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⑩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诵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课后注释】
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诫,告诫,劝。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作家作品】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汉中,后任蜀汉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诸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忠君的典型。
【文本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信,简短的文字包含对儿子殷切的希望,希望儿子勤学励志。
【写作手法】
【思考探究】
1.(课后题)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⑴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自己的理解从略,能结合文本和现实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⑵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自己的理解从略,能结合文本和现实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2.(课后题)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5.“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6.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7.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8.如何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9.作者论证“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作者论证“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
(2)夫君子之行
古义:德行、品行;今义:可以。
(3)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指静下心来,集中精神;今义:(环境、心情)安静。
(4)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6)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指车马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7)意与日去
2.一词多义。
学
①夫学须静也(学习)学
②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3.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增长)
(3)非志无以成学(名词作动词,立志)
4.重点实词。
(1)诫子书(告诫、劝勉)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怠)
(4)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
5.重点虚词。
(1)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夫君子之行(助词,相当于“的”)
(2)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表目的)
③不以千里称也(介词,拿用)
6.重点句子翻译。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静下心来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7.特殊句式。
(1)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2)判断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也”表判断。
【中考速递】
(2021年青海省中考题)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12~17题。(12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③年与时驰()④非学无以广才()
13.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意与日去呼尔而与之
B.非志无以成学可以为师矣
C.夫君子之行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则不能励精入则无法家拂士
14.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6.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2分)
17.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2分)
答案:
12.①明确、坚定②修养③疾行,指迅速逝去④增长(2分)
13C14B
15.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1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7.从做人和学习两个方面。
【课后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0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①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②身节用,远③罪丰④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小人多欲则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司马光《训俭示康》节选)
【注释】①于:被。②谨:约束。③远:使……远离。④丰:使……丰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
(3)故曰:俭,德之共也。(4)居乡必盗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以居官必贿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可以直道而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侈,恶之大也夫君子之行
D.将复何及徐公何能及君也
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
8.请概括【甲】【乙】两文教育思想的不同点。(2分)
5.(1)达到(2)振奋(3)所以/因此(4)居住/处在/住在
6.A
7.有德行(品德)的人都是由勤俭(而)培养来的(获得的),勤俭就可以减少欲望(欲求)。
【评分标准】①共2分。②“德”“寡”译对得1分。③意思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得1分。
【评分标准】①共2分,意思对即可。②甲文的不同点要至少写出两方面。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B.非志无以成学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D.非复吴下阿蒙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A.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B.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以“夫”字发起议论,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乙】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起初推脱,后听从劝说学习,终有所获。
C.【甲】文讲道理透彻深刻。【乙】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D.【甲】文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要求。【乙】文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
(5)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修:修养/长;B.志:志向/做标记;C.军:军营/军营;D.复:再/回答。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例句中“之”结构助词,的。
A.之,结构助词,的;B.之,代词;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
D.之,动词,到。
故选:A。
(3)本题考查节奏划分。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节奏划分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故选:B。
ABC.正确;
D.有误,【乙】文用鲁肃言行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而不是用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与,跟随。驰,疾行,指飞速逝去。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②中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