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著名风味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兰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一样。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的兰州牛肉拉面,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的系东乡族马七六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以面质精细、肉烂汤鲜的一碗面享誉天下,蜚声中外,让全国各地的人民了解了兰州牛肉拉面,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被誉为“中华第一面”,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中国哲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最主要的体现是宏观、直观、模糊以及不可捉摸,而前面讲的这种饮食观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调和是中国菜肴的主要制作方法,而调和出一种美味使人们在用餐时所向往的,这种调和所讲究的就是适度、分寸,就是菜肴中所有的物料以及配料的配合,这也就是说明了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
(二)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二、中西饮食差异的原因
三、结束语
关键词:粤菜菜单,翻译,方法
一、引言
在悠久璀璨的中国文化中,中国饮食文化独具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菜是中国传统著名菜系之一,以其独具一格的特色而闻名中外。随着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等大型国际性活动的相继举办,广东的旅游业也将会迅速发展。粤菜向国际友人提供了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感受广东特色文化的窗口。粤菜菜单的翻译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略,好的菜单翻译不仅能向外宾传达菜肴的信息,而且还有利于广东饮食文化的传播。粤菜菜单作为一种沟通渠道,它通过文字向食客传递广东饮食习惯和文化信息,在粤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弘扬广东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促进粤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粤菜菜单的英译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影响粤菜菜单英译的因素
1.粤菜菜式中的词汇空缺
由于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和制作方法,并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地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区域饮食文化的特殊性必然也表现出语言的独特性,如粤菜中的“鸭母捻、油条”等词汇,严格的讲,在英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然而这两种翻译过来却是完全不同的食物,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背景。例如“鸭母捻”类似北方的汤圆,翻译为“Duck’stwist”,全然没有原文的意思,“油条”翻译为“Friedbreadstick”。如果对饮食文化和背景知识疏于了解,译文读者无法体会到该菜的内涵。
2.望文生义的误译
粤菜菜肴不仅注重色香味俱全,制作工艺精良,而且菜名讲究,往往采用比喻、夸张、象征、典故等方式,使得粤菜菜名名称美妙动听,形象逼真,而人们在品尝这些菜肴的同时也浮想联翩,回味无穷。但是这些菜名的特殊性也给翻译带来难度。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菜肴的原料、制作工艺、文化背景等,一旦把握不当,望文生义翻译,就会造成误解,不仅影响外宾的食欲,更起不到文化宣传和交流的效果。
如“凤爪”就是不是什么凤的脚,如翻译为“PhoenixFeet”就会让外国食客不知所云,产生误解。根据广东的文化及中国文化,“凤爪”即为“鸡爪”,如翻译为“SteamedChickenFeetwithSauce”就让外国食客既知道制作原料、烹饪工艺和配料,也能浮想联翩,激发食欲。又如广东小吃“生肉包”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为“RawMeetBun”就会让外国食客觉得奇怪,一般在国外只见过生牛排、生鱼片等可以食用,却未见过生猪肉可以食用。其实,根据广东特色和制作工艺,“生肉包”就是蒸猪肉包,因而翻译为“SteamedPorkBun”更准确,更能反映出其特色。论文参考,翻译。
3.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
粤菜菜肴主要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这种饮食观念导致了与国外的烹饪文化也不尽相同。论文参考,翻译。西方人不会食用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烹饪方法比较简单,而粤菜烹饪讲求整体和调和之美。广东的饮食除了饮食的目的,还要带来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而在烹饪原料上国外人不会食用动物内脏,但是这些经过煎、炒、炸等方法称为广东人餐桌上美味佳肴。“川贝雪梨猪肺汤”,“桑杏炖猪肺”应分别译为“PigLungSoupwithTendrilleafFritillaryBulbandPear”和“StewedPig’sLungwithMulberryLeafandApricot”让国外食客了解制作原料、工艺和辅料等。
三、粤菜菜单英译的原则与方法
1.功能目的理论在粤菜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功能目的论(skopostheory)强调,翻译的方法和翻译的策略必须由译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根据该理论,决定任何翻译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该理论认为,源语文本(sourcetext)和目的语文本(targettext)是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功能目的理论既重视译文功能,又照顾原作者和读者的利益,强调功能与忠实原则。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把译文功能与处于特定语境的原语文本同时加以细致的分析和考虑,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性。
粤菜菜单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语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来看,粤菜菜单属于“信息+呼唤”类型的文本,其预期译文功能是让外国人对该信息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有所了解。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传递菜肴制作原料、烹饪工艺、配料、造型等信息过程。因此,菜单翻译的核心内容是以目的为指导的“直入主题”,直接介绍、交代具体的制作原料、烹饪方法和配料等,再按照国外食客接受的习惯,让菜名起到开胃的目的,进而根据烹饪工艺、历史典故、文化背景进行传递,达到饮食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论文参考,翻译。
2.粤菜菜单的翻译方法
粤菜菜单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充分体现出汉语的语言特点,在句法、词法和修辞等方面也运用独特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这些表达方法,反映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粤菜菜系较多,融地方特色、传统特色和历史典故于其中。因此中文菜单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还要兼顾文化信息的转换。论文参考,翻译。
根据功能目的理论的原则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粤菜菜单的英译方法大体可以规划为以下几种:
1)音译法
语言是系统符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国际社会,任何语言都在发生变化,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因而音译法被应用于粤菜菜单翻译这种语言特征、文化特色较强的领域,并能取得其他翻译方法达不到的效果。在粤菜中,有一部分菜名是用地名、人名、象声词或地方语来命名的,因而在翻译中为了保持原有饮食文化的特色和风味,可采用音译法,让国外食客接受汉语拼音名称,了解中国特有的原汁原味饮食文化,从而达到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实现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翻译。
如粤菜中的“大同凤爪”就是按照音译方法翻译成“DatongChickenLegs”,“玉环瑶柱脯”译为“YuhuanScallopBreast”,“麒麟蒸桂鱼”译为“KirinSteamedMandarinFish”。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东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得到了外国人的认同和接受。
2)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反英语语言表达和英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使得内容和形式相符。这种翻译方法不但符合了功能目的论,且实现了语义和语形等值,因而这种方法在菜单翻译中较为普遍,一般用来翻译清楚直白的粤菜菜名。例如:“卤水鹅”(MarinatedGoose),“烤乳猪”(RoastSucklingPig),“蒜香肉排”(Deep-friedSpareRibswithGarlic)等。直译菜名实际就是还原菜肴的内容,忠实再现了菜肴的特色,确保了原汁原味,最易国外食客的理解和接受,使人一看便知菜肴的构成和特色。
3)意译法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语言表达形式成为翻译障碍时一般采用意译法。在粤菜菜单翻译中,意译法就是将抽象及带有联想性的菜名用具体而清晰的形式表达出来。此外,因为许多粤菜菜名具有一定的典故和文化背景,因而在翻译中可首先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形象,让食者未尝其菜,先听其名,便已食欲大开。因此,在翻译若照字面意思直译,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国外食客会不理解。例如:“手抓琵琶骨”(BraisedSpareRibs),“酿鸳鸯膏蟹”(SteamedTwoCrabsStuffedwithMash)等。这类翻译舍去了粤菜菜名中的比喻形象,只译出原义,并用简单明了的英语译出,将菜肴的制作原料和烹饪工艺介绍给食客,起到对饮食文化的交流。
4)借译法
借译法,顾名思义就是借用国外人所熟悉并了解的欧洲菜名来部分翻译粤菜菜名。论文参考,翻译。和音译法的“输出”相反,借译法是一种“输入”,这也是达到功能目的论的一种最佳途径。中外语言在表达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和饮食文化中的不同之处,使得饮食文化间的交流产生可能。而这种饮食文化的交流反映在翻译上就是粤菜菜名的英译需要借助国外饮食文化的表达。只有这样,菜单的翻译才更具有特色,更为地道,更易为国外人理解和接受。
例如:“蜜汁叉烧”(Honey-StewedBarbecuePork),“爽脆海蛰”(ShreddedJellyFish)等。这种译文通俗地道,容易为外国食客接受。
粤菜菜名英译方法灵活多变,有时同一道菜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翻译。具体方法的采用要求译者根据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遵守功能目的论的原则,实现菜单传递信息、吸引食客、弘扬广东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大型国际活动在广东的相继举办,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接触和了解广东及广东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菜的推广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和挑战,并肩负着弘扬广东饮食文化及中国饮食文化的重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粤菜菜名寓意深刻、蕴含典故、融合历史,因此菜单的翻译既要追求美感,考虑读者的接受和认知程度,也要在准确的基础上体现菜肴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的饮食文化特色。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交流旅游经济旅游资料旅游文化
旅游资料的翻译
虽然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读者的文化为主,以译文为重,但是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是旅游资料中与其不同的文化,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在读者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作任何改变照直翻译,不但令外国游客不知何意,而且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达不到翻译的目的。那么译者应适当地增减文化点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所以采用删减、释义、类比、改译等方法。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MoonRabbit”而不译成“JadeRabbit”?让人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旅游景点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在旅游文化的介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译者对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学习,有条件的最好作实事求是的实地考察。想办法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中国悠久历史中有许多著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不增加说明,一般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有时候在翻译旅游资料中删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这些资料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兴趣。
值得一提的就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翻译选词时更应该慎重。比如说“楼”在英语中有许多个对应语,并不是可以随便调用的。浩然楼译为HaoranMansion,是因为这是一座公馆大楼式的建筑,岳阳楼译为YueyangTower,因为其形状类似塔,而天安门城楼是众所周知的类似检阅台、主席台的建筑,故译为theTianAnMenRostrum。
饮食文化的翻译
我国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如将韭菜合子译成ChiveBox就会让人费解,何为“Chive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对应了“box”?可见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这种传统小吃本身还不够了解。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不禁想到了“dumpling”一词,其所指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brDump1ing。此类英译名现已广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状与饺子相似,体积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词也可适用。综合考虑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笔者建议译为FriedLeekDumplings。
在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可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鱼SteamedMandarinFish、回锅肉Twice-cookedPork、炖牛肉StewedBeef。音译+意译:麻婆豆腐BeanCurdSichuanStyle、西苑饭店XiyuanHotel。意译:红烧狮子头BraisedMetBallswithBrawnSauce、棕子Pyramid-shapedDumpling。论文百事通
公示语的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都需要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然而,当海外旅游者来华发现“EntranceVisa”(凭票入内)、“FeePark”(收费停车场)、“TicketOfficeFor”(补票处),OffLimits(旅客止步)等非规范英译的公示语时又会作何感想呢在北京,各街道路口都设置了路街名牌,如“长安街”。路牌上汉语“长安街”置于汉语拼音“CHANG''''ANJIE”之上组合共用。像这种路标中国人只看汉字就一目了然,而无看拼音的必要;海外旅游者不懂汉字,看了标注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明白这“JIE”意味着什么。如能将拼音CHANG''''ANJIE的“JIE”改用“AVE”或“AVENUE”岂不更恰当。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色公示语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语应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导致英译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语气的差异。新晨
突出服务、指示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旅游设施、旅游景点、旅游服务、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街区名称、旅游信息咨询等方面,如:InternationalDeparture国际出发、InternetCafe网吧、DrinkingWater饮用水、ShoppingMall购物商城、Information问询服务、CarRental租车服务。突出提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紧急救援等方面,如:TurnRight向右转弯、Slow减速行驶、NoParking严禁停车。严格禁用生僻词汇,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严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场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汉英对译。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公示信息经确认实有必要保留,在暂时无法找到对应译法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实际功能需要选择适宜形式风格进行试译,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进行检验。在确认不会产生任何误解的情况下才可广泛应用。
总之,中国要实现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必须重视旅游英语翻译的作用。分析其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恰当翻译旅游资料,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旅游英语翻译得好,会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友.英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关键词】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汉英语言比较
I.引言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禁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个人到整个社会生活,禁忌现象无处不在。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也有着自己的民族性,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分析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正确、更自由地使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掌握这些差异,不仅帮助我们提高我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的做法,使跨文化交际更成功。
本文拟对中英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写禁忌语的定义,并从饮食,颜色,数字等方面来分析中英禁忌语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主要是讨论了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如何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禁忌语,使读者能对英语和汉语禁忌语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Ⅱ.禁忌语的定义与分类
在以前的时代,由于人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有限,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会产生偏差和错误,这也可以解释某些程度的禁忌的起源。在古代,人们不明白火山、地震、闪电风暴、月全食发生等其他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而这些逐渐成为一些迷信的人恐惧但却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了缓解和避免这种恐惧,他们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想象创造神。人们把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像上帝祷告,因此人们无限尊重上帝,人们需要定时的崇拜和敬仰。而那些与神的关系越来越少的人,就被列为禁忌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的很多不同,跨文化交际变得极具挑战性。禁忌语是这些不同之处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可能对于特定语境中什么应该禁忌什么不该禁忌有着不同的看法。对禁忌的认识不足或误用,会导致误解甚至冲突,结果是交际失败。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禁忌种类有些是共同的,有些则是有差异的,有关禁忌的分类方法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在这里,根据禁忌的不同性质,禁忌语分为语言禁忌和文化禁忌两类。其中根据不同的对象,语言禁忌分类为生活语言禁忌、禁忌语、禁忌话题和社会语言禁忌。文化禁忌分类为宗教禁忌、色彩禁忌、饮食禁忌、动植物禁忌、礼仪禁忌与禁忌。在西方交流的过程中,一个人很大一部分的交际失败是由语言和文化中的禁忌文化差异造成的。本论文从饮食禁忌,颜色禁忌,数字禁忌,日常交际禁忌方面的比较,深化对禁忌文化的理解,双方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误解的沟通和互动,从而提高文化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
2.1饮食禁忌
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但饮食禁忌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禁忌包括饮食的内容或饮食行为或方式。我们都知道,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佛教徒不吃各种肉类。此外,我们也知道有各种规则。西方人吃饭用刀叉,并且西方人吃饭避免刀和叉碰撞发出声音,而东方人用筷子也有各种各样的禁忌,如中国也避免使用筷子打板或碗。在饮食方式上,西方人在餐馆吃东西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吃饭时,他们也要注意吃的慢,不要狼吞虎咽。在自助餐厅,不要留下太多的食物在自己的盘子里,这样是对其他人不礼貌。而在中国,晚餐座位的安排是非常讲究的,只能是长辈或身份尊贵人坐在主位,在吃饭的时候,筷子不能直接插在米饭碗里,因为死者的祭品是这样放置的,这在中国是极其不吉利的表现。
2.2颜色禁忌
2.3数字禁忌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更喜欢特定的数字和日期中的数字,虽然这是一种迷信,但对一些数字和日期的信任和禁忌仍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4”这个数字谐音类似于“死”,被认为是不幸的数字。所以在一些医院为了满足病人的心理禁忌,一般没有第四号楼或第四号房间;一些地方的公交也没有4路。在西方最神秘和迷信忌讳的数字是“13”,据说它源于宗教典故:出卖耶稣的犹大是耶稣的第十三个弟子,于是人们对“13”心生厌恶。又由于耶稣受难在星期五,因此西方人在既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那一天一般不举行活动。甚至门牌号、旅馆房号、层号、宴会桌号都要避开“13”这个数字。英国剧院中找不到13排13号的座位,美国的剧院即使有13号也以半价出售。人们做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愿意满足十三,有些航空公司则没有第十三航班,酒店没有第十三号房间。然而,非基督教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并不特别忌讳十三。
Ⅲ.文化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
Ⅳ.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
无论在什么场合触犯别人的忌讳,都会让人觉得缺乏素养、令人讨厌,影响人际关系。禁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它与民族、历史文化等关系密切。我们在与外国人交谈时,通常对于他们在语法、语音等方面的错误不甚在意,但是如果出现了禁忌语,我们则认为是对我们的不尊重。通过深入学习、认真分析汉英禁忌语的差异,以适当的表达方式来解决交际中的困难,才能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委婉语是运用委婉曲折的方法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手法,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委婉语主要指将新的字词使用在原本有负面意涵、无法大声张扬、具有攻击性或在社会脉络中有禁忌的地方。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总是希望人们的语言交际语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思,了解自己的意图,进行沟通并建立起交际双方的良好人际关系。
委婉语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我们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我们在说上厕所这一事件时,中国人一般使用“去洗手间”,英语中经常用“powderhernose、washone’shand”等委婉语来代替。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及怀孕这一现象,通常不会太直白地表达出来,一般会说“我妻子有喜了”、“她快要当妈妈了”等等;英语中表达怀孕的委婉语更为丰富,如tobeinthefamilyway,tobemother等等。
V.结论
本文通过饮食禁忌、颜色禁忌、数字禁忌等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使读者能够对汉英两种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有更深的了解,明白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想避免使用禁忌语,你应该尽量使用委婉语来避免尴尬。而对于其他语言和文化现象,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包容的态度,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错误。总之,禁忌是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化,我们还应分析禁忌语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发展。
【Bibliography】
[1]Elizabeth,Gage.Taboo[M].London:CorgiBooks,1993.
[2]Freud,Sigmund.TotemandTaboo[M]Routledge,2001.
[3]Macdonald,James.DictionaryofObscenity,TabooandEuphemism[Z].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5.
[4]Philip,Thody.Don’tDoIt:ADictionaryoftheForbidden[M].London:TheAthlon
Press,1997.
[5]Thomas,J.AppliedLinguistics[M].London:Macmillan,1983.
[6]李玮.中西方禁忌语比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141-143.
[7]吴亚曼.从中英禁忌语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14-115.
[8]许爱兵.从英汉禁忌语透视中西文化的异同[J].今日南国,2009,(11):106-108.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外国文化意识培养措施
1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单词、短语讲授课文和做练习,而且还应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在基础语言教学中积极导入异国文化知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力。然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非只是学生层面上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同时也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材、课外教学等诸多方面。根据基础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教师首先要具有跨文化意识
教师要会语言学的观点来指导外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的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语言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异国文化,促进学生对异国语言的了解,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2.2组织课外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2.3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多媒体的利用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创造真实可信的语言环境,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时空差距,加大和方便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学习者可以直接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条件,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论文摘要]借助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比较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在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牵涉到文化因素的一些隐喻、明喻和典故等翻译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的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不存在“归化”和“异化”之争。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而且涉及文化的转换。传统的语言学家把语际翻译看作对不同语言符号的诊释或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并且强调等值的重要性。而在翻译实践中,仅仅从符号本身出发寻求语言之间的转换形式,往往很难达到意义上的等值,甚至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翻译研究越来越向文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f3assnett和Lefevere所主张的文化转向。他们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并不是词,也不是句子,甚至也不是篇章,而是文化。从翻译角度来讲,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或者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官僚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语言等。不同的民族文化渊源不同,因此各民族之间彼此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也不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而西方文化的主源则是希腊神话及圣经,英国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要把《红楼梦》这样一部代表中国文化背景的鸿篇巨著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传播到西方国家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文化方面。
《红楼梦》从成书到现在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间曾数次被译成外国文字,以飨外国读者。目前已有十余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其中有两个版本影响较大:一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翻译的ADreamofRedMansions;另一种是戴卫.霍克斯(DavidHawks)和约翰.敏福德(JohnMinford)合译的TheStoryoftheStone。译文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的手段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即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而霍克斯为了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这四个可变因素,我们认为,“归化”和“异化”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二、归化、异化概念内涵
鉴于文化方面给翻译带来的困难,中西翻译理论家们都尝试着提出了一些理论性的指导原则。一般来说分为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与“归化”。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我们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两种原则和方法。
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且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Nida在各种不同场合,重复他的这一观点,即“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对Nida来说,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目的是,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自然的,并且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人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模式。他提出了“功能同构”的策略作为解决的方法,以求在不同体系中取得相同的效果。
三、两个英文译本文化信息传递的比较
(一)物质文化信息传递比较。物质文化经常左右着比喻或借代中喻体或代体的选择,这在语际转换过程中往往使译者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是归化还是异化请看杨宪益与Hawks对《红楼梦》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语的不同翻译:
A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ce(Yang)
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makebreadwithoutflour(Hawker)
杨译采用异化译法,在英译文里保留了中国传统食品米饭,合乎汉民族的物质生活习惯,虽属东方饮食文化,但西方人也尽人皆知。霍译采取归化译法,强迫中国人吃洋面包,西方人读来更感自然,合乎Nida的动态对等原则。两个译文似乎各有千秋。
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各物各异,由此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一种文化中最普遍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就有。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也会引起不同的联想。
(二)制度文化信息传递比较。制度文化指的是一切成文或不成文的社会规约或风俗习惯,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个性,因此,翻译涉及制度文化的部分往往难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模式。不同社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和思想意识等。生活在不同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红楼梦》;饮食文化;归化;异化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红楼梦》英译本很多,比较著名的全译本有《TheStoryoftheStone》,由英国汉学家DavidHawkes(大卫霍克斯)翻译的前八十回,其女婿JohnMinford(约翰闵福德)翻译的后四十回;《ADreamofRedMansions》,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1]。
国内《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主要集中在:(1)人名的翻译。陈、曾莉[2]从文化差异角度分析译本人物姓名翻译上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2)颜色词的翻译。汪小祥[3]针对汉英颜色词的情感意义和社会文化涵义的异同,提出采用归化、异化、异化加注、拼音加注等多种翻译方法。(3)服饰词、配饰词的翻译。朱学帆[4]通过分析两个英译本中服饰词的翻译,说明不同的翻译策略能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4)宗教文化的翻译。梁书恒[5]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探讨两个全译本的翻译,揭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5)民俗词的翻译。王红英[6]提出,任何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法都会造成文化流失现象,译者只能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6)委婉语、习语、典故、俗语的翻译,如刘金保的《〈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7]。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
劳伦斯韦努蒂是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倡导者。在语言的发展进化中,德国著名的翻译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归化”、“异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语言翻译界引起很大。从总体上看,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他认为“归化”翻译始于17世纪时期的英国,而“异化”翻译形成于德国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他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使之分别代表一正一反两种翻译态度。
当今世界中,英美文化由于其国家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面雄厚的实力而成为主流文化(dominantculture)。在翻译策略上,为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ForeignizingtranslationinEnglishcanbeaformofresistanceagainstethnocentrismandracism,culturalnarcissismandimperialism,intheinterestsofdemocraticgeopoliticalrelations.”也就是说,“异化”的翻译模式就是打破原文中的语言构成方式,打散原文中的语言规则,用不顺畅、不常见的表达形式来揭示语言中需要填充的部分,并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混乱”处理,确保需要覆盖的段落能够被变相地“保护”起来。所以,“异化”翻译模式也被称为是“暴力翻译文化”,是翻译者软化英语“暴力”翻译的重要手段,保护被翻译的对象不受外部语言的入侵,防止破坏原文语言的构筑氛围[8]。
劳伦斯韦努蒂逐步吸收了多方位的构成主义,并在哲学的范畴上不断开拓,将需要翻译的语言、文学归纳成为一种全面的理论文化,通过“归化”“异化”的多项处理手法,强调译文内在的引申含义,使被翻译的作品中也能够保有和原文一样深刻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三、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版本比较
下面就借助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与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的英译本(以下简称霍译)中的饮食词汇翻译进行比较。
(一)关于“茶”的翻译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中,贾母来到栊翠庵,妙玉招待吃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9]
杨译:“Idon’tdrinkLiuantea,”saidtheoldlady.”
“Iknowyoudon’t,”repliedMiaoyusmiling.“ThisisPatriarch’sEyebrows.”[10]
霍译:“Idon’tdrinkLu-antea,”saidGrandmotherJia.
“Iknowyoudon’t,”saidAdainantinawithasmile.“ThisisOldMan’sEyebrows.”[11]
杨译采用了中规中矩的普通话,而霍译采用了大别山区的安徽方言,是典型的异化翻译,突出了浓厚的中国本土语言特色。在诸多红学研究家中,很多探究者都认为“老君”的意思是“寿星”的又一别称。顾名思义,“老君眉”指得就是高额头寿星脸上弯弯的眉毛。杨译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象,为归化翻译,霍译采用了异化归化相融的方法,更为通俗易懂。在茶名的翻译上两者也是各有春秋,如“枫露茶”,杨宪益译为“maple-dewtea”,“普洱茶”译为“puertea”,“女儿茶”为“nuertea”,“龙井茶”为“Longjingtea”,这种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翻译方法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在方法论上属于音译,几近零翻译。而霍克斯全部采用了音译法,将“枫露茶”译为“FungLoo”,用了粤语。在“茶”的翻译中,杨宪益重在使英文读者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更好地理解原文,但对于他们来说都无法从话语表征样式上看出这些茶的信息,这种处理方式带着归化的色彩与笔法,丧失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霍克斯旨在将东方元素传递给英文读者,渲染神秘色彩,体现了典型的异化论翻译方法。
(二)关于“酒”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林黛玉正在酝酿作诗,想喝一点酒,斟了半盏,看看却是黄酒,于是说:“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连忙回答:“有烧酒。”便令人把“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9]。
杨译:“Bynowshehadpouredhalfacupandcouldseeitwasyellowwine.…‘WhatIreallywantismouthfulofhotspirits.’”[10]
霍译:“…Butitprovedtobeyellowrice-wine,whereaswhatshewantedwasspirits.…‘WhatIreallyneedissomeveryhotsamshoo.’”[11]
Wine本指葡萄酒,后经演变指酒的总称,霍译较杨译加了解释,更容易被英文读者所接受。“烧酒”就是白酒,即蒸馏酒,英文中有表示白酒的词spirit,杨译从翻译方法论来说是意译,从认识论层面来说是归化翻译。霍译所使用的“samshoo”充满异域风情。samshoo又作samshu,是取汉语“三烧”的音,表示“烧酒”。中国元代曾将“烧酎”称呼“烧酒”,“酎,三重醇酒也”[12],意为酒经过三次蒸馏发酵而得,如今日语中的“烧酒”也写作“烧酎”。霍译采取的是归化与异化相融的翻译法。在“酒”的翻译中,杨宪益常用直译的方法,如将“惠泉酒”译为“HuiFountainwine”,“西洋葡萄酒”译为“westernport”,“绍兴酒”译为“Shaoxingwine”,在认识论上属于异化翻译。霍克斯多采用“XX+wine”的形式,如将“惠泉酒”译为“ricewine”,“西洋葡萄酒”被翻译成为“WestOceangrapewine”,“绍兴酒”则被译为“Shaoxingwine”。由此可见,两位译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杨宪益较多地使用异化翻译,以贴近与英文读者的距离,而霍克斯较多地使用归化翻译,在英文读者与译文之间营造陌生感。
(三)关于“点心”的翻译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中,袭人端过两个盒子,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鸡头和红菱两样鲜果,另一个碟子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9]。
杨译:“Thefirstsheopenedcontainedfreshcaltropsandeuryaleseeds,thesecond,poweredchestnutcakesweetenedwithosmanthus.”[10]
霍译:“Aroma…putfoxnutsandcaltropsinoneandasaucerfulofchestnutfudge(madeofchestnutpureesteam-cookedwithcassia-flavoredsugar)intheother.”[11]
杨译淡化了点心的制作方式和馅料样式,但用动词“sweetened”来翻译名词“糖”,采用了描述性的翻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属于归化翻译。霍译用“fudge”代替“糕”,cassia指的是英文读者常用作香料的“肉桂”,与汉语中的桂花有所出入。puree指的是“泥状的酱”,在西方食物的制作方法中常将配料做成泥状的酱。在“点心”的翻译中,杨宪益主要采用淡化点心的制作方式,翻译方法论层面上多直译,且简化翻译,在认识论多属于异化翻译法。而霍译本不仅译出了原材料,还增添了许多英文读者所熟悉的点心词,将其转化为在味道和气味上更能让英文读者感到熟悉的口味,较多地采用了归化翻译。
〔1〕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2.
〔2〕陈,曾莉.英译版《红楼梦》中姓名翻译的文化缺失[J].文学教育,2015,(08).
〔3〕汪小祥.论《红楼梦》颜色词翻译[J].外国语言文学,2010,(03).
〔4〕朱学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配饰翻译的对比与鉴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5〕梁书恒.《〈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与翻译[J].考试周刊,2014,(96).
〔6〕王红英.论杨宪益、戴乃迭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节庆民俗词汇的文化传译[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7〕刘金保.《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翻译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8〕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5.
〔9〕(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湖南:岳麓书社,2001.
〔10〕WrittenbyCaoXueqinandGaoE,TranslatedbyYangXianyiandGladysYang,ADreamofRedMansions[M].publishedbyForeignLanguagesPress.Beijing,2010.
[关键词]文化差异;异化;归化;文化融合
笔者的研究方向并非主攻翻译学,也并未有过太多翻译文学著作和专业论文的经历,但是曾应电视台之邀请多次参与翻译引进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在数次翻译工作之余,对将日文影视剧中的对白翻译成中文对白一事,深感并非易事。
翻译电视剧在满足“信、达、雅”这一翻译学的要求之外,还有诸多限制和必须满足的条件。比如,译为中文的对白时长,要求与相应日文对白的时长相同;中文对白结尾时的口型也要与剧中人物的最后口型大致相同。其次,翻译时使用的中文词汇除了在正确译出原文中对应词汇的意思之外还要考虑是否与剧中说话人的年龄、身份、文化层次等条件相吻合。但是最让电视剧的翻译作者感到苦恼的应该就是遇上了穿上“文化外衣”的词汇、俗语和其他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的特殊说法。这种“文化外衣”涵盖了语言背后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多项内容,从而使翻译变得充满挑战性。
又如,日本多雨,表现雨的词就异常丰富,如:五月雨(梅雨的雅称)、春雨(春雨)、ひさめ(秋天的凉雨)、しぐれ(秋冬之交下的雨)、ゆうだち(夏日傍晚下的雨)、とおり雨(过云雨)、きり雨(饔辏、天萦辏ㄌ阳雨)、@雨(樱花时节下的雨)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文里缺少此类按照时节或状态进行分类的词语,所以这部分词汇的空缺就不是光靠译者的努力就能弥补上的。对于此类词汇,笔者现在采用的办法只是尽量在忠实于日语词汇原意的基础上用与原词汇音节数相当的汉语词汇来代替,但是如ひさめ(秋天的凉雨)、しぐれ(秋冬之交下的雨)等依然没有找到适合影视剧对白的译法。这种现象就是两国文化的缺失导致的语言中词汇的缺失。
接下来笔者想归纳一下在翻译中遇到的日本谚语等惯用语的翻译问题。谚语具有结构简洁、音节优美、韵律协调等特点;有的形象鲜明,使用了比喻或夸张等修辞手法;有的风趣、委婉,意在言外。翻译时不但要正确地译出其意义,而且必须如实地反映出其所具有的修辞特点。
所以,对于电视剧中出现的固有谚语的翻译笔者认为有两条基本的做法:一是,尽量转译成意义相似的汉语谚语、歇后语、成语;二是,实在不能转译成汉语谚语、歇后语、成语的,译文也要做到通俗、易懂,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第二种情况下,译者应首先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其次才是能否改造译文,使之带有惯用语味道的问题。惯用语是人创造出来的,只要得当,这也是可以创造,不一定非局限于现有说法。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对译者的双语理解和表达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因为如果创造的不好,与原文若即若离,那还不如不去创造。
除了以上所分析的词汇和惯用语的翻译之外,最让笔者在电视剧的翻译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应该说是在特殊场合用到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的翻译了。
以下的对白是在中央电视台2010年引进的日本电视连续剧《浅草福丸旅馆》第四部⑤第四集中出现的。这部电视剧由于江户趣味十分浓郁,在翻译中对于许多特殊的台词的处理就很有难度了。例如:
(1)ああ、「ってゃいけねえ、おやじの^、らなきゃ肖à亭āL粑荨工妊预Δ浃膜扦工汀
啊啊,“老头子的脑袋上不能贴,灯笼铺要是不贴就没法过”这类的吧?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下划线的两句话是在日本摆摊儿吆喝时比较常使用的语言,对于日本人来说应该是很有代表性并且认知度很高的。但是对于翻译成中文之后,中国观众观看的时候就不容易理解了。虽然与中国人熟知的“有钱的捧个钱场,有人的捧个人场”这样的吆喝语在认知度上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差别很大,无法直接加以替换。译者最后只有直接翻译原文的字面含义,只能尽量保证语言的形式对仗工整。遗憾的是没有能保持住原文中句尾押韵顺口的特点。
(2)さア、お次は、このバナナだ。バナナの数え方にも色々あるよ。一、二、三、四は当たり前、イ`、アル、サン、スウは、麻雀やってりゃlでも言える。一は万物の始まり、二は憎まれっ子世にはびこる、三十三は女の大厄、サンで死んだだが三uの仙、さあ、そこのおばちゃん父ちゃんのおやつにどう。青々してて新rそのもの、一本食べたら、元莅俦丁H舴丹盲菩禄r代がってくるよ。
来!下面请看这些密密麻麻的香蕉!香蕉的数法很多。一个两个是正常,一条二条那是打麻将。说一想到万物之始,说二想到小儿偏得势,三十三想到女人的灾年,三岛的仙女还死于难产呢~!喂!那位小姐!给你爸爸带串儿香蕉怎么样?!这香蕉金黄金黄多新鲜,吃下一个精神百倍!当时返老还童回到新婚时代!
由于两国文化和语言本身的差异,日汉翻译中还是会有不少将日文表达方式“移植”到中文中的“异化”现象。尽管这样有时会被认为“翻译腔太重”,甚至会造成一些理解上的晦涩,但是盲目地使用“归化”(即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使用本民族语言中地道的表达方式)译法,也会抹杀掉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电视剧这种文化载体,生活气息强烈,文化内涵丰富,所以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对于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不能一概采用“异化”或“归化”的译法,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翻译技法与文学创作结合的方式,多方借鉴,灵活运用,这样既能使译文中含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使得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受笔者水平所限,本文只是围绕日本影视剧的中文翻译中遇到的中日两国的文化间差异问题的处理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找到一些规律,如有错漏之处,还望不吝垂训。
注释:
①即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
②于2010年10月在CCTV-8《海外剧场》栏目播出。
③选自《冷暖人间》第六部第一集。
④该日文字母发音为na(音同“那”)。
⑤拟在CCTV-8《海外剧场》中播出。
[参考文献]
[1]于长敏.菊与刀:解密日本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2]林涛.《追捕》与70年代末中国的接受视阈[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04).
新疆旅游业在近30余年中,发展稳健,为新疆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受到了新疆“七五”事件以及近几年的暴力恐怖事件的影响,旅游经济较之前有所下降,但是新疆的旅游业对于新疆整体经济的发展依然不容小觑。旅游英语在新疆各高职院校中几乎为必备专业,那么新疆是否有专门针对新疆的旅游英语教材;旅游英语教材的本土化是否有利于提高旅游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把需求分析理论与旅游英语教材的本土化研究有机结合,以此提高旅游人才的培养水平,本文试图通过简要分析解答这些问题。
1需求分析
2新疆旅游英语教材现状
3教材应突出地域特色
在关于旅游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研究的有限资料里,高职旅游英语教材分析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研究一部分是从纯文本角度进行教材评估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等手段对正在使用教材的学生和老师的需求进行分析评估的,第三类是纵向和横向比较几个大的出版社的旅游英语教材的实用性和效度性。
高等院校一般都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而开设ESP课程的,所以这些学校培养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以后可以服务于当地的企业。那么旅游英语的开设其目的也是能为新疆旅游行业培养可用人才,因此旅游英语教材的本土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Tomlinson(1998)提出了好教材要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应该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旅游英语教材内容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兼顾实用性,课文话题覆盖面要广,尽量涉及到所有新疆4A级及以上景点,而且要考虑到内容要使学习者有兴趣,因为教材的使用者很可能就是未来的旅游从业者。所以在旅游英语教材中最好涉及新疆知名景点,比如喀纳斯景区,那拉提大草原,吐鲁番葡萄沟火焰山,金沙滩等等本土的风景名胜。另外在教材中还应该简要介绍新疆的地州划分,城市简介,风土人情,饮食文化,历史背景等知识,因为一个景点吸引游客的不光是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此景点所承载的浓浓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宗教”本身就是地区文化的一个特点和亮点,在教材中这一点也应该被突出描述。总而言之,新特的地域性特色在新疆旅游英语教材中是个绝对不能缺失的要素。
【关键词】韩国观光课程课程设置汉语翻译引导员调查
韩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随着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贸易往来日渐频繁,近些年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也日益增加。面对庞大的中国游客团体,数量有限的本土汉语导游已经难以满足其需求。语言交流更是进一步开拓韩国观光旅游市场的重要因素。
在旅游过程中,影响旅游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导游是游客衡量旅游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韩国的本土导游能否用流利的汉语介绍景点情况,能否与中国游客顺利地交流沟通,能否了解中国游客的需求并提供周到地服务等是衡量导游的几项重要标准。韩国政府有专门培训本土汉语导游的学校,并针对学员情况而开设专门性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要求学员对韩国历史、法律、资源、观光概论等知识有所了解;要求学员可以用流利地汉语介绍韩国的概况,景点,美食、传统节日等。笔者在教授《韩国观光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结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韩国观光课程》基本课程安排及学员情况调查
(一)《韩国观光课程》基本课程安排
汉语翻译引导员的资格证考试分为韩语笔试和汉语面试两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针对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做了相应的教学安排。笔试部分的培训为韩语授课,面试部分的培训为汉语授课。
笔试部分主要包括韩国历史课、韩国资源课、观光概论课、韩国观光法规课和观光特讲课。韩国历史课是介绍从古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三国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日帝强占期到现代历史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要求学员韩国历史有较全面、较系统的了解。韩国资源课主要学习21个国立公园的观光特色、名胜古迹的特点、民间习俗、各地独特的饮食习惯、各地的传统文化活动、寺庙的建筑特点、庆典活动等;要求学员能够将韩国现有的旅游资源熟练地介绍给游客。观光概论课主要学习观光的概念、观光资源的开发、观光事业的经营、住宿业、旅游业、航空业、观光会议、观光市场等等;要求学员对观光业现状有所了解并对观光业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韩国观光法规课主要学习观光基本法,观光振兴法,观光开发基金法和国际会议法;要求学员对观光基本法规有所了解,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能够做出相应的判断并运用相应法律解决问题。观光特讲课包括医疗观光特讲,目前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特讲,韩国史与中国史的关系特讲等等。
口试部分主要包括韩国观光汉语口语课和观光实习课。
韩国观光汉语口语课主要培养应试者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能够用较为熟练的汉语介绍韩国的文化、历史、旅游胜地等。要求学生能够听懂面试官的提问,用较为正确的发音,基本正确的语法,较为自然的汉语口语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自我介绍的能力。观光实习课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韩国各大景点进行实地景点介绍,要求学生能够在景点现场用较为流利的汉语进行解说并在景点现场对突况进行相应地处理,培养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韩国观光课程》学员情况调查
笔者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学习者共90人,调查结果如下:
(1)年龄
(2)性别
(3)汉语水平
(5)是否有中国留学经历
二、《韩国观光课程》汉语教学内容简介
(一)韩国基本情况简介:主要包括韩国地理位置、面积、气候、语言、传统服饰、传统舞蹈、国旗、国花、城市、交通情况、历史年代、通用货币等。
(二)韩国美食简介:主要包括传统食品、节日食品、街边小吃、酒类。简介泡菜、紫菜包饭、烤肉、炒米肠、拌饭,参鸡汤、冷面、年糕汤、松饼等做法。
(三)传统节日简介:主要包括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开天节、3.1节等。
(四)观光景点简介:
(1)首尔景点:主要有朝鲜的五大宫即景福宫、昌德宫、庆熙宫、昌庆宫、德寿宫,还有宗庙、青瓦台、汉江公园、仁寺洞、南山公园、南山韩屋村、东大门、明洞、狎鸥亭、梨泰院、乐天世界、63大厦、首尔世界杯体育场、北汉山国立公园、韩国民俗村、爱宝乐园、加勒比海湾、首尔乐园等。
(2)济州岛景点:城山日出峰、汉拿山、民俗村、龙头岩、独立岩、天地渊瀑布、翰林公园等。
(3)釜山景点:龙头山公园、梵鱼寺、海云台海水浴场、釜山海关博物馆、海东龙宫寺、通度寺、釜山水族馆、太宗台游园地、海云台迎月路等。
(4)庆州景点:佛国寺、石窟庵、南山、皇龙寺、国立庆州博物馆、大陵苑(天马冢)、雁鸭池、瞻星台、五陵、古坟公园等。
(5)全州景点:全州韩屋村、庆基殿、全州传统酒博物馆、全州历史博物馆、全州传统文化中心、养士斋,白羊寺、全州世界杯体育场、殿洞圣堂等。
(6)江原道景点:雪岳山、新兴寺、千佛洞溪谷、太白山公园、画岩洞窟、武陵溪、雉岳山国家公园、五台山国家公园、龙平滑雪场、五色温泉、洪川温泉等。
三、《韩国观光课程》汉语教学建议
(一)注重自我介绍的准备与练习
(二)注重汉韩文化的比较
(三)增加户外实习机会
户外实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韩国各大景点进行实地景点介绍,要求学生能够在景点现场用流利地汉语进行解说并对突况进行相应地处理,培养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通过户外实习,学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已学理论的理解,并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人相处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中国人来韩旅游的不断升温,韩国政府专门为培养韩国本土汉语导游而开设了专门课程,培养本土的汉语翻译引导员。本文简介了汉语翻译引导员培训的教学安排及内容,结合学员的基本情况,了解目前韩国本土汉语翻译引导员培训现状。笔者在教授《韩国观光课程》汉语口语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上课反应出的问题,着重提出了注重自我介绍的练习;加强汉韩文化比较教学;增加户外实习机会这三点教学建议。根据韩国目前的汉语翻译导游员的汉语教学现状,我们可以与国内汉语观光课程相比较,取其长处,应用到国内的观光汉语教学中。
[1]吕丽红.以旅游观光为例浅谈基于任务的汉语课外实践教学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2
[2]程之爱.中国高校旅游教育与韩国大学校观光教育之比较研究――以中国吉林省、韩国首尔市为个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