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水洋都是十年前就开始搞社交产品的人,他参与了新浪博客、新浪圈子、新浪空间、新浪朋友,从立项起主导微博的产品和研发,我则在水洋团队负责微博产品设计,所以我们对于社交产品并不陌生,也分析对比过论坛vsSNS。
社交是阿里巴巴的软肋之一
阿里巴巴战略部门是互联网界顶级的,没有之一。阿里巴巴这些年的战略规划是我非常钦佩的。根据我的了解,阿里巴巴将社交视为自身的软肋。
心有余而力不足
阿里战略很牛逼,不过在社交领域执行层面上还做不到得心应手,毕竟这么多年自身积累主要是电商,而电商和社交的玩法并不一样。
这么多年,阿里巴巴的社交产品前赴后继,湖畔、掌柜说、来往、钉钉、微淘……但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并不多,最失败的就是拿年终奖刺激的来往。
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大公司的通病:开拓新产品,没有宽松的环境。
阿里搞社交,尤其来往那次,轰轰烈烈的,还拿全集团的年终奖当砝码。项目成员的压力能不大嘛?互联网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压力一大就容易向KPI妥协,就容易搞短期行为,就容易先考虑自己的奖金,而不是这个产品是否真的会好好发展。
所以,我对阿里系搞社交的建议是:找一些懂社交懂电商又不在乎KPI的团队放手去干,或许能孵化几个张小龙出来。
大坑:支付宝社交逆历史潮流
非要说荷尔蒙,这是互联网搞社区的普遍现象。
天涯、贴吧模式,属于十年前的模式,已经明显落伍,它的特点是:
匿名模式,给骗子留下巨大空间,这也是社区的软肋之一。微博之初,为了防止假冒名人,特意上了V认证,V表示Verified,不是VIP、不是VIP、不是VIP,重要的话说三遍。
V认证用户的确有特权,我七年前设计的时候就有,不过V用户体系的核心不在于特权,而是认证,是防假冒。
贴吧有个娱乐圈的笑话,有明星去自己名字的贴吧说自己是某某某,结果被吧主当骗子封杀了。
兴趣社区,以兴趣为维度聚合内容,用户普遍是匿名的,吧主是管理员,吧主类似于门户网站的编辑,以己之力维系社区的秩序,往往出现两个极端;身心疲惫半途而废、中饱私囊为非作歹。
支付宝社区实名制了对吧?这种拿身份证验证的方式,跟微博V认证的方式不是一个层次的信任度。微博人工审核的V认证,还被一些人钻空子呢,何况支付宝这种。如果不信,各位去打赏几个美女试试就知道了。(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找个女大学生身份证就可以认证加入校园生活,然后发几张暴露的照片就有可能获得几百元、几千元的打赏,这生意会不会有人干?其实不用问了,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这样了)
去中心化是很复杂的事情,不是说基于关系传递内容就可以去中心化了。微博几年前也走过弯路,当时过于依赖大V。今年U型反转,也与去中心化有关系。
前面说的太啰嗦?说点提纯的,最近研究网红电商的过程中,我与@时趣张锐分析了资讯传播的几个阶段:
1、传统媒体阶段,纸媒、电台、电视台,典型代表是新闻集团、人民日报、CCTV,制作门槛高、传播门槛也高(包括经济方面、政策方面),因此非常中心化。
2、在线论坛、门户网站阶段,在中国这一波是2000年前后兴起,内容数字化、互联网化,一大批论坛兴起,用户虽然获得一些自由,比如你看财经我看科技她看娱乐,但是其实还是版主、编辑人为控制大家看什么,互联网时代的议程设置。佼佼者进化为门户(新浪的前身就是论坛),典型代表是雅虎、新浪、搜狐、网易、天涯、猫扑。
5、人工智能阶段,利用更加智能的算法个性化为“主人”提供资讯,目前典型代表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不过还处于初级阶段。
资讯的传播方式在改变,营销的方式也跟着变,这是电商网红兴起的理论基础,也是互联网很多产品设计要明白的大趋势。
支付宝搞社交,在业界已经在资讯传播从第四阶段往第五阶段晋级之际,拿出第二阶段的玩法。相当于人家都玩超音速隐形战斗机了,你在折腾螺旋桨双翼飞机,这才是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