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语文《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通用14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糊突(混淆)勘(核查、查验)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委实(确实)湛湛(清明)青天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剧情发展窦娥性格
一、押赴刑场指天斥地刚强、坚贞宁折不弯
二、婆媳诀别诉说冤屈善良、纯朴开始觉醒
三、感天动地三桩誓愿
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并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杂剧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念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其中曲词和念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曲词和念白。《窦娥冤》第三折中,由[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等十支曲子构成的一套剧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窦娥这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的感情,推动了剧情向高潮的发展。“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简析[端正好]一曲:怎样理解曲词中的“没来由犯正法,不提防遭刑宪”这两句话这支曲子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1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2.重点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3.对比赏析[耍孩儿]至[煞尾]等四支曲子,鉴赏曲词,领悟剧作采用超越现实的手法进行构思的艺术魅力。
(1)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曲词。
(2)试各用4个字为“三桩誓愿”拟一个名目。
(3)历史上关于一些冤狱的传说,多半是“一人一事”,为什么剧中要连写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的名目分别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课文中连写三桩誓愿,是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更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一个苦度青春的少妇被吞噬、毁灭了,但是,一个传诵千古的艺术形象却屹立起来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催人泪下,令人钦敬。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四)总结
关于主人公形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小结,见前面的分析。
关于关汉卿剧作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1.抄写二至三则最喜欢的曲词,反复吟诵。
2.就课文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写一则五百字以内的短评。
《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内容: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预习测试: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盗跖(zhi)嗟怨(jie)前合后偃(yan)
B.罪愆(qian)衔冤(xian)湛湛青天(zhan)
C.错勘(kan)亢旱(kang)苌弘化碧(chang)
D.埋怨(mai)尸骸(hai)哥哥行(hang)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对下列加黑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四.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五.赏析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六.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三。
教学内容:赏析第二三部分,归纳人物、主题
教学步骤
一.处理课后作业一三(略)。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抽读)。
2.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4.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5.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三.赏析第三部分: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6.“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四.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五.概括主题:(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六.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窦娥冤》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与“愤”。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等都表述得十分生动。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七.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二、四。
《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四)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
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9.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布置作业
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
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
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8.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9.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窦娥冤》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画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长弘化碧、望帝啼鹃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附:板书
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知道其冤屈)
誓愿六月飞雪(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恨(全剧高潮,反抗顶点)
亢旱三年(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一、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戏剧的艺术素养。
(二)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三)认识封建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这折戏由几个部分组成?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写窦娥临刑发下三大奇愿,三个部分贯串了一个“冤”字,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瞑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窦娥的叛逆精神。
(二)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一曲中为什么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分析: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窦娥起初也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窦娥时,她仍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横遭杀戮。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际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足大地,对之进行愤怒的谴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反抗性格正闪烁着剧作家关汉卿的思想光辉。
(三)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押赴刑场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是剧作家塑造窦娥形象的重要一笔。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前两折戏已经写到窦娥对婆婆平时一向孝顺。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窦娥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不正说明她的性格是极其善良的吗?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就越发显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争也就越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贪官断为杀人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更为有力。
(四)一般说,戏剧情节常忌平铺直叙,一览无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往往能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试以婆媳诀别这一场面的设计来分析《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的特点。
分析:《窦娥冤》在情节安排上,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第三折戏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婆媳诀别”是这折戏中的第二个部分,大幕拉开时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重的锣鼓声,舞台上笼罩着阴森紧张的气氛,而披枷带锁的窦娥的登场以及呼天振地的倾诉悲愤又加剧了悲剧的氛围。顷刻之间,窦娥就要作刀下之鬼,观众的心弦绷得紧紧的。然而这时作者却宕开一笔,没有立即写刑场处决,却描绘了婆媳诀别这催人泪下的场面。如果说我们从前一场景中看到的是窦娥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那么这一场景中听到的便是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不仅人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剧情的发展至此也是明显地一顿,形成了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然而这“弛”是为一个“张”蓄势,是为了把情节递送到一个更高的浪峰——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大奇愿,也就是全剧的高潮,让人物性格和主题得到集中体现。因此说作者在本折戏中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使剧情波澜起伏,跌宕多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这折戏的结尾,写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呢?
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三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这从监斩官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也可看出)。窦娥发下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不仅要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动苍天,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这三愿着力表现了窦娥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况到底”,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超自然的力量。这三愿也是剧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了。这虽违背物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要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
分析: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宫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在《滚绣球》一曲中,有的地方如“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直率如口语,便于直抒胸臆,把人物因蒙冤受屈而愤懑不平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的地方如“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这些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整个曲子感情激昂有力,语言通俗易懂;句式或整或散,排列错落有致,韵律铿锵,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七)窦娥这一艺术形象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而逐渐鲜明、丰满起来的?
分析:《窦娥冤》全剧共分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独白开始,第一折为故事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故事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束。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窦娥性格在这一折中发展达到了顶点。
本课剧情由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别婆婆、发下三大誓愿三部分组成。三部分中“冤”字贯串始终,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第一部分开始,人物上场,构成一个赴法场途中指天斥地、诉说冤屈的场面。
剧本首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公、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滚绣球]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窦娥在这一部分里虽更多的是无奈与悲伤,但那指天骂地的言语也昭示出了她性格中的反抗成份。因为那封建社会的“天”可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它具有特定的含义,一个小女子竟如此“放肆”,是何其勇敢!
第二部分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赴刑场的路上窦娥忽然坚决要求走后街,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她这样要求是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孝顺的一个侧面,窦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了。
而如此孝顺、善良、温顺的一个弱女子却被判了死刑,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官吏是何等昏聩,当时的社会又是多么黑暗与残酷。“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情节设置中寄寓的深刻社会意义了!
(快活三)和(鲍老儿)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她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屈枉而死和生前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劝慰蔡婆不要过于悲伤,则再一次表明了她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
第三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窦娥的感情更加激越奔放,窦娥的反抗精神达到高潮,这一切是由窦娥临刑前发出的誓愿表现出来的。
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发这桩誓愿是希望刑场围观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窦娥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她的第三个誓愿是要楚州干旱三年,这已经不仅是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她的斗争锋芒已指向了贪赃枉法、草管人命的昏官污吏。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和她在[滚绣球]中的指天斥地都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而这三桩誓愿更加针锋相对、锋芒毕露,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塑造窦娥形象最成功的一笔。
情节至此,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孝顺但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鲜明、丰满地立在了读者的面前。
(八)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究竟是封建迷信的色彩,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
分析:《窦娥冤》结尾部分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和窦娥被害后誓愿应验所出现的奇特景象,究竟是封建迷信的色彩,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这是正确理解这个杂剧的主题思想的关键问题。
戏剧作家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元王朝的外族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惨无人道的野蛮统治,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百姓怨声载道。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个被封建势力迫害而至死不屈的典型,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三桩誓愿的实现,在有冤不能申,有仇无法报的社会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劳苦大众对封建统治者设冤狱,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关汉卿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继承了神话的传统,借助感天动地的宏伟想象,让誓愿一一兑现,正是在感情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
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可是剧本却让它们一一发生并兑现了,这并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这样处理,更加突出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和对恶势力的反抗精神,我们不仅没有感到情节的荒诞离奇,反而更觉窦娥确实是含冤而死的,更同情窦娥的“冤”;这样处理,正表现了窦娥对死的不甘,对自己冤枉惨死、无处申冤的恨。她相信自己的冤案不会在人世上毫无痕迹地泯灭,她相信自己这样的千古奇冤一定会在人世上留下点什么。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更加深化,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娥冤》的“冤”字也就更为突出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介绍元杂剧。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三)指导阅读。
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明确: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一层。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出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7.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疑,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8.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管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四)研究阅读: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6.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7.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8.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9.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10.归纳主题。
主题: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背景简介。
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末熊自得编纂的《析津志·名宦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也说自己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意做官,进入了社会底层。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躬践排场,面傅粉墨”,登台演唱,借助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的黑暗,寄托自己的社会的理想。
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我国戏剧史,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在本世纪50年代,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世界进步人类的景仰。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愤怒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冤狱迭生的残酷现实,同时也通过窦娥如何从屈从于命运走向觉醒最终奋起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
(三)陈毅同志对关汉卿的评价。
1958年6月,陈毅同志为“关汉卿戏剧创作六百年纪念”写了重要题词。题词说:
“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使他在思想上,在艺术上能发出炫耀百代的光彩。
一、复习检查: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窦娥冤》。我的说课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四、说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作业布置
七、说板书设计
《窦娥冤》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首次接触中国古典戏剧。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古典戏剧瑰丽之门。《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开放的思维和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一)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2、自主探究法——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表演、分组讨论等形式自我总结规律,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交给学生评点式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是他的代表作品。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表演擂台,学生表演后请导演、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鉴赏语言
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根据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应在学生发言后明确:首先关汉卿的语言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关汉卿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阅读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看出窦娥那出自一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的话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其次他的语言还具有强烈抒情性的特点,比如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责,情感喷薄,把自己的冤情展现出来,让人深深的受到感染。
(五)自由讨论,学生没四人分为一组,每组只负责一个问题,教师做好分配。
问题1、窦娥作为一个女子,却无来由犯王法,那么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根据教学目标二及重点,我设计了这个问题,并指导学生联系窦娥的唱词进行分析。
明确:窦娥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女子,她选择走前街而不是后街,怕婆婆看到她伤心,这样一个善良的女性却被处以极刑,足见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她还是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主要体现在她滚绣球的唱词和三桩誓愿上。她敢于指斥天地,把自己的冤屈展示出来。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问题2、三桩誓愿一一兑现,如何理解这一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最后,教师要指出《窦》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六)拓展延伸
比较拓展:进一步了解窦娥性格。以突出教学重点。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白宝箱》的杜十娘及本文的窦娥面对不幸时的反应
1、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也无计可施,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2、杜十娘:知道自己“中道见弃”她没有流泪没有痛不欲生,她的表现很是冷静,她很早起身挑灯梳洗,当着负心人的面,沉下了珍贵的百宝箱。杜十娘的“修饰”是彻底绝望后,用美进行报复,进行惩罚,也是与这个罪恶世界决绝的最后宣告。
3、而窦娥在受到了冤枉后,也不是唯唯诺诺,而是愤慨地指责天地。
三人虽表现各有不同,但她们三人身上都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都是中国妇女的典范。
(七)课堂小结: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虽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但已不仅仅是这个民间故事的翻版,而是成为一部深刻地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息贷款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贪腐,并且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量,不愧为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
六、说布置作业: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
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一、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旧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现在的三折,众所周知第三折是全剧的*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2.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3.理解窦娥的反抗性格及其在*部分的充分表现,体会浪漫主义手法在本剧中的运用。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的认识。
教法:
1、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直接体验,加深理解。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分析、感悟具体情境,最后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主张“指导、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讨论法,朗读法,研究性阅读法。
二、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目的和要求,我把本堂课的教学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五个环节分别为:(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2.关汉卿其人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3.元杂剧基本知识: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关于宫调。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作答。
1.理解本色的语言风格。
①:语言的适俗性。如:[滚绣球]中窦娥指天骂地,毫不遮掩、毫无顾忌,酣畅淋漓,用最通俗、最简洁、最激厉的语言发泄出自己满腔的愤怒,诅咒了颠倒黑白的黑暗社会。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与雕琢,使观众听来也不由怒火中烧,热血上涌。
②语言的个性化。[滚绣球]中窦娥冤的语言深沉悲亢,塑造了坚强善良的窦娥形象
③语言的浅显化。[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是窦娥去法场路上嘱咐婆婆的话,全是日常口语,非常朴素,如泣如诉,具有真情实感,听来真切感人,使人落泪。
2.采取全班参与,分组朗读的方法初步阅读课文,重点了解第三折中的结构。
探究明确:第一层:(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3.按三层划分得出三个剧情画面,即
押赴刑场鸣冤
婆媳诀别诉冤
三桩誓愿发誓
环节三:细读课文,重点把握。
有矛盾才有戏剧,为重点把握戏剧体裁提出两个讨论性问题。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环节四:揣摩课文,加深理解。
通过教师指引对全文再次分析阅读特别是对《端正好》、《滚绣球》、以及后来窦娥的三桩誓愿的研究探讨
提出讨论:你对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明确:善良而富有反抗性的底层妇女形象。
环节五:总结全文,深化认识。
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之前讨论相结合,对三大奇愿的认识和全文的总体把握。
明确:①: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三大奇愿也反映了窦娥冤屈之大。
②: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板书设计:关汉卿个人简介、元剧基本知识介绍、第三折剧情场景分析、全文总结。
四、作业:1.背诵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两曲。
2.第三折中的剧情表演。巩固知识、发挥想象、置身其中、切身体会戏剧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唱词、科白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点拨——元杂剧知识
1、构成要素:唱词:①宫调、曲牌。②韵文
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
净(大花脸。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啬卑鄙。)
[二]、点拨——作者
关汉卿,号已斋,元代大都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卒于十三世纪末,比莎士比亚早出生三个世纪。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比莎士比亚多出将近一倍。关汉卿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悲剧,写得一腔怨气喷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他的喜剧,写得嘻笑怒骂多辛辣,妙趣横生满屋春;他的历史剧,写得历史人物如再现,豪气逼人真雄健。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概括情节
1、了解全剧剧情
2、概括情节(先读后议)
品味语言,认识曲文的艺术手法
把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全文(曲文)
正音正义:提防阡陌刽子手嗟叹亢旱
二、剧情分析
(一)问:本折故事分为几个场景?从哪里划分?为什么?
1、[端正好][滚绣球]
2、[倘秀才]——[鲍老儿]
3、[耍孩儿]至[煞尾]
(二)分析曲词的内容和情感
齐读第一个场景。要求用富有情感的语言。
1、这两段曲词写了什么内容?
愤怒控诉。(板书)
————天地不公。天,上指统治者;地,下指官吏。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
2、从曲词中你读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⑴怨——天地:“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⑵恨——不平:“地也,你不分好歹何谓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⑶哀——自己:“哎,只落得两泪涟连。”
3、这两首曲子,情感激昂。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⑴对偶句:整齐,语气连贯,适于表达畅达的情感。
⑵对比手法:鲜明的情感色彩。
⑶呼告:情感喷发式的直抒胸臆。
⑷“字句皆无忌惮”的语言:口语:“葫芦提”“合”等。自然,不受约束,情感力量充分。
分角色朗读第二个场景。
1、这一场景主要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感情基调是什么?
哀婉凄恻。(板书)
2、这一场景表现了窦娥的什么性格?
善良,孝顺。(板书)
3、作者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在表达主题上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以善良的被毁灭,揭露社会的黑暗。这个人越是善良,温顺,揭露的意义越深刻。
一、齐读“三桩誓愿”曲词。
1、“三桩誓愿”,反映了窦娥怎样的情感?
抗争精神和坚信冤情被雪的壮烈。(板书)
2、为什么要发三桩誓愿?一桩不行吗?
不行。
⑴因为历史上和冤有关的传说有好几个,窦娥觉得冤情太深,少了不充分。
⑵三个誓愿有不同的程度。
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
显示自己的冤情——报复这不公平的世道。
3、对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你怎样认识?
理想的寄托。如果你受了冤屈,也会这样想,虽然不合逻辑,但却合乎情感。
明代叶宪祖改编《窦娥冤》故事,名为《金锁记》。记窦娥丈夫蔡昌宗并未夭折,而是于上京途中黄河遇险,掉落水中,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上京应举,状元及第。窦娥刑场当刑时,大雪纷飞,监斩官急令刀下留人,收入监房。后窦天章为肃政廉访使,为窦娥平反冤情,父女进京,于舟中遇到蔡昌宗,夫妻团圆。
这两种结局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最后“煞尾”一节,曲词有什么特点?
景物渲染。
三、元杂剧基本知识(略)
四、背诵《滚绣球》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3)梳理课文结构
(4)重点阅读课文第三折
【知识链接】
一、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本学案“拓展阅读”可查阅“宫调”知识)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自主学习】
一、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几首元曲,请默写下来。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注音
罪愆()看觑()提防()蓦过隅头()无捱无靠()
孛老()秀闼()田畴()鳏寡孤独()燕侣莺俦()
()撚断()浣纱()红鸾天喜()前合后偃()
恓惶()讼庭()错勘()杳无音信()苌弘化碧()
盗跖()勒死()邹衍()古陌荒阡()亢旱三年()
缥缃()亲家()当垆卖酒()刽子手()
2、整体把握
(1)再读课文,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2)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折戏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表现了窦娥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3)窦娥发了哪三桩誓愿?发的三桩誓愿化用了哪些典故?
(4)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3、具体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合作探究】
窦娥曾指天骂地,为什么在临死前还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
【过手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楔子(xiē)盗跖(zhí)嗟怨(jiē)应验(yìng)前合后偃(yǎn)
b.罪愆(qiān)亲家(qìn)衔冤(xián)连累(lèi)湛湛青天(zhàn)
c.恓惶(qī)错勘(kān)亢旱(kànɡ)主角(jué)鳏寡孤独(ɡuān)
d.埋怨(mán)尸骸(hǎi)提防(tí)变徵(zhǐ)哥哥行(há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忤逆昭障披枷带锁意兴阑珊b.痊济寒喧当垆涤器插科打诨
c.嫡亲顷刻燕侣莺畴金榜提名d.症候造孽苌弘化碧杳无音信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直接)
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处罚)
b.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炒哄我(岂敢)
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真的、确实)
c.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连,介词)
你老人家放精细些(聪明)
d.只合把清浊分辨(会,应当)
不提防遭刑宪(料想,想到)
4.关于元杂剧的一些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拆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5、最能体现课文主题思想的一句唱词是()
a.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b.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c.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d.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不明不暗负屈含冤。
6.对文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同时紧紧扣住“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7、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
《窦娥冤》导学案答案
二、
2、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2)第一场面:解赴刑场(哭诉场面)-----怨
第二场面:诀别婆婆(诀别场面)-----悲
第三场面:刑场三愿(发誓场面)-----恨
(3)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典故:望帝啼鹃、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
(4)不行,第一桩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第二桩让白雪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桩是要楚地抗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不仅证明自己的冤屈且希望上天惩治邪恶。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3、窦娥的性格特征及意义。窦娥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善良质朴、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形象,她默默承受现实的苦难,不惜自我牺牲,对亲人充满了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贴之情。同时她具有不甘屈辱、不畏强暴的刚毅性格,如开始寄希望于官府能还她清白,但是当她认识到现实官府吏治的黑暗本质后,她的思想性格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形象。第三折中,窦娥在赴刑场途中咒骂天地“怕硬欺软”、“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对所谓的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天地的咒骂,实际是对整个不合理社会的咒骂,表明无情的现实使窦娥醒悟,她要向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抗争。临行前的三桩誓愿,更展示了她不甘屈辱的刚毅性格。
《窦娥冤》这部作品通过塑造窦娥这样一个善良、有原则、多愁善感、坚韧、聪明有心计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女子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制度下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的控诉与抗议,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璀璨夺目的瑰宝。
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只是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1、a2、d3、d4、b5、a6、c
7、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亢旱三年
1重点难点
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教学过程
2.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导语
《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活动2【讲授】曲牌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
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活动3【活动】朗读
学生齐读[端正好],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书:蒙冤)
活动4【活动】朗读
试读[滚绣球],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板书:怨)
活动5【活动】讨论
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
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
学生齐读[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板书:忍冤)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作者为什么要写窦娥的善良?
举例: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活动6【练习】思考
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浪漫的手法,现实的含义
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作品也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呢?
﹙1﹚、《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聪明绝顶,近乎仙,但并不影响人民群众对他的喜爱。
﹙2﹚、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四大爱情故事》等,浪漫主义的手法都增添了作品的无穷魅力。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雪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3)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4)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1)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检查预习:
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四、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四、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1)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2)词语玩味:没来由:这三个字更贴近窦娥的身份,虽是口头白话,但比“莫须有”之类的文人白话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没来由”对于窦娥是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际讽刺,诬陷可以得逞,王法,还有什么尊严?不提防:窦娥纵然再小心再谨慎,也难以提防歹人的暗箭中伤,可见世道的险恶。动地惊天:窦娥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希冀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也会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3)讨论:有人说窦娥的“鸣冤”反映了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你是怎样看?窦娥的“鸣冤“不是哀婉的哭泣,起句便发起了对黑暗势力的冲击,有动地惊天的舞台效果,创制了一种特有的气氛——愤胜于悲,悲中透出不屈和刚烈。“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这是窦娥在临遭极刑前的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这种活动,不单是一个弱女子的恐怖心理,更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不甘蒙冤受屈的多种情愫,让观众心中更有一种复杂的伤痛心绪。
3、阅读“滚绣球”教师范读这支曲子。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