
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天:指生存的首要条件。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指明了人民和食物的重要性。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粮食才是百姓生存的根基,物质基础好了,才能有精神上面的发展。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句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引用。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
4.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句出自出自礼记中的《礼记·礼运第九》大同篇,是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构想。孔子:“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女,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人都能有所供养。男子各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各有自己的家庭。既厌恶有力气不肯使出来,又不非要为了自己劳作。於是各种图谋就会消除而不会兴起,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5.做好基本民生的兜底保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所系。——李克强
6.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李克强
7.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习近平
8.时刻都要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习近平
六.关于数字经济的名言警句
近些年来,面对全球数字经济的兴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更是化理念为行动的紧迫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一场由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不断创新主导的经济革命,它蕴含着特有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提升传统动能的重要途径。
1.要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
2.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
3.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习近平
4.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
5.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十九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