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她,人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张照片。照片上的她,温柔浅笑,妆容简约而不失精致,细而长的眉毛恰到好处,清亮的眼睛透过镜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见到她的那天,依旧是得体的穿着,简单而不随意,淡淡的妆容,让人感觉舒服。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有激情和毅力,才不会觉得苦
“我们不敢说自己有多厉害,只能说它是具有代表性的,至少它的研究的方法、内容、结论得到了业内同行的认可。”冬梓教授对此感到自豪却并不骄傲。
能取得这样成绩,在大多数人看来冬梓教授应该很苦,但她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她坦言,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不能苦苦地做事情。她把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团队的协作和志同道合的追求。
“我们能一路走来,是出于对PCOS的的兴趣,而不是压迫自己去做苦行僧!”用冬梓教授的话说,他们是出于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并且始终维持着这样一份热情。
她特别赞赏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之一,被称为“光纤之父”的高锟。因为在高锟看来,诺贝尔奖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目标,他认为自己一生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不觉得痛苦和折磨。
冬梓教授认同这样的态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成绩,因为喜欢才有热情,才有毅力,才有执着,因为不追求目标,所以才不觉得痛苦和折磨。”
“有些人觉得我苦,我却不这样认为,我对PCOS始终保有兴趣,而我所做的努力也有了回报,我很感恩。从2010年到现在,我们已经拿了4个科技成果奖,我们埋头耕耘,所以有了收获,而不是刻意地追求。”
“alwayslookatthebrightside!”
当然,在“耕耘”的过程中,苦累不可避免。
杨冬梓教授在微博里写道:医学专业人员的“饭碗”:临床是饭,科研是菜。只有两者兼而有之这饭才好吃,但是要兼顾饭菜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血汗。
最让冬梓教授难忘的是2102年申报国家自然联合项目。为了拿下这个顶级的项目,项目小组花了很多心思去写,大家都认为基于多年的研究基础,应该算是实力比较雄厚的。果然,在第一轮函审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然而,第二轮10选6的项目答辩却遭遇了失败,课题组的几个年轻人都哭了,甚至有年轻的女同事哭了一晚上。这让冬梓教授特别难过,因为专家的评审意见反馈都认为他们的研究是很优秀的。本以为胜利在望,却不料遭遇失败。
然而这些都仅仅是作为一名医生苦与累的冰山一角。
出上午门诊,却看到下午三点是常事;临床、科研、教学、学术交流连轴转,全年无休;被患者拍桌子甚至是谩骂几乎是医生的必备经历……
“当医生累吗?当然累!但是,没有哪一行是不累的。要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付出努力是不行的。没有人不付出就能收获幸福,有付出才会有得到。”
冬梓教授调侃自己,当医生最符合她的“小女人”心理。每当有治疗成功的病人回来时她就特别高兴,在她心里,没有哪一行能够这样天天都有快乐天天都能享受幸福,除了医生。虽然也有失败,也会被患者指责,但是她觉得人总要“alwayslookatthebrightside”!
2012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生殖中心的妊娠率达到54%。冬梓教授最高兴的,不是这个看上去很美的绝对数值,而是她看到了进步,一年比一年高的进步。也许这并不是在全球生殖同行中的最高数据,但冬梓教授和她的同事从中看到的更多的患者受惠。对于病患,她也从不会去考虑患者是否高龄,是否难治疗,抑或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我们中心的规矩就是来者不拒,不管是别的单位介绍来的,还是患者几经波折,治疗无果找上门来的,我们都不会将其拒之门外。在我们的病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高龄患者,比较难治疗,但是我们没有放弃。”
在冬梓教授看来,能有这样的成绩,一是受益于生殖中心同事们良好的内分泌基础;二是基于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开展临床研究的工作方式;三是生殖中心同事们良好的教育背景,这不仅是指受教育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严谨的科研思维,不随意。
“做研究,正规的程序是必须的。我们并非一有想法就随随便便拿病人来做研究,而是先做临床前瞻性的研究,并且要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结束之后要立即总结,通过不断总结来提高认定的方法。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根有据的去改善我们的工作,而不随意。”
“我很幸运,我们的团队很团结,让我有家的感觉。”冬梓教授认为,团队的氛围也是取得好成绩不可忽略的一项。作为生殖中心的“大家长”,冬梓教授非常忙,不在“家”是常有的事,但是每一次她外出,“家里”的其他成员总会很默契的维持着这个“家”,所以她认为自己是个“幸运儿”,能有这样的支持她,并且团结一心的“家人”。
而她也不吝惜在领导或者其他同行面前赞扬自己的同事,尤其是年轻同事,总是将表现的机会留给他们。她常说:“我们的同事都很有能力,也很用心”。
为患者好不是刻意地讨好,而是真正为患者着想
在冬梓教授的办公室和诊室都有一张“特别”的椅子,特别注重腰垫的设计。
哪怕是平时停诊,冬梓教授都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布,并提出补诊方案,与病患交流。
“与其他生殖中心相比,我们的场地、环境在全省,乃至全国可能是最差的,这是我们的短处,目前没有办法改善,我们只能从其他我们能做的方面去弥补。”
曾有一位患者在取药时,药房给错了药,并在回来注射时被护士发现。这位患者认定是诊断环节出了错,并为此大动肝火,在当晚就发微博给冬梓教授,指责他们做事不牢靠。
“你们这么大的医院是怎么做事的?万一用错药,整个周期都毁掉了,取不到卵,你们负责得起吗?”
“实在很抱歉!我保证明天一定给您调查清楚,好吗?我们先把问题解决,首先保证你得到正确的注射”,冬梓教授马上在微博上答复。
第二天一上班,冬梓教授就立刻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是药房发药的失误。她当即如实回复患者,并在患者复诊时特意安排药房主任诚恳道歉并做了相应的补偿。
最终,事情处理的结果让患者非常满意,她感慨着说:“我真是服了你们了!”。
对于医患沟通,冬梓教授坦言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只是真心实意的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着想。
她觉得自己并不是最好的,甚至有时候也会和患者“拗”,坚持己见,不肯妥协。但她始终强调一定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这10年来,关于PCOS的病历资料,冬梓教授存了满满一大柜子,并且都保存得很完整,还建立了电子档案。因为对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她都要做细致、全面的检查。有时候,也会遇上一些患者抱怨开单太多,体检太多。
有一次,一位患者看到检查项目太多,就冲冬梓教授抱怨起来:“我之前已经在其他医院做过检查了,你怎么还叫我做这么多检查。”说着,还当场拿出以前的检查报告摔在冬梓教授面前。
还有一位年轻的患者在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之后,语气很不善的告诉冬梓教授:“我在其他医院做过检查了,他们告诉我不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那么我现在告诉你,是!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不找我看。”
“你怎么能这样呢!”患者极度气愤。
“医患互信是治疗效果保证的前提”,虽然有时候冬梓教授觉得自己的语气也有些“硬”,甚至还会和病人“大小声”,但是,来复诊的病人顺应性却都很好,也不会再和冬梓教授发脾气,因为她们在治疗过程中获益,也感受到了冬梓教授真正为她们负责的医者心。有的病人不接受冬梓教授的治疗建议转而找其他途径就医1-2年仍然无果后又回来找到冬梓教授,告诉她“你当年跟我分析的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一一出现了,就像算命一样。我这回看病跟定你了”。
“为病人好不是一味迁就和讨好病人。当医生关键是能替病人解决问题,而不是刻意讨好病人,让她觉得你很好。”
冬梓教授一直觉得医生和病人之间是有缘分的,医生要为病人着想,但同时病人也应该信任医生。怎样形容医患之间的关系?她有一段话或者最能说明心声:“每天就诊的患者里总会有反复失败的,我能体会到她们的焦虑、压力、痛苦和失望。医生面对失败也有焦虑、压力、痛苦和失望。我要说‘医患需要互相支持,我们一起努力,风雨里携手走过’,‘阳光总在风雨后’。”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用心就好!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主任、生殖中心主任,《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名誉主委,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委……身兼多职,让冬梓教授几乎没有闲暇,但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家庭,她从不马虎。
“我从未刻意去平衡我的工作和家庭,我是一个率性生活的人,凭感觉生活,开心的事情就好好去做。”
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冬梓教授也培养了这样的生活理念:生活就是要用心去经营!她觉得,“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用心就好!”
冬梓教授不仅将这种熏陶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还带动了科室的文化建设。在妇产科每年的春晚上,冬梓教授要求科室的每位成员都盛装出席。果然,在那一晚上,妇产科的同事们都仿佛不是医生,而是明星走红毯,男士们风度翩翩,女士们身穿晚礼服款款而来,羡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