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及(725~777),唐朝散文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
幼年丧父﹐得母长孙氏教导,7岁诵《孝经》,后遍读五经,重大义而不为章句之学,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志向。年20馀,游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间﹐与贾至﹑高适辈交往。天宝十三载(754),举洞晓玄经科,授华阴尉。房管许为非常之才,李华﹑苏源明许为词宗。安史之乱起,避难江南。唐代宗时,召为左拾遗,历任礼部﹑吏部员外郎,出为濠、舒两州刺史,有善政。逝世于常州刺史任上。谥号“宪”。
1.描写小暑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一、《小暑》(左河水)
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
二、《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唐·张说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三、《赠别王侍御赴上都》唐·韩
翩翩马上郎,执简佩银章。
西向洛阳归杜,回头结念莲花府。
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
青青树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间飞。
远过三峰临八水,幽寻佳赏偏如此。
残花片片细柳风,落日疏钟小槐雨。
相思掩泣复何如,公子门前人渐疏。
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四、《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唐·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五、《登沃州山》唐·耿
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
六、《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
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七、《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武元衡
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八、《小暑六月节》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九、《纳凉》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十、《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2.关于描写小暑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一、《小暑》(左河水)地煮天蒸盼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
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5663431旱南涝北分天壤,却有荷塘色味同。二、《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唐·张说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
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
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
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三、《赠别王侍御赴上都》唐·韩翩翩马上郎,执简佩银章。西向洛阳归杜,回头结念莲花府。
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青青树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间飞。
远过三峰临八水,幽寻佳赏偏如此。残花片片细柳风,落日疏钟小槐雨。
相思掩泣复何如,公子门前人渐疏。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四、《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唐·独孤及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五、《登沃州山》唐·耿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六、《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唐·武元衡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
七、《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武元衡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八、《小暑六月节》元稹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九、《纳凉》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十、《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3.关于小暑的诗句《小暑六月节》【唐】元稹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突然暖暖的热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
竹子的喧哗声已经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已经听到了隆隆的雷声。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霭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绿苔。
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斗。《苦热》【南宋】陆游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秋夜宿重本上人院》【唐】李频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唐】独孤及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唐】武元衡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远山依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唐】武元衡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韶年。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
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消暑》【唐】白居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纳凉》【北宋】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诗人携杖出户寻觅的纳凉胜地,画桥南畔,绿柳成行,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沁人心脾,诗人心境悠然,气定神闲.《夏夜追凉》【南宋】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大意:这是个雨后晴天,阳光金灿灿的,微风清爽爽的,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
溪水穿过碧绿的原野,奔向远方;夹岸丛生着繁茂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那头老牛,却只管埋头吃自己的青草,越吃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中伏日妙觉寺避暑》【北宋】梅尧臣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清淡停玉麈,雅曲弄金徽。
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佛寺清幽,能摆脱俗虑,自然心静生凉,加上清谈玄理,“时有僧鼓琴与座上”,故清茗一杯就胜于去北方酣饮避暑。《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幸有心期当小暑》唐.韩翃翩翩马上郎,执简佩银章。
西向洛阳归鄠杜,回头结念莲花府。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
青青树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间飞。远过三峰临八水,幽寻佳赏偏如此。
残花片片细柳风,落日疏钟小槐雨。相思掩泣复何如,公子门前人渐疏。
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能迎小暑开》唐.独孤及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玉溪小暑却宜人》宋.晁补之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小暑才交雨渐晴》宋.方回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
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小暑戒节南巡》南北朝.庾信百川乃宗巨海。
众星是仰北辰。九州攸同禹迹。
四海合德尧臣。朝阳栖于鸣凤。
灵畤牧于般麟。云玉叶而五色。
月金波而两轮。凉风迎时北狩。
小暑戒节南巡。山无藏于紫玉。
地不爱于黄银。虽南征而北怨。
实西畧而东宾。既永清于四海。
终有庆于一人。《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唐.张说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
4.关于小暑的诗句有哪些1、《小暑六月节》-元稹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2、周五声调曲·羽调曲-庾信百川乃宗巨海。
终有庆于一人。3、《苦热》-陆游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4、《秋夜宿重本上人院》-李频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5、《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独孤及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6、《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武元衡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7、《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武元衡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
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8、《消暑》-白居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9、《纳凉》-秦观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5.描写小暑的诗句有哪些1、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小暑六月节》元稹2、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苦热》陆游3、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秋夜宿重本上人院》李频4、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独孤及5、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武元衡6、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武元衡7、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消暑》白居易8、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秦观9、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夏夜追凉》杨万里10、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桑茶坑道中》杨万里11、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
——《中伏日妙觉寺避暑》梅尧臣1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13、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幸有心期当小暑》韩翃14、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能迎小暑开》独孤及15、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玉溪小暑却宜人》晁补之16、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小暑才交雨渐晴》方回17、凉风迎时北狩,小暑戒节南巡。
——《小暑戒节南巡》庾信18、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张说。
6.木始冰地始冻文言文全句这句话应该形容的是24节气的“立冬”,“冰”“冻”属于立冬的物候。
24节气与72物候: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7.寻立夏丶小满、芒种丶夏至、小暑、大暑节气有关古诗,要有题目,立夏:
1、改序念芳辰,烦襟倦日永。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唐代: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
2、归来泉石国,日月共溪翁。夏气重渊底,春光万象中。——宋代:文天祥《山中立夏用坐客韵》
3、百忧不到酒三行,万事尽休棋一枰。梅子未黄先着雨,樱桃欲熟正防莺。——宋代:朱翌《立夏前一日登马氏山亭》
小满:
1、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
2、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清代:王泰偕《吴门竹枝词四首其四小满》
芒种:
1、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宋代:陆游《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
2、三年不见种田农,蓦陇跳沟过屋东——宋代:韩淲《芒种其三》
夏至:
1、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唐代: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2、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宋代: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小暑:
1、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2、小暑渐时序,端居尘簟张。——近现代:伯昏子《小暑》
大暑:
1、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宋代:曾几《大暑》
2、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宋代:黄庭坚《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
8.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都分别代表什么1、小暑:
2、大暑:
古文记载“六月中,解见小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因此,好多的古文中对大暑节气都有过讲述。
3、立秋:
立秋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8月7、8或9日。我国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4、处暑:
处暑,“处”是躲避之意,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