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柳栖士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相对,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从来都相伴相生,不可分割,在历史上也一直存在此消彼长的状况。但不管哪个时期,“雅”总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理想和价值目标,它能引领着社会风尚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但是,言语行为的“俗雅”要区分人群和场合,不能全民皆俗,不能全方位皆俗,应该给“雅语”留下一定的时空语境,在社会大潮中,需要有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追求,需要“雅”的言语行为规范理想。但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比如,某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这样的毕业致辞,把庄严神圣的毕业典礼变成了迎合学生的类似于脱口秀的娱乐舞台,虽然赢得了无数次掌声和尖叫,但却无法传递给学生受用终生的灵魂力量,热闹有余而深邃不足。

在当今俗文化大行其道、语言俗化成为潮流的宏观背景之下,需要有一部分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以此支撑着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的审美文化。“雅”和“俗”在社会语言生活中一直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从来不否定俗化的语言有特定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功能,但是,在一些正式庄严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典雅的语言,权威人士、社会名流、公众人物、专家学者等在“雅语”的使用方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更要有所作为。

纵观语言规范的发展历程,当今中国,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已经确立,语言地位规范已经完成;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各项标准也基本确定,语言本体规范基本完成;目前语言规范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使用规范。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常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B.材料一按朝代顺序,以曹丕、刘勰、王昌龄、张炎和严羽等人的文艺主张为例,证明历代文人大都提倡以“雅”为美。

C.材料一明确提出“中和诚雅”的言语规范,材料二则强调用语言规范“选择观”发现新的语言发规律。二者观点完全相悖。

D.材料二认为“为语言生活服务”是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合适的语言规范可以客观反映语言生活实际、科学指导语言生活。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语言变项既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它的存在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可避免。

C.语言生活错综复杂,因此想要认识语言生活,就要运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观测语言舆情,做好语言规范。

D.在语言规范研究中,改换一个观念就是改换一个学术领域,只有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使研究取得新发展。

3.下列句子中,“雅”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B.都督阎公之雅望。(王勃《滕王阁序》)

C.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D.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苏轼《卢山五咏·饮酒一》)

4.学术工作者的研究与观点注重关照当下社会现实,材料一的现实关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5.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可还行?”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在使用中也产生了许多语义变项,其表达惊异、讽刺、喜悦等主观义的用例远多于疑问义的用例。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答案】

1.C2.B

3.C

4.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语言俗化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从现实的角度举例反面现象,举例目前社会上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从现实的角度提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的必要性及做法。从现实的角度提出“中和诚雅”的意义价值。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语言规范实践有重要价值。

5.语言变项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可还行”产生主观义,是丰富发展的表现。从语言生活观的角度来看,其使用频率增加的变化是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变化的,符合语言规范为语言生活服务的根本目标。新出现的主观义多于传统的疑问义,反映了生活现实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

【解析】

C.“二者观点完全相悖”错。从材料一第四段“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二者观点并不完全相悖,前者符合语言规范的历史演进,是对言语俗化的指导,是一种干预。而后者也依照语言发展规律,认为语言生活需要社会之力干预帮助恢复语言生活的有序状态。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想要认识语言生活,就要运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观测语言舆情,做好语言规范”错,“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选项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

D.“只有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使研究取得新发展”错。“在雅正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材料里强调的是三种观念综合关照对语言规范研究的重要作用,而不是新观念对研究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原文“雅”是语言表达上的“雅”。

A.“雅言”是“正确的话”,是内容上;

B.“雅望”是“崇高的声望”,与语言表达无关;

C.“雅言”是“高雅的言辞”;

D.“雅”是“素来、一向”,是副词。

结合“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可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语言俗化的原因,是近几十年来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

结合“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比如,某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可知,从现实的角度举例反面现象,举例目前社会上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

结合“在一些正式庄严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典雅的语言,权威人士、社会名流、公众人物、专家学者等在“雅语”的使用方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更要有所作为”可知,从现实的角度提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的必要性及做法。

结合“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知,从现实的角度提出“中和诚雅”的意义价值。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语言规范实践有重要价值。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可知,语言变项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可还行”产生主观义,是丰富发展的表现。

结合“‘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可知,从语言生活观的角度来看,其使用频率增加的变化是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变化的,符合语言规范为语言生活服务的根本目标。

结合“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可知,新出现的主观义多于传统的疑问义,反映了生活现实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园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直接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去皮,切段)、荸荠(削去皮,用竹签串成串,泡在清水里),再就是百合、山药。

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户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别的事。他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扁窄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刘小红的父亲一天就是比这些道道,一面口中报出尺数:“一尺、二尺、三尺……”绒线店还带卖梳头油、刨花(抿头发用)、雪花膏。还有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食,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摇头不吃。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长了,小红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子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熟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小孩子复原得快,休息了一个星期,就蹦蹦跳跳去上学了,手里还是捧了一节熟藕。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人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发现,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炷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还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有删改)

A.“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一句既衔接了上文内容,又引出了熟藕摊和王老。

B.小说叙写刘小红生病时,“街坊们都来看她”,从街坊们对孩子的关系,透露出这里民风的淳朴和生活的祥和。

C.尽管王老待刘小红亲如女儿,但刘小红婚后回娘家时王老对她的询问并不符合身份,这也让小红倍感尴尬。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人物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以辛辣讽刺的笔调突出“白水窦章”的刁钻刻薄,与充满人情味的王老形成鲜明对比。

B.小说以“熟藕”作为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了王老和刘小红之间的忘年交情谊,也寄寓了作者对真挚情感、美好人性的赞美。

C.小说结构从容舒缓,看似随意实则精致。如小红丈夫置物祭奠的情节,就串联了前文所写的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等元素。

D.本文与沈从文《边城》都善于描写富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把世俗、繁琐的生活诗意化,展现了温情、美好的民俗画卷。

8.小说中“熟藕”与刻画人物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9.汪曾祺曾说自己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分析本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6.C7.A

C.“王老对她的询问并不符合身份,这也让小红倍感尴尬”错,王老询问刘小红是否有孕,从两个人日常似父女的关系来看,从街坊长辈的角度来看,并无不合适之处。刘小红的脸红不是因为尴尬,而是出于新妇的羞涩。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以辛辣讽刺的笔调”“刁钻刻薄”错,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运用正面描写。“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作者只是一种调侃。此外,“白水窦章”虽吝啬无聊,但称不上“刁钻刻薄”。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作用的能力。

送熟藕情节表现了王老的热心善良。小红并好了要吃“熟藕”,“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在刘小红生病的时候,王老特意挑了了两节煮透的熟藕,可见其对小红的关切。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体裁特征和创作手法的能力。

取材于生活小事,叙写平凡人生活的小片段,又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小说主题。小说写了街头巷尾的各家摊位和店铺,塑造了一个“白水窦章”的店主形象;主要写了刘家小红和煮熟藕的王老之间的真实而感人的日常故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语言淡雅朴素、平实自然,叙述自由散漫,充满生活趣味。如“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户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别的事。他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治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干《治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冕父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节选自《元史·王冕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久之A母思B还故里C冕买白牛D驾E母车F自被古冠G服H随车后

A.所以,可译为“……的原因”或“用来……的方法”,此处为后者。

B.文,华美的花纹。此处与成语“文质彬彬”中“文”意思相同。

C.赡,富足,足够。此处与“此惟救死而恐不赡”中“赡”意思相同。

D.听,听凭,听任。此处与“诚宜开张圣听”中“听”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干鼓励读书人迎难而上。因为难而懈怠,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不正确。

B.徐干强调志向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和“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观点契合。

C.王冕幼时酷爱读书。父亲叫他去田地放牛,他偷偷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边读边记。

D.王冕在寺庙通宵诵读,环境可怖,他却恬然自安。由此获得韩性赏识,被收作弟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2)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14.读书人想要学有所成,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做?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10.ACF11.B12.C

13.(1)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2)(君子)自身不随意行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学习);不随便发言,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14.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树立远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母思还故里”中,“母”是主语,“思还”是谓语,“故里”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C处断开;

“冕买白牛驾母车”中,“冕”是主语,“买白牛驾母车”是连动短语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整句话结构完整紧凑,其后F处断开。

故选AC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

B.错误。华美的花纹;文采。句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文采和质朴兼备,配合得当。

C.正确。句意: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

D.正确。听凭,听任;听闻。句意:为什么不任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C.“边读边记”错。由原文“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可知,是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不是“边读边记”。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犹”,好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懿”,美好的。

(2)“苟”,随意;“必”,一定;“博闻”,广泛听取意见。

由原文“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可知,坚持不懈,迎难而上,克服困难;

由原文“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可知,树立远大志向,主导学习的方向。

由原文“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可知,专注于学习,不在意周围环境的恶劣。

参考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霜降前四日颇寒

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

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

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点明了深秋时节的节序和环境特征:草木枯黄、凋零,天气总是阴晴不定。

B.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塑造了辛勤劳作的儿童形象,都饱含着诗人的同情。

C.诗歌颈联选用鹰和鹳两个意象,其中一个“击”字将苍鹰雄壮凶猛的姿态展露无遗。

D.整首诗按照景、人、物、情的抒写顺序挥洒而就,语言平易自然,意境超脱豪迈。

16.这首诗是陆游晚年隐居时所作。有人认为其中蕴含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志气,请你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15.B

16.(1)廉颇虽然老去,但仍有一颗力图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词人用典,表白自己老当益壮,可堪北伐。

(2)本诗描写秋天霜降时分的景象,秋既是自然之景,又象征人生迟暮,但诗歌传递出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如尾联直抒胸臆,写不要因为自然的盛衰而哀叹,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都饱含着诗人的同情”错。颔联“儿童锄麦罢”中“锄麦”应指播种麦子,所谓“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南方冬小麦播种季节一般在霜降前后。“儿童”应理解为年轻人,这联写年轻人播种麦子之后,邻里们举办赛神庙会祈雨回来,可知这里儿童的形象是积极向上的,没有寄予诗人的同情。杨万里《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两句写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是对劳动的赞美,也没有同情。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虽然老去,但仍有一颗力图收复中原的进取之心,词人用典,表白自己老当益壮,可堪北伐。

(2)由“草木初黄落”可知,本诗描写秋天霜降时分的景象,草木枯黄、凋零,秋既是自然之景,又象征人生迟暮;但尾联“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直抒胸臆,写不要因为自然的盛衰而哀叹,有衰败自然会有“复燃”的时候,点出乐观主题,表明诗人希望可以重新出山的内心愿望,传递出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在极言山势高险之后,由静而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山川险要,造成一种惊心动魄的强烈艺术效果。

(2)《离骚》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对此,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参加学校组织的“我为家乡山水作宣传”的摄影活动,他拍摄了一组以“家乡的林与泉”为主题的风景照,并以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为其命名。

【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3)示例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示例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示例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示例四: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豗”“砯”“壑”“涓”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亚运会上,中国选手奋力拼搏,佳音频传。任何优异的成绩都不是的,荣誉背后无疑是艰辛的付出。这让我想起美学家朱光潜作诗填词,他曾因一挥而就而自鸣得意,却被朋友批评诗词来得太易,没有下过力,投机取巧而已。友人的评价令他: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有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有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一有挫折,就愿意自言放弃。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才能抵达荆棘后未曾抵达的地方。说到底,挫折和苦难不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敲落的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是锋利的钢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三个“一”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8.唾手可得;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如梦初醒;披荆斩棘

19.“一”有“但凡”的意思,强调了一些人凡是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和放弃,突出强调这类人的轻言放弃;“一”字结构与后文形成呼应,后文写“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前后结构相似,语义连贯。去掉则减轻了轻易放弃的含义,且与后文无法形成结构的相似与呼应。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语境形容成绩得来容易,可用“唾手可得”。唾手可得:比喻很容易就得到。

语境形容友人的评价令他一下子醒悟,可用“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如梦初醒”。豁然开朗:常以形容心胸一下子显得开阔或情况、情绪等突然转为明朗。也比喻一下子领悟了某个道理。恍然大悟: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茅塞顿开: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

语境“才能抵达荆棘后未曾抵达的地方”形容成就事业的艰辛,可用“披荆斩棘”。披荆斩棘:比喻开创事业或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艰苦奋斗。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内容上,“一”有“但凡”之意,表示假设,“一有压力”“一有困难”“一有挫折”,三个“一”强调了一些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和放弃的情况;如果删掉三个“一”字,则不能突出这类人的特点。

结构上,“一有压力,就……”“一有困难,就……”“一有挫折,就……”形成相同的句式,与下文“一压就扁,一碰就倒”保持语脉一致,前后连贯;如果删掉三个“一”字,就打破了统一的结构,造成文法上的不连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3分)

我国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是汤一介先生主持编修的。关于编修《儒藏》的理由,汤先生本人曾强调:自宋以来,历代王朝都编有《佛藏》和《道藏》,,这与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他坚信儒家的精神资源是十分有用的,能够帮助解决目前人类文明所遭遇到的困难。

《儒藏》的编纂,,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的理念和方式。它基本上是延续了传统的以典籍为中心的分类方式,同时按照现代的儒学观念和理解,重新对各部类的典籍进行了筛选和排列。

参与编修的几百位中外学者,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儒家经典解释学的构建与探索终于开花结果。汤一介先生及众多学者为儒学的当代发展写下了不朽的证辞。

20.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

22.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A21.却没有把儒家典籍编成《儒藏》既继承和延续了过去的传统但一定要保证质量

22.参与编修《儒藏》的几百位中外学者,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儒家经典解释学的探索与构建开花结果。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甲]句句末,省略号和“等”连用有误,省略号和“等”“等等”不能同时用,应删去其一。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处,结合前文“历代王朝都编有《佛藏》和《道藏》”及后文说“这与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历朝都没有编纂过《儒藏》,故此处可填“却没有把儒家典籍编成《儒藏》”。

第处,根据“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的理念和方式”“它基本上是延续了传统的以典籍为中心的分类方式”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儒藏》的编纂兼具古今特色,后句是现代的理念和方式,此空应是对过去传统的继承和延续,故此处可填“既继承和延续了过去的传统”。

第处,根据“宁可慢一点,也要精一点”可知,语境意在凸显汤一介先生对作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再结合前文“虽然……”,故此处可填入“但一定要保证质量”。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是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参与编修的几百位中外学者”缺少谓语,可改为“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参与编修的几百位中外学者不懈努力”或“终于使儒家经典解释学的探索与构建开花结果”;

二是不合逻辑,“构建与探索”不合逻辑,可改为“探索与构建”。

故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可改为:参与编修《儒藏》的几百位中外学者,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儒家经典解释学的探索与构建开花结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底线”是指人们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设定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坚守底线原则,拥有美好人生

底线是是一条不容伪装的界限。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底线体现为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恪守底线,坚持操守,不为外物所役,才会拥有美好的人生。

坚守底线,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保证。

春秋乱,诸侯战,烽火起,悲歌响。这是萌生野心的时代,亦是成就枭雄的时代,同时这更是文化思想无上繁荣的时代。青青子衿于乱世之上坚守本心;于追名逐利之际提倡克己复礼,如此才得以凭微弱之躯而名垂青史,成就经世不绝的传奇大儒!“先义后利,舍生而取义”,孟子一席话成就了自己,更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优秀的民族品格。正是因为他们在乱世中守得住底线,守得住本心,才能在时代的青史黄卷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

坚守底线,是有价值人生的终生追求。

人生在世,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纷乱官场,利欲熏心,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无论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是“人生如雪淡如菊”亦或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都为了让自己这一颗怦怦跳动的赤子之心,不被污泥浊淖所沾染。每个人的人生追求皆不相同,然而无论是陶渊明或是李白,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或隐身阡陌之间,品淡雅香茗,或置身琼宇之巅,过一时的快意人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情操以及人生追求,才不愿被世俗所惑,坚守自己的底线,活出了有价值的人生。

坚守底线,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世纪的欧洲,在那个宣扬着人文主义精神,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先进文明社会中,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唯利是图。导致了政治的黑暗,人形的扭曲,社会发展进程也呈现倒退之势。一个人不坚守底线,一群人不坚守底线,以至于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没有了底线,对社会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且惨痛的。舍义取利,非人之所愿,更为人之所耻。所以人人应拥有良知,提升修养,抵御诱惑,在思想上筑起防线,在行动上坚守底线。

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以史为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做一个有操守的人,做一个坚守底线的人,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底线”是指人们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或设定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由此可以认为是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价值底线、原则底线、道德底线等。

考生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入理解并坚守底线呢?考生可认识到底线是指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限制范围、约束框架等。遵守底线就是要遵守法律法规,在纪律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头脑一定要清醒。结合社会现实,个人层面如坚守为人、做官底线,国家层面如运用底线思维治国、理政,抓牢战略主动权,战胜艰难险阻以争取最好的结果、赢得最大的胜利。同时,从反面来分析,要认识到突破“底线”的危害,如果为一己私利突破“底线”,败坏的是自我的修行、内心的道德、社会的风气和制度原则。因此要确保坚守底线,就必须时刻做到警醒,慎独、慎微,牢记基本原则、法律法规,设置并筑牢多道防线,确保万无一失。

那么如何确保不突破底线呢?底线实际上是事物的临界点,防止事物滑向底线并在事物滑到底线时坚决出手守住底线,实际上就是坚定不移地把事物控制在“度”的范围内,守住事物的现有质态。凡事从底线出发考虑,就有最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准备,在坚守“底线”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好的结果,最终往往会有好的收获。因此要具有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坚持防患未然、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就是坚持遵循规律、精准谋划的思维,就是坚持化危为机、保稳求进的辩证思维。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底线是做人的基石和准则。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行文,先分析什么是底线。然后论述底线的作用和意义,它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再论证为什么要坚守底线,可用正反对比论证法,分别论述坚守底线的重要性和超越底线的危害性。也采用例证法,正面例子如屈原的正道直行,九死未悔;苏武的被扣异邦,坚贞不屈;子罕以不贪为宝等;反面例子如秦桧、吴三桂等。最后强调怎样坚守底线,首先思想上要坚守道德底线,保持理性,不能利欲熏心,见利忘义,弃信离德;其次要行动上时时处处高标准、严要求,慎独,慎微,慎行,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做一个坚守底线、表里如一、奋发向上的社会人。

THE END
1.出答案,很中肯,但多数人不懂董酒茅台白酒郎酒酿酒7:古井贡酒。源自安徽省亳州市的瑰宝,乃中国白酒之翘楚,素有“酒中牡丹”之美誉,亦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 其诞生历史,可追溯至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彼时曹操将家乡亳州特产的“九酝春酒”及其酿造方法进献于汉献帝刘协,自此,古井贡酒便踏上了皇室御酒至民间佳酿的辉煌征程。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C3TAH40553TF9O.html
2.怎么夸酒的品质好赞美酒品质的词语简介:我记得她家好像是做零食的,代理了很多国外的大品牌,她经常带零食给我们吃呢!顿了顿,又道:三嫂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其实怀孕这件事,在当事人看来是大事,对于见惯场详情 立即播放收藏 超能力老师剧情简介 我记得她家好像是做零食的,代理了很多国外的大品牌,她经常带零食给我们吃呢!顿了顿,又道:https://www.xdyy8.com/juzi/35321.html
3.关于酒的诗句100首关于酒的诗5.关于白酒的诗句经典语录 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唐-李白《客中行》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4、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https://www.heiybfo.com/gsjc/6001.html
4.企业年会创意游戏节目方案盘点(共10篇)规则:1队三名队员依次将面前杯内的饮品喝掉,全部喝光。2队一名队员来猜,谁喝到的是白酒。(注意,喝到水的人有可能表现得很难受,喝到酒的人可能装作若无其事。)猜对为赢。以此类推,2队表演喝酒,3队派人来猜。。。4队表演喝酒,1队来猜。 12、经典影片配音 https://www.mingkanw.com/w/fileqbxvf0yw.html
5.2024年01月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2024年2024年01月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下属事业单位2024年公开选调1名工作人员笔试近6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荟萃答案带详解附后(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420题)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18/6033025213010102.shtm
6.某企业是我国一家著名的白酒制造企业,该企业长期致力于高档白酒的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_洋紫荆花_常常被人所忽略,它大概是_,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不是灌木盆栽,_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吧? A. 于是 就 因为 所以 B. 所以 则 虽然 但是 C. 可是 却 因为 而是 D. 虽然 却 不仅 而且 查看完整题https://www.shuashuati.com/ti/54b83821f7f8448693171672783c92f2.html?fm=bd975159cba3b203fa7570ec36f7b2db76
7.夜雪经典古诗词赏析白切羊肉用来下热黄酒或冰啤酒显然不妥,通常是抹些辣椒酱,用来下冷白酒。过年前后,买包白切羊肉回来能直接冻硬,能嚼得你嘴里脆生生冒出冰渣声。吃冷肉喝冷酒冷香四溢,全靠酒和肉提神把自己体内点起火来。因此,冬天和人吃白切羊肉喝冷白酒,到后来是两人双手冰冷,吃块羊肉就冷得脖子一缩,可是面红似火,口齿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r4m4vir.html
8.此生有味在三余"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出自《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 所谓“三余”,出自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https://www.meipian.cn/2p8ar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