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9.04.15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八】
【古风泊客一席谈】
将进酒
【盛唐·李白·乐府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拼音版:
qiāngbújiàn,huánghézhīshuǐtiānshànglái,bēnliúdàohǎibúfùhuí。
jun1bújiàn,gāotángmíngjìngbēibáifā,cháorúqīngsīmùchéngxuě。
rénshēngdéyìxūjìnhuān,mòshǐjīnzūnkōngduìyuè。
tiānshēngwǒcáibìyǒuyòng,qiānjīnsànjìnháifùlái。
pēngyángzǎiniúqiěwéilè,huìxūyīyǐnsānbǎibēi。
cénfūzǐ,dānqiūshēng,jiāngjìnjiǔ,bēimòtíng。
yǔjun1gēyīqǔ,qǐngjun1wéiwǒqīngěrtīng。
zhōnggǔzhuànyùbúzúguì,dànyuànzhǎngzuìbúfùxǐng。
gǔláishèngxiánjiējìmò,wéiyǒuyǐnzhěliúqímíng。
chénwángxīshíyànpínglè,dòujiǔshíqiānzìhuānxuè。
zhǔrénhéwéiyánshǎoqián,jìngxūgūqǔduìjun1zhuó。
wǔhuāmǎ,qiānjīnqiú,hūérjiāngchūhuànměijiǔ,yǔěrtóngxiāowàngǔchóu。
[作品介绍]
《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往往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特色。
[注释]
⑴将(qiāng)进酒:请饮酒。乐府古题,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乐府诗集》卷十六引《古今乐录》曰:“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九曰《将进酒》。”《敦煌诗集残卷》三个手抄本此诗均题作“惜罇空”。《文苑英华》卷三三六题作“惜空罇酒”。将,请。
⑵君不见:乐府诗常用作提醒人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⑶高堂:房屋的正室厅堂。一说指父母,不合诗意。一作“床头”。青丝:喻柔软的黑发。一作“青云”。成雪:一作“如雪”。
⑷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⑸会须:正应当。
⑹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⑺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⑻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
⑼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⑽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⑾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⑿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lè):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xuè):戏。
⒀言少钱:一作“言钱少”。
⒁径须:干脆,只管。沽:通“酤”,买。
⒂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⒃尔:你。
[译文]
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流下来,波涛滚滚直奔向东海不回还。
你可见高堂明镜中苍苍白发,早上满头青丝晚上就如白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会有用,即使散尽黄金也还会再得到,
煮羊宰牛姑且尽情享受欢乐,一气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
岑夫子啊、丹丘生啊,快喝酒啊,不要停啊。
我为在坐各位朋友高歌一曲,请你们一定要侧耳细细倾听。
钟乐美食这样的富贵不稀罕,我愿永远沉醉酒中不愿清醒。
圣者仁人自古就寂然悄无声,只有那善饮的人才留下美名。
当年陈王曹植平乐观摆酒宴,一斗美酒值万钱他们开怀饮。
主人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你尽管端酒来让我陪朋友喝。
管它名贵五花马还是狐皮裘,快叫侍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常愁。
[作者介绍]
壹/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李白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诗人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景象之壮阔,并不是肉眼可见,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语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不是刻意刻画和雕凿能学到的,也不是草率就可达到的境界。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李太白诗集》:严羽评: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唐诗广选》:转折动荡自然(“岑夫子”二句下)。杨升庵曰:太白狂歌。实中玄理,非故为狂语者。
《唐诗解》卷上:此怀才不遇,托于酒以自放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首以“黄河”起兴,见人之年貌倏改,有如河流莫返。一篇主意全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两句。
《此木轩论诗汇编》:“惟有饮者留其名”,乱道故妙,一学便俗。
《古唐诗合解》:太白此歌豪放极矣。
《而庵说唐诗》: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干古无双。
《唐诗选胜直解》:此诗妙在自解又以劝人。“主人”是谁?“对君”是谁?骂尽窃高位、守钱虏辈,妙,妙!
《唐诗合选详解》:王翼云曰:此篇用长短句为章法,篇首两个“君不见”领起,亦一局也。
《唐宋诗举要》:吴曰:驱迈淋漓之气(“人生得意”一句下)。吴曰:豪健(末句下)。
《李太白诗醇》:一起奇想,亦自天外来。
佚名
贰/
杜甫盛赞李白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十分自负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他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兴大发之时,豪情便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将进酒》即为明证。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生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腾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本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李白的人生,可谓是悲剧的人生。《将进酒》一诗,是其悲剧人生的写照。有人称《将进酒》是李白诗歌艺术的颠峰之作,也有人称那不过是他醉酒后的胡言乱语。其人,其诗,其酒,三位一体,方是真正的李白。
强烈的自信以及狂傲不羁的处世态度是李白极具个性的一面。“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才天生也,天授我才,必定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敢自许“天生我才”,放眼古今,恐怕惟李白一人而已。这种狂傲不羁源自强烈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乃是大唐帝国的文化心理,是华夏子孙的民族性格。李白对自己充满信心,丝毫也不怀疑,甚至于认为获得表现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是理所当然后的事,是天命所归。因此他敢在天子面前撒狂,敢叫高力士提鞋,更不在乎钟鼓馔玉,千金散尽。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才华故然天授,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是其狂放不羁的凭靠。实质上,这也是李白的一个悲剧性格因素。当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或是根本就未能得到满足时,矛盾和痛苦也就产生。需求越强烈,矛盾越深,痛苦愈盛。李白不可能走得出自设的性格陷阱。
李白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尽管才高八斗却难以如愿。上层官僚的排挤和打压使得他不得不远离政治。面对这种施不开手脚的窘境,李白也许感到很意外,“惟才是用”的政策之外,原来还有另一股力量左右着。这让他颇觉郁闷,心理上承受着来自现实厚重的压抑感,这迫使他作出了强烈的反弹,即承袭魏晋之风,以一种独特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愤嫉和不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以喝酒来排遣内心的压抑和苦闷,暂时忘却政治人生的失败,在醉眼朦胧中纵声放歌,恢复本真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超脱。李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与当时的酒文化有关,但他嗜酒如命甚至不要命,则是因为其个人遭遇。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喝酒本为排忧,却反如火上加油。李白一头栽进了酒坛子,在他看来,也许真的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了。李白的任性放纵,李白的自我麻醉,实际上仍是由于他对现实的绝望。他选择的是一条慢性自杀之路。
尽管如此,绝望的李白并不是消沉堕落的李白。当酒成为他人格的一个部分,李白寻找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寻找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就是这个时候,李白根本不可能离得开酒了。然而他终究是血肉之躯,常期浸泡在酒精中其健康状况迅速恶化。“酒中仙”最终也难逃“酒中鬼”的宿命。李白一生与酒相随,借酒浇愁,恃才放狂,笑傲江湖,深得魏晋风度;他纵酒任性,挥洒文字,慷慨豪迈,是对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嘲弄与讽刺。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杯复一杯,到“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醉矣!后面皆为“酒话”,却是李白心声。俗语说:酒后吐真言。李白趁醉将满腹真言全盘吐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追求高级层面的精神生活,藐视庸俗的物欲和感观刺激。宁愿长醉而不愿清醒,因为所见皆俗物,不堪入目:权奸当道,能才委屈,宫廷声色犬马,歌舞升平,只顾追求享乐。李白鄙视这样的生活,自然不能与此类人同道。他有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一方面蔑视官僚们的庸俗,一方面对自己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又无可奈何。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那是李白自我安慰之言罢了。他自比圣贤,志颇清高,既与俗人不能共舞,从古圣贤那里倒可觅得知音。李白是寂寞的,但他又难忍寂寞,所以便学陈王曹植斗酒十千,不作圣贤作酒仙。即便如此,他仍至始至终在出世入世间痛苦徘徊。入世不得也不甘放弃,心中仍有期待;出世也难,求仙访道终成空,名山大川走遍也不能彻底脱离俗世。
李白在由入世到出世这条路上,可以说是“一步三回头”。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浓厚的主观色彩使得李白对待出世和入世的态度具有两面性。“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与曹植怀有相同的情感。曹植被贬为王,又遭曹丕打压,终生郁郁不得志,空负一身才华。李白将自己比之于曹植,感叹之余又想表现出洒脱,其情态可见凄凉。
叁/
《将进酒》是李白的诗歌名作,不仅深受人们喜爱,也经常被选入中学、大学的语文教材。宋朝大批评家严羽赞扬这首诗说:“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清初诗评家徐增说:“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但是,众所周知,不仅中学生禁止饮酒,政府官员也有“禁酒令”约束。那么,《将进酒》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总是被选进教材呢?
如果我们从以下角度去认真分析,那么这首诗的好处就能很快感触得到了:
1.催人上进——全诗最励志的句子
一首诗要想进教材,首先他的思想立意要好。很显然,选《将进酒》进教材,并不在于劝学生饮酒,也不是在讲喝酒的好处,这就像人们常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这首诗最有正能量的地方在哪呢?这就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这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各种不如意,对于常人而言,要其大者,主要有二:其一,没官做,怀才不遇,无用武之地;第二,没钱花,生活困窘,物质条件缺乏。对于前者,许多人往往凄神寒骨,郁闷而死,如贾谊被贬长沙,哭泣自伤,33岁就死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危虑摧心,46岁就死了。对于后者,许多人摧眉折腰,节操碎地。比如,在回答“马云给你一百万,你愿意吃屎吗”这个问题时,有人竟答道:“你太小看哥了,哥能把马云吃破产。”
而李白这两句励志的话,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在于它在人们落魄悲伤之时,能振奋精神,避免心情恶劣。你不是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吗”,李白告诉你“天生我材必有用”,现在不如意不代表将来不如意,上天生下来你这块材料一定会有他的用处,要相信未来你会很好的!你不是哀叹自己没钱吗?李白告诉你,不要为金钱苦恼,也不要因穷困不敢花钱,能花才能赚,莫欺少年穷!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赚钱的辩证法的。
2.让人沉醉——全诗最有文采的句子
同样是写人生短暂,赵本山在小品《心病》中说:“在岁月的长河中,人好比天上的流星,来匆匆去匆匆,唰说没就没啊。……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家有房屋千万座,睡觉就需三尺宽,总结起来就四句话,说人好比盆中鲜花,生活就是一团乱麻,房子修得再好那只是个临时住所,这个小盒才是你永久的家呀!”这话就说得有点瘆人了,所以同样是劝酒,以悲情开篇来劝酒,劝得既别具一格,又文采斐然,且哀而不伤,这真是需要一定的功力。
3.心情全诗最狂的句子
全诗中最狂的是这几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狂”对处世来说并不好,因为狂容易招人嫉恨。所以唐宰相张九龄就告诫及早告诫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神童李泌:“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自韬晦,斯尽善矣。藏器于身,古人所重,况童子耶!”老百姓经常说的“秀恩爱,死得快”,“装X,遭雷劈”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狂”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却别有风神。《古唐诗合解》说:“太白此歌豪放极矣。”现实中受压抑的人性往往会倾心于文学作品中的敢于释放的元神,希冀这种凌厉豪迈的风骨,所以喊出狂妄口号"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孙悟空才倍受人们喜爱,所以白诗的豪放才倍得欣赏。
狂并不是自大,没本事自吹,那不叫狂,那叫“自恋”,有本事而夸,这才是真正的“狂”。这几句狂在哪里?身为客人,反客为主,劝主人饮酒,此为狂一;劝酒大多是“劝君更尽一杯酒”,李白却劝人“一饮三杯杯”,此为狂二;三百杯酒,还要人不能停(“杯莫停”),一气饮完,此为狂三。何以如此狂劝?原来是李白要许给对方一首诗(“与君歌一曲”)!一首诗能值得喝这么多?当然,因为李白的身为诗仙,为劝酒对象作首诗,将其名字写进诗篇,可以让对方流芳百世,永垂不朽!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直到今天,李白的这首诗仍然经常被选进教材。所以李白的这两个朋友的名字,何止是被“千人读,万人诵”?阅读量恐怕是要上亿了,只要是上过中学语文的,谁没读过这首诗遍观文学史,也只有李白敢这样张狂,敢有这样大的口气!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才能,有这样的底气!所以,这种狂才倍受人们喜爱。
最狂的句子之外,还有次狂的几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所以这几句不是”最狂“,是因为将马和衣服换酒,这是个”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问题。只是,虽然很多人也能做到,但是却很少会真的这样做,因为他们心中难有李白这为古今怀才不遇的贤者同洒一把辛酸泪的,堆积如山的“万古愁”!但虽然如此,酒鬼们却是很喜欢这几句,并以此为自己的饮酒解嘲,这个角度来说李白也不乏热爱生活的知音吧?
4.全诗最不合理的句子
全诗最不合理的句子是这几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说荣华富贵都没喝酒重要,此其不合理一也,毕竟古人重视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哪项也不包括喝酒;说醉倒不醒最好,那岂不是相当于死了?喝酒喝死有啥好的?此不合理二也;说圣贤落寞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怀才不遇者很多,但只有爱喝酒的人能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这个”惟有“太绝对了,毕竟不靠饮酒青史留名的多的是,此其不合理三也;陈王曹植的饮酒是痛苦兼避免身为魏帝的哥哥曹丕忌惮迫害,为此他痛苦的四十多岁就死了,哪有什么”恣欢谑“呀!此其不合理四也。
肆/
《将进酒》本来是汉乐府中的鼓吹曲,意思就是劝酒歌,内容当然是劝人喝酒,但谈不上有多豪放,比方说南朝刘宋的文学家何承天也写过一首《将进酒》,“将进酒,庆三朝。备繁礼,荐嘉肴”,是不是非常质朴呢?但是啊,到了李白笔下,《将进酒》一下子就有如蛟龙得水,一飞冲天了,那他怎么写呢?看前两句:
这两句诗在讲啥呀?讲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这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但是谁能讲出李白的气势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没看见吗?黄河之水,从天而来,它奔向大海,永不回头。这是在讲黄河的来路和去向啊。黄河水发源于青藏高原,中国地势又是西高东低,那站在下游看,黄河就犹如从天而降,势不可挡,这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奔流到海不复回”呢,是说黄河东流大海、一泻千里、永不回头,这一来一回之间明明是一去不返的意思,但是却又构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咏叹,何等舒展,又何等壮阔呀!那人生不也是一条长河嘛,“黄河一去不返”,人生又如何呢?
既然人生短促,那就及时行乐吧,一定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明月呀!这一句诗可是李白的经典表达,他不是还说过,“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嘛。所谓“得意”,其实和达命差不多。李白真的得意吗?要知道这首《将进酒》可是李白晚年的作品,他已经经历过大半个人生了,当年“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时候,他是得意过,可是旋即又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了。皇帝需要的,只是一个会写诗的弄臣,可是他偏要当帝王师,偏要“为君谈笑静胡沙”,所以最后只落得一个“赐金还山”的命运。这真的是得意吗?他并不真的得意。但是,李白不是怨妇,他不会躲在角落里抹眼泪,也不会拉着别人倾诉,他会把失意过得和得意一样,他会把激愤化作豪迈,这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莫”是否定,“空”还是否定,我们之前讲《金缕衣》的时候说过,双重否定意味着格外强烈的肯定。所谓“莫使金樽空对月”,就犹如“莫待无花空折枝”,充满了怂恿,充满着号召。那“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是一种生命的挥霍,可是“莫使金樽空对月”,又必然意味着金钱的挥霍呀。怎么解决金钱这个问题呢?李白说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两句诗真有气势,非李白不能道,非李白不能为。当年李白游维扬,不出一年散金三十万,这不是一般的潇洒呀。自古以来大家都喜欢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说役使金钱,但是不被金钱役使。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但是李白真能做到,因为他有这份自信哪。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建立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基础之上的,只要我的天才还在,要想挣钱还不是举手之劳。既然如此,今天的挥霍又有什么可顾虑的呢。这真是一种足以让人咋舌的豪情。可是啊,我们今天说这句诗好,又不仅仅是因为它代表了李白的豪情,更因为它也代表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会有的一种精神向往。今天很多人都不知道《将进酒》,但是也会自然而然地说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也激励别人,因为这句话太有震撼力了。作为万物之灵,作为天地之间大写的人,我们都需要承认自己存在的意义,都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才可以从一首具体的诗中抽离出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情感,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深深共鸣,这就是这句诗的伟大之处!不过呢,当年李白可能并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凭着一股骨子里的豪情,想要一场不管不顾的盛宴。
大家看,人和人是多么不一样啊!孟浩然的宴会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白居易的宴会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他们都满足于寻常的小日子,愿意享受属于普通人那种温暖而不张扬的快乐。但是李白不一样啊,李白是人,但又不是凡人,他是“谪仙人”,他要铺张的排场,他要贵族的气派,他不要山肴野蔬,他要烹羊宰牛,他不要“能饮一杯无”,他要“会须一饮三百杯”。那酒宴到了这里,已经从开始的悲感转为热闹,甚至转为狂放,于是呢,李白也就发出狂歌。
岑夫子是岑勋,丹丘生是元丹丘。他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却也一定不是俗人。因为李白都愿意跟他们喝酒,而且跟他们喝酒的时候还能写出那么多好诗。你看李白说,岑夫子啊,丹丘生,请喝酒吧,杯莫停,我给你们唱首歌,请你们侧着耳朵仔细听。大家想想这几句诗多神奇啊,神奇在哪啊?首先在短促的句子,短促的节奏。几个长句之后,突然出现这样急促有力的短句,就好像在音乐之中忽然敲起了鼓点儿啊!哒哒哒,哒哒哒,岑夫子,丹丘生,哒哒哒,哒哒哒,将进酒,杯莫停。这不正是我们在现在的宴会上,也能看到的场景嘛。本来都在斯斯文文地喝酒,可是越喝越高兴之后就开始喊着名字劝酒了,“老张,来一个,老李,来一个”,这不就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嘛。这还不够,更神奇的是“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要知道李白本来就是在写诗啊,写诗就是做歌,可是这里呢,又出现了诗中之诗,歌中之歌。这还是让人会想到今天的宴会,本来就是劝酒嘛,越劝越热闹之后有人就唱上了。李白其实也是唱上了。他已经摆脱了文学创作的境界,直接换回了酒宴的场景,那他唱什么呢?
古代贵族吃饭是鸣钟列鼎,所以“钟鼓”代指贵,那“馔玉”是指精美如玉的食物,所以又可以代指富。李白是说,鸣钟列鼎、饫甘餍肥,这样的富贵生活并不值得追求,我只想长醉,不愿清醒。这是什么情绪呀?这是欢乐吗?这不是欢乐,这是激愤。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清醒的时候,就会想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就会想到“嫫母衣锦,西施负薪”,想到世上的种种不平。这样的清醒是痛苦的,所以才会“但愿长醉不愿醒”。那么诗人真的是鄙薄富贵吗?并不尽然,李白始终有一颗入仕之心哪,始终愿意追求功名,但是因为世事污浊,富贵并不属于真正有本事的人,所以诗人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那既然愿意长醉,就继续喝酒吧。
古来圣贤皆寂寞,诗人又岂能不寂寞呢,可是寂寞无法排遣,还是只能喝酒,而且给喝酒找理由。那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到底是哪个饮者留下了名字呀?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下子开头那萦回不去的悲哀又回来了。人生是那么短暂,世事是那么污浊,我们只能是喝酒再喝酒,一醉解千愁了,可是什么酒才能解这万古之愁呢?什么酒也解不了,所以诗到这儿也就戛然而止了。甚至让你要打一个激灵,回过神来才意识到,这首诗真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却又如五色花开,参差错落,起得惊心动魄,收得鬼斧神工。
伍/
自开元末年起,唐朝的政治就一步步走向了腐败之路,各种各样的矛盾先后涌现,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此外,法律与制度也开始崩坏,土地兼并的问题日趋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府兵制也难以再支撑下去,唐朝帝国真正走向了衰落。此时,李白却怀抱经邦济世、救国救民的希冀,被唐玄宗召进长安,开始了为官生涯。然而,在京城的生活却让他大失所望。他在朝廷中所扮演的不过是一个小角色,担任文学侍从,并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于是,他感到十分苦恼和不满,也因此写下了“叹息光阴逝”、“谁贵经纶才”这样的诗句。他不愿意和腐朽的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也不愿对权佞之臣溜须拍马。他这种轻蔑而孤傲的态度,导致他最终遭到了谗言诋毁。最后,他被赶出长安,遭遇了仕途上的重大挫折。
但经历了这次事件后,李白进一步看清了统治阶级腐败黑暗的本质。他对此感到非常愤懑,感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遭到了重大打击。而由于事业发展受阻,他丧失了在朝廷展示才能的机会,于是他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诗句,认为“我辈岂是蓬蒿人”。但当他离开京城后,他发现自己报国无门,一腔热血无处发泄,这种难言的苦楚不断侵蚀着他的内心,让他备受煎熬。他将精神寄托在酒上,饮醉以后又不断写诗,在放浪形骸中创造了不少千古名句。正所谓“酒酣心自开”,他在这样的状态下,给后世留下了一篇又一篇佳作。
在《将进酒》中,他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感到自己的心绪也遭到了猛烈的冲击。李白不禁联想起时光飞逝,又由此想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还有被摧毁的理想。因此,他的痛苦和愤懑再次涌上心头,就像黄河滔滔的流水一般,难以阻挡。他发出了深沉的喟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又高喊:“人生得意须尽欢”。从这样的诗句中,可以明显看出李白的思想倾向。他心中有着深重的郁结和浓厚的积愤,而又有对于国家的爱和热忱。他通过这些诗句,向社会提出诘问和抗议,又对时代发起攻击。这样的倾诉并不是脆弱灵魂的挣扎,也不是卑微内心的哀鸣,而是一种强有力的控诉。所以,这自然而然能够激起读者的共鸣,让人产生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恶和愤恨,并理解诗人怀才不遇、孤苦悲寂的感受。
当这些特点交织为诗句时,就能体现出李白诗歌的主要思想倾向。李贺所写的《马诗二十三首》,就是慨叹生不逢时,无人赏识。苏轼所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触景生情,表达道路坎坷、未老先衰的悲凉。[2]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也不乏有许多勇于探索人生真谛之人。他们基本都是一些具有先进政治思想的知识分子或文人雅士,并且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及追求。但是,现实过于残酷,这群人很难找到理想和现实矛盾之间的平衡点。于是,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功业未遂,落魄失意,这也给他们的作品增添了忧国忧民的悲情色彩。他们有着参与事业和生活的热望,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便只能虚度一生。
陆/
1
将进酒,汉乐府诗题,属《鼓吹曲·汉铙歌》。《乐府诗集》卷十六: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从前人创作情况看,有朝会进酒、有冶游饮酒,都有规劝之意。元萧士贇:“唐时遗音尚存,太白填之以申己意耳。”(《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诗题又作《惜罇空》、《惜空樽酒》。
2
开元二十四年的说法,很有道理。
3
将进酒,劝人饮酒。将,请的意思,读音为qing(音同锵)。这个读音来历久远。《集韵》、《洪武正韵》所注反切为“千羊切”,《韵会》为“七羊切”,不同于将军、将帅中“将”的“即良切”和“子亮切”。“即良切”和“子亮切”折合成今天北京话读音是jing(音同江)和jiàng(音同降)。请义的“将”,用例如《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诗经·小雅·正月》“将伯助予”。
4
黄河之水天上来,前人有种种解释。例如,钱可选:“盖极言其高远也。”唐汝询《唐诗解》:“……以河流起兴,言以河之发源昆仑尚入海不返;以人之年貌倏然而改,非若河之迥也,而可不饮乎?”巴蜀书社《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元丹丘颍阳山居距黄河不远,故以黄河起兴。”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周啸天撰稿)
这些解释各有道理,但都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实际上,李白这句诗主要是化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与诗意:“”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李白把“百川”改成了“黄河”。另外,黄河之水高处来的说法,显然也是唐代人所熟知的地理知识。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可为佐证。
5
高堂明镜悲白发,有人说高堂指母亲,这是不对的。理由如下:
首先,唐诗中的“高堂”大多数是“高敞的厅堂”或“高大的殿堂”的意思。例如:张说《幽州夜饮》“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王维《观别者》“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其次,李白的其他诗作中,“高堂”基本上都是指“高敞的厅堂”或“高大的殿堂”。例如:“高堂月落烛已微,玉钗挂缨君莫违。”(《白纻辞三首》之三)“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羞。”(《古风》)“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此外,高堂明镜悲白发,高堂敦煌残卷本作床头,也可以说明高堂是明镜悬挂处,跟父母无关。
6
天生我材必有用,还有如下版本:一、天生我材必有开;二、天生我身必有财;三、天生吾徒有俊材。第一种版本,“开”字或许可以理解为开运,但仍有意思不够明晰之弊;第三种版本,“俊材”跟千金没有必然关系(李白有诗句云“珠玉养歌笑,糟糠养贤才”),诗句承接有突兀之嫌;第二种版本,跟紧接着的“千金散尽”句意思合榫,但似乎格调不高。相比之下,今天通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显得最为中庸得体。其实,我倒觉得第二种版本更像李白风格,跟诗中的“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必言少钱”等诗句也协调,可能是原版。
千金散尽句,“千金”多种版本作“黄金”。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根据李白的语言风格和生活境遇,他自述的散金数量或许有夸大,但从他广交朋友的情况看,轻财好施应该是真有其事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有羊有牛没有猪,这或许不是偶然现象,背后有其原因。比如说,李白是西北胡人,不食猪肉。
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不是说李白的实际酒量,而是用典。陈暄《与兄子秀书》:“郑康成一饮三百杯,吾不以为多。”
7
岑夫子,岑勋,南阳人。颜真卿书《两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的撰文者。有人把“岑夫子”当作岑参,是不对的。岑参年纪比李白小十五六岁,李白不可能称呼他“岑夫子”。说岑夫子指岑勋,最有力的证据是《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其中有两点信息:一是岑勋跟元丹丘相熟,二人曾在一处盘桓;二是岑勋、元丹丘跟李白三人是酒友,关系融洽。此外,诗中“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等句跟《将进酒》的意思风格也相近。
丹丘生,即元丹丘,其家在颍阳(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有被称为山居的傍山别墅,李白曾经应邀到那里游览小住。李白《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序:“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其地北倚马岭,连峰嵩丘,南瞻鹿台,极目汝海,云岩映郁,有嘉致焉。白从之游,故有此作。”李白诗集中跟元丹丘有关的诗歌有十余首,看得出来,二人结交甚早,情谊深厚。
陈王,曹植,曾被封为陈思王。
斗酒十千恣欢谑,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平乐,道观名。
五花马,马毛色作五花纹,一说把马颈上的长毛修剪成五瓣。杜甫《高都护骢马行》:“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千金裘,《史记·孟尝君传》:“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
8
这首诗艺术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风格豪放。严羽称其因为充满豪情,“使人不能字摘句赏”(《李太白诗集》严羽点评)清人徐增称赞其“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而庵说唐诗》)。李白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月神的沉吟”,大量饮酒之后,在酒精麻醉与兴奋的双重作用下,风格一变而为“酒神的欢歌”。这首诗,便属于酒神的欢歌类型。风格豪放之外,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堪称劝酒的千古佳作。我国有悠久的酿酒历史,饮酒文化博大精深,劝人饮酒的艺术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李白这首诗从黄河、生命的一去不复返,到金钱的不足惜,到只有饮酒者才能名垂千古,劝友人置酒畅饮,气势如虹,警句翩跹,使人根本无法拒绝。这首诗,可以使贪杯者气壮山河,可以使逃杯者自惭形秽。古往今来的诗文作品,论劝酒威力与功效之巨大,似乎无出其右者。
柒/
唐朝李白,人称诗仙,天才中的天才。写过的诗名篇很多,其中《将进酒》一篇流传极广,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唐诗是汉语里最璀璨的诗歌艺术。今天我们一般所说的“古体诗”,很多人理解为是唐诗。其实所谓古体诗,是以唐朝为分界线,唐以前的诗歌才称之为古体诗,或古风,古诗。而到了唐诗里,古体诗虽然还存在,还是占的比例很小,主要以绝句和律诗居多,也就是所谓的近体诗。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唐诗,其实大部分是属于近体诗的范畴。
唐诗的诗人各有所长。到了杜甫手上,律诗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而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基本代表了唐朝七绝的最高水平。而王维擅长五绝,无人能出其右。只有李白属于全能型天才,无论是古体诗,还是律诗,绝句,都写过超一流的作品。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格式,到了李白手上,就彻底散发出了夺目彩光。
李白的诗,充满了辽阔的豪迈,和俊逸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最喜欢写的东西有两样,一是月亮,二是酒。他最好的诗,几乎都有写月亮。所谓斗酒诗百篇,他喝完酒写的诗,就像是被神仙把着手写的,几乎将汉文学艺术拉到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
《将进酒》一首,算是其中的代表。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李白是大宗师手笔,上手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这种气势,一般人根本不敢学。就像唱歌一样,一开始调子起得高,后面唱都唱不下去。承接的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何等的气势浑雄,眼界开阔。
在这里,李白最喜欢的两样东西,月亮和酒,都一起出现了。看得出来,他这个时候,灵感勃发,笔特别的顺,千古名篇,即将诞生。
上一句写完莫使金樽空对月,如果单单只是这样,就气魄不足。如果只是贪酒而已,借酒麻醉自己,有什么好嘚瑟的?李白接着来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自信,立马就消除了贪酒的那种颓丧感。千金散尽是败家子,但还复来,就是本事了。
在这个地方,李白绝不允许自己的诗歌出现颓丧之气,欲将一股豪迈之气贯穿到底。看他到了这个地方的调度,就能看出,他的格调,只要稍微处于有可能下降的边缘,就要一把拽上来,保持与之前营造的语气和脉络,浑然一体。这类似于大人背小孩,一旦感觉要滑了,立即使劲颠一下。这是诗人最考究功夫的地方,光写一两句好句子不难,难得是通篇响亮,一气呵成。
接着,还是讲喝酒。烹羊宰牛且为乐,是为实写。会须一饮三百杯,是为虚写。实笔加虚笔,既有日常生活,又有建设在日常之上的艺术加工。所谓三百杯,当然不是真的要喝三百杯,但是这个数字,出现在实写之后,就多了份艺术化的浪漫和激越。
谁会真的去数有没有三百杯呢。
岑夫子,丹丘生,是李白喝酒时的两个朋友。分别是岑勋和元丹丘。这是实写,落实到了具体的现实设定。将进酒,杯莫停,是劝酒词。出现在这里,巧妙地过渡了之前的会须一饮三百杯。到了这个时候,就发现,其实之前从第一,二句开始,从气势上是逐步消减的。但是李白的处理让人惊叹就在于,气势是被他一步步化掉的,而不是直接断掉。
如果整首诗,一直大气磅礴,却缺少细微的感触,只是空有架子。李白到了这个地方,把气势化掉之后,那种语气却还在,留气不留势,等着下一轮的情感爆发,是顶尖高手的手笔。
喝完了酒,该说点什么了。于是笔调一转,要唱歌了,请你们认真听。这是一个极流畅的过渡句。
这一句,是李白抛出的个人核心价值观。金钱财物,不足以让他动心,只愿意世人皆醒我独醉。但这时候,颓丧之气又隐约要出来了。好在他立即压上去一句:
这是一句孤峭的抖机灵。说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寂寞的,只有喝酒的人才名垂千史。说起来,是有点任性,但是这股豪迈之气,立马又把隐约要出来的颓丧之气,压了下去。
陈王昔时宴平乐,是在用典。陈王是指诗宗曹植,号称八斗之才,是文人的楷模。平乐是指富贵的娱乐场所。这一句李白意在表示对曹植的钦慕之情。斗酒十千恣欢谑,是李白在借曹植,说出理想中的豪迈的酒风。这两句实则是一种铺垫,只为了下一句:
这一句的大意是,我李白最烦小气的人,喝酒的时候千万不要说没钱,酒只管拿来,咱们直管痛饮就是。李白强调的是洒脱,赤诚,豪迈。但是这个地方又危险了。老逼着人家请客,算什么豪迈?
于是有了最后一句:
这句是全诗最后的收尾。响亮,极具爆发力,最后又有余音绕梁。
是的,李白的豪迈,当然不是非要别人掏腰包,而是五花马,千金裘,这些名贵的豪车,大衣,统统都不要了,直接拿出去换好酒。
呼儿将出换美酒,是实写也是虚写。五花马和千金裘,到底有没有真的找人拿出去当了换酒?如果真有,那主人就打脸了。很可能是虚写。但李白要的是这种旷达,语气则是实的。
整首诗从第一,二句沿下来的气势,在中段留了气,而化去了势,以便更好的处理细节。一直等到了最后,这股势又和气完美融合,点燃了情感的终极爆发,且干净收尾,尚有余音。所以《将进酒》通篇读下来,一路豁然豪迈。诗文的草灰蛇线,埋伏千里,在这篇便发挥到了极致。
任何好的诗文,除了字面上的功夫,隐藏在背后的,关键是气脉。气是语气,气势。语气是作者的语法,炼字,韵律顿挫,节奏把控。气势是情感的波动,积蓄,爆发。语气像是一个人的呼吸,睡得越好的人呼吸越匀称。失眠者的呼吸,则是很杂乱。好的语气,是好作品的基础,坏的语气,则像是文字上的失眠者。
而气势是作品的精气神,代表了作品的精神面貌。气势如果太弱,是难有豪迈之感的。女属阴势,男属阳势。所以说,李清照写不出李白的豪迈,不是水平问题,是女性与男性之间,先天的气势差异问题。
而所谓的脉,好文字背后两条脉。一条明,一条暗。明的是文字推进的脉,像是车轮在雪地压过的印记。这一条脉如果清晰,多半能保住作品的及格分数线。还有一条暗脉,是作者心里的那条脉,那条意识流动,似有似无的的脉。也就是人们说的,感觉。
明脉易理,暗脉难接。但是明眼人看来,明脉如果不能一脉到底,绝不是高手。暗脉顺着气势走下来,如果断了,不光作者自己知道,读者也知道。一旦断了,作品成不了上乘。
这种文学水准及境界,即便放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也令多少高手望尘莫及。
捌/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关系密切,许多诗人写过与酒有关的诗。在我们的文化中,酒,似乎成了文化道具,成了苦闷的象征。《将进酒》只不过是其中特别有名的一篇而已,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的挣扎与反抗。
李白诗歌最大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狂。这种“狂”也是他人格特征的集中反映。
整个诗就写一个字:“愁!”
伟大作品的内涵往往是丰富的,一言难尽的。中国诗歌的“诗意”很多情况下总是和“失意”脱不了干系,这和中国文化在江湖政治面前的失败命运有关。本诗写“愁”,而且是“万古愁”,这“愁”中有非常丰富的人生内涵和文化内涵,让我们看到诗人在现实中的矛盾与挣扎。我们知道,人总是处在矛盾、挣扎与突破之中,尤其是思想情感卓异的天才诗人。因为人很难摆脱被奴役和挤压的命运,但人为了解放,总在战斗,《将进酒》就是一个天才诗人反击黑暗现实、对抗荒诞命运的淋漓呐喊。
整首诗表面很豪放,内核则是苦闷、愤激与不平。
在一个由庸人掌控的优汰劣胜的文化环境中,天才人物注定了他们永远的痛苦和与现实的永恒的对立,因为天才绝不融入文化,文化销蚀天才的火花,把猛兽驯化为家犬。历史像荒诞剧,挂满了变形的嘴脸;现实则流行强盗逻辑,充斥着流氓的盛宴。天才的李白不甘心被驯化的命运,用诗歌作武器在和文化对抗,渴望实现精神的超越。在入世与出世的两难选择中艰难前行。在这首诗中,酒,不过是灵魂的道具,不过是苦闷的象征,让我们在走不出的铁屋子里看到了一丝精神的温热。用网络语言说:哥写的不是诗,是苦闷。
看看诗歌中那些有名的句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我们说,中国的传统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李白也这样干,但天才人物总是带着对文化传统的破坏进入文化的,一般诗人写景是为了给后面的抒情铺垫和过度,所以用笔简约、含蓄,而李白则是纵情泼墨,第一句简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喷出来的,震撼人心,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这两句用一种“比兴”的手法,让读者由水流的一去不回思考人生的不可逆转。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文学永远属于有缺憾的心灵。“天生我材必有用”,正说明还没有用。李白从25岁仗剑东游,至44岁“赐金放还”,大都在“干仕”(求官)与浪游中度过,如今满头白发、一脸沧桑,流落失意在江湖之间,在一个“官本位”的价值系统中,权力成了评价一切的标准,这种超级病态的文化价值观流毒千年,李白自然也不能免俗,一直想进入官僚系统,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当然,诗歌也是对心灵的修复,所以第一句是自我安慰,说明诗人依然没有放弃希望。
看第二句,李白一生过得很潇洒,几乎不怎么缺钱。有钱就喝酒作乐。光在扬州一年就花去30万钱,至于他怎么搞钱,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为了求官,有两任妻子都是前任宰相的孙女,有人推测他可能花的是岳家的钱。因为李白的人生哲学是:“今日有酒今日醉,哪管明日喝凉水。”及时行乐,不为身外之物所累。这一句,反映了李白的人生态度,尤其对金钱的态度,对李白来说,生命价值的实现比金钱重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涵丰富。“钟鼓馔玉”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指富贵豪华的生活。让人想到李白当年在长安度过的锦衣玉食般的生活,现在想起来不过是一场梦,是虚无,不值得看重,也让人想到哪些成天过着奢华生活的人们,展示出来的不过是虚假的自我,没有什么价值。二、指功名利禄。功名利禄其实没有什么价值,孔子说“四十不惑”,李白都52岁了,应该能看开功名利禄这些外在的东西了,还是喝酒作乐最有价值,但麻烦的是,李白并没有看开,长醉不醒正看到了他用麻醉自我来对抗现实的压抑,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希望活在世俗的价值观之外。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那些通达的圣哲往往被世人冷落,他们的生命是寂寞的,只有那些寄情美酒的人青史名留。李白不在乎千古留名,他在乎的是眼前的快乐。他说:“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看不起儒家这帮追名逐利之徒。在这儿,我们看到一个内心很矛盾的李白,既蔑视功名富贵,又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其实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要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和社会交换,但社会一旦被权力垄断,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靠出卖人格才能凑效时,人自然就会矛盾,就会被撕裂。李白似乎想放下,而又欲罢不能,想超脱,又超脱不了。
接着他写到陈王曹植。(提问)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李白靠写诗进入皇宫,历史上仅此一人,但他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了个“赐金放还”的下场。他在此写曹植,一方面是“自况”,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有一句话需要讨论: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流露出的价值观你认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一点,李白经常被误读。
当然,这一句表面上很张狂,其实是李白失望到极点:与其让一个坏的体制把一个天才浪费掉,不如自己把自己消费掉,也不枉来人世一场。
《将进酒》[盛唐·李白·乐府诗]
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将进酒:劝酒歌,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那一头的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高堂:高大的厅堂。一说指父母。青丝:黑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金樽: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
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
会须:正应当。
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
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杯莫停:一作“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复醒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纵情任意。谑:戏。
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主人:指宴请李白的人,元丹丘。言少钱:一作“言钱少”。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五花马,千金裘(qiú),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把你的儿子喊出来把这些东西都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裘:皮衣。尔:你。销:同“消”。
《将进酒》,为乐府旧题。是诗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此诗为李白长安被排挤放还以后所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将进酒:劝酒歌,属乐府旧题。将(qiāng):请。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诗文起首就是一句极其豪迈的诗句。此大气魄非诗人莫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那一头的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诗人由自己的经历,告诫友人及其读者,人生在世须尽欢,不能悲悲戚戚过一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
诗人极其豪迈的传世名句。
诗人对自己的才干有着极其的自信,也视金钱为粪土。这句诗文只有李白才吟得出,也只有李白才配说。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
会须:正应当。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这是劝诫宴席上的友人要与自己抱有一样的人生观、金钱观和乐观主义。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承上启下句。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在世须尽欢。
此句包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和苦恼。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这当然是夸张。但其实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叹和无奈。既然不能见容于君王,只能一醉方休,麻痹自己。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
诗人看似羡慕曹植,其实不然。要知,曹植自曹丕上台之后,处境日趋艰难,唯有杜康,方能解忧。借以逃避现实,更逃避心中的苦闷和忧郁。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主人:指宴请李白的人,元丹丘。径须:干脆,只管。沽:买。
须知,此宴席的主人非诗人李白而是元丹丘也。但诗人酒醉,既吐真言也是性情大发。贴切地呼应了自己人生须尽欢的思想。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把你的儿子喊出来把这些东西都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
五花马:指名贵的马。裘:皮衣。尔:你。销:同“消”。
元丹丘请客,当然不会无钱。但诗人在此反客为主,尽显性情。泊客不由再次感叹:如此豪迈且视金钱为无物的诗句,只有大诗人才能吟得出来。
《将进酒》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之一。
此诗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既有人生苦短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失望与悲愤,更有对自己才高八斗的自信与抗争。全诗用夸张的写法,表现出了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抒发了诗人豪迈洒脱、不甘屈服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