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酒已经变酸了,依然卖不出去。原比喻奸臣阻拦了有学问、有贤德的人为国家效力,使国君受到蒙蔽。后比喻经营无方或办事用人不当。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
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
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
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雍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叫杨倩的智者,杨倩说:“你家的狗凶不凶啊?”
他说:“狗凶不凶和我能不能卖酒有何相干?我卖酒又不卖狗!”
杨倩说:“别人会怕啦~有的大人让自己的孩子过来打酒,你家的狗扑上来就咬!这年头又没有狂犬疫苗,这酒怎么可能卖得出去?所以酒酸了也没有人买,你以后直接卖醋得了。”
有句俗话叫“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上位者还需心明眼亮,莫让奸佞阻了贤路,误了发展。
2.倚酒三分醉
释义:倚酒三分醉是汉语词语,是形容借一点因由,故意扩大事态。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4回:“贾琏见了人,越发‘倚酒三分醉’,逞起威风来,故意要杀凤姐儿。”
解读:往往佯醉之人自称醉,真醉之人不停杯,醉为外衣,实为借题发挥。
3.酒食地狱
释义: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出处: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东坡倅杭,不胜杯酌……疲于应接,乃号杭倅为酒食地狱。”
解读:为自己而饮的才是“酒”,为他人而饮的是为“酬”,酒乃天地造化,食亦乾坤恩赐,本为人之根本,乐子源泉,若化为地狱,实在是暴殄天物,此圣所哀。
4.炙鸡渍酒
释义:指以棉絮浸酒,晒干后裹烧鸡,携以吊丧。后遂用为不忘恩的典实。
出处:《后汉书·徐穉传》“穉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穉诸公所辟虽不就,有死丧负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暴乾以裹鸡,径到所起冢外,……醊酒毕,留谒则去,不见丧主。”
解读:中国自古以来尤为重视“恩义”二字,关于报恩的成语更是不胜枚举,不管是炙鸡渍酒还是结草衔环,小编以为,只要尽真心、效全力,便是真正的报恩了。
5.留犁挠酒
释义:谓汉族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统治者订立和约。
出处:《汉书·匈奴传下》:“昌猛与单于及大臣俱登匈奴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以老上单于所破月氏王头为饮器者共饮血盟。”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径路,匈奴宝刀也。金,契金也。留犁,饭匕也。挠,和也。契金著酒中,挠搅饮之。”用宝刀“径路”、饭匕“留犁”搅酒,作血盟之饮,是汉时汉与匈奴间订盟的一种仪式。
解读:不仅是西汉,中国古时很多朝代,对于匈奴、西域等外族势力尤为头疼,或和或战,都倾注了数不尽的财力、武力,但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观当下,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可谓空前之盛,还望大家多多珍惜。
6.醇酒妇人
释义: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解读:酒、色一直是口诛笔伐一个男人的最佳利器,鲁迅曾说过“英雄也吃饭,也睡觉,也战斗,自然也性交”,真心希望当代人可以不以“贪酒好色”为评判一人昏贤的标准,我们从不缺“卫道士”,而是缺“实干家”。
7.浆酒霍肉
释义:把酒肉当作水浆、豆叶一样。形容饮食的奢侈。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鲍宣传》:“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
解读:古代物产不如当今,若是放在现在,酒肉当作水浆、豆叶也只算开荤,难谈奢侈。
8.担酒牵羊
释义:牵着羊,挑着酒。表示向人慰劳或庆贺。
出处:清·无名氏《刘公案》第78回:“担酒牵羊无其数,慌忙齐跪地流平。”
解读:说起“地流平”三字,小编实有感触,好多民间戏曲在找“衣齐辙”时,都喜用“地流平”来找韵,这《刘公案》小编并未读过,但想来应是歌颂刘墉的作品,这类作品一般也大都是民间市井读物。
9.双柑斗酒
释义:比喻春天游玩胜景。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引《高隐外书》:“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
解读:上文的意思就是:春天一日,戴颙带着几斗酒和几个柑橘出门,别人问他“兄弟,嘛去?”,他说“听鸟叫去~”。
10.金谷酒数
释义:金谷:园名,晋代石崇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罚酒三斗的隐语。旧时泛指宴饮时罚酒的斗数。
出处:晋·石崇《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