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文化价值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文化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2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想要实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充分将思政培养工作的要求与茶文化理念内涵相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尤其是要将茶文化理念中的具体元素进行剖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学生对传统茶文化以及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准确认知,客观来讲,思政培养工作的核心切入点在于引导学生,对自身思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所以是否融入了学生的思想问题,能否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就是目前实现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理想的关键和基础。当然,在整个高校试点培养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实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对整个思政培养工作进行优化,就是说要充分结合思政培养的具体要求及技术要求,结合完善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任务,当然在高校思政培养工作过程中,也要灵活创新,使用具体的培养方法,无论是教学素材还是教学过程,都需要充分结合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和客观环境,通过充分有效的融入茶文化的具体内涵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有效指导和培养。

3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分析

4融入茶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政培养活动的具体价值和作用分析

5结语

在传统茶文化理念影响下,将实现整个高校思政培养工作的理想效果,还需要全面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对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影响,目前随着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系统化的就业理念,所以将职业化要求和职业思维融入到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必然能够满足学生形成必要的思维内涵,从而使其满足整个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树森.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68-173.

[2]胡志明.高校学生社区思政工作的住宿学院模式初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179-182.

[3]黄桂琴.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6):253-258.

一、何为茶宠

“茶宠”就是人们早期所谓的“茶虫”,属于茶器中的一种,是人们品茶时放在茶盘上的小摆件,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小宠物,大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汤涂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漓,年长日久它就会被薄薄的一层茶浆包裹从而温润可人,茶香四溢。是供人们把玩和陶冶情操的,其寓意也是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二、茶宠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我国的吉祥文化分为物体吉祥和行为吉祥两种,而茶宠就是物体吉祥中的其中一种传承,茶宠的造型小而精巧,这些造型多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在品茶工程中也体验了其中的趣味。这些茶宠制作工艺精湛,本文由收集整理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还有些茶宠利用中空结构,浇上热水后会产生吐泡、喷水的有趣现象。

茶宠有吉祥寓意,有文化气息,有搞笑逗乐,或是趣味童真,全看主人喜好。在市面上常见的有神兽茶宠、情趣茶宠、谐音吉祥茶宠等。其中神兽茶宠;有朱雀、金蟾、貔貅、长寿龟等,因其在传说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镇宅、或旺财、或赐福,人们在把玩茶宠的时候,无形中也会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还有谐音吉祥茶宠,谐音文化其实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民族心理,简单来讲就是一种趋吉避凶文化,它凸显了汉字的文化与魅力。比如说一只脚之上有蜘蛛图案,寓意就是“知足常乐”;又如两只蝙蝠抱着寿桃的造型,其寓意为“福寿双全”,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人一种含蓄的传统文化。情趣茶宠就在于三五好友坐在一起喝茶时能够逗人一笑,放松心情。

三、茶宠继承的传统文化所映射的道家精神

茶宠所继承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从“形”和“意”这两方面,所谓的“形”即是自茶宠起源至今的造型,多是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吉祥图案作为基础,在今后不断的发展中根据时代和人们的喜好又有了进一步的演变,但“形”的变化始终是围绕着“意”,虽然茶宠只是人们在品茶过程中茶盘上把玩的小摆件,但正是这个小玩意却体现了我们对吉祥瑞景的向往和美好寄托。

因为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道”是幽远玄远的、抽象的、不可言说的,而“器”则是直观可感的、形象的、触目所及的;“器”的制作受“道”的引导与制约,“道”则要通过“器”来传达与表现,并发挥作用。尤其是礼器的造型、名称和规格尺寸是与使用方式融合一体的,具有远超乎实用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器物是应人们的各种需求(包括个体的、群体的,物质的、精神的)而产生的,受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但同时,它又反作用于对方,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器”不仅作用于外在的事物,更作用于人类内在的心灵和思想,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

所以器物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程度的衡量器,更是反映人的生活方式、生存面貌、伦理道德和精神状态的一个参照系,茶器亦不可简单地视为满足渴饮饥餐的生理需要,孤立地看做单纯的日常器具,而是蕴含了更多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因而茶宠也不仅仅是满足物质之用的器物,而是从物质世界向着精神世界飞升的一个媒介,是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再是其对于日常生活之适用、造型装饰之雅致,而且赋予了更多的思想内涵。“品茶”之“品”虽蕴妙无穷,但首先是“品”茶器。在对茶的品饮和对陶瓷茶器的创作、欣赏中,人们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体验、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使普通的日常生活饶有兴趣。

茶宠虽为小器,但其演进变化实际上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演变是同一的。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中外交流频繁而迅捷,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极其浮躁和急功利近的状态,凡事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生态利益,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不顾人文道德与精神的追求,也不惜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脱节,导致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的人文精神和整体价值的断层与失落,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是难以长久的。

道家的老庄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守柔弱处至虚静以保全自身。这也正好符合茶宠之“宝瓶”的形象,在祈福平安的同时,也崇尚与天地融合为一体、寄情于山水之间的逍遥生活。庄子以赞美鲲鹏展翅九万里之志来表达自己在天地间逍遥神游的希冀,“乘天地之正气,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无不传递着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高韵的精神追求。饮茶于尘表外,寄情于山水间,让自己与天地共融以游浩然苍穹。道家的逍遥、崇尚自然的避世思想恰恰导引了中国文化柔和的一面。体现在茶事中,就是茶道所追求的习茶品茗过程中恬静与亲近自然的心境,大象无形的妙境,茶是自然灵物,器乃载情之物,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天地人和谐共融才有醉人心田的茶事。

[关键词]创世神话中西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创世神话是原始人类对开天辟地、万物生成、人类起源及存在的整体思考与想象,下面我们看一些关于中西创世神话的叙述。

一、中西创世神话的概述

西方创世神话主要包含希腊创世神话与希伯来创神话。

根据赫希奥德《神谱》记载,古希腊创世神话有完整体系的谱系,分新旧两系。宇宙从最初天地未分的形态“卡奥斯”--地母“该亚”--天神“乌兰诺斯”--十二提坦神,形成了旧系神谱;后经长期繁衍结合,生出宙斯,宙斯又制服父亲克罗诺斯,并迫使其吐出被吞掉的兄弟姐妹,推翻旧神系,然后以抓阉的方式掌管上天和众神,建立起新神系:奥林匹斯神系。先觉者普罗米修斯按天神的样子用泥土塑造人类,知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的呼吸吹送给人类,使他成为大地的主人。

基督教文化是希伯来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在基督教创世神话中,创世神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圣经》里有这样的叙述: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较之西方创世神话体系,中国的创世神话则显得较为复杂,下面我们看二则书中关于创世神话的记载。

盘古开天辟地,《太平御览·三五历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女娲练石补天,《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创世神话是迥然不同的。

二、中西文化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从前文的叙述中,我们对于中西的主要创世神话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看出了其在对待宇宙、世界及人类的态度上是有差异的,从而也影响着中西文化的不同。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差异。

相反,从西方创世神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创世神们似乎都是比较自我与自私的。西方的创世神们为了争夺或维护自我的权利不择手段。在古希腊神话中,儿子们一长大就联合起来动摇父亲的统治地位,宙斯的父亲克罗诺斯阉掉自己的父亲取代其权利,而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制服,并被其取而代之;宙斯以酷刑折磨普罗米修斯不仅是因为他为人间盗火,还在于他懂得自己将被另外的神推翻的秘密,为了套出秘密以防患除忧,便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使他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上帝害怕诺亚子孙建成通天的巴比塔后威胁到自己的权威而混乱他们的语言阻止他们的行动;他看到人类到处作恶,破坏了他所创世界的面目就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此外,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人一开始考虑的就不是如何去奉献而是沉浸在伊甸园中。西方创世所体现的这种重个体性,重个人权利的价值观与中国人创世神话中的奉献与牺牲的大我精神是完全不同的。

正是西方创世神们这种重个体的性格使得他们拥有强烈的冒险精神与征服欲。为了争夺或保护至高无上的权力,西方创世神不断地进行冒险与征服。创世神们的这种冒险精神与征服欲一并传给了人类,成为了西方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冒险精神也是后来欧洲骑士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骑士精神与骑士形象又被当时的文人带入了文学中,成为上世纪欧洲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种冒险精神也带来了大量的探险活动,哥伦布在探险中发现美洲大陆就是其中一例。也正是在创世神所传承给他们的征服欲之下,各种发明才相继出现,西方民族不断强大起来。我们也看到,西方创世神们传承下来的这种自我的性格使得他们每个人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从而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但当这种精神在使西方民族不断强大的时候,而民族的内聚力不够,于是大家各行其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正是这样的民族性格演绎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的两次世界大战。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的最原始体现,神话尤其是创世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当然创世神话对中西文化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1]袁晓军《创世说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粘连》[N]《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袁珂《中国神话传说·导论篇》[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第35页

关键词:价值观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会充分理解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了解中西不同的价值观念差异对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意义重大。

一、西方的个人自由与中国的社团价值至上

美国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力,权力的重心更多的倾向于个体,人际交往是在“不分高下的,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的”(萨姆瓦)。中国的社团价值至上文化推崇的是社团和集团的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文化,社团的存在比个人的存在更重要。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是寻求个性化,而是要求个体符合群体要求,不提倡个人突出,不提倡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制约性,使人难以表现个性和追求个性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是一种以家庭为基本单元情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观念。个人的成长是一个反复教导如何服从上级和长辈,尊重他人的过程。在这种注重关系和谐的文化力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高于个人。

二、西方的重视个人成就与中国的中庸之道

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评价最高的价值观之一。美国人赞扬和奖励那些才艺出众和成就辉煌者,尤其是那些通过艰苦工作而取得成就的人。一个人的价值常常被赞同于其在商业、艺术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成就。而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中庸辩证法讲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三者合一。《大学》里讲“德为本,才为末。”《吕氏春秋》里讲“农本商末”。根与枝、本与末也是要讲中庸的。中国人在谈论有关自己的事情时,通常表现出一种自谦或自贬,力图达到“无我”或“超我”的境界。下面这个例子,我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感谢我的制作人某某,感谢我的唱片公司某某,感谢我的歌迷,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今天我才能拿到这个奖。谢谢你们!我会继续努力的!”

中国人这种贬抑自我的做法使西方人感到十分费解。既然成绩都是别人的,你为什么要在这里领奖呢?按照西方人的价值观点,他们会说,为了取得这个成绩,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时至今日,中国人仍然习惯于把“个性强”视为一个人的缺点。欧美人对此常常不能理解,汉语里“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词语常令西方人感到困惑。社团价值至上者不愿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也不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表现自我的行为被认为是不高尚、不体面的,是“出风头”,而且对集体的和谐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西方人推崇谦恭有礼的“绅士风度”,事实上,他们似乎是“恭而不谦”,认为肯定自己的才能作用是自信的表现,过于谦虚反而是缺乏信心的表现。这种观念在语言中得到充分的再现。如在英文书面语中,“I”字无论如何都要大写,而“我们”、“你们”、“你”、“他”则不大写。从这些小细节中可以看到,英美文化中这些词的地位如何重要,英语是世界上惟一将“我”字大写的语言。

三、对待“个人隐私权”的不同态度

西方个人主义对“个人隐私”也很重视。所谓“见男士不问收入,见女士不问年龄”就是一个典型事例。相比之下,中国人的隐私范围就比较窄。西方认为属于隐私范畴的许多事情往往是中国人初次见面就津津乐道的话题。西方人认为个人隐私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国人往往把交换一些个人隐私方面的话题作为迅速拉进谈话双方心理距离的一种方式。作为中国人的谈话双方之间如果想建立进一步的交际关系,往往会主动抛出个人隐私作为进一步交谈的基础。如火车上经常听见旅客之间的闲聊,不一会儿,大家就都会知道彼此的工作性质,工作单位,工资情况,家庭情况等。

四、西方人与中国人不同的“平等“概念

由于早期的美国殖民者大多来自殖民国的中下层阶级,所以他们大多反对严格划分阶级的观念。因此,“旧世界”的许多不平等现象在美国则不是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国家具有大量的自然资源能够为所有人提供充足的供应,从而更增强了平等的观念。和许多其他主要价值观一样,平等观念也和其他一些价值观存在冲突,而且也往往在实践中难以得到体现。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理想价值观和现实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一种认为美国人生活中明显缺乏平等的观点指出,要体现平等价值观就要求每个人都能有一个平等的机会去争取成功,但实际上即使以这个最普通的标准去衡量,大多数美国人也很难做到这一点。许多中上层阶级的成员把他们在社会中的优越地位解释为对他们更高个人成就的一种奖励,而这种个人成就观点也是美国人的主要价值观之一。

这种不同的“平等观”也体现在中西方对人的不同称呼上。汉语里对有职务的人,无论大小,通常把姓氏加上职务称呼,如某科长,某市长等,以示尊重。而当上级对下级说话时通常直呼其名,以示其身份高于对方。英语中除了总统,教授,医生等为数不多的头衔可以用于称呼外,绝大多数职务不能用作称呼。而美国人在称呼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直呼其名。

正确理解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对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意义重大。英语学习必须把英汉两种语言置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对比,找出各自参照的坐标,并从对中西不同价值观的认识上,使用和理解对方的语言,这也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从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结果分析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

对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调查也主要围绕着群体与个体价值取向而展开。大学生问卷调查共进行3次,分别在2005年、2006年及2007年。接受调查的学生人数每次200人,接受调查的学生以石河子大学本科一至四年级学生为主,涉及的学科专业除外语类以外,还有理、工、文、医、管理等各大门类。因而,我们大体可以看到一些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趋向。以下各项是互相密切关联、彼此交叉重叠的,但为了有所侧重,故分项探讨。

1.家庭与个人调查结果

(1)你将来工作以后,是否愿意最先考虑孝敬父母?是(80%);否(20%)。

(2)你大学毕业以后能否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是(28%);否(72%)。

(3)你将来成家后是否打算继续与父母住在一起?是(9%);否(91%)。

评析:中国的传统伦理以家庭为本位,孝道被视为道德之本。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境界。“仁”的核心是“爱人”;“仁”的根本是“孝悌”。“仁者爱人”应以爱父母作为起点。古代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是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基础。西方文化的个体性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以及对个人独立性的尊重和倡导。这种个人独立性同样体现在个人与家族的关系上。家庭成员辈份的高低与尊严、地位及权力并无密切的关系;西方文化是无孝文化,父母在,儿女非但没有“不远游”的义务,相反“远游”倒会受到鼓励。显然,当今中国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家庭与个人的关系上接受了西方个体本位观念。

西方文化的冲击波对于促进当今中国青年自立、自强意识的增强有着积极意义,91%的人打算成家后不再继续与父母同住,72%的人不愿作出“父母在,不远游”的承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冲破几代同堂的传统家庭结构模式及冲淡维护家族长幼尊卑的伦理观念也许是体现平等、自由及效益的一种进步。但是,如果这股冲击波最终把中国人几千年来营造的“孝道”大坝彻底冲垮的话,那是令人痛惜的。值得欣慰的是,80%的大学生愿意在将来工作以后最先考虑孝敬父母。余下的20%虽是不大的比例,但它代表着一个相当可观的人群及跃跃躁动的趋势,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数字。

2.依存与自立调查结果

(1)你对事物发表看法时,是否在乎别人的反应?是(79%);否(21%)。

(3)你在确定恋爱对象之前是否打算征求父母的意见?是(42%);否(58%)。

(4)你在作出某一行动决策时,更喜欢:随大流(40%);标新立异(60%)。

(5)你在将来择业时更喜欢:稳定的、可靠的单位(28%);能发挥自己潜力的单位(72%)。

(6)你希望与将来的工作单位建立:合同式关系,来去自由(84%);家庭式关系,忠诚认同(16%)。

评析: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互相依存的观念,人们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力求实现并维持和谐、融洽的关系。贾玉新(1997)认为,“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西方文化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强调自立精神。在欧美,成年公民(一般以18岁为界)都倾向于自行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通常不求助于他人或社会团体。美国《独立宣言》不仅宣告民族的独立,更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西方的年轻人上大学、选专业、谈对象、找工作都完全自主决定,不喜欢他人包括父母干预。他们在发表意见或作出行为决策时并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及评说。西方价值观倡导自立的倾向,这对于克服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的守旧心理,鼓励参与竞争、敢于开拓创新、树立个人进取精神显然有着积极意义,所以较容易得到中国大学生的赞同和接受。

3.人生观与行为准则调查结果

你愿意把下列4项中哪一项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及行为准则: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主观为己、客观利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005年4%;69%;29%;0。

2006年3%;48%;46%;7.2%。

2007年0.5%;31%;68%;14%。

简析:传统的中国文化突出孝道,强调集体利益至上,注重人们互相依存的和谐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儒家认为,“仁”是最高人生境界,“克己”是最佳德行,“修身养性”是最有效的手段,“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终目的和理想。从总体上说,传统中国伦理弘扬的是带“利他”倾向的人生观。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Individualism是一切行为的准则,Selfactualization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Independence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PersonalRights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

从总体上说,西方道德推崇的是带“利己”倾向的人生观。该项问卷调查表上所列的4种类型,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绝对“利他”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己”,表现了“利他”性递减或“利己”性递增的趋势。前两种类型基本上可代表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及“利他”人生观,后两种类型则大体反映了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及“利己”人生观。

调查表上所提供的几组动态的数据很明显地揭示了2004年以来当今中国大学生人生观变化的总体走向,即持“利他”人生观的人逐年减少,而持“利己”人生观的人逐年增加。引人注目的是在2005年,近万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无一人选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或行为准则,而到了2007已有14%的人赫然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轨迹的新特点

1.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

大学生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家庭、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重物质待遇的倾向、重实用性的倾向;在选择职业上所考虑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权力和社会地位,工作舒适,大城市,出国深造的机会多等,体现为讲实效重现实,其价值观带有鲜明的实用色彩。

2.价值取向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青年价值观已由一元走向多元化。在价值取向上,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有的追求权势,有的追求名利,有的追求金钱。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务实、多样、多元化,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和贡献社会依然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

3.价值主体由集体向个体转变

4.价值重心由政治向经济转变

一些大学生政治意识逐渐淡化,经济意识逐渐增强,更加务实、更加功利;从关心政治转向关心经济,从追求远大理想向现实奋斗转变,体现了务实、求进、求真的时代特点。

5.价值标准由统一向差异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价值主体已出现多层次和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必然是多样化的,甚至是多元化的。在当今中国大学生也属于不同的阶层、群体,由于所处的生存发展条件不同,利益,需要和立场不同,其所持的价值观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

6.价值认知与实践行为的矛盾化

思维方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他们更多的是按照一种比较理想的标准去设立价值目标,并以此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但是,由于大学生在社会定的身份和地位,他们经常不能在现实中得到足够和及时的满足与支持,因而在具体行为中出现某些困惑和与观念的不一致,这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1]方巍.当代大学生成才价值的地位几表现[J].当代青年研究,1995.

[2]黄希庭,郑勇.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经济价值;应用探讨;内涵思路

事实上,通过对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经营内容进行筛选分类,其也能为茶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重要帮助。对于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活动来说,其经营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相对不合理,从而影响了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益。

1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分析

2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具体分类标准和意义分析

3茶文化旅游资源体系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4茶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具体应用思路

[1]范鹏举.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以环太湖地区为例[J].经济导报,2014(12):187-191.

[2]杨兵.金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茶叶通报,2015(3):29-235.

[3]宋峰生.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15(10):95-100.

[4]余美珠.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J].经济地理,2015(15):59-62.

关键词:茶文化;产品;经济;发展;文化底蕴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它不仅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古代,茶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它不仅能够促进发展国内的小农经济,并且通过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外国的经济往来,在为我国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开阔了当时人们的眼界。可以说,茶文化产品决定着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好坏,没有茶文化的茶叶仅仅只是一种可以用开水浸泡成饮品的农产品而言,其经济价值不会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这也就表面,茶文化经济的发展受茶文化产品的制约,如果茶文化落后,那么茶文化经济也不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茶文化是奠定茶文化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1茶文化产品概述

一般的物质产品是通过传统产业生产而得到的,而文化产品与其不同,文化产品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通过文化产业或者说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资源而生产出的产品,但是所有的商品都兼具文化和实用两方面价值,也就是说,文化商品不同于文化产业,文化商品是文化产业当中的一部分。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是数千年的历史变革,茶依然是作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而流传了下来,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组成了茶文化,在茶文化的资源体系结构中,包含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就是说,由于这四个领域都与茶各方面成果相联系,所以在这四个领域下都可以生产茶文化产品。由此可以根据不同层面含义来划分茶文化产品,比如说宏观层面上可以将“杭为茶都”这类归为一类茶产品;从中观层面可以将茶文化生态园归为一类茶文化产品;从微观层面上可以将茶书、茶画、茶文化服务等归为一类文化产品。

2茶文化、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2.1茶文化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一种饮料,由于人们在消费茶叶的时候,除了能享受到茶叶所带来的物质体验之外,还能够感受到茶叶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所以说它的价值又不仅仅局限于饮料价值,茶叶商品往往能够通过繁多的种类而给人以沉重历史和文化冲击,使人们感受到不同茶叶所蕴含的茶文化内涵,因此,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并不仅仅只是在品尝茶饮品,更是在感受茶叶浓厚的文化价值,这也就是所谓的茶文化价值,它极大地提高了茶产品的价值。

2.2茶文化产品推动了茶文化经济的建设

3茶文化产品与茶文化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1茶文化经济概况

3.2准确的茶文化产品定位

3.3服务性茶文化产品

茶文化产品除了有物质性的产品之外,还包含有茶文化旅游、采茶、擂茶、茶艺学习等服务性的茶文化产品,这种虚实结合以文化理念为依据来表现茶文化的产品,不仅突破了传统物质和文化定义的茶文化产品界限,还能够使茶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好的提升其附加价值,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茶文化产品的购买欲望,这种茶文化产品一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经营者的收益。比如说在白族的特色节目“三道茶”,就是基于当地传统的茶文化习俗而展开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它的商业价值就是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观赏到茶文化表演,进而实现精神需求的消费。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为了使我国的茶文化经济一直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注重将茶文化与茶产品的结合,使茶文化的文化底蕴能够有效提高茶产品的经济价值,除了生产出茶画、茶书等物质性的茶文化产品之外,还要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民俗地域特征的服务性茶文化产品,由此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更好地促进茶文化经济的发展。

[1]万祥虎.简述茶文化与茶馆设计[J].建筑知识,,:1-2.

[2]李翠霞,华国梅.茶文化旅游对茶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01):124-125.

[4]臧新,林竹,邵军.文化亲近、经济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出口———基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102-110.

[5]潘顺顺,凌彩金,孙世利,赵超艺,卓敏,徐永恒.浅谈茶文化对茶经济的影响[J].广东茶业,2008,(06):30-31.

[6]冯子标,王建功.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91-94.

“茶叶”,就物质方面来说,饮茶有保健的作用,能生津解渴,对身体的益处早已被世人所肯定。因此,茶叶才能和咖啡、可可成为世界上的三大饮料。然而,这世界三大饮料之中,唯独茶叶深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饮茶的意义不仅在它生津、解渴、有益健康的物质功能,更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散发出来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所带来的平和心境、愉悦心情和充实的精神滋养。因此,喝茶不只是喝它的香、甘、韵味,还要喝它的文化内涵,享受它的精神文明。于是,在茶叶的活动中发展出“茶技”、“茶艺”、“茶道”,而陶融成“茶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相得益彰的结果。

因此,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至少具有四种地位:

一、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四种地位

(一)、继承优良传统的地位

茶文化是传统的优美文化,而文化需要靠经济活动才能发展成优美的文化传承下来;另一方面,茶叶经济也需要靠茶文化的支撑,才能有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多彩,在唐朝陆羽所着的《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2)

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王褒的《僮约》记载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规条。可见,二千年前就有茶叶经济活动。隋、唐以降,饮茶风尚更广为流行,陆羽《茶经》提升了茶俗的文化层次,奠定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因此,陆羽被称为“茶神”,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成为行业的守护神。同时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文化的蓬勃发展,饮茶之风大为盛行,必然引发茶叶经济活动的广阔活跃。

宋、元、明、清,以至于现在。由于,茶文化的代代相继传承,茶叶经济活动才能历久不衰;属于茶文化的茶道、茶艺、茶技的光芒万丈,照耀着茶叶经济活动灿烂辉煌。

(二)、实现广而告之的地位

(三)、诠释茶叶价值的地位

茶叶经济活动中,茶文化对茶叶的诠释可提升茶叶的价值。茶文化借着赋予茶叶优美动人的商品名称,透过高雅的茶叶冲泡品饮技艺,举办茶叶大赛,授予种种头衔,如:金质奖、银质奖、茶王等等荣誉称号。以茶文化来诠释茶叶,得到文化诠释的茶叶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加人们的兴趣和信任,茶叶的价值就从原有物质性的价值上,提升到具有文化、精神意义的价值上,那它的价格必然可以增加到二倍以上,茶叶的经济效益立刻就反映出来,所以,茶叶最后的真正价值是由茶文化诠释出来。经过成功的茶业经营者概算出来,订定茶叶的价格是有一定的公式,茶叶售价应该是:售价=生产者成本+3/5生产成本+2倍的生产成本正负2。明确的说法:茶叶零售价格=进货价格+3/5进货价格+茶文化价格(2倍进货价格+-2)。

(四)、代表先进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茶文化发展和茶叶市场经济统一起来,进一步的明确了先进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茶叶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也唯有把推动先进茶文化的前进同茶叶经济发展全部结合起来,保证茶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才能创造性的推进茶叶经济活动的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日益精致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中的茶叶经营活动,提供与时具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两个作用

至于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具体效果,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茶叶经济活动中有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的演出,虽然有最传统的,但也可以有最现代的舞台,歌舞、戏曲、民俗、杂技、茶艺、茶技操演等等多种形式的、多种样貌的表演,这些茶艺文化都能和茶叶经济相结合。在这些茶艺文化的表演中,不仅满足人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欲望,也能在活动中以茶会友,增长智识。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有二方面的发挥:

(二)、发挥了“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人一家,不分你我他的作用。“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心灵,美化人生,善化社会,文化世界,以茶结缘,广交天下朋友,茶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与了解,把平淡的世俗生活提升到具有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的高雅生活上。而茶可入道,这种以茶为生活的方向,为生活的道路的观念,把茶导入为生活的一部分,“茶是社会的君子”、“茶是良师益友”,在茶人互相鼓励、交流的影响下,让生活中有茶,可以广结善缘,结交高人、雅士的风气,促使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不一定是为了买茶而来的朋友,往往超过经营茶叶的人。因而,茶叶经济能在公平、和乐、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进行活动。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三个代表意义

文化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唯有与时代紧密结合前进的文化才是灿烂的、恒久传承的文化。理所当然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要应用到古老的传统文化发展上,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有三个意义,也就是三个代表的意义。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为生活,生活为生产。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生活的发展,茶叶是古老的产业也是传统的产业,在农业社会时期,茶叶的生产力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了。之后,制茶工业的出现,也是社会工业化的代表之一,制茶工业是产业工业化的先导。早期的生产力靠大量的劳动力来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术是取得大量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生产继续发展的结果,资本的集中控制了技术,有资本就有了技术,技术密集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时至今日,技术密集已经不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法宝;而是需要靠知识密集来赢得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物科技逐渐应用在茶叶生产上,这是很实际的项目。文化和产业相辅相成,茶业的生产力推动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久以来,广大人民的开门七件事,即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一直是广大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即使进入小康社会的阶段,广大人民重视的生活品味,也是离不开“琴棋书画诗酒茶”。广大人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始终都离不开茶文化,也就是说茶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必须根据这三个代表才不会走偏锋,茶业发展才可恢宏,才可大可久的继续传承发展下去。茶艺文化的推动,以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使命;制茶工业的发展要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要求;茶叶的市场流通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是一体的两面的关系,期许我们中华茶人都能做到这三个代表的要求,为中华茶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拓中华茶业更为辉煌的成果。

四、结论

中华茶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茶叶经济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论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还是说“茶叶经济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都离不开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谈茶文化不能没有茶叶经济,谈茶叶经济不能不说茶文化,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相提并论是中国茶业的特色,也是茶业发展的不二法门。お

注释:

摘要:随着全球融合不断加快,茶及茶文化逐渐融入英国,并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在整个英国茶文化体系形成确立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文学作品,许多文学作品的经典情节中都与茶文化有重要关联。本文拟从英国茶文化的内涵极其形成历程分析入手,结合英国茶文化的价值理念和外国语言文学的发展状况,从而探究茶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表现。

关键词:英国茶文化;外国语言文学;融合发展

文学作品是对该时期文化特点、文化内涵的最真实反映和最有效继承。英国茶文化是近代全球融合的重要表现,该文化体系在形成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极具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内涵特点进行了解和认知,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和价值理念。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我们对文化及文学作品研究不断加深,可以看到文化对文学作品创作有着重要关联和影响,因此可以说英国茶文化就是在近代以来英国语言文学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所以想要认知英国茶文化及其文学作品的特点,就需要对其内涵及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认知。

1英国茶文化的内涵极其形成历程分析

2英国茶文化的价值理念分析

3外国语言文学的发展状况

4英国茶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学的融合发展表现分析

[1]陈传万.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从物质、精神和语言方面[J].中文学术前沿,2013(2):27-31.

[2]高晓薇.英国文学语言对“茶”及“茶文化”的应用研究[J].文学理论前沿,2013(5):169-173.

[3]李田心.知识经济时代下外国语言文学的变化和发展综述[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13(15):116-122.

[4]王忆云.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15(17):52-55.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素质教育;价值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正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压力。一方面,旧的教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新的就业环境迫使高等院校必须及时地做出战略调整,让毕业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样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新时代,将茶文化的发展与高校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必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两者的创新式发展。

1茶文化的现代特征

2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3.1有利于综合学科体系建设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人的起居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目前,茶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上了国际舞台,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推广,这一方面见证了我国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茶文化历久弥新,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特征。在国外,很多具有国家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都被纳入了当地高等教育的范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启示性,将茶文化引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给学生全方位的茶文化教育,增强其对茶文化的了解和感悟,不但有利于克服我国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性教学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综合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茶艺分为六大要素,即人、茶、水、器、艺、境。在这六大构成要素中,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发挥着核心作用。人既是茶艺活动的掌控者,也是茶艺意境的创造者。茶艺需要上好的茶叶、水、器皿,同时更需要茶艺师的心灵手巧才能贡献出极致的茶艺精髓。茶艺的内涵博大精深,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体系,其中吸收了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佛教、道教、儒教等,仁爱等传统文化精髓也融入其中。茶艺讲究天人合一,要求茶艺师心无旁骛、心如止水,实现人与物的完美融合。茶艺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只有在细细的品味中才可以感悟。当代大学生正在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正逐步形成,然而,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和风气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如果不及时制止和调整,必将影响其一生。茶艺展示的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研习茶艺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理性和淡然,提升自我感悟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另外,茶文化展现了一种人生艺术,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后,通过茶道规则沏一壶好茶慢慢品位,在品茶的过程中思考和感悟,无形中便提升了人生修养,让心灵得到净化。

3.3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茶文化休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中国人对茶情有独钟,对茶文化更是偏爱有加,茶文化休闲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的茶艺人才存在着严重短缺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茶文化休闲产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对高等教育发展也十分不利。就业难具有警示作用,倒逼着当代高校必须做出调整和改革,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顺应时展的明智选择,有助于培养专业的茶艺师,迎合市场需求。而且,茶艺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者,承担着将茶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4茶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

作者:孙丽花单位:河北省泊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与茶道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THE END
1.关于茶的经典人生哲理语句一杯水加几片茶叶,泡出来的就是茶水。茶叶在杯中慢慢下沉,热气不断从杯中飘出,粒状的茶叶渐渐沉于杯底而舒展开了,这时便有茶香从杯中溢出,茶叶就完成了一生的使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茶的经典人生哲理语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的经典人生哲理语句 篇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512/11/28795736_1030965688.shtml
2.茶中自有人生哲理,你需要了解的五个道理茶百科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品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除了茶的美味和香气之外,茶还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和世界。在这篇中,我们将介绍五个茶中的人生哲理,帮助您更好地领悟茶的深刻之处。1. 心静自https://www.mpegnet.cn/qtc/176617.html
3.喝茶中的人生哲理静心一杯探索茶香中的生活智慧在一个宁静的下午,古木参天之下,一位老茶人正坐在他的小院子里,慢慢地品着一壶刚泡好的绿茶。周围的环境简约而又庄重,每一次呼吸都是对自然的一种致敬。这种场景,不禁让人思考喝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首先,是耐心与细腻。在品茗过程中,我们必须有耐心等待那最初的苦味消散,然后才能够感受到那醇厚而深远的风味。https://www.gztep.com/cha-ye-chu-cang/9487.html
4.你喜欢的茶,暴露了你的性格,看看你是属于哪种人生不过是喝一杯茶,谈一段天,兜兜转转,玩玩看看。茶悟人生,人生如茶。人生的滋味犹如茶的滋味,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去体会个中的滋味,全得靠自己去品尝、去摸索、去领悟。 茶有千种,人也有千种,从一个人对茶叶的喜恶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kwMjcwMw==&mid=2651318790&idx=2&sn=10e7a9164828f652dc854b1a499e2c36&chksm=bc365d96082bbfbc2c7a8b6ee0f342d37482417fd9126979cbe39e0eaca0b1f036222f7eff6c&scene=27
5.一茶一心境:品味人生中的静与诗意自古以来茶便承载着东方文化的韵味与精神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人一茶一心境这句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话语道出了茶文化中蕴含的静与诗意。在这篇文章中咱们将一起品味人生中的静与诗意探寻茶文化背后的深厚内涵。 一、一人一茶一心境:茶文化中的静与诗意 https://www.jqcom.cn/2024baiqi/teawenhua/181278.html
6.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 在未落子之前便已然敲定了整个棋盘输赢的棋局,就犹如人生游戏!虽然,有些事情,在无声地展开和淡然的收尾之中,都已注定了生生世世、恩恩怨怨的缠绕。当你无法去推断、诠释或者解决时,你便只能去相信那些所谓的,缠绕着的缘份了。 https://www.360doc.cn/article/2409274_90247015.html
7.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通用12篇2.3艺术表现形式单一,文化拓展不够艺术品的设计方式和设计内容同样有多种形式,比如:将图画文字记载在传统工艺的壶上,或者将所蕴含茶文化的工艺设计手法运用到现代艺术品雕塑中,保证可以更好的为人们展现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作品的同时,也展现了设计者独有的艺术设计理念和思想。不同作品的设计风格具有明显的区别性,但也https://www.xueshu.com/haowen/143823.html
8.东卓茶业:真正懂茶的人,会更懂得人生为什么茶文化可以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还不是一杯茶里蕴含了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从小小的茶壶中感悟人生,在茶叶的滋味中读懂人生沉浮。 茶叶与水的融合,形成独具风味的茶汤,这浓淡不一的味道里蕴藏着不同的人生。而真正懂茶的人,会更懂得人生。 我喜欢喝茶,更喜欢和喜欢的人一起喝茶,这已经不局限于爱情了。因为https://www.jianshu.com/p/b7fa829578aa
9.蕴含哲理的唯美古风句子(通用13篇)蕴含哲理的唯美古风句子(通用13篇) 篇1:蕴含哲理的唯美古风句子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古人云,虽有百疵,不及一恶,恶中之恶,为毁人也。 茶道贵在心将流水,身于浮云,则可清净无非。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https://www.360wenmi.com/f/file7t91mgou.html
10.品味人生:用心做好每一杯茶的经典句子与茶香哲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咱们常常忽略了生活的细微之处而茶的存在就像一种静谧的力量引导我们放慢脚步去品味生活的每一滴甜苦涩。文章通过引用一系列关于品茶的经典句子以及深入剖析茶的香气哲学让我们理解到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从泡茶、品茶到悟茶每一步都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这http://www.0411hd.com/2024baiqi/teawenhua/4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