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Dijk话语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毛浩然高丽珍福建师范大学徐赳赳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题词:vanDijk;话语分析;理论体系;社会认知

D01: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15.05.006

1引言

vanDijk是国际话语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创办了《诗学》(Poetics)、《篇章》(Text)(现更名为Text&Talk)、《话语研究》(DiscourseStudies)、《话语与交际》(Discourse&Communication)和《话语与社会》(Discourse&Society)5家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期刊,现仍担任《话语研究》《话语与交际》和《话语与社会》等SSCI期刊主编。40多年来,vanDijk一直致力于话语研究,笔耕不辍,共出版了约40部专著和编著,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

2vanDijk话语理论体系的多学科框架

2.1宏观结构理论

20世纪70年代,vanDijk(1976;1977b)提出的“宏观结构”概念是其话语理论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宏观结构并不仅仅只是句子之间的线性结构关系,而是比话语更高层次的总体结构(vanDijk1977b:50-54)。进入80年代,vanDijk(1980)分别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重点探讨了宏观结构,不过他侧重宏观结构的语义特征,强调没有语义宏观结构就无法解释话语整体意义的各种特征,也无法理解句子微观层次的局部衔接。话语的整体结构与局部结构是相对的,而作为整体语义信息的宏观结构则与话语、认知和互动的微观结构相对应。基于宏观结构的这种相对性,同一类信息在不同的话语类型或互动序列中可能充当宏观结构或微观结构的功能,这有利于判断言语或行为是连贯的整体还是独立的单位。此外,vanDijk(1980:14)提出宏观结构的两个功能:其一,组织复杂的(微观)信息,其中最典型的语义组织是整体连贯;其二,缩减复杂信息。宏观结构的组织和缩减功能可以有效管理储存的复杂信息,也可有效加工或处理认知、交际或互动中的微观信息。

vanDijk&Kintsch(1983:194)进一步指出:“语义宏观结构可以用来解释话语整体连贯性的各个方面,也可解释类似话题或主题等概念。”vanDijk(2004)在其自传中认为,其早期的宏观结构可分为意义的整体结构和形式的整体结构,并强调“宏观结构不仅使连续的句子之间存在局部或微观的关系,而且在整体和全局上也决定着篇章的整体连贯和组织”。因此,篇章语法的重点是为篇章的(语法)结构提供清晰的描述,且这种描述能够解释句子之间的(语义)连贯关系。决定这种连贯关系的不仅仅是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更重要的是指称关系,即篇章中的句子与所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与徐赳赳(2005:359)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宏观结构的特点是从层次的角度看篇章”。因此宏观结构突破了微观结构从句子到篇章建构意义的限制,揭示了语义在篇章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vanDijk(1983:193-194)提出的宏观结构理论主要有四个特点:(1)宏观结构在话语中往往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如:标题、主题句或总结句);(2)宏观结构在话语意义上一般以代词、连词、形容词或词序等作为标志,这些标志预设前文中潜在的宏观信息单元和要素;(3)话语的局部连贯性不能单凭信息单元(proposition)的局部联系来解释;(4)对话语的理解是从各个层次(如:从词语、词组、句子的意义层次,或从宏观结构的整体层次)做出推断的过程。

尽管后续研究表明,仅从层次和线性的角度以及话语的语义结构去分析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vanDijk在40年前提出的话语宏观结构理论,在当时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正如钱敏汝(1988:130)所说,vanDijk“提出的微观结构与宏观结构之间以及各宏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相对性”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Louwerse&Graesser(2006:426-428)也认为,van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基于理论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从篇章语言学视角把语言使用者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融入篇章中抽象的语义表征,极大地推动了话语研究的发展。

2.2话语与意识形态

2.3话语与语境

总体而言,vanDijk的语境观对批评话语分析影响深远。首先,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认为语境和话语不是单纯客观、抽象的决定关系,而要从参与者的心理和认知角度对语境加以阐释;其次,这种认知动态语境观能够较好地解释交际参与者的宏观语境与微观语境、一般知识与个人知识、社会认知与个人认知之间的关联性。

2.4话语与权力

2.5话语与社会

“社会”也是话语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vanDijk(2001:115)认为,可以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去理解“社会”概念。首先,从互动和情境的整体维度;其次,从群体、社会体制、制度或机构的部分维度。后者作为社会结构,通过两种方式影响话语:一是通过社会成员的社会表征;二是在局部或微观的维度上通过社会行动者、社会互动和社会情境使社会结构实体化。当然,话语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话语无法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而认知是连接社会与话语的接口。由此可见,厘清社会和认知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什么是话语,以及它在形成、确认和改变我们的知识和在这个世界的“态度”中扮演了何种角色。社会影响个人的认知方式,如对交际情境的认知方式,致使具有认知差异的不同个体会生产不同的话语。然而,vanDijk(2009:7)认为,话语和社会的关系不是直接的,社会对话语的影响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如何界定交际情境,并通过影响个人的认知方式来影响个人的话语生成。

vanDijk(2014:142)把社会看成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主体,是社会成员生活的共同体”,涉及种族、性别、阶级、社会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只有涉及这些因素,社会才是具体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社会是由社会成员建立起来的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群体中,话语是表现上述集体意识(即社会表征)和社会形式的工具,成员之间要拥有特定的共有知识才能进行话语交流,在交流中产生新的共享知识。换言之,拥有共同语言或话语是一个群体得以成立的基础之一。vanDijk(2014:144)认为,“所有的社会结构都是通过知识群体的社会共享知识体现出来的,之后便在具体经历的心智模型以及社会成员的行动中化为具体的模式”,这些模式把交际事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认知因素相结合,使社会、情境和话语相互关联。因此,社会和话语的关系要通过认知或语境得以联结,而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人们的话语表达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因为所有的话语都是在特定的情境语境中得以生产和解读的。

2.6话语与知识

那么,话语和知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vanDijk(2008b:83)认为“共享的社会文化知识是话语表达与理解的关键条件”,可见,知识在话语生产中的重要性。人类大部分知识都是在话语中习得,例如从父母、老师、朋友、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多模态形式的文本或言论中获得。但若没有激发大量关于世界的知识,人们就无法理解话语,无法对话语进行再生产。同时,vanDijk(2014:166)强调“话语和知识都是个体作为社会行动者的特质,而且它们互为存在条件,话语和知识不仅是社会成员互动交流的条件,而且是在社会互动中共享和传播知识的结果”。这表明话语和知识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知识作为抽象的、一般的社会表征,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而且也是交际参与者构建话语的基础。语言使用者在社会中通过话语建构知识,同时又对形成的知识进行话语再生产。

3vanDijk话语理论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3.1社会认知视角

根据vanDijk的理解,认知包括个人认知和社会认知。vanDijk(1988:107)认为“认知在根本上具有社会属性”,所以对各种话语类型(如新闻话语)的跨学科方法的认知分析必须包括社会认知。为了更好地阐释个人认知和社会认知在话语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vanDijk(1993b)对个人知识、观念以及个人经历的表征,与群体成员共享的社会信仰做了系统的区分。储存在长时记忆的区域的个体表征,通常被称为情节记忆(episodicmemory),也可称作个人记忆,这种个人心理模式的具体情境包括个人观点和个人情感等。而群体成员共享的社会表征则称为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包括群体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知识、社会知识标准、态度、规范以及社会文化准则和价值等社会共享信仰。

vanDijk(1993b)对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观点:第一,社会认知是沟通社会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话语和行动、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媒介;第二,社会认知是群体成员或文化群体成员共享的关于社会事物的认知表征。社会情境、社会互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中被赋予的意义,均须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第三,社会认知监督着社会互动(如:族群互动、话语交流)。社会认知具有社会属性,被一个群体或文化体的成员共享,同时在社会情境、社会互动以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情境中被习得、使用以及改变。这些结构情境包括社会群体、社会制度或社会领域等。可见,社会认知不仅影响话语交流、群体行动和社会互动,还影响我们对社会互动、族群关系、社会机构及其权力关系的理解。总之,van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方法将话语参与者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语境联系起来,即将社会成员、社会团体机构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因此,社会认知建立起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观念和社会群体态度之间的动态关联。

3.2批评话语分析

vanDijk之前对CDA的定义不够清晰,对CDA的论述略显宏观,逻辑层次也不够系统严谨,但其后续研究较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进入21世纪,vanDijk(2008a:85)把CDA定义为“主要研究社会和政治语境中的篇章和谈话行为,再现及抵制社会权力滥用、统治和不平等的方式”,并认为“CDA可以从理论上将微观层面的语言使用、话语、言语交流和交际同宏观层面的权力、统治和不平等联系起来,以实现CDA的统一”(2008a:87)。同时,他指出CDA的研究目标之一是:权力滥用是如何通过话语得以复制再现的(2008a:vii)。随后,vanDijk又表示相比于CDA,更倾向于用CriticalDiscourseStudies(简称CDS)来定义批评话语分析,因为CDS“作为综合性更强的术语,表明其不仅包括了批评分析,更涵盖了批评理论和批评应用。”(Wodak&Meyer,2009:62)vanDijk在从事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40多年间,一直注重把语篇和特定的社会生活场景相联系,从而深入揭示文本和言论中隐而不现的意识形态含义及其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控制的关系。

4完善vanDijk话语理论体系的可能方向

4.1完善语境观

4.2増强受众意识

一直以来,vanDijk的话语研究都从表达者或自身的立场,研究表达者话语行为的目的性、交际性、语言性和语境性。然而谭学纯等(2000:12)认为,言语交际是表达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的、以创造最佳言语交际效果为目的的修辞活动。可见,接受者(受众)在话语交际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话语分析过程中,不仅要分别对表达者和接受者进行考察,更要増强受众意识的研究,了解受众对话语的实际理解。从vanDijk对话语的分析可看出,他倾向于分析话语表达者的交际意图、社会认知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然而很少从受众的角度去分析一个话语交际事件,或者从微观角度去区分话语表达者和话语接受者。须知,在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话语表达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会发生转换。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要对话语参与者进行角色定位。此外,话语的分析不仅应包括在场的表达者和接受者,当交际双方在谈论另外一个人时,话语分析也应包括不在场的第三方,因为被谈论的不在场的第三方的社会地位、阶级等因素也会影响到谈话性质。

5结语

注释

①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3BXW05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740075)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9.

[2]Fowler,R.,Hodge,B.,Kress,G.&Trew,T.LanguageandControl[M].London:Rougledge&KeganPaul,1979.

[3]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Beijing: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2012:12-45.

[4]Louwerse,M.M.&Graesser,A.C.Macrostructure[A].InKeithBrown(ed.).EncyclopediaofLanguage&Linguistics(2nded.)[C].Oxford:Elsevier,2006:426-428.

[5]vanDijk,T.A.SomeAspectsofTextGrammar[M].TheHague:Mouton,1972.

[6]vanDijk,T.A.Narrativemacrostructures:Cognitiveandlogicalfoundations[J].PTL1,1976:547-568.

[7]vanDijk,T.A.TextandContext:ExplorationsintheSemanticsandPragmaticsofDiscourse[M].NewYork:LongmanInc.,1977a:191.

[8]vanDijk,T.A.Acceptabilityincontext[A].InS.GreenBaum(ed.).AcceptabilityinLanguage[C].TheHague:Mouton,1977b:50-54.

[9]vanDijk,T.A.Macrostructures:AnInterdisciplinaryStudyofGlobalStructuresinDiscourse,Interaction,andCognition[M].Hillsdale: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Publishers,1980.

[10]vanDijk,T.A.&W.Kintsh.StrategiesofDiscourseComprehension[M].NewYork:AcademicPress,Inc.,1983:194.

[11]vanDijk,T.A.NewsasDiscourse[M].Hillsdale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Publishers,1988:107.

[12]vanDijk,T.A.Principle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J].DiscourseSociety,1993,4(2)a:249-283.

[13]vanDijk,T.A.EliteDiscourseandRacism[M].London:SagePublications,Inc.,1993b:36-40.

[14]vanDijk,T.A.Ideology:A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M].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1998a:211.

[16]vanDijk,T.A.MultidisciplinaryCDA:APleaforDiversity[M].London:SAGEPublicationsLtd,2001:96-115.

[18]vanDijk,T.A.Discourse,contextandcognition[J].DiscourseStudies,2006,8(1):163.

[19]vanDijk,T.A.DiscourseandPower[M].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8a.

[20]vanDijk,T.A.DiscourseandContext:ASociocognitiveApproach[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8b.

[21]vanDijk,T.A.SocietyandDiscourse:HowContextControlsTextandTalk[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7.

[23]vanDijk,T.A.DiscourseandKnowledge:ASociocognitiveApproach[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4.

[24]Wodak,R.&Meyer,M.Methods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IntroducingQualitativeMethods(2nded.)[M].London:Sage,2009:62.

[25]陈平.话语分析说略[A].现代语言学研究:理论·方法与事实[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1991:55-72.

[26]陈春燕.vanDijk新著《话语与语境》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1):75-77.

[27]林大津.言语交际当代语境观:主客体与静动态的新思考[J].当代修辞学,2012(1):85-86.

[28]刘开源,曹珊.新媒体下高校社群的话语权变迁与舆情引导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34.

[29]毛浩然,徐赳赳.话语、权力及其操纵——《话语与权力》评述[J].外国语,2009(5):91-95.

[30]毛浩然.弱势群体话语反操控策略研究——以《自然》致歉叶诗文事件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3.

[31]钱敏汝.戴伊克的宏观结构论(上)[J].国外语言学,1988(3):87-93.

[32]钱敏汝.戴伊克的宏观结构论(下)[J].国外语言学,1988(3):128-131.

[33]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2-24.

[34]汪徽,张辉.vanDijk的多学科语境理论述评[J].外国语,2014(2):78-85.

[35]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7.

[36]王晓军.范代克的话语科学观研究[J].外语学刊,2009(1):90-94.

[37]徐赳赳.vanDijk的话语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58-361.

ConstructionandImprovementofvanDijk’sDiscourseTheoreticalSystem

Abstract:ThispapercarriesoutadiachronicdescriptionofvanDijk’sdiscoursestudiesinthepast40years,andinitiativelyexpoundsinasystematicwaytheinterdisciplinaryframeworkofhisresearchfromtheaspectsofthemacrostructuretheory,discourseandideology,discourseandcontext,discourseandpower,discourseandsociety,discourseandknowledge,whichcontributetotheconstructionofadiscoursetheoreticalsystem.ItanalyzestheinnovationsandforefrontofvanDijk’sdiscoursetheories,anddiscussesthesocialcognitiveangleandthe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approachesthatvanDijkadoptedinhisresearch.Inaddition,itproposesthreepossibleperspectivestopromotevanDijk’sdiscoursetheoreticalsystem,namely,improvementoftheconceptofcontext,promotionofaudienceawarenessandattentionpaidtoanti-manipulationdiscoursestrategiesofthedominatedgroup.ThispapermayserveasareferenceandforefrontleadforresearchersofvanDijk’sdiscoursetheories.

KeyWords:vanDijk;discourseanalysis;theoreticalsystem;socialcognition

THE END
1.法律法规基础常识范文医德与医学法律的功能互补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医疗秩序的必要方式[1]。在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应加强医学生对依法行医的认知,让学生通过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医疗法律法规,既可以保护患者利益,又能维护医疗工作者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学生应学会运用法律法规依法行医。如在诊治过程https://www.gwyoo.com/haowen/189435.html
2.材料导论范文12篇(全文)7、人际关系的特点:层次性、变动性、复杂性。 8、治疗性沟通:治疗性沟通是指医患之间、各医务人员之间,围绕病人的治疗问题并能对治疗起积极作用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 9、治疗性沟通的特点:以病人为中心、有明确的目的性、促进病人自我暴露。第十一章 健康与疾病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qq70swd.html
3.2017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简历模板A.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局面 B.形成了喧闹的群体舆论冲突事件 C.异化成为群体对群体的谴责和喊话 D.造成了医患之间矛盾的形成与扩散 第三部分 数量关系 66、甲乙两车的出发点相距360千米,如果甲乙在上午8点同时出发,相向行驶,分别在12点和17点到达对方出发点。但两车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分别将速度降低到原来https://www.qlrc.com/padownload/7219.html
4.青年亚文化论文(精选5篇)2.课文中的句子分析 表五:《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Ⅱ》每课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 表六: 表五、表六反映出: 1、该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理念。全书共十六课,其中十二课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中国文化。可见文化教学渗透到了每一课之中,并且对于文化知识的安排并不是非常密集,而是分散到各篇课文之中,从而使得https://www.1mishu.com/haowen/45452.html
5.属于维奇医患关系模式的是【单选题】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时期,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 )和职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下列关于角膜结构分层正确的说法是( )。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本行业特殊的、调节人们( )的要求。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巩膜是眼球外壁的( )。https://www.shuashuati.com/ti/a3481fcf995349a98feebde5d78e5d22.html?fm=bd67d82627f51383cd37fa01b3208132f5
6.2022年武汉光迅科技股份限公司招聘100人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84.萨斯和荷伦德提出的医患关系基本模式有( )。A.主动——被动型B.指导——合作型C.主动——被动型指导——配合型D.共同参与型85.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第一个作出这种预言的,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便作出了这种预言。 对上文内容概括最准确的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3355032.html
7.2024年湖北优利德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pdf前文说“以共享决定权为原则的新的医患关系产生”,紧接着出现转折词“然而”,转折前后语义相反,可知横线句子与后文联系更为紧密,后文从专业性和预期两个角度说明医患之间无法实现平等,并且指出其危害,所以横线上的内容应该围绕医患关系的平等展开,对应B项。A项“最为紧张的关系”在文段没有体现,排除;C项“越来https://www.163wenku.com/p-8109002.html
8.人民日报时评常用高级词比喻句拟题八式句式搭配,碾压一切高分三、句子之间关系句式(起承转合) 1.诚然/毋庸置疑/……,不仅……而且……,但是/然而,……又怎能……?更何况/更进一步,……。所以/因此,……。 2.显然/显而易见……,也……。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其实,……因此,……。 3.毋庸置疑/显而易见,……也……。……不仅……,而且……。https://www.163.com/dy/article/G7GFAVGO0518VCG2.html
9.语句排序题必会解题技巧语句排序解题技巧答案首句确定捆绑集团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句子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快速解题的小技巧哦。捆绑集团有下列两种情形:①指代词捆绑:这、那、他、该、其、此/这些、那些、他们;②关联词捆绑。当我们在观察句子时发现上述情形,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配对儿”:出现指代词,就要找到其指代的是哪句话内容;出现关联词,就要找到构成关联关系的https://www.fenbi.com/page/fenxiaozixundetail/15/58/420402546629632
10.赞美医院发展的句子(精选9篇)为什么有的医生几句话就能把病人留下, 并且立即建立起医患信任关系;而有的老医生工作几十年了, 几句话, 患者扭头就走呢?这是因为文化底蕴决定了服务文化品位, 失败的服务在用三个字做着注解———不可信!服务活动的主体是有不同文化底蕴的“人”, 员工的服务必然体现其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 也必然https://www.360wenmi.com/f/file599c502t.html
11.医患门诊会话中回声问的特征分析这类回声问部分重复对方话语的焦点信息, 体现了医患门诊话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是, 焦点信息不一定只出现在句子末尾, 问话人往往根据自己的交际目的来提取关注的信息, 回声问重复的话语也可出现在其它位置。 (二) 重复话语的句法类型 回声问所重复的前一话语的句法类型可以是任何句子类型。回声问重复的先前话语的https://jss.usst.edu.cn/html/2018/3/20180302.htm
12.医风医德句子(精选230句)医风医德句子 精选38句 1. 树医德、重医术、善医人、勤医心。 2. 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 3.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收人红包,神灵不饶。 4. 荡起医患和谐的船桨,为您扬起健康的风帆。 5.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http://www.wdjuzi.com/juzi/rjo88MMV.html
13.浅谈医患沟通技巧课件资源描述: 《浅谈医患沟通技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医患沟通技巧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按一下以編輯母片標題樣式,按一下以編輯母片,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按http://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52461865.html
14.医患和谐温馨的句子认真做事的句子 热门文章 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演讲 和谐医患关系目的 医患关系和谐的文章 和谐医患关系调查报告 和谐医患关系主要靠医生 和谐医患关系的故事 共建和谐医患关系 和谐医患关系小品 和谐医患关系案例 医患关系演讲稿300字 和谐医患关系的事例 和谐的医患关系重要性 赞美医患关系和谐 想你文字图片 想你图片加文字 实http://www.sudunlaoyingcha.com/k/yihuanhexiewenzuodejuzi/
15.医患沟通期末考试答案2023春构成医患信托关系的根本前提是( )A:病人在医患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B:医师是“仁者” C:医患交往中加入一些特殊因素 D:病人求医行为中包含对医师的信任 E:现代医学服务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内容已经隐藏,点击付费后查看 在医患沟通中,下列哪项不是言语交流的技巧( )A:使用有行动力的句子 B:用你来代替我(我们) https://www.wkebb.com/c/c2d05bae815138a78aa08d6132fad5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