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那些冲锋在第一线的白衣战士,有的女医护人员剃光了头,那些带伤含泪不下火线的坚毅面庞,在抢救患者中彰显了人间大爱,也诠释了为国为民的悲壮情怀,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肯定也对青年学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蒋健对学子们心怀报效祖国的理想表示欣慰。
蒋健这位曾有志于历史专业,最终服从调剂而读医的大医,回想当初“带着一包裹思想问题去报到”的情景,不禁哑然失笑。当前,他很享受医生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医生受人尊重,治好了病,病人高兴,医生更有成就感。”
“大医志在救死扶伤,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大医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把矢志不渝地治病救人当成一生的信仰,虽然辛苦但会很幸福。”蒋健寄语青年学子。
“选择当一名医生,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的一生。”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得知今年医学专业受到考生青睐时,他希望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在他看来,医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职业,是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奉献社会的过程,更应是一个心怀仁爱、善济苍生的好人。
张洪春强调,医学教育国际化固然重要,但还应立足于国情,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不能一刀切采取某个国家的固定模式。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应重视本科教育,规范长学制教育,明确区分“科研”与“治病救人”目标人才的培养。为此,他建议,采用定向培养模式,并建立一种机制,扶持一批有志青年到基层到农村去,“不仅有助于有志医学的青年学子免费学医,实现梦想,更有利于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因为基层接触的病种病例多,对医学生自信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成长起来也比城里的大医院更快。当然,不能一毕业就把学生就派到基层,应在城里的大医院培训出一定水平后,再派到基层去工作,工作年满后,允许人才自由流动。”最后,他希望教育部和卫健委能形成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在学好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应具备家国情怀,对待患者仁爱豁达,有求必应;国家有难时,既要有请战的勇气,也要有奉献终生的信心和能力。”曹洪欣谈到我国医学教育时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包括中医药高等教育,还是模仿国外西医教学模式,在培养医学应用人才方面存在短板。历史上,中医是靠师承教育,包括举办一些专门学校。很多中医大家,拜了多位名师,才成就名医大师。传承教育、师承教育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局限性。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知识结构更新,单纯师承教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中医教育领域,国家倡导把高等医学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我当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时曾经搞过本科师承制试点,给中医本科学生指派导师,早期介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取得良好效果。”
“有效维护国民健康,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是高等医学(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曹洪欣强调,随着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维护民众健康的根本问题,医学院校(中医院校)应致力于培养能够用得上、留得下、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在立足人文与医学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基础上,应培养高校医学毕业生会看病、能治好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