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论文汇总十篇

目前,对《红楼梦》英译本很多,比较著名的全译本有《TheStoryoftheStone》,由英国汉学家DavidHawkes(大卫霍克斯)翻译的前八十回,其女婿JohnMinford(约翰闵福德)翻译的后四十回;《ADreamofRedMansions》,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1]。

国内《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1)人名的翻译。陈、曾莉[2]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译本人物姓名翻译上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2)颜色词的翻译。汪小祥[3]针对汉英颜色词的情感意义和社会文化涵义的异同,提出采用归化、异化、异化加注、拼音加注等多种翻译方法。(3)服饰词、配饰词的翻译。朱学帆[4]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中服饰词的翻译,说明不同的翻译策略能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4)宗教文化的翻译。梁书恒[5]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两个全译本的翻译,揭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5)民俗词的翻译。王红英[6]提出,任何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法都会造成文化流失现象,译者只能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6)委婉语、习语、典故、俗语的翻译,如刘金保的《〈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7]。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

劳伦斯韦努蒂是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倡导者。在语言的发展进化中,德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归化”、“异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语言翻译界引起很大。从总体上看,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他认为“归化”翻译始于17世纪时期的英国,而“异化”翻译形成于德国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他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使之分别代表一正一反两种翻译态度。

当今世界中,英美文化由于其国家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面雄厚的实力而成为主流文化(dominantculture)。在翻译策略上,为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ForeignizingtranslationinEnglishcanbeaformofresistanceagainstethnocentrismandracism,culturalnarcissismandimperialism,intheinterestsofdemocraticgeopoliticalrelations.”也就是说,“异化”的翻译模式就是打破原文中的语言构成方式,打散原文中的语言规则,用不顺畅、不常见的表达形式来揭示语言中需要填充的部分,并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混乱”处理,确保需要覆盖的段落能够被变相地“保护”起来。所以,“异化”翻译模式也被称为是“暴力翻译文化”,是翻译者软化英语“暴力”翻译的重要手段,保护被翻译的对象不受外部语言的入侵,防止破坏原文语言的构筑氛围[8]。

三、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版本比较

下面就借助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与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的英译本(以下简称霍译)中的饮食词汇翻译进行比较。

(一)关于“茶”的翻译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9]

杨译:“Idon’tdrinkLiuantea,”saidtheoldlady.”

“Iknowyoudon’t,”repliedMiaoyusmiling.“ThisisPatriarch’sEyebrows.”[10]

霍译:“Idon’tdrinkLu-antea,”saidGrandmotherJia.

“Iknowyoudon’t,”saidAdainantinawithasmile.“ThisisOldMan’sEyebrows.”[11]

杨译采用了中规中矩的普通话,而霍译采用了大别山区的安徽方言,是典型的异化翻译,突出了浓厚的中国本土语言特色。在诸多红学研究家中,很多探究者都认为“老君”的意思是“寿星”的又一别称。顾名思义,“老君眉”指得就是高额头寿星脸上弯弯的眉毛。杨译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为归化翻译,霍译采用了异化归化相融的方法,更为通俗易懂。在茶名的翻译上两者也是各有春秋,如“枫露茶”,杨宪益译为“maple-dewtea”,“普洱茶”译为“puertea”,“女儿茶”为“nuertea”,“龙井茶”为“Longjingtea”,这种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翻译方法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在方法论上属于音译,几近零翻译。而霍克斯全部采用了音译法,将“枫露茶”译为“FungLoo”,用了粤语。在“茶”的翻译中,杨宪益重在使英文读者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原文,但对于他们来说都无法从话语表征样式上看出这些茶的信息,这种处理方式带着归化的色彩与笔法,丧失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霍克斯旨在将东方元素传递给英文读者,渲染神秘色彩,体现了典型的异化论翻译方法。

(二)关于“酒”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正在酝酿作诗,想喝一点酒,斟了半盏,看看却是黄酒,于是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连忙回答:“有烧酒。”便令人把“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9]。

杨译:“Bynowshehadpouredhalfacupandcouldseeitwasyellowwine.…‘WhatIreallywantismouthfulofhotspirits.’”[10]

霍译:“…Butitprovedtobeyellowrice-wine,whereaswhatshewantedwasspirits.…‘WhatIreallyneedissomeveryhotsamshoo.’”[11]

Wine本指葡萄酒,后经演变指酒的总称,霍译较杨译加了解释,更容易被英文读者所接受。“烧酒”就是白酒,即蒸馏酒,英文中有表示白酒的词spirit,杨译从翻译方法论来说是意译,从认识论层面来说是归化翻译。霍译所使用的“samshoo”充满异域风情。samshoo又作samshu,是取汉语“三烧”的音,表示“烧酒”。中国元代曾将“烧酎”称呼“烧酒”,“酎,三重醇酒也”[12],意为酒经过三次蒸馏发酵而得,如今日语中的“烧酒”也写作“烧酎”。霍译采取的是归化与异化相融的翻译法。在“酒”的翻译中,杨宪益常用直译的方法,如将“惠泉酒”译为“HuiFountainwine”,“西洋葡萄酒”译为“westernport”,“绍兴酒”译为“Shaoxingwine”,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翻译。霍克斯多采用“XX+wine”的形式,如将“惠泉酒”译为“ricewine”,“西洋葡萄酒”被翻译成为“WestOceangrapewine”,“绍兴酒”则被译为“Shaoxingwine”。由此可见,两位译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杨宪益较多地使用异化翻译,以贴近与英文读者的距离,而霍克斯较多地使用归化翻译,在英文读者与译文之间营造陌生感。

(三)关于“点心”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中,袭人端过两个盒子,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鸡头和红菱两样鲜果,另一个碟子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9]。

杨译:“Thefirstsheopenedcontainedfreshcaltropsandeuryaleseeds,thesecond,poweredchestnutcakesweetenedwithosmanthus.”[10]

霍译:“Aroma…putfoxnutsandcaltropsinoneandasaucerfulofchestnutfudge(madeofchestnutpureesteam-cookedwithcassia-flavoredsugar)intheother.”[11]

杨译淡化了点心的制作方式和馅料样式,但用动词“sweetened”来翻译名词“糖”,采用了描述性的翻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属于归化翻译。霍译用“fudge”代替“糕”,cassia指的是英文读者常用作香料的“肉桂”,与汉语中的桂花有所出入。puree指的是“泥状的酱”,在西方食物的制作方法中常将配料做成泥状的酱。在“点心”的翻译中,杨宪益主要采用淡化点心的制作方式,翻译方法论层面上多直译,且简化翻译,在认识论多属于异化翻译法。而霍译本不仅译出了原材料,还增添了许多英文读者所熟悉的点心词,将其转化为在味道和气味上更能让英文读者感到熟悉的口味,较多地采用了归化翻译。

参考文献:

〔1〕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

〔2〕陈,曾莉.英译版《红楼梦》中姓名翻译的文化缺失[J].文学教育,2015,(08).

〔3〕汪小祥.论《红楼梦》颜色词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10,(03).

〔4〕朱学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配饰翻译的对比与鉴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5〕梁书恒.《〈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J].考试周刊,2014,(96).

〔6〕王红英.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7〕刘金保.《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8〕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

〔9〕(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01.

俄罗斯处于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所以,俄罗斯人可用的食材算不上很丰富。以面包为主食,面包分为白面包和黑面包。俄罗斯人把粥视为面包的“始祖”。俄罗斯民间有句谚语是“粥——我们的母亲,黑麦面包——我们的父亲”。在俄罗斯,土豆被称为是“第二面包”,与圆白菜、胡萝卜和洋葱一起,是俄罗斯人一年四季不断的“看家菜”。丰富的森林和湖泊、河流带给俄罗斯人野味菌类、山果和海鲜鱼虾。俄罗斯饮食中副食主要有肉类(牛羊肉为主)、牛奶、奶酪、香肠、鱼类、禽蛋和块茎类蔬菜如土豆、圆白菜、胡萝卜和洋葱等。

二、餐具的差异

在饮食的餐具的使用上,中俄两国差异很大。众所周知,中国人用筷子夹菜,用汤匙喝汤、用碗盛饭。而俄罗斯人用刀叉吃牛排、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中国的餐具在材质上以瓷为主,兼有铜、不锈钢等。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还有各种形状的杯、碗、盘、碟。在中国讲究美食要用美器配,根据菜肴的特点来选择器具,煎炒、炸爆等无汤汁的宜用平盘;炖、烩、汆等汤汁较多的则用碗、盆。餐具还要菜肴的形状相统一。例如,鱼类才适宜用长盘,丸子类的宜配圆盘。另外,餐具的色泽和菜肴的颜色也要相协调,例如,深色系的菜要配淡色器皿,而淡色系的菜要配深色器皿。俄罗斯人的餐具体系庞大,无论是刀子、叉子、汤匙还是盘子,都有各种形制。例如刀又可以分为食用刀、肉刀、鱼刀、奶油刀、水果刀等;叉可分为肉类用、鱼类用、前菜用、甜点用;汤匙分为前菜用、汤用、咖啡用、茶用等。依照不同料理的特点配合使用不同形状的刀叉。

烤肉坑昨天晚上开始就在慢慢地燃烧,现在应该已成了充满玫瑰红余烬的长槽,肉在火槽上面的铁叉上翻动着,肉汁滴下来流进炭火里咝咝作响。……巨大的铁汤锅里发出烤肉调味汁的香味,飘浮着布伦兹维克炖菜。”“谷仓后面总设有另一个烤肉坑,客人的家用奴仆车夫和贴身女仆可以在那儿吃红薯,玉米饼和黑人最珍爱的菜肴猪内脏,应时的季节还有西瓜,足够他们饱餐一顿了。”(米切尔,2003:111)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西方party的雏形,满叉的猪肉、鸡肉和羊肉在铁叉上翻动着,一个个黑奴举着托盘在客人中间忙碌地穿梭着服务,男士们手里捧着高脚杯高谈畅饮着。但是很快战争就把他们的奢侈生活带走了,查尔斯顿被北方的炮艇严密封锁之后,“成千上万桶面粉,成千上万箱咸肉都记在车站旁边听凭腐烂变质。”(米切尔,2003:283)到1864年,随着货币一次次地贬值,物价再次疯长。

“牛肉、猪肉和黄油卖三十五元一磅,面粉一千四百元一桶,苏打一百元一磅,茶叶五百元一磅。”(米切尔,2003:336)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好客大方的贝蒂姑妈却决定来一场“炸老公鸡宴”:“那只雄鸡虽然老,大家总算分到一块在嘴里嚼嚼,作料是玉米粉和洋葱,此外是一碗干豆,很多饭,还有一碗卤,不过那卤像水一样稀,因为没有面粉调不稠。”(米切尔,2003:353)当兵的人接二连三地收到家里的“饥饿信”:“今年田里没有人耕作,一点收成也没有,我们快要饿死了。军需队把小猪捉了去,你好几个月没寄钱回来了,我们靠吃干豆生活。”(米切尔,2003:355)贝蒂姑妈的炸鸡都可以拿来宴会宾客朋友了,日常饮食就可想而知了。“斯卡利特匆匆咽下几口玉米粥,一点加咖啡的干薯片,便跟随那几个姑娘去医院当看护了。”(米切尔,2003:363)而当战火烧到亚特兰大市民们逃城后情况就更惨了。

日常三餐都被玉米粥玉米饼代替。“韦德没有像往常早晨那样吵着不吃他不喜欢的玉米粥,斯卡利特一勺勺喂着他,他默不作声地吃着,和着开水无声地咽下去。”(米切尔,2003:423)逃回塔拉之后,斯卡利特决定肩挑生活的重担,她挎起篮子走进菜地找吃的。“……萝卜和卷心菜由于久旱缺水而枯萎了,蔓生的腰果和蚕豆虽已枯黄但还可以食用。她在菜畦上坐下来,用哆哆嗦嗦的手挖土刨菜,慢慢地把菜篮装满了。今晚塔拉庄园可以改善生活了,尽管没有肋条肉和菜一起煮汤。或许可以拿迪西用来照亮的猪油来调味。”

战争打乱了闲散奢华的生活,死亡和战争都不能让她流泪,但每当斯卡利特回忆昔日的美味佳肴时却泪如泉涌。“面包卷,玉米松饼,小点心和鸡蛋饼,每样都滴着黄油,这是每餐都有的。餐桌的一端是火腿,另一端是炸鸡,炖白菜漂浮在呈现虹彩的油汤里,蚕豆在颜色鲜亮的花瓷盘里堆成小山,还有炸南瓜,焖秋葵,稠得可以切块的胡萝卜奶酪酱。甜点有三种:巧克力千层蛋糕,香草杏仁果冻,掼奶油蛋糕。”(米切尔,2003:517)而如今饭桌上只有干豆,苹果,红薯,花生和牛奶,但还不够多,每天早晨半梦半醒的时候,她蜷缩在床上期待着闻见煎熏肉和烤面包卷的香味,她使劲闻着接着就醒了。米切尔的小说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代能引起全世界的读者的共鸣,除了爱情描写,小说中对战争中人们苦难生活的描写也功不可没,像上文提到的战后人们饮食上的拮据和斯卡利特一家的饥饿也在读者的心里投下暗示,人类的苦难也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

作者:樊袁利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著名风味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兰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一样。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的兰州牛肉拉面,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的系东乡族马七六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以面质精细、肉烂汤鲜的一碗面享誉天下,蜚声中外,让全国各地的人民了解了兰州牛肉拉面,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被誉为“中华第一面”,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中国哲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最主要的体现是宏观、直观、模糊以及不可捉摸,而前面讲的这种饮食观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调和是中国菜肴的主要制作方法,而调和出一种美味使人们在用餐时所向往的,这种调和所讲究的就是适度、分寸,就是菜肴中所有的物料以及配料的配合,这也就是说明了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

(二)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二、中西饮食差异的原因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在20世纪末期明显加快。电视传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同样面临着全球化问题。电视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风向标,对整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日益成为一种影响政治的社会公器。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1984年美国新闻总署开办世界电视网,首次把电视节目推向全球以来,美国的三大广播网、英国BBC、德国官方的卫星电视台,以及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实施了发展卫星电视的全球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和拉美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发射和租用卫星,进行节目跨国乃至跨州覆盖。

首先要明了的是文化认同的概念。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senseofbelonging)及内心的承诺(commitment),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

一般而言,在电视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稳定性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本土节目吸引力

新闻价值具有"五性"原则,其中包括接近性。接近性又分为地理性接近和心理性接近。文化产品也是一样。本土文化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它们拥有文化相近性,熟悉的语言及文化背景使本土传媒产品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产生共鸣。一般而言,在文化层次相当的情况下,观众对本土的电视节目总是有所偏爱的,只有当他们发现外国的电视节目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比本土电视节目要优越时,观众才可能放弃本土的电视节目而选择外来的。不少研究表明,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要都是本土生产的。在亚洲7个国家中,名列前20名的电视节目绝大多数都是本土制作的。

在我国,本土节目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民生新闻和方言节目两个节目形式中。这两种节目都是近几年兴起的节目形式。这两种节目的收视率都创下了新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与受众的生活接近,有着共同的生活基础,同处于一个文化环境中,自然就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另外,方言电视节目也正在各地升温:四川话、陕西话、广东话、湖南话等各地方言纷纷登上荧屏,其收视率不断攀升。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用浓郁、地道的四川话演绎百姓故事和凡人生活,当地观众称其"比连续剧还要好看"。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其原汁原味的杭州话,不仅使节目成为"票房冠军",还赢得了"全国百佳电视栏目"荣誉。

方言节目为什么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呢?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不同地方的方言就是这个地方文化的一种表征。这种文化往往是被区域范围内的普通民众普遍接受的文化,该区域的民众也对承担这类文化的方言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传播范围大、传播效果好的电视媒体将方言的这个作用发扬光大,为当地受众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引发文化和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传播的效果。

二、受众能动性

受众在观看电视时,并不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为电视所左右,仅仅只是"沙发上的土豆(potatoonsofa)"。相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受众还常常对外来节目进行本土化和个人化的解读。

由此可以看出,观众是主动而积极的,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般被动、消极、无能且愚昧,他们建构意义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与文本进行的"协商"。这一协商的过程相当细腻复杂,观众的反省批判能力、他们的文化价值对于外来文化的操纵与"洗脑"功能的抵抗能力,比某些学者想象中的要强很多。正如汤林森指出的:"认为文本能够穿越各个文化疆界而仍然分毫无差的说法,并不可信。"

事实也是这样。即使同是中国的观众,由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各自的身份和处境不一样,也会采用多样的方式来解读电视节目。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传播中,这种现象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在"9.11"事件中世界各地人民看到的电视画面大致是一样的,但是彼此对世贸大楼倒塌造成巨大伤亡的反映则不同。有人同情,有人庆幸,尤其是比较一些与美国敌对和友好的国家人们的反映后,更是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巨大差异。

三、刻板印象与文化偏见

刻板印象(Stereotype)即社会刻板印象,也称"固定的成见",由美国政论家和舆论学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先提出,后来又有人将此提法泛化为"浇铸铅版论"、"刻板印象论"等,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文化偏见与刻板印象类似,也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不同的是,文化偏见更多地体现在族群之间,同时也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电视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偏见通过传者更加明显地体现在受众面前。如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节目中,要么有意无意地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存在,要么只是报道其阴暗的一面,而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认为的那样,"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做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

四、民族国家限制外来传播

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民族国家的自主性稍有转弱的倾向,但它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仍然是最具决定性的。

在文化帝国主义的压力下,民族国家为了使国家不至于被外界同化,除在军事上加大资金投入外,也会注重对传媒的控制。尤其是电视这个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效果好的媒体。尽管电视全球化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但很多国家尤其是亚洲仍然维持着"防外"的传统,害怕它们的社会和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污染。

在民族国家权力控制之下,传播媒介通过对自身主体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有意识的甄别遴选,强化或淘汰某种特定的文化构成,使特定的文化体系表现出合乎其目的性的总体景观,从而发挥出赋予文化身份、制造文化认同的涵化功能,加强了社会成员的全体归属感,实现了其社会整合的目标。

总而言之,在电视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虽然可能会随着文化移转和文化杂交而演变,但它的文化基因仍然是相当稳定的。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边界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源自种族、历史、血缘、宗教的文化认同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杨宜音.《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和创新为例》,张存武,汤熙勇主编.《海外华族研究论集》,第三卷《文化、教育、与认同》,台北华侨协会总会出版,第407-420页.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3]陈韬文.《电视全球化与文化认同:亚洲背景下的理论思考》,《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郭震之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新年、处事方式等方面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统称,在中职德育工作中引入企业文化,既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又满足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所有经营理念的精髓,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德育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树立一种企业规范意识,并增强其对本身工作的认知,可以一定程度上和企业进行提前的磨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可谓一举两得。

企业文化的引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1.改换管理制度。引入企业规章制度

中职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企业对于员工要求的不同规章制度,选取其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规范进行改写,将其作为学院自身管理制度,同时可以将这些规章制度印制成册发放给学生,,进行校规校纪的宣传。发放《学生管理》手册,设立学生礼仪标准课程,按照一部分企业的培训方式进行德育培训,根据不同企业的管理文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力求使学生可以最快的实行企业职位需求,提高自身价值。

2.创建企业文化环境,引入企业文化

孟母三迁的故事每个人都听到过,从古至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什么样的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人,因此良好的规范性人文环境是一个成功职业学院所必须的,在德育教育的同时,将企业标语、条幅张贴在学校各个位置,可以使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福田汽车的标语:“热情、长信、永不止步、团体第一”等等,这些此举可以在无形中对于学生的思想理念进行修正,使其在充满企业风格的环境中慢慢熟悉,学习这些企业的知识,做到事先了解。

3.树立成功典型

众所周知,让人相信一件事情没有比现身说法更令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了,再引入企业文化的同时,将已经成功并在企业变现优秀的毕业生请来进行演讲和宣传,可以使校园中的学生对校外工作环境进行了解,通过优秀毕业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单可以对宣传企业规范,进行更好的德育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更加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成功的渴望,使其产生对于优秀完成工作态度的向往,采用更近距离,更贴近其目的的方式进行管理宣传,可以使对于学生素质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定期举办德育活动,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校园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定期举办轻松竞争性的校园活动,并将企业文化要素融合进去,例如以企业名称为所举办的活动命名,拉拢企业为奖品提供赞助,经常在活动中介绍企业领导的名单等方式,可以促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缩进两者之间距离,同时提高学生自身竞争意识,更加有利于企业的人才选拔,有利于院校对于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学院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实践与教育相结合

有很多东西在学校中是学不到的,校园并不是社会,经常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生产结构模式以及管理规则,使其对于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对于学生技能掌握程度进行把握,更大程度上的拓展了教育活动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眼界,使其对于企业的严格规定产生深刻印象,了解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是企业与学校的教育更加紧密的贴合在一起,增强德育工作的效率。

除安排企业实习外,将企业优秀领导、技师邀请到学校进行课程讲解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理论终究是理论,无法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熟练度,但是如果是从多方面感官来进行的技能教育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与专业知识相比,工作经验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对职业认知的成熟,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会随之更上一层楼。

6.培养优秀意识

主要方法是学校通过长期与优秀企业签订合同提高自身知名度,同时对内对学生进行优秀意识教育,消除其由于考试分数过低或其他一些原因产生的自卑意识,努力改善学生对于技术职业的看法,增加职业荣誉感。同时通过对合作中优秀企业的宣传,提高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增加其优越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更好的对学生开展道德素质教育。

总之,道德素质一直是每一个企业都看重的考核内容,一个人如果自身道德修养有问题,无论其职业技术到达何种高度,都会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一般,不知道在何时便会给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因此作为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是作为教育的主体进行的,在德育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企业的理念、企业的元素内涵、企业的管理模式来要求学生,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工作者,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道德缺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就业。

[1]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教书育人,2008

什么是韩剧?狭义的理解,韩剧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广义的延伸,实际上我们常说的韩剧有着的定势的文化内涵,是对外来韩国文化的别称。因此,本文基调是,韩剧本身实际上不能简单地作为一般电影艺术形式来看待,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是把它看做一种以连续的电视剧为载体的流行文化。我们首先对韩剧作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韩国电视剧的制作与播出介绍

(一)韩国电视剧的类型

韩国电视剧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家庭伦理剧、青春偶像剧、历史剧或杂剧。家庭剧篇幅很长,100~200集不等,内容主要是以伦理亲情为主线,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维护。情景喜剧也包括在内,以小人物的生活为背景,主题更为突出,针对现实矛盾,以探讨为主,演出形式主要是日日剧,每集20~30分左右,周一至周五播出。青春偶像剧以爱情为主线,是“韩流”的中轴,青年人的最爱。月火剧(周一周二播出)和水木剧(周三周四播出)是主要形式,每周更新,每集1小时左右,长度最短,以16集居多,20集左右的也不少。历史剧则以历史上的宫廷生活、历史人物、歌妓、商人等为对象,意在对韩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赞扬,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维护和民族精神的歌颂。集数剧中,有长有短,30~50集不等。

(二)韩国电视剧的制播环境

二、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原因

(一)韩剧自身的文化特征

韩剧最初是在学习借鉴日剧的制作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韩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总的来说,韩剧体现了以东方文化为底蕴,整合西方现念,融合民族特色的韩国文化,融传统和现代为一体,非常受观众喜爱。

1.家庭剧对传统的继承

韩国的家庭伦理剧体现了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很好继承与维护。三世同堂,长幼有序,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婆媳融洽是彰显的主题。传统伦理贯穿人物行为,尤其是剧中家长,刻意突出“家”的特色,在细节上不遗余力描绘。通过家长里短的小事来反映现实生活。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传说中的七公主》《不屈的儿媳》。

2.偶像剧的唯美和时尚主题

韩剧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非常纯净与梦幻,像梦一样美丽,同时又非常时尚。不仅是演员本身,俊男美女,非常亮目,而且剧中演员的职业(医院、音乐厅、电台、T台、服装公司等)都与时尚有关,剧中人的生活方式都时尚化,包括穿衣打扮配饰、居住的房子家居布置、交通(名车)、出游(风景非常美)和说话风格等[2]。如《星梦奇缘》《天桥风云》《我叫金三顺》《秘密花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将古代和现代融合的倾向,虚构的历史爱情故事,有着古代的背景和现代的青春爱情。颇为成功的如近期热播完毕的《拥抱太阳的月亮》。

3.历史剧的韩国文化特色

韩国历史剧处处体现着韩国的历史文化。韩国宫廷生活,韩国的礼仪,古式的穿着打扮,美丽的韩服,精致的韩国美食,韩国传统的歌舞表演,韩国特有的说话、行走、行为方式等。同时,韩国历史剧又体现着现代性,鲜明的人物性格让历史人物成为观众心中的人物。如《大长今》《黄真伊》《同伊》《李算》。

总之,韩剧以亲情、友情、爱情三大主题演绎人生的悲欢离合,用健康向上、坚定执著的生活基调谱写人生真谛,用时尚元素和巧妙包装把传统美德与现代都市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出来[3]。漂亮的演员,精湛的演技,细腻的情感,精美的画面,感人的音乐,精致的包装,使韩剧成为炙手可热的电视大餐。

(二)中国社会的客观环境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满腔热忱地主动学习与研究数学,而且强烈希望在本学科上有所成就。根据学生这一特征,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最佳授课方案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充分发挥课堂效益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由于中学生具有勤思维、善兴奋、好模仿等特点,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会让学生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变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尽量适合学生口味,选择最佳授课方案,优化教学过程,将讲授法、启发法、自学法、讨论法、提问法、讲练法等交叉灵活使用。如讲数学题时,用综合法解题有困难时,可以用分析法;用直接证明有困难时,可以用间接证明;正向思维有困难时,可采用逆向思维。克服枯燥无味的单调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全神贯注,感到学习是一种的美的享受,又使学生感到不知疲劳,且有意犹未尽之感,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2.讲究新课导言艺术

心理学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准确、风趣、新颖别致,富有哲理和启发性。有趣的新课导言,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中外古代的数学成就引入新课效果较好:从祖冲之的成就讲圆周率;从高斯的故事讲等差数列;从国王与象棋发明人的故事讲等比数列;从杨辉三角形讲二项定理。新课的引入要妙趣横生,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引入新课,善于以语言的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事物的意境之中,使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乐此不疲。

二、培养顽强毅力,增强学习意志

心理学告诉我们: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是人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学生学好知识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因畏难情绪而自我放弃,特别是遇到一些思考难、理解抽象、运算比较繁的问题时,他们往往是缺乏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而产生厌倦、懒惰的情绪,最终落伍。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自觉性和坚定性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同时要树立学生能学好知识的坚定信念,还要注意运用名人格言以及一些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等在各自的学科上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和取得成就的动人事例鼓励学生,以他们为楷模,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此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

2.激发学生对意志的自我锻炼

三、实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性格

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直、诚恳、热忱、谦虚、勇敢的性格,在教学中应实行两个原则:

1.实行分层次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不同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态度,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进度要照顾大部学生,一方面不能使基础好、思维敏捷、能力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另一方面也不能使基础差、思维迟钝、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达不到要求,屡遭失败而失去信心,所以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多个层次进行。比如把一个班按成绩上、中、下编成三个组,布置作业时分别给予难度不同的作业。如上等成绩可多布置复习参考题;中等成绩多布置习题,而下等成绩多布置练习题,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提高学习成绩。

2.实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原则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都主张在班级教学中实行个别指导原则,教学不应以中等成绩的学生为目标,而应以全班每个学生为目标。由于教学中难以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难以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贯彻个别指导的教学原则。要善于依靠学生个性中积极的因素,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可采取个辅导、查漏补缺的教学方法。对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作业的难度,提高评分标准。而对个别成绩差的学生择适当减少作业的难度,降低评分标准或给予适当的帮助。

以上是我片面肤浅的认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绝非仅此而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需要培养非智力因素。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转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不同的语言都会反映不同的文化。因此,口译不仅是跨语言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对于译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中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决定其能否把握翻译的尺度且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文化因素的考虑与否决定着翻译的准确性及翻译质量,而跨文化意识的有无或程度的强弱也是衡量一名优秀的口译者的重要的准绳。

1、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2、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当代许多语言哲学家认为,就其实质而言,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就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离开了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义,语言将一无所有。与此同时,人们又依赖语言传播文化。从一方面来讲,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交流思想,协调行为,而语言则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实现,又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器物、制度和观念必然会在这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里留有印记,由此体现出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正如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约翰所说:“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为了进行有效的文化翻译,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的掌握各种源语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恰适其境的表现法转换及恰如其分的意义转换。

3、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口译者作为交际双方的使者,穿梭于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口译的交际行为决定了口译不得不面对所有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和文化冲突问题。王佐良曾说过,翻译(包括口译,笔者注)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单词,而且还包括两种文化。译员应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所了解,才能做到使讲话者和听众之间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贴近源语的内容和文体风格,并且将附在语言层之外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传递给听众。英汉口译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英汉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

英汉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笔译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此类研究较多,并且亦有此方面的专著出版。我们认为在笔译研究中的词汇方面的差异在口译研究中同样重要,有些是相通的。因此口译员也应该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差异。

比如说颜色方面的词汇,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文化当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红色在汉语中表达的是喜庆。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年穿红衣服,头披红盖头。节日来临时,中国人喜欢挂红灯笼以示喜庆。此外红色还经常与成功和运气联系起来,中国人经常说“开门红”、“红运当头”、“满堂红”之来的话语。但是在英语文化中,红色经常引起愤怒、恐怖、警告之类的联想。如,makesomeonetoseered表示“使

3.2文化背景的差异

例如:AccordingtoFrancisBacon,arenownedBritishwriterandphilosopher,Moneyisagoodservantandabadmaster.

翻译:英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说:“金钱是一个好仆人,也是一个坏主人。”

THE END
1.喝酒的文案高级感短句文案明月月光梢头清欢美酒微醺的夜,杯中的酒,是故事的开场白。 今晚,与月光共饮,与自己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人生如戏,十有八酒, 你说天长,我就递酒。 5、 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 还有啤酒烧烤花生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微醺是结束一天的最好方式, 可以喝醉,但没必要。 7、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https://m.163.com/dy/article/JI6P3O6C0514TRU7.html
2.美篇集锦(一)一目十行 有目共睹 琳琅满目 鱼目混杂 众目昭彰 耳聪目明 死不瞑目 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刚举目张 眉清目秀 疮痍满目 “口”的成语 口碑载道 口蜜腹剑 口若悬河 口是心非 口说无凭 口诛笔伐 百口莫辩 出口成章 虎口余生 缄口结舌 交口称誉 苦口婆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5/00/19105182_1028146272.shtml
3.茶酒的诗句最经典语录形容喝酒开心的诗句14.十巡今止。乐事要须防极喜。烛影摇风。月落参横影子通。粗茶淡酒。五十发疯歌供宴寿。敬谢来何。再得寻盟后日多。 15.北国风骚是故里。红监落子不因霜。于中小底最收藏,荐酒荐茶些子涩。透心透顶非常香。可人回味越思量。 形貌喝酒开心的诗句有哪些? https://www.xdyy8.com/weimei/20078.html
4.以茶代酒下一句顺口溜12篇.docx以茶代酒下一句顺口溜12篇 【热门文章】 结束语,按《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结语”(即“结束语”),是指文章或正式讲话末了带有总结性的一段话。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以茶代酒下一句顺口溜的文章12篇 ,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篇一】以茶代酒下一句顺口溜 愁情往事知多少?可怜无尽痴情梦,风风雨雨又https://m.book118.com/html/2021/0528/710414411300312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