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文本视角:宏观与微观的文本结构分析
文本视角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文本结构进行解读和剖析。宏观结构层面包括文本主题、命题群与新闻图示的分析,通过删略、组构、概括等原则对文本进行宏观的范围界定。微观结构层面包括句子的形式与意义,通过组建文本结构来表达具体的文本语义。
2.1.1.宏观视角下的“牛弹琴”公众号:命题之间的层级性
标题作为新闻文本内容的概括,往往体现文本的中心主题,文本中各个主题的呈现顺序通过凝练概括体现在标题中,因此对文本内容主题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体现其结构的层级性。“牛弹琴”公众号与《环球时报》对同一事件的宏观命题的设置上具有相似性,都涵盖了事件的现状、历史、预测等方面。在宏观命题的叙述上,“牛弹琴”则更具详细化与主观性,而在文本内容的宏观命题之间的界限层面,《环球时报》则更加分明。“牛弹琴”公众号的宏观命题以事实加观点为组成内容,并且以观点为主,从标题中可以明显看出,而《环球时报》则以事实为主建构宏观命题。在文本内容中的宏观命题之间,“牛弹琴”没有对其进行概括组构,因此各个命题之间界限较为模糊,而《环球时报》则设置三个小标题以示对各部分内容的区分,更具条理性。从宏观命题的设置可以看出,作为拥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牛弹琴”公众号在该事件的报道与分析中所采用的框架具有相似性,但在具体框架的内容呈现与表达中存在差异,并且观点与事实的运用上各自有不同的侧重。
2.1.2.微观视角下“牛弹琴”公众号文本叙述:文本话语中的隐含意义
对于微观结构,梵·迪克多以“命题”“隐含”“词汇”“局部一致性”等要素对文本进行考察[4]。文本的隐含意义指文本信息隐含或事先假定了这个文本的所有命题,这些命题在文本中没有直接或全面地表达或阐述[5]。对于文本中的隐含意义,梵·迪克认为隐含在语句上的命题是建立在事先假定受众具有知识条件基础上的,可以从文本语句中的一个隐含命题推导出另外一个命题。对文本进行语句分析并探讨其背后存在的隐含意义,可以了解文本的思想倾向和态度立场。
2.2.语境视角:风格与修辞的文本语境分析
文本话语不能脱离社会语境而单独存在,语境视角考察的是文本话语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了风格和修辞两个层面。话语风格是人们在不同社会场合下所采取的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梵·迪克认为媒介风格的差异与其传播媒介的有着密切联系。修辞是话语风格的一部分,是提升文本表达力与吸引力的重要形式。梵·迪克认为新闻文本修辞可以提高新闻的可信程度,增强劝服效果。
2.2.1.“牛弹琴”公众号文本叙述的风格特点
2.2.2.“牛弹琴”公众号文本叙述的修辞模式
3.“牛弹琴”公众号对新媒体新闻传播转型的借鉴和启发
3.1.解释与重建:网络语境中文本“再加工”
3.2.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职业身份“再认同”
职业认同是个体归属于某个职业群体的知识,以及归属于某个职业群体所获得的情感、价值意义[6]。随着传播渠道的去中心化,传统媒体人的职业认同感不断降低已成普遍现象。“牛弹琴”创建人刘洪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以前的媒体时代,你还回得去吗[6]?由此可见,刘洪也意识到传统媒体不断式微下的新媒体转型的必要性。在传统媒体中已有较高知名度的职业媒体人所确立的职业认同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中重新“再确立”,而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刘洪在采访中表示,作为资深媒体人,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作为支撑,难免会有不适合新媒体的流量焦虑。
3.3.转型与延续:专业素养“再提升”
归根到底,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辱骂恐吓绝不是战斗。同样一句话,高高在上地说,盛气凌人地说,我们也会很生气;但假如换一个角度,打一个譬喻,从自己身边找例子,大家就容易接受。
4.结语
因此,“牛弹琴”公众号是既能保持传统媒体专业性又能深刻把握新媒体规律的自媒体,并且能够拥有较大自主性发表见解,突破传统媒体桎梏,不断扩大受众群。此次对比是聚焦于两者的媒体定位而选择的文本,具有可分析性,但缺少多文本的宏观比较,因此结论仍有可探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