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与反讽汇总十篇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J.LAustin(1962)在《论言有所为》中首次提出语言并不仅仅是用来“陈述”、“描写”或“说明”,而通常是用来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他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1ocutionaryact)(一个有意义句子的产出)、言外行为(dleoutionaryact)(通过“说”本身来实施某种行为,完成某一意图或目的)和言后行为(pefloeutionaryact)(说话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效果)。Austin认为,要成功地实旌某一言语行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

后来,他的学生Searle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一理论。Searle(1969)明确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而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认为的符号、词和句子。他认为要成功地实施某一言语行为,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基本条件。说话者打算通过说出一个语句,使他承担实施某一行为的义务。(2)命题内容条件。说话者在说出某一命题时表达了一个命题,同时断定了自己将来的行为。(3)预备条件。听话者愿意说话者实施某一行为,并且说话者相信他要实施的这一行为符合听话者的利益。(4)真诚条件。说话者打算从事某一行为。Searle把言语行为重新分为五大类:阐述类(assertives)、指令类(di—rect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宣告类(delcaratives)和承诺类(commissives)。

随着Searle对这一理论的发展,人们已经成功地将该理论应用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的研究中,对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也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M.LPratt(1977)就认为“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并无二致,用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来研究“文学语言”是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荷兰的VanDijk(1976)建议“将文学当作具有自己的恰当条件(appropriatenessconditions)的一种具体言语行为”,并区分了文学作品中的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inac.ro—speechactsandmicro—speechacts)o概括地讲,宏观言语行为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作者通过他的作品与读者进行交流时所执行的宏观上的言语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品的主旨;微观上的言语行为是指小说中人物所执行的言语行为,也就是人物之间的交流。前者决定整个语篇,后者则由语篇中的单个句子来执行。

作为文学写作常用手法之一的反讽就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它是“作者用来说明小说本意上的表里虚实之悬殊的一整套结构和修辞手法。”它通过故意违反诚意原则而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说话人真实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题内容的反说或否定。19世纪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EdgarAJlanPoe的短篇小说《一桶白葡萄酒》,就是借助于将反讽的艺术手法成功地运用在人物对话中,情节的处理上,乃至整部作品的构思之中,从而大大渲染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与复仇主题。本文将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对《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讽言语行为进行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分析。

三、《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讽言语分析

(一)宏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一桶白葡萄酒》是复仇主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疯狂的复仇故事。故事中杀人者头脑清晰,镇定从容,丝毫没有普通人实施犯罪时的那种局促与不安。他一步步将仇人引入酒窖,用铁链将仇人拦腰缚在壁龛上,准备砌墙将其活活闷死。当砌墙将近一半时,“Iceasedmylaboursandsatdownuponthebones”(我索性歇下手中的活,在骨堆上坐下),欣赏起仇人的垂死挣扎,把谋杀的过程当成了复仇的享受过程。犯罪结束后,他没有丝毫的害怕与罪恶感,只说:“Myheartgrewsick”(觉得有点恶心),而且:“Itwasonaccountofthedampnessofthecatacombs”(这是由于墓窖里那份湿气的缘故)。这与读者对死亡以及复仇所固有的观点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反讽由此产生。在这里反讽的使用不仅映射出复仇者充满仇恨的心灵和扭曲病态的心理,而且也在最大程度上让读者产生了恐惧。这种言后效果就是作者通过反讽所执行的主要的言语行为。

小说中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我”行走于小说文本之间,并不插入作家的现实生活,但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一点可能会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因为在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小说中,以读者的阅读心理,“我”与作家肯定具有极大的认同感。这一认识与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所遇到的叙述语气产生了矛盾。作者这种言语行为方式的言外之意是渲染故事的真实性,而事实上在这部短篇中,我们除了知道“我”是一个对伏契那托不满和对美酒也有一定鉴赏力的人之外,其他一无所知。他没有明确的身份,没有籍贯或家世。连他的名字也只出现两次,第一次是说到他的整个家族提起的,第二次是临近结尾处伏契那托一声绝望的叫唤。这种印象根本无法与作者本人联系起来。所以最终我们发现这种仿真性叙述语气欺骗了作为读者的我们的阅读感受,反讽在此时就产生了!

(二)微观上的反讽言语行为

Searle(1969)将言语行为分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在《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讽言语行为中,这五类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中以宣告类为最,所以本文仅对文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即其他四类言语行为,加以分析。

1.阐述性反讽(assertiveirony)

阐述类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是使说话人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作出承诺,也就是说他必须相信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如果在发出话语时说话人本人并不相信命题的真实性,该话语就具有反讽意味。

比如,当“我”在狂欢节晚上遇到伏契那托时,本应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而“我”却热情地与他打招呼:“MydearF0rtun砒o,youareluckilymet”(亲爱的福图纳托,遇见你真好呀)。读者在阅读到此处时,可以清楚地从这种表面的热情中感觉到这句话所代表的真正含义:“我的仇人,遇见我你该倒霉了。”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词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比如,在后面“我”恨不能让他立刻进入地窖将其除掉之时,口里却说:“Yourhealthispredous;You8reirch,respected,admierd,belov-ed…;youwillbeill”(你的身体重要。你有钱有势,人人敬慕,又得人心……你会生病的)。“我”为了确保伏契那托烂醉如泥让他再喝一些酒,而嘴里却说的是:“AdraughtofthisMedocwilldefendUSfromthedmaps”(喝点梅科多酒去去寒吧)。这些表面上嘘寒问暖、阿谀奉承,实际上却缺乏诚意、暗藏杀机的句子反衬出了“我”的老谋深算和工于心计,反讽的效果便油然而生了。

2.指令性反讽(directiveirony)

指令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一件事。说话人运用指令性反讽来表达与他所说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

小说中“我”千方百计想将伏契那托骗进酒窖,欲除之而后快,但在语言上却欲擒故纵。从刚开始的顾左右而言他:“ButIhavereceivedapipeofwhatpassesforAmontil—lato”(我弄到一大桶所谓白葡萄酒),到开始激将:“Andyetsomefoolswillhaveitthathistasteisamatchforyourown”(可有些傻瓜硬说他眼力跟你不相上下呢),再到假意地拒绝:“Myfriend,no;…Come,weiwllgoback”(我的朋友,不行……走,咱们还是回吧),还有后面虚伪的奉承:“Yourhealthisprecious;Youaerirch,respected,admired,beloved”(你的身体要紧。你有钱有势,人人敬慕,又得人心)。这些句子的表层结构所传达的意思都是在拒绝他,而实际上这些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都是在试图使伏契那托跟他到酒窖去:“快跟我走吧,傻瓜,今天我一定要除掉你!”根据奥斯汀和塞尔的成功会话原则,这些话语违反了原则,产生了反讽的效果。

3.承诺性反讽(commissiveirony)

承诺类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是使说话人对某一未来的行为作出许诺。承诺类的先决条件是说话人对所承诺的行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当交谈双方都清楚说话人并没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实施那一行为时,承诺便赋予了反讽的含意。

文中的“我”利用仇人对名酒的嗜好,以一桶自葡萄酒(Amontillato)一步一步将他诱骗到自家的酒窖时,嘴里说着:“1willnotimposeuponyourgoodnature”(我不会利用你的好心的),但实际此时他正是利用了仇人的“好心”才将其骗人酒窖的。而后面他将伏契那托用铁链锁住后所说的:“Oncemoreletmeimploretoreturn”(让我再一次求求你回去吧,也并不是真正要将伏契那托放出去,而是对伏契那托的愚蠢的一种嘲弄,是计策成功后得意的表现,因而具有反讽的意味。

4.表达性反讽(expressiveirony

关键词:术语翻译言语行为理论准确性一致性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是二战后英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奥斯汀(1962~2002)首先提出的。奥斯汀属于日常语言学派,研究非理想化的语言和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在他之前,大多数人都没有关于“言语行为”(speechact)的概念,他们把语句看作在实际上与陈述相同的东西,并且用研究语句的方法来研究陈述。由于奥斯汀、维特根斯坦和其他所有哲学家的工作,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学习中所涉及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抽象的语句形式,而是使用这些语句实施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正是通过说出这些语句完成的。这种认识为研究语言哲学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将语言研究变为人类意向行为的一种形式,由此产生了“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在语言哲学中,整个“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传统的语言研究狭隘性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突破。

奥斯汀打开了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研究的具体问题是人们如何以言行事。他之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仅关心命题的真伪问题,但奥斯汀发现,很多情况下,人们说一句话并不是要表达一个命题,而是要做一件事情,例如宣布开会或给一个婴儿命教名(christen),这就是以言行事(陈国华2007:F24)。

通常speechacttheory被译为“言语行为理论”,《现代语言学词典》也使用了这一译名,但是该译名和语言学中常用的另一个由斯金纳首创的理论verbalbehavior完全相同,因此,这一译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和原文的意思有偏差;原名名字意义各异,译名界限不清,一个译名对应了两个原名,失去了术语该有的区别性。speechacttheory和斯金纳的verbalbehavior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上都完全不同。verbalbehavior和speechact都是各自研究领域里重要的术语,作者选择某个单词自有其意图和含义,而汉语却用完全相同的字眼表示,未免会引起混淆和误解。VerbalBehavior是斯金纳的代表作,属于行为主义语言学说,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语言行为不只是简单的刺激和反应,他研究可观察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有这种行为,该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属于行为学的一种。其研究对象是可见的,能说出因果关系的,可控制的。behavior一词被翻译成“行为”由来已久,如behaviorism被翻译成“行为主义”。

查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

verbal:1a:of,relatingto,orconsistingofwordsb:of,relatingto,orinvolvingofwordsratherthanmeaningorsubstance

behavior:1a:themannerofconductingoneselfb:anythingthatanorganismdoesinvolvingactionandresponsetostimulationc:theresponseofanindividual,group,orspeciestoitsenvironment.

中文维基百科对行为的解释:行为是指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动作、行动方式,以及对环境与其他生物体或物体的反应。词性为中性。在人类或其他群居动物的社会里,有一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对动物而言,行为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可以是自愿也可以是非自愿的,而且受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控制。综合上述释义可见,verbalbehavior译为“言语行为”符合源语言的含义和用法。

speech:1a:thecommunicationorexpressionofthoughtsinspokenwordsb:exchangeofspokenwords

act:a:thedoingofathingb:somethingdonevoluntarily

而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三个acts:locutionaryact,illocutionaryact和perlocutionaryact的中文译名情况更为复杂。最常用的是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它相对应的译名分别还有:1.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2.言内力,言外力,言后力;4.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4.话语行为;5.话语施事行为,话语施效行为。这些译名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内涵,还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解读。

四、结语

原则上一个术语指称一个概念,一名一译是理想的,但在实践中很难做到。准确地翻译术语需要研究其概念、所指对象、文体特色、语义区分度、语境以及术语产生的背景。术语译名的统一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多个译名并存的局面常常存在,原有的译法可能会被新的译法取代。在遵循一定的术语翻译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地规范术语翻译,促进其标准化,不仅是语言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翻译学研究的要求。

注释:

[1]“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中文译名,但是和另一语言学理论“verbalbehavior”的中文译名完全相同,本文将会详细对比二者的异同。

[2]英语原文:theactof‘sayingsomething’inthisfullnormalsenseIcall,i.e.dub,theperformanceofalocutionaryact,andthestudyofutterancethusfarandinthisrespectsthestudyoflocutions,orofthefullunitsofspeech.

[3]英语原文:Alocutionaryactisroughlyequivalenttoutteringacertainsenseandreference,whichagainisroughlyequivalentto“meaning”inthetraditionalsense.

[4]英语原文:Toperformalocutionaryactisingeneral,wemaysay,alsoandeoipsotoperformanilloctionaryact,asIproposetocallit.Thusinperformingalocutionaryactweshallalsobeperformingsuchanactas:askingoransweringaquestion,givingsomeinformationoranassuranceorawarning.

[5]英语原文:Thereisafurthersense(C)inwhichtoperformalocutionaryact,andthereinanillocutionaryact,mayalsobetoperformanactofanotherkind.Sayingsomethingwilloften,orevennormally,producingcertainconsequentialeffectsuponthefeelings,thoughts,oractionsoftheaudience,orofthespeakers,orofotherpersons.…weshallcalltheperformanceofanactofthiskindtheperformanceofa“perlocutionary”act.

参考文献:

[1]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专辑),2005:80-84.

[2]罗天华.也谈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问题——以增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为例[J].当代语言学,2012,(1):73-79.

[3]王宗炎.关于译名的三个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4):38-43.

[4]赵世开.语言学术语译名中的新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2,(4):3-51.

[5]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62/2002).

[6]陈国华.导读[M].Fawcett,2007:24-26.

[7]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曲家丹.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J].长沙大学学报,2006,(3):85-87.

[9]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4,(6).

[10]刘风光,张绍杰.取效行为与诗歌语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6-8.

[12]付习涛.论言语行为的性质[J].语言学研究,2005,(4):81-86.

[11]陈国华.称谓动作与英语祈使句的分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3):35-39.

[12]沈家煊(译),克里斯特尔,戴维编.现代语言学词典(ADictionaryofLinguisticsandPhonetics)[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引言

英国哲学家J.L.Austin在他的《论育有所为》(1962)中提出:语言并不仅仅是用来“陈述”、“描写”或“说明”,还通常是用来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之后美国语言学家Searle(1969)对这一理论加以发展,现在该理论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国外许多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的可行性作了深入的理论性的研究,如MarryLouisePratt(1977)曾充分地论证了“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并无二样。因而用来研究“普通语言”的理论可以用于文学批评中。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作者与读者进行的交流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交流两个角度来分析该小说中反讽的语言特色。

2理论背景――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认为,要使“言”成功地有所“为”,即通过语言成功地实施某一行为,有三个条件必须满足。即三个“恰当条件”: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的条件的人,如:并非任何一个人对着一艘船扔香槟酒瓶并说“InamethisshipElizabeth,”时这船便命上了名:2.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不能反悔,如在对某人说出了“Igiveandbe-queathmywatchto...”后便不能不给:3,说话人必须对自己说出的要去实施的行为抱有诚意。如果口中说“Ipro-mise...”,心却毫无履行承诺的诚意,许诺就成了空话,说话人只不过是滥用了施为句的句式而已。诚意条件是实施任何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必须条件。

Haverkate(1990)强调指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的操作是实施任何反讽性的言语行为时所固有的。”正因为说话人真实的言外之意是句子命题内容的反说或否定,所以故意流露出无诚意而产生反讽。其间接含意往往是其命题内容的对立、否定或矛盾,它可以是正话反说(通过责备来赞扬)或反语正说(通过赞扬来责备),所以反讽句是一种间接施为句,实施的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其以言行事是借助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当其所“言”是“赞扬”时,所“为”却是“责备”或“批评”,反之亦然。间接施为句一般都可以插入施为动词。但反讽却不行。鉴于反讽字面意义上遵循着礼貌原则而言外之意却威胁对方或第三方的积极面子,反讽可以说是一种“戴了面纱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它能让说话人委婉、间接地攻击对方而又不引起冲突,从而也就保住了双方的面子。

3《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特色

3.1《傲慢与偏见》中作者与读者交流上的反讽特色

众所周知,《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超越通俗小说的范围而跻身于世界巨著之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贯穿全书的反讽基调。作者以一种嘲讽的口吻讲叙了一些年轻姑娘们找丈夫的故事,抨击了当时社会中怪诞的价值观念。这就是作者通过反讽所执行的主要的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表现在小说的叙述、故事的展开及结局中。

3.1.1反讽性的叙述

于是这一开篇句为小说的下文定下了基调。当我们看到文中的Bennet太太急着将女儿嫁给所见到的任何一个有钱男子时,我们就知道作者所嘲讽的是什么了。小说中所陈述的观点和作者及读者所持的观点形成了一种对比反差,反讽由此产生。

上述诠释可在小说的第二段中得到验证:

Howeverlittleknownthefeelingsorviewsofsuchamanmaybeonhisfirstenteringaneighborhood,thistruthissowellfixedinthemindsofthesurroundingsfamilies,thatheisconsideredtherightfulpropertyofsomeoneorotherofthetheirdaughters.

3.1.2作品情节安排上的反讽

3.2《傲慢与偏见》中小说人物之间交流上的反讽特色

Haverkate(1990)对词语反讽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认为在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这五种基本言语行为中。反讽性的言语行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反讽主要见于阐述类。因为宣告类是通过施为公式行事的,通常就无所谓有无诚意,也就产生不了反讽。而其余的四类反讽言语行为正好在该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上充分体现。

3.2.1阐述性反讽

阐述类言语行为的根本条件是“说话人(在不同的程度上)对所表达的命题的真实性作出承诺”。说话人的意图是使听话人接受话语命题内容,相信其真实性。而运用反讽的说话人是通过赞扬而进行批评或通过批评予以赞扬来作出某种评价的。反讽性阐述的交际目的在于使听话者接受所暗含的命题内容,相信其真实性。前面所讨论的反讽性的叙述和评议实际上也是阐述性反讽。下面的人物对话中也执行的是这类反讽言语行为,如以小说中Bennet先生和他的太太之间的对话:

"MydearMr.

Bennet,"saidhisladytohimoneday,"haveyouheardthatNertherfieldParkisletatlast7"Mr.Bennetrepliedhehasnot."Butitis,"returnedshe;"forMrs.Longhasjustbeenhere,andshetoldmeallaboutit."

Mr.Bennetmadnoanswer."Donotyouwanttoknowwhohastak-enit7"criediswifeimpatiently."Youwanttotellme,andIhavenoobjectiontoheatingit."Thisisinvitationenough.

3.2.2―指令性反讽

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是说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去做某事。说话人运用指令性反讽来表达与他所说的相反或不同的含意。它与阐述性反讽的区别在于适从性不同,前者是要使客观世界去适从话语而后者正好相反。

在《傲慢与偏见》前两卷中女主人公Elizabeth一直对傲慢、不讨人喜欢的男主人公Darey怀有很深的偏见,所以在他们之间的对话中,Elizabeth总是话里有话、话中带刺,挖苦、攻击Darcy。如,他俩在一次舞会上跳舞时:Afterapauseofsomeminutesshe[Elizabeth]addressedofhimasecondtimewith"Itisyourturntosaysomethingnow,Mr.Darcy.――Italkedaboutthedance,andyououghttomakesomekindofremarkonthesizeoftheroom,orthenumberofthecouples.

Elizabeth的最后那句话就是典型的指令性反讽。Leech(1983)曾说:“礼貌不仅仅体现在谈话的内容上,还表现在交谈双方的谈话方式上。如在该开口时保持沉默或该沉默时却又开口都是不礼貌的。”根据当时的礼节,跳舞时双方应有所交谈。Elizabeth于是采用了这一指令性反讽言语行为来指责对方不合时宜的缄默(也正是这种不礼貌的缄默使Darcy给人留下了极为不利的印象)。之前,Elizabeth本打算在沉默中与他跳完这一曲。但转念一想,“Itwouldbegreatpunishmenttoherpartnertoobligehimtotalk”,于是才有了上述讥讽性的建议。它的会话含意是:如果你默不作声,我偏要你作些乏味而无意义的谈话来捉弄你、惩罚你。

3.2.3承诺性反讽

承诺类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一个将来的行为作出许诺。它与指令类的根本区别在于说话人是所许诺行为的执行,而在指令中是听话人去执行某个将来的行为。承诺类的先决条件是说话人对所承诺的行为有能力去完成,所以当交谈双方都清楚说话人并没有能力或不可能去实施那一行为时,承诺便赋予了反讽的含意。

又以Bennet夫妇之间的一段对话为例。Bennet太太试着说服丈夫去拜访Bingley先生:"...Indeedyoumustgo,foritwillbeimpossibleforustovisithim,ifyoudonot."Mr.Bennet:"Youareoverscrupuloussurely.IdaresayMr.Bing-leywillbeverygladtoseeyou~andIwillsendafewlinesbyyoutoassurehimofmyheartyconsenttohismarryingwhicheverhechoosesofthegirls..."

Bennet先生的“seNdafewlines”是一种承诺性反讽言语行为。因为按当时的社会习俗,Bennet太太是不可能去拜会那位新邻居的,Bennet先生所许诺的“捎几句话去”的行为也就无从谈起了。通过毫无诚意的空口许诺,Bennet先生又在讥讽他太太:一门心思只想着拜会有钱的单身汉,"Singlemanofalargefortune...Whatafinethingforourgirls...YoumustknowthatIamthinkingofhismarry-ingoneofthem...whatanestablishmentitwouldbeforoneofthem."。

3.2.4表达性反讽

表达类言语行为的根本条件是说话人对某种客观事态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类言语行为主要有“感谢”、“祝贺”、“欢迎”、“道歉”等。它们在交际双方间建立某种社会心理关系。说话人的反讽含意可以从语境中来推断。表达性反讽的主要意图是对听话人的行为作出一个贬抑的陈述。

在《傲慢与偏见》第三卷中,Elizabeth最小的妹妹Ly-dia与不负责任的Wickham私奔了,使Elizabeth全家蒙羞。多亏Darcy的秘密安排才替他们补办了结婚仪式。当这两口子以新婚夫妇的身份到Bennet家时,竟然自我感觉良好,没有丝毫不安或羞愧感,尤其是Lydias:

"...Youandpapa,andmysisters,mustcomedownandseeus.WeshallbeatNewcastleallthewinter,andIdaresaytherewillbesomebells,andIwilltakecaretogetpartnersforthemall.Andthenwhenyougoaway,youmayleaveoneortwoofmysistersbehindyou;andIdaresayIshallgethus-bandsforthembeforethewinterisover.""Ithankyouformyshareofthefavor,"saidElizabeth;"ButIdonotparticularlylikeyourwayofgettinghusbands."

《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纪美国着名作家海明威颇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之一,该小说语言简明清新,内容蕴含丰富。海明威通过巧妙安排句法结构、精确的用词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一系列对话的描摹,很好地呈现了两个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为弥补索绪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提出的。格莱斯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都有着一种默契的合作,说话人和听话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使整个交谈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流的目标和方向,这种合作使他们能够持续进行有意义的言语交际。¨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遵循这四条原则,能促使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达成默契,以顺利完成交际。但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常常出于礼貌或其他原因有意违反这四条准则而产生言外之意。合作原则为我们赏析小说中的对话提供了新的方法。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违反合作原则次准则产生的言外行为较为丰富。

一、违背数量准则的言外行为

数量准则包含两个方面:(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数量准则规定了人们说话时应提供合适的信息量,不应多说,也不应少说。如果违背数量准则,会产生相应的语用效果。违反数量准则的言外行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靠超出必要信息量的信息产生言外之意,另一种情况是话语中有意减少必要的信息量,从而含有某种言外之意。

《白象似的群山》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颇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之一,该小说语言简明清新,内容蕴含丰富。海明威通过巧妙安排句法结构、精确的用词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一系列对话的描摹,很好地呈现了两个男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

在《白象似的群山》开篇对话中,女孩吉格问男孩“我们该喝点什么呢”男人的回答是:“天太热了!喝啤酒”。对话之初,男主人公就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女孩只是问喝点什么,而男主人公则附加了信息。天太热了,女孩用了“我们”和较为委婉的“应该”,而男人则不假思索地决定喝啤酒。可见对话中的这个美国男人有着很强烈的权力意志。尔后,在等待侍者奉上啤酒的空档中,女孩望着远处的群山说:“他们看上去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喝着啤酒漫不经心地说:“我没见到过”。此番对话使得两个年轻恋人之间的冲突逐渐产生。吉格觉得远处的群山像白色的象群,男孩则不以为然地辩解道,“光凭你说我没见到过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看出在这段对话中女孩用象群来比喻远山的说法显然是她个人感性的观点,而男孩对自己的异议进一步补充说明则有意违背了“数量准则”中的次准则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而吉格对男孩的反讽则进一步加深了二者对合作原则的违反程度。

二、违背质量准则的言外行为

格莱斯有关质量准则包含两个次准则:(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2)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小说中随着两人进一步的交谈,读者逐渐获悉是女主人公吉格的怀孕使得男人感到心烦,希望女人做流产。而女人的回答言不及义,经过一段关于山和酒的开场,男人首先提出手术,随着交谈的深人,他们的分歧变得越来越尖锐起来。如文中这段对话:

吉格:我们能再喝点别的吗

男孩:好的。

男孩:啤酒很不错。

吉格:太好了。

男孩:吉格,那真的仅仅只是一个小手术而已。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个手术。我知道你是不会介意的。

上述对话中,年轻男人借着女孩问他再喝点什么的机会趁机又想说服女孩去把孩子作掉,甚至把在女孩看来非常紧张的手术说成是一个简单的只需注入空气就一切正常的手术。显然男孩在这段言谈中刻意地违反了质量准则,他对女孩期待的回答由于口是心非缺乏真诚而产生了言外之意。年轻的吉格要承受失去孩子的身心痛苦,因而有着复杂的心理和情感,而男人则坚持让她流产。因此二者之间以往那种平衡、和谐的关系逐渐打破,冲突则进一步升级。

另外一处明显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在小说的尾声部分,两人的分歧达到紧张的程度。两人话语交锋的中心是是否做流产手术的问题。

男人:好的,如果你不想做手术你不必勉强自己。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会让你做的。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手术。

吉格:如果我接受手术了。你会高兴吗你会爱我吗

男人:你知道我是爱你的。你知道我并不担心这个手术,因为相当简单。

吉格:那么我就做吧。因为我并不在乎我自己,我只在乎你。

男人:如果你不愿意我是不会愿意让你做的。

这段对话中男人再次有意地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于女孩而言,和怀孕的事相比,她更怕失去男人对她的爱。为了一如往昔的爱,她可以委屈自己承受流产的风险与痛苦,而男人不断地强调这个手术很简单,同时又重申他很在意,一如既往地爱女孩,要女孩知道他有多么的担心她,如果女孩不愿意,可以不去做手术。显然他说了对自己和对女孩而言都不真实的话,女孩作为听话者始终处于这番对话的弱势地位。

1.话语意义的内隐特征

2.隐喻:一种语用现象

一次在他背后看他打麻将,我忽有所悟。抓了一手杂牌,连呼“不成气候,不成气候!”可是“好张子”却不断地来,他东拼西凑,手忙脚乱,结果还是和不了牌。原来之这位启蒙大师就是这样东拼西凑,手忙脚乱。再看他下家,那位女士慢条斯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她正在摸“清一色”,所以不管“好张子,坏张子”,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

其实“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又岂只胡家这位女客?在有生之年里,各党派、各宗师……哪一个不是只要颜色不同,就打掉再说呢?!胸有成竹、取舍分明,所以他们没有之那样博学多才,他们也就没有之那样手忙脚乱了!

JohnSearle(1979)在其著作《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中专门用了一章来论述隐喻问题。他认为句子意义是话语意义的一部分,但是却不能穷尽话语意义。很多情况下,我们因为字面表达无法准确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而使用了隐喻。Searle还引入了逻辑语义的真值条件来对隐喻现象进行解释。他举了以下例子说明话语意义对语境的依赖:

1.Sallyistall.

对幽默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是从美学角度进行的,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论及幽默,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近三十年来西方语言学家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关联理论’‘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境、预设、指示词等语用学理论、认知科学的‘概念合成理论’等分析幽默话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P90-93)而幽默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之中,“Pocheplsov(1981)把幽默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情景幽默是产生在特定情景中的幽默,比如:猴子模仿人类骑车。而言语幽默是借助语言媒介达到的幽默效果,笑话就是典型的言语幽默形式。”[2](P49)美国的情景喜剧之所以备受观众喜爱,就源于其间的言语幽默。观者能否真正理解其会话含义的幽默需要译者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做铺垫。因此,本文从合作原则视角出发,以经典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对白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幽默的产生,旨在探讨如何在字幕翻译中实现对等翻译,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会话的幽默含义,从而使影视作品完成其文化交流及娱乐的目的。

二、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

格赖斯认为,真正的会话含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3](P11)。它不是单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研究语言本身要表达的意义,而是通过透视语境与话语的关联性,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4](P110-113)。人们所说的话和人们说话的用意之间常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话语的用意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会话含义“无疑是间接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5](P138)。留意一下日常生活便会发现,会话含义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人们说话常常是话中有话,带有弦外之音,但在理解过程中,需要借助谈话者的知识和推理能力。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义理论,认为言语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时要遵守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联准则及方式准则。为此,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要遵守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说话人直接遵守或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会产生特定的隐含意义,达到特定的交际意图。

会话含义对语言具有极大的依赖性,言语幽默也要借助语言媒介,因此,字幕翻译时也应实现对等,让观众体会到幽默。“曾宪才(1993)也指出,译者碰到有会话含义的语句时,一般只译出其语义意义,其语用意义留给读者去推理、体会,译者无需代劳。如果不顾及原文语境,将语用意义也译出,反而会弄巧成拙。”[6](P48)如果原文中的对白违背了合作原则,那译文也应违背合作原则,其暗示的含义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和推导,以确保不失原剧中的幽默内涵。

三、合作原则及其违反在《绝望主妇》中的应用

(一)违反数量原则的幽默对白

根据数量原则(Quantitymaxim),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2.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同样需要遵循这条准则,但必须把原文中的信息完全地传递给译文读者,而不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来表达。而且,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得增加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不得减少原文中本有的信息。

(1)Tom:Wow...Iwasconvincedthatyouwouldthinkitwasadumbidea.

Lynette:Well,it’salittledumb.ButcomparedtowhatIwasthinking...

Tom:Whatwereyouthinking?

Lynette:Well,it’sjust...Isawyoutwotogether,andI...Ididn’tknowthatyouwere...Andshelooksso...ForGodsake,Tom,thewomanhastobesomewhere.Justsighthedamlease.

剧集对白翻译如下:

(1)′Tom:哇……我还以为你认为这主意糟透了。

Lynette:是有点糟,但跟我原来想的比起来……

Tom:你原来想的什么?

Lynette:只是……我看到你俩一起……我……我不知道你们……她看起来很……拜托……Tom……她要赶去别的地方……快签了那个租约。

在《绝望主妇》中,Lynette和Tom是一对夫妻。例(1)这个情节的背景是Tom迷上了玩乐队,但Lynette不喜欢Tom在自家车库玩,于是Tom就从一个比较火辣的从事房地产经销的那里租了一个仓库。而Lynette无意中发现正在交谈中的二人,以为Tom有婚外情,当发现不是时,有少许尴尬。她虽没有明显地说出自己本来的想法,违反了数量原则的第一条原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但其断断续续的话语泄露了她的心思。原文中是断断续续地没有回答完整,则译文也需要违背数量原则,不可以补充完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其内心的尴尬,推测出Lynette的担忧及先前的想法,所以对此处的对白采用直译即可。

Lynette自从有了孩子,一直在家里做家庭主妇。当她无意中发现Annabel(Tom的前女友)是Tom现在的工作搭档时,心里焦虑不安。她特意邀请Annabel去家里做客,然后让她欣赏自己的孩子们画的一幅全家福,以此来显示自己家庭的和睦。

(2)Annabel:Thatissoadorable.Whendidyoudothat?

Porter:Today,mommytoldusto.

Lynette(Nervouslaughter):Ijusttoldthemtopaintsomethingnice,thesentimentisalltheirs.

Porter:Butyoutoldusto――

Lynette:Holdon,honey,grownupsaretalking.

(2)′Annabel:画得太好了,你们什么时候画的?

Porter:今天,妈妈让我们画的。

Annabel:我让他们画点好看的东西,画什么是他们自己决定的。

Porter:是你让我们这么画的。

Lynette:等等,大人在说话。

原剧的对白中儿子Porter的回答违背了数量原则的第二原则――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的更详尽。Porter本身只需回答“今天”就可以了,但他多回答了一句“妈妈让我们画的”,直接让现场气氛变得尴尬,让观众忍俊不禁。但是剧中Porter的第二句话显然是一句不完整的话,而翻译过来的对白却是完整的。这个情景的幽默也在于读者的推敲,所以Porter的第二句对白“Butyoutoldusto――”也适合直译为“但是你让我们――”,将余味留给观者推敲。

(二)违反质量原则的幽默对白

根据质量原则(Qualitymaxim),谈话人要注意: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也就是说,“当发话人故意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时,便产生了夸张、反讽、隐喻等语言现象,而这些修辞手段往往与幽默效果密切相连”[8](P130-132)。这就是违反质量原则而产生的幽默,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信息。所谓准确的翻译,就是把原文转成译文之后,译文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与原文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一致。例如:

(3)Bree:Orson!Youareamazing!...

Katherine:That'sgreat.Well,bettergomarinatethosescallopsforthelunchtomorrow.

Orson:Oh,scallops?

Katherine:Done?

Orson:Done.IalsomadethepestomayonnaiseandIputtheindividualcobblersintheirramekins.

Bree:Oh.Well,itlookslikewe'reallsetuntilthemorningthen.Hey,whydon'tyou,uh,taketheafternoonoff?

Katherine:Anddowhat?

Bree:Idon'tknow――read,relax,giveyourselfapedicure.

Katherine:Fine.WhatdoyoubetItakemysocksoffandseeOrson'salreadydoneitforme?

(3)′Bree:Orson!你太棒了……

Katherine:挺好的,我还是去为明天的午餐腌制扇贝吧。

Orson:哦,扇贝?已经腌好了。

Katherine:好了?

Orson:我还做好了意式香草汁,还把酥皮水果馅饼都放进小烤盘里了。

Bree:看起来明天早上的活都干完了。嘿,要不你下午休息吧?

Katherine:去干什么?

Bree:不知道,看书,放松,修修脚趾甲。

Katherine:好吧,我看我脱下袜子会发现Orson已经帮我修好了,你跟我赌吗?

Bree和Orson是一对夫妻。Bree事业成功,而Orson因有入狱经历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决定和Bree一块工作。他竭力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将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提前完成。Katherine原来是Bree的合作伙伴,但她是一名中年单身女性,孤独地生活,工作是她的全部,会令她过得更充实一点。当她发现无事可做可以休息时,调侃说当她脱下袜子会发现她也不用修指甲了。此处Katherine的回答很明显违背了质量原则第一条――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这句话明显是不真实的,所以直译即可,Katherine的故意违反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不满,觉得Orson没必要将她的工作提前完成。

(4)M.J.:Allright.Wearegonnagettosee“TomandJerry”.

Susan:Uh,Tomismydoctor.Jerryishisnurse.WhenI’mlate,boy,theyreallygoateachother.

(4)′M.J.:太好了,我能看《汤姆与杰里》了。

Susan:呃,Tom是我的医生,而Jerry是他的护士,如果我迟到了,他们会打起来的。

苏珊和儿子MJ在超市收银台前排队付款,MJ抱怨如果不快点的话,就看不到动画片《汤姆与杰里》了,苏珊称她要赶去医院做透析,于是大家便让她排到最前面。MJ激动地说道:“太好了,我能看《汤姆与杰里》了。”这时所有的人都用奇异的眼光看着苏珊,苏珊连忙解释说汤姆其实是她的医生,而杰里则是他的护士,如果她迟到了,医生和护士就会打起来。不过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Susan说的话并不是真的,而是为了解围所编造的谎话,违背了会话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中国观众在看到这里时不一定能够一下子明白,可以在翻译这段对白时用括号来注明“TomandJerry”是一个动画片名,这样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这段对话的含义,得到与美国当地观众所欣赏到的类似幽默效果。

(三)违反关联原则的幽默对白

关联准则(Relationmaxim)规定在交际中,说话要贴切。

这条准则运用在翻译中就是指译文的表达要清晰无误。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符合译语规律的语言,以便译文能顺利地被读者看懂,顺利地接收译文的信息。关联准则要求谈话与主题有关,但有时说话人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意图,会有意选择绕开正题,含沙射影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观点。

(5)Susan:What’ssofunny?

Mrs.Huber:Iwasjustthinkingofthatexpression“I’llmakemincemeatoutofyou”.Mincemeatusedtobeanentrapmadeofmostlychoppedmeat,soitwaslikesaying“I’llchopyouupintolittlebits”.Butthatwascenturiesago.Today,mincemeatismostlymadeupoffruit,spices,andrum.There’snomeatinie,andstillpeoplesay“I'llmakemincemeatoutofyou”.

(5)′Susan:你笑什么呢?

Mrs.Huber:我在想那句话,“我给你做了肉馅饼”。肉馅饼从前是指切碎的肉,所以就像是在说,我要把你碎尸万段。但这种表达早就过时了,现在肉馅里面主要是水果香料和朗姆酒,里面已经没有肉了,但人们仍说“我给你做了肉馅饼”(我要用你来做肉馅饼)。

当胡贝尔夫人在伊迪家失火的废墟中偶然发现苏珊家的杯子后,她决定借此来威胁苏珊。当天晚上她敲开了苏珊家的大门,然后就发生了例(5)这段对话。胡贝尔夫人对苏珊的回答显然是牛头不对马嘴,由“I’llmakemincemeatoutofyou”(我要把你剁碎)这一玩笑话引申出她的心里话“I’llchopyouupintolittlebits”(我要把你剁成碎片)。“makemincemeatoutof”是美国俚语,有“揍扁、打烂、彻底击碎”义。因此,胡贝尔夫人看似不相干的回答,违反了关联原则,却有意地道出了她的真正来意,那就是紧紧抓住苏珊的把柄,对其进行威逼利诱。所以剧集在翻译时用括号解释了这个俚语的内涵,目的是使译文观众产生和原语观众一样的幽默感。

(6)Bree:Areyoudoingdrugs?

Andrew:What!?

Bree:Changeinbehaviorisoneofthewarningsigns,andyouhavebeenasfreshaspaintforthelast6months.Thatcertainlywouldexplainwhyyouarealwayslochedinthebathroom.

Danielle:Trustme,thatisnotwhatheisdoing.

Andrew:Shutup.Mom,I’mnottheonewiththeproblemhere,alright?Youaretheonealwaysactinglikeshe’srunningformayorofStepford.

Bree:Rex.Seeingasyou’retheheadofthishousehold,Iwouldreallyappreciateyousayingsomething.

Rex:Passthesalt?

(6)′Bree:你嗑药了吗?

Andrew:什么?

Bree:行为异常就是嗑药的表现,在此之前的半年里你都不很正常,我想这就是你经常躲在卫生间的原因。

Danielle:相信我,他在卫生间可不是干这事。

Andrew:闭嘴,有问题的不是我,你才是那个表现得像要竞选市长似的人。

Bree:Rex,作为一家之主,你得说些什么吧。

Rex:把盐给我。

例(6)是Bree与孩子们在餐桌上的一次争吵,当Bree要求丈夫Rex帮忙管教孩子时,丈夫却出人意料地对女儿说“把盐递给我”,“这时他转移了争吵的话题,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中间立场,缓解了餐桌上的紧张气氛,最终及时结束了这场争吵的局面”[9](P121-122)。Rex的不相干的回答是在表明自己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了,争论到此为止。

(四)违反方式原则的幽默

方式准则(Mannermaxim)要求在谈话中: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说话要有条理。

丈夫Tom出差刚回家,Lynette请他陪同自己参加Bree举办的宴会,Tom以自己累了为由拒绝了她,后来Lynette通过照片发现丈夫出差还陪朋友喝酒了,她很生气。

(7)Lynette:No,butwhenIsay“we’vebeeninvitedtoaparty”,don’twhineaboutyourexhausting60-hourweek.Putonyourdancing[g]’shoesandtakethemotherofyourchildrenoutforagoodtime.

(7)′Lynette:不,但当我说我们去晚宴吧,别老拿你一周工作60小时敷衍我,穿好你的舞鞋,带着我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8)Lynette:Igotmyboardingpass.

McCluskey:Dowhatyouneedtodoanddon'tworryaboutthekids.I'llkeepthemoutoftrouble.

Lynette:Isn’tthiscrazy?...AndwhatifIseehimwithanotherwoman?Whatthen?

McCluskey:Iownagun.

(8)′Lynette:我已经换了登机牌了。

McCluskey:去做你想做的,不要担心这些孩子。我会好好照顾他们的。

Lynette:这是不是太疯狂了……那如果我看到他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呢?我要怎么办?

McCluskey:我有把枪。

例(8)是Lynette无意中发现Tom在出差时还有鲜花电影的票据,怀疑其有外遇,然后与邻居McCluskey发生的对话。当Lynette说如果发现真的有外遇怎么办,McCluskey并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回答说“我有一把枪”。McCluskey的回答违背了会话的方式原则但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绝对无法原谅这种行为。

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或者一方可能会通过遵守或者违反一项或几项合作原则的准则,使言语产生幽默效果。本文运用合作原则对美国情景喜剧《绝望主妇》中的幽默对白进行分析,旨在使译者和受众能够更加理解情景喜剧中的幽默,了解幽默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幽默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在合作原则的指导下,可以从质量、数量、关联以及方式等方面来实现目的语与源语之间的一致,尽量保持信息的原有状态,使译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相同的感受,从而达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1]吴丹.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效果[J].武汉工程大学学

报,2010,(4).

[2]郝浪花.从合作原则角度看英语笑话中的言语幽默[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2013,(2).

[3][美]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PU,1983.

[4],庞峰.违反合作原则下《绝望主妇》的会话含义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程晓红.透视《绝望主妇》中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8]王亚非.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幽默的成因[J].辽宁医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9]金姗姗.经典美剧《绝望主妇》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J].重庆

THE END
1.酒的经典名言(通用15篇)No.3 酒能给社交场带来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带来的热闹气氛。——本涅特 No.4 酒以成礼,过则败德。——《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No.5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宋·普济 No.6 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生,损胃亡精。——本草纲目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bsmvt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