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道曾亦:现代人太强调婚姻中的感情因素,很危险思想市场澎湃新闻

自上世纪初以来,反对古代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现代思潮的发轫,其中占据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更成众矢之的,受到前所未有的攻击。百年中,随着传统社会的瓦解,生活方式的变化,儒家文化似已成云烟往事,虽时有儒者赓续其学、振发其旨,却难挽其颓势。然而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向传统价值和传统生活的转向,所谓“国学热”即其明证。一批被称为“新儒家”的学者正努力应对社会现实作出调整,以求在古代思想中,挖掘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

曾亦,山羊胡,黑框镜,春夏秋冬穿着对襟中装,说话语调慢慢悠悠,学生称其“曾夫子”。

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的曾亦,本科毕业于复旦国政系,硕士博士都毕业于复旦中国哲学专业。谈及自己走上儒学之路的关键转折,是在他本科二三年级的时候,听了谢遐龄老师讲《论语》和《文化哲学》的课,“当时就觉得这是我以后要走的路了。他后来也成了我读硕士和博士时的导师。”

曾亦的博士论文研究宋明理学,之后专攻经学。近年则以其对政治儒学和康有为的深度思考和鲜明立场,活跃于儒家学术圈。

一边是课堂上带领学生研读儒学经典的他,以知识性的传播为主,绝少涉及自己的思想。他还在家里设有读书会,带学生读典籍,自认比给博士生上课要更细致和深入,像是“入室弟子”。每周一次,每次数十人,已坚持十五年,前后参加学生已满百。“我最初举办读书会时,就约束大家不要讨论思想,而以文本的阅读和诠释为主。因为思想上的争论,最后往往会落入无谓的意气之争,乃至导致团体的瓦解。”

值得一提的是,曾亦的《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一书于2011年甫一问世,被解读为“为君主制辩护”,更有人生发“保守者归来”之感。他和郭晓东合力编著的《何谓普世?谁之价值?》则记录了2011年一场儒家的讨论会,其中关于婚姻制度、男女两性关系的部分近日被放到网上,引发潮水般的批评。面对种种争议,儒者曾亦会如何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一一为读者展开。访谈分为上下两篇,此为下篇。

“必须限制自由,以便为自然留下地盘”

澎湃新闻:您在《共和与君主》一书中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对西方文明本身的弊端缺乏足够的反思,对自身传统价值的估计严重不足。请问您认为儒家思想可以对这两方面的思考有所助益么?

曾亦:我在书的最后点出了自己的用意:“必须限制自由,以便为自然留下地盘。”这里借鉴了康德的表述:“必须限制知识,以便为信仰留地盘。”康德讲的知识是关于自然的知识,即科学,而信仰则属于自由领域,即宗教、道德。

而我在使用自然与自由这两个概念时,与康德不一样。我说的“自然”,指人自身的自然,而非外部的自然。譬如,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各种自然关系,主要是父子、兄弟,这些关系是由人自身的自然即血缘带来的,也就是“天伦”。这些自然关系首先体现在家庭中,然后是宗族,最后是国家,都可以视作这种自然关系的实现。因此,古人是把人身上的这种自然不断向外扩充,乃至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看成是自然关系的外化和体现。西方人对这种自然的意义,是非常轻视的,而把自由看成对自然的超越。

澎湃新闻:所以您说的“自然”主要就是指血缘么?

曾亦:对,主要就是血缘。人身上当然有吃喝拉撒这种自然,但真正对人类社会生活有意义的自然就是血缘关系。

到了晚清尤其是“五四”以后,对传统的家庭、宗族的批判是很厉害的。像批判封建礼教吃人,要走出家庭,要消灭家庭,甚至要讲妇女解放、性自由,都可以看做是对自然关系的破坏。而且他们当时认为君主制的根源就是在家庭,要彻底摧毁君主制一定要把家庭破坏掉;想要把人解放出来,一定要把家庭摧毁。

可见,我讲的“自由”也与康德讲的不大一样,包括好些个意思。表面上看,要把自己从对国家的责任中解放出来,这也叫自由。又比如人一生下来就有些自然关系,它一方面意味着温馨美好的亲情,但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一种责任,要对父母尽义务,而父母要抚养你长大也是一种义务。所以有家庭,个体自由总是受到某种约束的。

于是,“五四”以来,中国对自由的追求,同时却意味着摧毁一切自然关系,这包括对家庭、宗族的否定,以及对封建伦常的批判。整个西方对自由的理解,都是要把个体从各种自然关系中解放出来。但是,从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发展来看,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从孔孟以后,虽然宗法制度被破坏了,但家庭的价值却始终得到肯定,甚至是极端地拨高了。魏晋以后,家族、宗族逐渐得到复兴,到宋以后,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族形态。这意味着什么呢?表明中国人讲的“自由”,从来就不是西方人那种“个体自由”,因为中国人始终都是在家庭和宗族之中的,完全不可能超越这种自然关系去寻求自由。

我的意思就是,虽然我们现在不可否认,个体自由至少在公共生活层面确实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底线和追求。但如果太过分了,家庭迟早会被摧毁。包括像夫妻之间,如果都变成两个彻底自由的个体,那么一切责任义务都无从讲起,不过是彼此需要的两个男女的苟合而已。在这种家庭中,夫妻财产是完全分离的,甚至吃饭也是AA制。

这种自由观念最初进入中国时,就曾经以非常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按照这种自由观念,男女之间的需要最后将只剩下一种,就是性的需要,所以,中央苏区很受这种自由学说的影响,直接就把家庭讲到性自由上去了。当时还从前苏联传来一个理论,叫“杯水主义”,意思是说,男女双方的需要,就像渴了就喝水一样,完全是出于一种生理的欲求。

澎湃新闻:所以您强调的“自然”的意义是什么?

曾亦:但“自然”就不一样,“自然”强调彼此之间有一种割不断的关系,既是血缘亲情,又是责任义务。

我强调自由要为自然留地盘,就是说:个体自由不管再怎么发展,对人类社会来说,总还是要有个领域是为“自然”的原则所支配的。那么就我们目前来看,家庭还是我们应该保守住的。如果保守主义有很多内涵的话,那么对儒家来说,最后一个绝不能被摧毁的就是家庭。但是你看从“五四”到文革顶峰,对家庭的摧毁是很厉害的。

澎湃新闻:“摧毁家庭”是西方文明的弊端么?

曾亦: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摧毁家庭了。在西方人看来,如果不摧毁家庭,个体就不可能真正有自由。所以,五四以后,中国人走向自由的第一步,就是“离家出走”,跟传统家庭彻底决裂。当时很多艺术作品,像《玩偶之家》,都反映了这种观念。

曾亦:你讲的这个也是实情。从现实来看,中国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在部分地区把个体自由的原则发挥到了极端,对家庭破坏严重,比西方走得过头。而西方多多少少带有保守主义的色彩,没那么极端。这是一个事实。

但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意义却不只是体验亲情的场所,而是认为家庭里面包括的亲情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并将之扩展到社会、政治生活之中。譬如,直到现在,我们还要主张视朋友为兄弟,从而形成某种熟人社会,这是在西方看不到的。所以,对西方人来说,家庭只是一个家庭,而中国把家庭看得更高。

澎湃新闻:那么您认为在现代中国,自由和自然这对关系的理想共存模式是怎样的呢?

曾亦:我并不确定自己在这方面的想法已然成熟。我只能说自由的领域交给自由,自然的领域交给自然。家庭中的成员从始至终都是处于自然关系中的,那就应该由自然的原则去支配这一领域。当离开家庭,进入社会,进入国家政治生活,这里就遵循自由原则,像讲民主、讲选举,都是基于个体自由的。但在家庭里,你不能说家长能够通过投票的方式来相处。

现在某些中国人受了西方的影响,试图把自由的原则引入家庭,譬如,父子间不讲尊卑,而视为朋友,这就是大谬,完全不尊重家庭本身固有的原则。可见,西方家庭生活是不那么纯粹的,因为受到了自由原则的侵蚀。

夫妻平等的基础,其实是经济平等

澎湃新闻:那么夫妻之间的自由与自然怎么平衡呢?

曾亦:在家庭范围内强调个体自由,对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影响可能就体现在处理夫妻关系上。

如果夫妻之间要贯彻自由的原则,那就得讲夫妻平等,这样,彼此只有需要和协议,谈不上责任和义务。如果要贯彻自然的原则,夫妻双方就应该限制自己的个体性,大家共同为家庭尽责任,个体要服从家庭的代表,也就是家长。个体对家长的服从,在古代就体现为男尊女卑。

中国传统中的夫妻关系,通常是讲男尊女卑的。但同时,另一方面也是讲夫妻平等的。因为丈夫和妻子的结合,是“合二姓之好”,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他们作为两个家族的代表,不可能讲男尊女卑,因为你不能说这个家族比那个家族高之类。所以古代讲男尊女卑,是指你既然进入一个家庭里,很多事情要拿主意,最后只能通过一个人。而关键在于,是女方嫁过来,一个人嫁到一个家族里。尊卑由此而来。

而现在,通常都是男女离开各自的父母,各自有工作,是两个相对自由的个体相结合。因此是平等的。

并且,讲平等是有个经济基础的。古代是女方嫁到男方,住在男方家里,这样讲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相对独立的双方讲平等,也是天经地义的。

可见,夫妻平等的基础,其实是经济平等。

但问题就在于,现代中国人在处理男女关系时依然会不自觉地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比如,如果你讲平等,那么结婚时的嫁妆、彩礼等,男女双方出的钱应该一样多;婚后对家庭财产的贡献也应该一样多。但事实上,大部分家庭根本不可能做到。现在很多调查都表明,男方收入要比女方高1.5倍以上的婚姻才是合适的。这其实说明,大家都习惯了,男方要对家庭有更多的物质贡献。如果双方赚一样的钱,女方通常会瞧不起男的。这多少就是传统观念在起作用。比如还有一桌吃饭,很少有女方买单的。但如果真要讲男女平等,就应当实行AA制,或者轮流买单。

现在一方面讲平等,但在现实生活中你真的能做到平等吗?大家习惯上觉得男子应该承担更多的东西。还有在做家务方面。女方觉得你也挣钱,我也挣钱,为什么家务要我来承担呢?这时女子倒要讲平等了。要讲原则就要前后一致一以贯之。我觉得,真要讲平等,那就得彻底一些,不能只在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讲平等,如果不利就不讲了。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平等的精神。

澎湃新闻:那么您的意思是不是,谁赚钱少就应多承担家务,或者谁赚钱多听谁的?

曾亦:严格按照男女平等的观念,还真应该是这样子。(笑)但家庭毕竟不是一个完全基于个体自由的共同体,既然两个人还是有感情的,那么多做点少多点也就不会那么计较了。我对你好,我会很心甘情愿地多做一点;或者有时不那么情愿,但为了对方做了也就做了。彼此会很自然地愿意牺牲一点。

男女既然平等了,却还要男子出房子,那就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倒行逆施了

澎湃新闻:您在《何谓普世?谁之价值?》一书收录的讨论中,还谈到了新婚姻法,您的具体解读是怎样的?

但是八十年代以后,物价上涨,像工薪阶层是越来越难凭两个人的工资收入买得起房。于是需要双方父母的赠与,当父母的赠与所占财产比重越来越大时,夫妻关系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近期出台的新婚姻法解释(三)就规定,自己父母给自己孩子的,不能算共同财产。这会导致夫妻关系可能会发生各种扭曲。比如出钱比较少的一方,会觉得你还是把房子挂在你父母名下,或者不写我的名字,你这是在防着我,是对感情的亵渎。

似乎上海、江苏这边,有“男方出房,女方出车”的观念。这种观念放在以前是没问题的,因为房子与车子的价格相当,双方是平等的。但到了现在,房子的价格远远超过车子,如果还是抱着老观念的话,男女就不平等了,女方占的便宜就太大了,凭啥生男的父母就要吃这份亏呢?当然,如果放在古代,这是没问题的,因为男方把女子娶进来,自然要提供房子,而女子作为男方家庭的成员,上养公婆,下事丈夫,男尊而女卑,男方当然愿意,女方也会愿意。现在男女既然平等了,却还要男子出房子,那就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倒行逆施了。

我觉得,如果男子出房子,这相当于女子嫁进门,男子的地位就应该高一些;如果女方出房子,就相当于男子当上门女婿,女子的地位就应该高一些。这才是自然与自由的平衡,是万世不敝的道理。

可能有些人会说,现在男女双方都工作,都有自己的收入,即便某一方出房,也不能像古代那样天尊地卑吧?其实,就一般家庭来说,古代女子到了夫家也要干活的,男耕女织,双方收入差不太多,相当于都要工作,但并不因此改变尊卑关系。所以,关键还是房子问题。

前些时候,我们儒家开了个会,里面讨论了婚姻、家庭的问题,依据讨论内容出了这本《何谓普世?谁之价值?》的书。我知道最近书里内容被放到网上去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当然大多都是批评我们的……

曾亦:我们那本书其实是一本会议纪要,学术的论证不那么充分,加上里面有不少男尊女卑的语句,很多人直接从常识角度就受不了了。当然,网民的议论大都没有学术的根柢,也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不必太在意。

分别财产制指,结婚前是两个人,结婚后还是两个人,财产是分开的,从头到尾都清清楚楚。这一点以英美两国为代表,因为英美的个体自由观念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强,体现在婚姻上便是如此。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古代也曾经存在类似的制度。即女方带着嫁妆嫁过来,但嫁妆并不融入夫家的财产,你自己保留,夫家并不会来用,假如离婚了你再带着这些嫁妆离开。这种“妆奁制”,本质上也是一种分别财产制。

共同财产制则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上古时期,当时的女子是完全没地位的,你嫁过来则你的财产也就是夫家的。而现代的共同财产制,主要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像中国、前苏联,两人结婚则财产合在一起,分手再平分开来。

问题在于,中国从1930年代到2000年左右,实行了七十多年的共同财产制,现在又要慢慢转向分别财产制。分别财产制本来就是个体自由的体现,就像英美国家那样,你如果想要开始讲个体自由,那么就应该也接受分别财产制,为什么要反对呢?另外,以往历代婚姻法都有一种保护妇女的精神。很多人对新婚姻法不满,就因为体会不到这层精神,认为新法案是对财产多的人才有利。可我觉得,既然财产多的是他,那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分得一半呢?

所以无论是从传统还是法理上看,新婚姻法都是与国际接轨的。八十年代以来,我们搞改革开放,就是向英美等西方国家学习,为什么具体到婚姻法方面,就不能学呢?更何况,英美这套做法还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的财产制度。

现代人太强调婚姻中的感情因素,其实是很危险的

澎湃新闻:在传统儒家观念中,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曾亦:一个意义是“合二姓之好”,家族通过联姻可以增强力量,尤其是政治领域更加如此。另一个意义就是绵延子嗣。你想想看,就说我们现在,如果是一个有钱的老板挣了这么大一份家业,有人能传承你这份家业当然是很重要的。而在古代,如果有田地、房屋甚至爵位的话,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如果传没了简直就会是家族的罪人。所以孟子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说每一个个体不过就是在整个家族历史绵延中的一个片段,你一旦断了……你看中国骂人骂“断子绝孙”都是很严厉的事。而个体的情感,一直都是比较次要的。

现代人太强调婚姻中的感情因素,其实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呢?我今天既可因为喜欢你而结婚,那我明天完全可以因为喜欢上另一个女子而与你离婚。这种基于感情的婚姻是很不牢固的。

澎湃新闻:现代婚姻似乎越来越强调感情,尤其是浪漫之爱,而联姻和传宗接代的意涵当然也还有的。

曾亦:不过越来越淡了。但爱情跟自由,也常常会有矛盾的。因为你很难保证你对一个人的情感是不变的。如果把婚姻完全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是很危险的。这一点,康有为在《大同书》里讲得很清楚:两个人的结合,最好不要超过三个月;不过三个月结束之后,还可以再定一个约,续三个月。然后他说这还不是最好的社会,这只是次一等的。最理想的是,你今天和谁在一起,明天可以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就是完全由一个人的情感做主了。而婚姻总要订个约的,订约总归是对个人自由的约束,若要完全讲自由的话,这个也不要。

所以我一直讲,要为自然留地盘,也是这个意思。自由太放肆太任性的话,不好。

THE END
1.《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经典语录金句名句摘抄赏析《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经典语录名句经典语句摘抄欣赏:1.男人结婚是因为遇到的女人太好了。 2.裸婚实际上是一场测试。答应裸婚,说明女孩子爱得很单纯很无私。而提出裸婚,则说明男人很自私很不负责任。 3.美貌并不是女人的武器,而是女人的机会。长得漂亮,只能https://m.mingyantong.com/article/27195
2.爱情与婚姻的经典语录婚姻的经典语录网络文章更加有方法。那么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好词佳句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爱情与婚姻的经典语录”https://bbs.openke.cn/thread-431561-1-1.html
3.关于名著理智与情感的语录12篇(全文)电影虽然使用了小说在生活中的理智及情感的特性,但将其进行处置简化成:情感深厚的姐妹俩虽然各自都具备理智、情感方面的个性,在爱情及婚姻中,或多或少遭遇困难和挫折,然而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烟。如此别样的演出方式是好莱坞电影业发展的特色手法,与原小说的特征截然不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f11ava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