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言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格律诗;常识;简析
我们国家是诗歌创作的大国,我国的诗歌源远流传,最早的诗歌创作集,当数《诗经》和《楚辞》。
一、诗歌韵律小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部诗集《诗经》《楚辞》虽属诗作,但不讲平仄,韵律,为了呤诵上口,已使用韵律了。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后人一般称之为古诗。其中诗作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乐府:原本是汉朝设置的官署名称,乐府的职责是负责到民间去采风,收集民歌并为之配上乐谱,后来人们这些乐谱的歌词也一并称之为“乐府”。)
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作,但在用韵上不符合规律。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之三。
二、几组定义
要想学会近体诗创作,品评诗歌的美伦美奂,必须要弄懂弄通以下几组相对应的概念。
1、绝句、律诗:
绝句指一首近体诗中只有四句诗。
律诗指一首近体诗中必须有八句诗。
2、五言、七言:
五言指一句诗中有五个文字,一个字也叫一言。
七言指一句诗中有七个文字。
3、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一首诗四名,一句五个字;一首诗共计二十个汉字。
七言绝句:一首诗四句,一名七个字;一首诗共计二十八个汉字。
五言律诗:一首诗八句,一句五个字;一首诗共计四十个汉字。
七言律诗:一道诗八句,一句七个字;一首诗共计五十六个汉字。
4、押韵:
近体诗是严格讲究押韵的,除首句是否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即一、二、四;或一、二、四、六、八押韵,押韵只押平声韵;近体诗不允许“出韵”。
5、平仄:
古有四声,平上去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了,),故有平仄。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规律,不可突破。
按照诗作中第一句(首句)平仄使用规律,可以把诗句分析成:
①平起平收式:――||―――|||――
②仄起平收式:|||――||――||―
③平起仄收式:―――||――||――|
④仄起仄收式:||――|||―――||
这四句也就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句,只是放在其它诗句上,不讲啥起啥收
罢了。
6、联、出句、对句:
近体诗每两句为一联,一联中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7、对、粘:
对: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不符合规律叫失对。
粘:上联中的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不符合规律叫失粘。
8、拗、救:
近体诗中有的地方的平仄不能随意变更,如违反了平仄规律就叫“拗”,但“拗”了以后是需要“救”的。
9、对仗:
近体诗另一重要特点是对仗,对仗是针对联来说的,律诗的四联各有名称: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
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这是十分有联想性的四个字,上下相联,形成全诗。一般说,“颔联”、“颈联”用对仗。对仗的要素有基础要素、语法要素、声律要素。
三、图释诗律
总结上文,可以一谱汇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律表,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是韵角,首句是平起仄收式,可以不入韵。一般说来,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常。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8年
[2]张之强《古代汉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一、古典诗词鲜明的节奏美
古典诗词中的节奏,就是诗人在创作时,对诗歌中的语言文字经过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停顿和艺术加工而营造的音乐节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歌格律。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单音节字居多。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作品中,四言诗是由四个音节组合成为一句的诗歌形式,比如《诗经采薇》等;五言诗是由五个音节组合成为一句的诗歌形式,比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七言诗是由七个音节组合成为一句的诗歌形式,比如杜甫的《登高》等。虽然每句诗句中的音节是固定的,但是其数个音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成对组合、有序排列形成顿音和停延的音乐节奏的。其中,四言诗每句二个顿音,比如《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五言诗每句三个顿音,比如《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七言诗四个顿音,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外,词的顿音和停延的划分既要考虑意义的完整性,又要兼顾音节的整齐性,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教学时,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仔细辨别、体味四言诗节奏的整齐美、五言诗与七言诗节奏的活泼美、词的节奏的错落变化美等美学特质。
二、古典诗词音调的抑扬美
音调即为声音的高低和频率。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汉字具有阴阳上去入不同调值。其中,阴平与阳平归为平声类,上去入声归为仄声类。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诗人根据诗歌意蕴表达的需要,将平仄音调不同的汉字有规律地组合、交替和重复等,可以使古典诗词作品产生有规律的长短有致、高低起伏的音调变化,给读者带来和谐优美、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
以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为例。其诗句的音调抑扬之美主要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此,每联的上下两句的声调抑扬基本相对,错落有致,诵读时能给读者带来妙不可言的高低扬抑极尽变化之感,给诵读着带来愉悦的审美体验。教学时,宜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细心品味。
三、鉴赏古典诗词声情的和谐美
郭小川说:“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当是最强的……因为诗是表现感情的,而音乐则大有助于感情表现。”中国古典诗词尤甚。纵观中国古典诗词,其音乐美还表现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和谐之中:声情和谐、声情并茂、声情俱美。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整首词对每个字眼都进行了精挑细选,对每个词语的组合也异常周密细致。其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双声叠韵的使用,不仅用凄美之至的语言塑造了诗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晚年艺术形象,还用抑扬的声音使诗人的自我艺术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更使整首词富于音乐节奏之美:(1)符合音乐艺术的辩证法。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中,大量难以发音的齿音连发,将那一曲难言的、无尽的哀歌唱彻,将那一腔难以倾吐的悲哀倾尽,将那难受之感借难发的齿音传递齿外,而得以淋漓尽致畅所欲言。(2)词人运用十四个叠字,既具备“短音有急促、激烈、烦优繁多、狭小等情趣”之审美情趣,(陈望道语)又符合“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王国维语)等古典诗词创作原则。这种空前独创的齿音连叠形式正是李清照高超的声情合谐语言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教学时,宜引导学生通过浅吟低唱的方式对之细细品味。
读准字音。
在古诗文中,有些字不常见,有些虽是常见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
例:给下列诗句或诗题中加点的字注音。
(1)《鹿柴》
(2)万条垂下绿丝绦。
(3)萧娘脸薄难胜泪。
(4)燕山月似钩。
《鹿柴》中的“柴”读“zh伽i”,不读“ch佗i”;
“绦”读“t佟o”,不读“ti佗o”;“胜”读“sh佶ng”,不读“sh侉ng”;“燕”读“y佟n”,不读“y伽n”。
了解词义。
读懂一首诗的重要一环是理解诗句中词的含义,特别是对古今意思差别比较大的词要着重理解。
例: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忙趁东风放纸鸢(yu佟n)。
(2)舂(ch侪ng)锄扑扑趁春晴。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1)句中的“纸鸢”是“风筝”的意思。第(2)句中的“舂锄”不是什么锄头而是白鹭鸟。
第(3)句中的“汗青”是指史书或史册。第(4)句中的“却”不是表示转折而是“再”的意思。
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弄清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创作了怎样的诗,对于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后写的,了解创作背景后再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喜欲狂”的感情就容易多了。
朗读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掌握诗歌的节奏。
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如五言诗可按以下三种方法诵读:
一是“二二一”(三拍),如:床前/明月/光。
二是“二一二”(三拍),如:举头/望/明月。
三是“二三”(两拍),如:君看/一叶舟。
七言诗有这样几种读法:
一是“二二二一”(四拍),如:梅子/金黄/杏子/肥。
关键词: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
1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现状
2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系统概述
试验数据管理系统(TDM)能够实现全面详实、科学准确地对试验数据进行系统记录及高效管理,实现试验各环节进度的记录、跟踪与追朔,并实现各阶段的试验数据共享,为大数据挖掘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基础。试验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掌控试验数据、规范试验流程、试验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达到数字化试验能力、构建知识化工厂,高效的支持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试验数据管理的总目标。近几年来,汽车研发公司在高速的发展中,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产品试验验证分析,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知识,并形成了基本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只有对这些数据和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才能有力地支持整车产品研发工作。为此汽车研发企业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试验数据管理平台来为试验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3系统建设目标
4建设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
5系统功能设计
6结论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复杂。通过实施本汽车研发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将建立一个全周期、一体化、高效的试验业务综合管理模式,大大提高汽车研发的效率能力。
[1]杨宁.试验数据管理系统在工程领域的应用[C].e-works2015产品创新数字化,2015.
2、2011年1月,与陈楚河、张檬、张丹峰合作主演都市言情剧《夏家三千金》,在剧中饰演富家千金夏友善。
4、2013年2月,在都市爱情电视剧《爱情自有天意》中一人分饰两角,分别是厨师的女儿方娟以及山水集团的千金小姐程曦。同年,与黄宗泽、袁弘月、马天宇合作出演《少年神探狄仁杰》,饰演李婉清一角。
5、2014年3月2日,主演的都市情感剧《陶之恋》在湖南卫视播出,在剧中饰演外表看似坚强,但内心脆弱的慕容海清;同年参演古装爱情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4月,与汪东城合作出演时尚校园爱情喜剧《我的播音系女友》,在剧中饰演播音系麻辣女生张了了。
6、2015年4月,戚薇产后复出领衔主演都市情感励志剧《我是杜拉拉》,在剧中饰演具有奋斗精神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杜拉拉,8月7日,主演青春励志剧《你好乔安》,在剧中饰演聪明漂亮、自信勇敢的乔安。
7、2016年,与黄磊、张钧甯共同主演都市情感剧《深夜食堂》,在剧中饰演一位干练的单亲妈妈。4月26日,主演的都市爱情剧《繁星四月》开机,在剧中饰演干练、完美的女主播叶繁星。
8、2018年,主演励志剧《北京女子图鉴》,在剧中饰演女强人陈可一角。
【关键词】音韵学;诗歌;押韵;平仄;对仗
在四声之初,只有少数人掌握,正如《梁书沈约传》中所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齐梁以后,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诗歌创作的需要,关于四声的知识逐步普及,诗人在诗歌当中广泛运用,出现了“音韵蜂出”的盛况。而古代诗人十分讲究诗歌当中的声调、平仄,把它运用到诗歌当中,经过精密的组织安排,可以形成一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丨---丨-,丨--丨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丨丨---丨丨,丨--丨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丨丨---,-丨--丨丨-
这首诗是一首仄起平收的诗,与律诗的平仄相比是有区别的。从平仄的规律来看,七言诗的仄起平收式应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近体诗中,对平仄的规律的掌握,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粘”和“对”来把握。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粘”是指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只是近体诗的一般规律,但有的时候,有些诗句是可平可仄的(即“一三五不论”,也就是说七言诗中的第一、第三、第五的平仄可以不论),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这句,“竹”是入声,属于仄声,“莲”是平声,这就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规律不符,但“竹”“莲”是五言诗中第一个字,所以它的平仄可以不管。有些诗句中的平仄就不可以变更。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音韵学上出现一个“拗救”的解决方案。
第三,诗歌中还广泛地运用对仗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整齐、均衡之美。诗歌中主要有两种比较常用的对仗是借对和流水对。借对中有借音和借义两种情况。所谓借义是利用汉语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语言特点,构成对仗。例如:杜甫《九日》“竹叶于人既无分,从此不须开。”中“竹叶”本是酒名,指竹叶酒,诗人借用“竹子的叶”之义,与“”这一植物相对。借音指同音字相对,多用于颜色。例如:杜甫《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中,借“清”为“青”,与上句的“白”字相对。除颜色外,还有在动物方面借音的,例如:杜甫《哭李尚书峄》:“次第寻书札,呼儿检赠诗。”中,借“第”为“弟”,与“呼儿”的“儿”相对。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的两句,从形式上来说是对仗的,但在意思上却是相承的。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古代诗人通过音韵学的知识发现诗歌的韵律与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一东之韵宽洪,二冬之韵稳重,三江爽朗,四支缜密,五微蕴藉……”等说法。通过了解这些韵律,便于我们把握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音韵学,我们知道宋代有三十六字母。这三十六字母,可以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诗人选择不同的字母,其所要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喉牙音属于见组、影晓匣喻,这些音从发音特点上来看,都是从口腔后部发出。这一类的音节所要表现的感情比较厚重、深沉、悲壮。齿音属于精组、照组,在现代汉语中有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它们都从舌尖发音,而且在发音时都有气流经过发音部位,造成摩擦。这一类的音节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比较悲凉的意境。舌音属于端组,知组,这一类的音主要是从舌尖中和舌尖后发出的,其所要表现的是比较轻快、活泼、明亮的感彩。唇音属于帮组、非组,这一类主要是从双唇和唇齿间发音,其表达的是朦胧、苍凉、浑浊的感情。如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七言绝句律诗中,属于齿音的词有“生”、“成”、“深”、“身”、“情”、“怅”、“江”等共十七个,并通过一系列词,如“枯”、“恨”、“深”、“长”、“情”、“怅”等字眼,诗人利用齿音,表达了自己的凄楚、辛酸、无奈和怅惘的感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韵学的发展及应用,对于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要熟悉音韵学的韵律、平仄、对仗,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内部结构及诗人运用这种手法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典美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高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停而复开,学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存在意义、教学手段、改革方向等进行了很多讨论。这种讨论不仅促进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而且促进了《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据统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共出版发行大学语文教材1402种,目前正在使用的有100多种”。[1]各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无一不选录大量古代诗文作为母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快餐文化盛行、新媒介影响下的“新语文”现象[2]热涌的E时代,古典文化正越行越远。忘记传统文化就是背叛人文历史,就将迷茫于未来。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即成为传播古典文化的重要阵地。
教学古典文学篇目的任务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通晓古音古义、学会读写古文字“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几种写法,是专门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不应该作为对各专业学生泛化的要求。我们认为,教学古典文学篇目,其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感受古典文化之美。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尝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古典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古典美。
一、辨识形式之古典美
古典文学作品形式多样,从押韵与否来区分,可以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在韵文中,最为人熟知并喜爱的是诗和词。我们以此为例,讨论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领略形式上的古典美。
1.节奏美
作诗与吟诗是分不开的,诗人作诗自有千吟,不吟之无以落其笔。赏诗之人益多吟诗,不吟诗无以知其美。诗歌到了五、七言为标范的近体诗时代,吟诗的节奏已有大致的模式。王力先生认为:“近体诗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为一节,最后一个音节独自成为一节。”[3]比如五言诗,音节节奏依次为2、2、1,七言诗,音节节奏依次为2、2、2、1。不过泛览群诗,兼吟咏之,诗歌节奏在末二节亦可错位。如七言诗,音节节奏可以为2、2、1、2。这样错位的结果,使得全诗节奏有所变化,更显节奏美。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1、5、6句节奏为2、2、2、1,其余5句节奏为2、2、1、2。进一步再玩味,可以发现,对仗的颔联、颈联,节奏完全相同,而不对仗的首联、尾联,节奏则可以相同,也可以错落。生活中不乏将七言诗一律读作2、2、2、1节奏的人,譬如第二句,读成“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大有人在,譬如尾联,读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人数不胜数。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正确地辨识其节奏,即使不会作诗,在吟诗时也能凸显文化品位。
2.韵语美
古典诗词中存在大量的韵文,韵语的和谐使诗词的吟诵得以朗朗上口。如千古名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以“楼”、“愁”、“休”、“秋”相与为韵。韵尾调作阴平,适合拉长声调,袅袅有余音。无论是吟诵之,或是弹歌之,都令人含韵咀味,意绪悠然。
又如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韵尾全是入声字:物、壁、雪、杰、灭、发、月,使词文奔放豪迈的气势顿收于喷薄之际,读之短促有力,干练精爽。
如此种韵语之美,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课堂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到韵尾的类型,吟诵时应体现出韵尾的韵类特征,舒声韵尾可适当延长气息,促声韵尾则有意加强顿挫,尤能展现古典之美。
3.调律美
古典诗词之格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声调的平仄。比如近体诗,严整的格律应该是句中平仄相间,一联中两句平仄相对,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平仄相粘。正是这些相间、相对、相粘使得诗句声调高低错落,收放有致。
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此诗首句不入韵,韵脚在“贫”、“人”二字。平仄如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整首诗平仄严整,仅在第4句首字可平可仄处拗而不救。仄声“日暮”、“远”与平声“苍山”相间,平声“天寒”又与仄声“日暮”相对,“柴门”句参照“天寒”句平仄相粘而出,又因“柴门”句不入韵须收于仄声,故将“白屋贫”的“仄仄平”调整为“闻犬吠”的“平仄仄”。汉语的“平”、“仄”两大类声调在诗句中变化万千。诗中又间缀“日”、“白”、“屋”、“雪”四个入声字,使调律在工整之余、益显错落有致。这种声调格律之美也是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的对象。
二、感受内容之古典美
古典文学作品除了在形式上有不同于现代文学的地方外,在内容上也有一些特别能体现古典文化美的方面。有些审美对象经常出现在作品中,使带有这些审美对象的文学语言逐渐带有特殊的文化色彩。
1.山水神韵
和中国画一样,山水风光永远是古典诗词吟咏的主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诗人文豪赞美过山水风韵。如王维《汉江临眺》描写荆楚风光,壮阔山水。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流传千古,弥足涵泳。这种画一般的山水风韵,如能配合中国画进行审美教育,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月下情怀
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赋予月以思乡念人之意;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赋予月以感史怀古之智。月以其清冷的容颜、如水的光华,博得众多诗心文人的偏爱,成为他们感时寄情的对象。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如能启发学生广搜咏月之诗以类比泛读,则能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为何钟爱咏月抒情,为何诸多咏月之句成为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3.乐音琴思
古代诗文中,有一些吟咏音乐的诗词,独成一种特殊的题材。比如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就集中收录了咏音乐诗词22首。[4]其中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白居易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文人咏音乐,或是歌赞艺人技法之高妙,或是寄托清绝高远之情思。大学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体会咏音乐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音乐,尤其是琴乐,在文人笔下往往是阳春白雪的代名词。文人笔下弹琴的往往是高僧、智者,很少写到女性弹琴的。这和女性弄筝寄托少女情思完全不同。琴音所承载的,往往是古雅的情调、高远的哲思,常常寄托操琴人或作者绝尘的品性、高洁的情操。大学语文可从这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对古典音乐美的兴趣。
4.诗酒人生
自《诗经》起,历代文人都与酒有不解之缘。“从中国文学史上你很难举出不喝酒的诗人,无论谁,诗里总有酒”。[5]如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抒发孤独无亲的愁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抒发生命易逝的感慨;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抒发友人之间的别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抒发军人征战的豪情;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抒发愤世嫉俗的悲情;鲍照“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情。这些酒意诗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语文传播古典美的重要途径。
三、体味情感之古典美
情感并无古今之分,可是有些道德情感,古人更为重视,而今人已渐不屑。譬如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全编本)》分类辑录大量情感道德篇目,主要有诚信、修身、公正、仁爱、处人、孝慈、宽恕、处世、顺逆、大度、明智、节制、改过、廉耻、廉洁等类目。其中如诚信之“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公正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节制之“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廉洁之“廉者,政之本也;让者,德之主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等等,久已不为人重视,引发众多“世风日下”的感慨,直到近几年才又重新被人提起,作为重要的行业道德标准进行广泛的宣传、深入的学习。大学生正处在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人生阶段,性格已然形成,而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可能摇摆,在受到社会多元文化冲击之时,需要一些引导和支撑,应能在古代圣哲语录中撷取片言聊以自警。这也是大学语文情感古典美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谁说大学语文可以休矣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不是纠缠于音义语法的课程。大学语文可以是传承古典文化的课程。“传统被整个社会承载着,它就生活于现在”。[6]古典文化是经典,同时也生活于现在。我们需要大学语文彰显学生头脑中模糊的古典文化,使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仍保有古典美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汪瑞林.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7-08-22,(3).
[2]周志强.“新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感染教育[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步高.大学语文(全编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AL实验室;采购执行;经验反馈
1AL实验室介绍
2目前项目进展状况简介
方家山、福清项目AL实验室家具和仪器,于2009年5月签订合同,2009年8月14日项目启动会,2011年3月3-4日,进行了方、福项目家具的出厂验收。海南项目AL实验室家具和仪器,于2010年10月签订合同,2011年3月项目启动会,目前处于设计提资阶段,正在接换。
3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设备清单不明确
3.1.1存在问题
3.1.2解决措施
3.2多分包商的管理
3.2.1存在问题
AL实验室设备和家具的供应商属于设备集成商,不承担设备的制造加工任务,下属的分包商众多,有30多个。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无法对所有的分包商进行控制,如何对多分包商的项目进行管理,就成为这个项目在执行过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3.2.2解决措施
3.3.1存在问题
3.3.2解决措施
4总结
关键词:古诗文方法策略初中语文
千百年来,从上古的《诗经》到的《沁园春·雪》,由于语言生动凝练、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具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和励志佳作。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查阅文学常识的策略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4.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为: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
二、解读诗题点明主旨的策略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品味古诗意境美的策略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译文: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
2、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唐代:李白《上云乐》
译文:他的双眼眼瞳碧绿而有光,头发金黄而弯曲,两鬓呈红色。
3、明眸善睐,靥辅承权。——两汉:曹植《洛神赋》
译文: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
4、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唐代:杜甫《哀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