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最困顿、最惨的时候,喝茶给他带来心灵慰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三联生活周刊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郑培凯教授现任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教育与传播,1998年受邀到香港城市大学创建中国文化中心,并任中心主任。他的研究融合了中西方哲学精粹,继承了他的导师、汉学巨擘史景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教育理念。这一讲共分为三小节,将分别从宋代点茶、文人茶道以及皇家茶事几个方面,带你细品宋代茶事的故事。
宋朝对于文人特别重视,唐朝是贵族重武的文化,到了晚唐进入宋朝,经过了五代的变乱,宋代很重要的变化就是重文轻武。对于维护政权来说,过去像唐朝的节度使,五代时候的将军都是篡位,改朝换代得非常快,他们就觉得应该以文官来控制武将,这就成为了宋朝立国的精神。这也使得科举出身的文人在社会上地位大增,在朝廷里影响也大。这些人的出身不像唐朝以贵族为主,他们的出身可能是平民,也可能是大的家族。他一旦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以后,就变成社会的上层。
上一节我讲过,宋朝人点茶、斗茶在视觉美感上发展为很有趣的、有情调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那些我们认识的大文学家如何喝茶。因为他们不但喝了茶,还写诗,这些诗词里面就记录了很多他们喝茶的感觉,这一点也重要。这个重要性在哪里?他喝茶当时的审美感觉都被记录下来了,而且用非常有文学、艺术性的方式把它表露出来,让我们今天回头看的时候就会觉得清清楚楚——原来这是他的感觉,他的审美感觉都被记录下来了。
▲《品茶图》(局部),明,文征明,纵142.31厘米,横40.8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东坡是最典型的。苏东坡之前,其实有好多人我们比较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都写了很多茶诗。这些资料我们回头看的时候,就想到他们日常生活里的一些交往,通过茶互相有一些感情的交流。他们也喝酒,喝酒的时候是宴会,比较热闹的时候。希望心情比较静的时候,或者是想要提升思想的时候会喝茶。喝酒的时候大概都比较乱一点,不露心机,很高兴。可是喝茶的时候可以想很多事情,所以他们在这个状况下留下了很多的文学资料。
苏东坡写了很多茶诗和茶词。这很有意思,我们看他的诗以及其他几位诗人的诗,经常出现一些词语。前人在解释的时候,说这可能都是文学修饰词,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比如他们的诗里出现这几个词:一个是“英华”,一个是“乳花”,或者是“粟花”、“琼乳”、“雪花”、“白花”、“凝酥”。其实讲的都是他们跟斗茶有关的东西。“凝酥”就是好像酥凝起来一样,那么“乳”就是像牛羊乳。就是把茶打到一个地步,给你一种乳的感觉,或者雪花的感觉。他特别强调的有一个东西很有趣,就是这些沫浡发起来后,给他们带来一种精神上的美感。换句话说,打茶也是一个劳动。打茶的过程很成功,出现了这个东西,他们是非常快乐的。所以他用这些词的时候,你也发现他觉得这是很美的,而且有时经常拿来跟美人比,我们都知道苏东坡很有名的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像这些东西,他们在联想上有很多很有趣的地方。
有一个联想是大家不太注意的,从唐朝开始到了宋朝讨论的很多且时常用的——“醍醐”。我们现代人经常不清楚什么是“醍醐”,一说“醍醐灌顶”便想到武侠小说里一个老和尚把手盖到年轻人头上,把全身功力传过去,叫醍醐灌顶。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是后来武侠的演绎,才让我们搞糊涂了。
“醍醐”是什么?是酥油。醍醐是从牛奶里打出来,像酥油,酥油再打,打到最精炼的,像英文叫作cream的东西,那就是醍醐。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印度禁佛,以前没有佛像,后来有了,要浴佛,那么经常是把醍醐灌顶,把冷的醍醐浇到佛像上面。所以“醍醐”的概念很有趣,它其实是乳酥。那么你想想看,他们喝茶要达到醍醐,就是把茶打到像一个凝固起来的乳酥一样。
所以他们时常讲“醍醐”,而且不但如此,它不只是物质性的,它还有精神性的联想,这精神性的联想是什么?因为醍醐是浴佛用的,醍醐是精神最高的状态。所以我们看他们的诗里,经常出现这些很有趣的用词,这些用词不仅反映了打出一个泡沫,而是他在打出泡沫过程中,觉得自身精神提升到了一个境界,有超脱的能力了。
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题目为《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是讲一位朋友送给他御茶园出的好茶,他便写了这首诗贺人家。这个姓曹名辅的人送给他的是什么茶呢?他在题目里讲了,“壑源”在北苑御茶园旁边。当时最好的是壑源出产的茶,而且不但是壑源的茶,还是壑源的试焙茶。
▲苏轼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那么,什么叫作“试焙”?我们发现宋朝人很讲究,在上一讲我提到过,他们在惊蛰的时候就开始采茶,最早的茶、第一次的茶,叫做“试焙”。那么同时也叫一火,第一火,然后二火、三火。当时的记载很清楚,一火、二火到第三火的茶都是最好的茶。试焙就是第一火。所以这个人送给他的茶是第一次出来的新茶,是最好的新茶。
这个人的身份是什么?他是在福建做经济转运的,就是给朝廷送茶叶、贡品的。比如,他跟你有关系,上供的时候也可以给你一点东西,反正贡品已经够了。他得到的最好的茶是这个茶。然后苏轼写道,“仙山灵草湿行云”,其中“灵草”就是茶叶;“湿行云”,讲的是云雾茶。
壑源这个地方我去调查过。早上云雾弥漫,到中午的时候太阳照进来,这种地方有云雾又有阳光,所以是可以出好茶的,出的茶在当时非常有名。“洗遍香肌粉未匀”,“香肌”就是茶叶,洗了茶叶以后,“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讲的是卢仝,他在唐朝时是很有名的喝茶人,《七碗茶》就是卢仝写的。“清风吹破武林春”,“武林”就是杭州,这个时候苏东坡在杭州。这首诗对仗很好,而且把茶的灵性提到“清风明月”的境界。他说“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其实在这两句还骂了人,是说茶饼外面涂得很漂亮,里头不见得好。“冰雪心肠好”我们会联想到“冰心玉壶”,所以他的诗是非常有趣的。他最后就说,“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卢仝煮茶图》(局部)元钱选,纸本设色,纵128.7厘米,横37.3厘米
苏东坡一直受到别人的嫉妒,因为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而且他聪明绝顶,才学过人。当时的人觉得皇帝也很喜欢他,早晚要做宰相的,我们绝对不能让他做到宰相。而且这个人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跟我们一路的。特别是王安石搞新法以后,有一些跟着王安石的人。王安石其实除了性格别扭以外,他还是一个正人君子,可是他用的一些人不是如此。所以当苏东坡时常提意见的时候,那些人就很烦他,经常攻击他。所以他在朝廷里做官不顺,后来就外放,皇帝还蛮喜欢他,他外放到杭州去了。他在杭州过得挺好,很舒服,喝茶就变成他一个很主要的生活。他写了很多的诗,有关喝茶。
可是他在海南岛的时候还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做《汲江煎茶》。他亲自到江边去打水,打了水以后烹茶。然后他讲到自己的心境。在苏东坡最困顿、最惨的时候,喝茶居然给他带来心灵慰藉,这也很重要。很多茶诗反映,茶或者通过饮茶的过程,通过打茶的整个步骤,使得他觉得心灵能够得到一些提升跟慰藉。这个本身也很有趣。
▲苏轼诗作《汲江煎茶》
《汲江煎茶》这首诗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南宋大诗人杨万里认为苏东坡这首诗写得实在太好了,杨万里就把这首诗从头到尾一句一句地解释,我们很少看到一个大诗人去解释另外一个大诗人,像我们今天教学生一样,一句一句来解释。
《汲江煎茶》这首诗一开始说,“活水还须活火煎”,就说要活的水,要流动的水。因为陆羽也讲过,假如你要用江水的话,一定要离人很远的,很流动的,没有人无污染的,这是活水。它还须“活火煎”。煮水的时候,火的掌握也很重要。所以宋朝的这些文人都有讲,说“蟹眼已过,鱼眼未到”。因为他们没有温度计,不知道水温。当出一个很小的泡的时候,像螃蟹的眼睛那样的小泡刚出来,像鱼的眼睛比较大的泡还没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水温最好,就用这个时候的水温,所以火很重要,“活水还须活火煎”。
“自临钓石取深清”,就是苏东坡自己跑到一个钓石。“钓石”是什么?就是钓鱼的时候突出的一个岩石,就离人、离江边远一点。“取深清”,取很深的、清澈的溪水。然后“大瓢贮月归春瓮”,用大的瓢来舀水,那么大瓢舀出来的不只是水,贮的是月亮,非常美的境界。然后“归春瓮”,倒回来。然后是“小杓分江入夜瓶”,小的勺子再把江水倒到瓶里面。
他说“雪乳已翻煎处脚”。“雪乳”,他用的是“雪”,用的是“乳”,已经翻腾了。在煎茶的时候,在做茶的时候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他这句诗是一个倒装句,其实就是“泻时忽作松风声”。注水的时候,其实水也沸了,好像松涛的声音,他引的这些意象都是非常美的。让他在整个点茶的过程当中,就好像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最后他说“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枯肠未易禁三碗“,就是喝了三碗都不能再喝了,他也没什么东西吃,坐在那里听着“荒城”,其实他住的地方是很可怜的。在海南被贬到乡下的地方,听到人家打更。可是我们看到通过点茶的过程,自己点给自己,他的心境能够写出这样的一首诗,当然也有他凄惨之处,可整个过程却让他心灵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其实宋朝大多数的茶诗都跟苏东坡写的这首诗有接近的地方。
那么苏东坡的好朋友也是他的学生黄鲁直,也就是黄庭坚,家在江西修水,有一种很好的茶,就是双井地区的双井茶。所以黄庭坚特别提倡双井茶,他写了好多诗,就把双井茶做好了以后送给欧阳修,送给苏东坡,还写诗,然后也要他们和,等于说提倡家乡的茶。所以双井茶在宋朝时也蛮有名,因为这些文学作品,这些诗作留下来了。
苏东坡对双井茶评价很高,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其实就写过双井茶。他讲到当时黄庭坚送给他的茶,他还转送给当时的地方官。那个地方官对他很好,没有欺负他,不只如此,那地方官有三个妾,都很小。苏东坡特别喜欢其中一个,不但送茶给那个妾,还写诗给她,所以这也蛮有趣。有一些人其实说苏东坡不喜欢女人,我们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不过经常他身边的这些女人都是欣赏他的才学。
那苏东坡,我们就发现他是一路遭贬,一路都有人送他好茶。他这个人的人缘,除了在最高的朝廷上有人要害他之外,他人缘很好。所以他其实能够享受很多好茶,他的朋友经常也送很好的茶给他,他的诗里反映了很多。我刚念了两首你就可以看出来,他写诗的时候,把他对审美的追求都融入到他的生活、喝茶的情景里面。
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如果你是追求历史细节和真实的历史爱好者,
追求品味的生活美学爱好者,
脑洞清奇喜欢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的生活艺术家,
身在职场还不忘仰望星空的文艺青年,
那么,欢迎扫码收听中读精品课《宋朝美学十讲: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乘风破浪”这四个字洋溢着一种浪漫的英雄主义气息。其实,这四个字还有一个典故,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名将宗悫。宗悫出身于儒学世家。当时天下太平,读书人都把从事文学艺术当作正业。
宗悫有一个叔父,名叫宗炳,是东晋名士,擅长书画和弹琴。宗炳不愿入朝做官。族里的孩子都跟着宗炳研读儒家经典,可唯独宗悫与众不同,他不仅没受到半点儿文化熏陶,还整天舞枪弄棒,好勇斗狠,堪称整个家族的叛逆儿,也因此不被乡亲们待见。
有一天,叔父问宗悫有什么志向,他洒脱地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么一个浪漫且气壮山河的理想,在叔父听来却像一句戏言。宗炳感叹道:“你小子将来要是不能够建功立业,必然会给家族带来灾祸。”
那么,宗悫后来的命运到底如何呢?英雄不愧是英雄。很快,他的能力得到了验证。哥哥宗泌结婚当晚遇到强盗打劫,14岁的宗悫挺身而出,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屋子。
宗悫长大一些后告别家乡,投身到江夏王刘义恭的麾下,开启了“乘风破浪”的行伍生涯。
公元445年,宋文帝要征伐林邑,刘义恭向文帝推荐了宗悫,说他有勇有谋,宗悫被任命为振武将军,受命攻打区粟城。他兵分多路,攻破了敌军的防御,顺利拿下了区粟城。
在另一个战场,林邑王调动奇兵。他脑洞大开,竟将铠甲披在大象身上,象群冲入阵地后威风凛凛,致使宋军无法抵挡,吃了大亏。
这时,宗悫赶到了战场,智勇双全的他让人连夜制作了一批狮子模型,第二天运到阵前,与大象相抗。
战场上大象四散奔逃,打得林邑人马溃不成军。此后世有人戏称,宗悫是将舞狮引入冷兵器战争的第一人,还留下一个典故--“宗破象”。至此,宗悫的军事天才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到了文帝的高度赏识。
又过了几年,太子刘勋谋害了宋文帝。消息传开后,人们聚集起来反对大逆不道的刘勋。以宋文帝第三子刘骏为首的联合部队,第一个起兵讨伐。刘骏任宗悫为将军,带领主力部队进攻建康。最终平息了动乱,刘骏继承了皇位,皇帝论功行赏,封宗悫为左卫将军,不久又封他为豫州刺史。
难能可贵的是,宗悫高升后仍待人宽厚,从不计较得失。
他有个同乡叫庾业,家有良田千顷,生活极端奢侈。在宗悫刚入伍时,有一次,庾业请宗悫吃饭,只准备了萝ト和白菜,并故意对别的客人说:“他是个武人,吃惯了粗茶淡饭,所以我不敢用别的饭食招待他。”宗悫并没有生气,吃饱后还向庾业道了谢才走。
后来,宗悫做了豫州刺史,庾业恰好是自己的部下。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庾业很害怕,数次向宗悫表达歉意,宗悫笑着说:“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那次我不是吃得很香嘛,不是也没噎着嘛!”
后来宗悫又多次立功,成为刘宋一朝大名鼎鼎的将军,应了当年那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后来被简化为成语“乘风破浪”。用来形容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如果有两个男人,他们的关系特别好,好到不可救药,我们通常会说这两个兄弟肯定是基佬,香港话叫做GAY。俩人的这种关系就叫做“搞基”。其实“基佬”属于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群体,说实话,他们其实很可怜,他们和普通的人一样,都是一日三餐、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只是因为他们的感情问题而被当代的人所鄙视。虽然小编也不赞成大家搞基,但是还是要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有一对君臣,他们把“搞基”玩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成为了后世人们饭余茶后聊天的话题,还顺道发明了一个成语。
故事发生在西汉汉哀帝和他的大臣董贤之间发生的故事。汉哀帝即位后,朝中的大权都掌握在大臣手里,自己说了不算,想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这些个大臣总是反对。搞得皇帝大人很是不开心,之后不久,汉哀帝生命中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董贤。
汉哀帝和董贤好的时候,这俩人其实都是有家室的人。董贤有老婆,汉哀帝后宫的妃嫔没有一百也得几十个啊。不过这两个哥们是毫不在乎的。汉哀帝为了能够经常见到董贤,就让董贤把自己的老婆也接到宫里来,这样董爱卿就不用再回家了吧,可以看出汉哀帝对董贤可真是一往情深啊。董贤就更厉害了,他不仅把自己的老婆接进了宫里,还把自己的妹妹一并献给了汉哀帝,做了汉哀帝的妃子。兄妹俩一起服侍一个男人,真是太非主流了。但是,你懂的,汉哀帝对他的妹妹兴趣不是很大的。
董贤备受宠幸,对他的赏赐就更多了,别墅、宝马、人民币要多少给多少。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贤被宠,他的家人也跟着一起发达。董贤的老爸被升任光禄大夫。董贤就不得了了,没几天就被提拔为驸马慰侍中,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就是皇帝出门,回家都需要董贤陪着,日夜相伴、形影不离就对了。两人恩爱无比,如胶似漆。
皇帝日夜宠幸董贤,让满朝大臣都非常不满,就上书皇帝提出来一些反对的意见。没想到一向都很懦弱的汉哀帝,在董贤这件事上,态度却非常的强硬。大声对大臣说:“朕从今以后只宠幸董贤一人,他要什么朕就给什么,他不要什么朕也要给他什么,哼!”。汉哀帝的做法就连傅老太太(就是汉哀帝的奶奶)都看不下去,看到自己的孙子如此的胡闹,气的一口气没咽下去就不看这个孙子了,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汉哀帝对董贤的赏赐就好比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赏赐,有过之无不及的。但是汉哀帝还是觉得不够,怎么着也得封董贤一个侯爵吧!但是,又找不到理由。然而,皇帝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要赏赐董贤,怎么可能找不到理由吗?
机会很快就来了,孙宠、息夫躬等人告发东平王刘云的夫人到庙里祭祀,玩巫蛊,乞求鬼神降祸于自己讨厌的人。在汉朝,玩巫蛊那可是大罪啊。想当年,在汉武帝时期,一场“巫蛊之祸”杀了好几万人,就连太子都被汉武帝逼死了。那不用说了,刘云和他的夫人就被下了大狱,交刑部治罪。
案件结束后,汉哀帝就该论功行赏了,首先要赏赐的就是孙宠、息夫躬了。不过这两个人很会拍马屁,说:“这件事的功劳是董贤的,是董贤事先知道的,让我们来告发的。”汉哀帝心里很开心,心想:“这两个小子很会办事吗。”于是下诏书封董贤为高安侯,食邑千户,不久又追加两千户。
丞相王嘉觐见皇帝,说汉哀帝给董贤赏钱、房子、官位、就连土地就赏赐给了董贤,实在不妥了。但是汉哀帝的态度是:你说其他的什么事都可以,朕都可以答应,你说朕的董爱卿,朕绝不饶恕。于是,就把王嘉扔到大牢里去了。王嘉这个人,特骨铮铮,忍受不了这种屈辱,在牢里绝食而死。
这件事过后,汉哀帝和董贤就更加的恩爱了,在汉哀帝的世界里,宁可江山不要,也不能没有董贤。有一次,汉哀帝召集大臣饮宴,就对大臣说:“朕有意将皇位传给董贤,不知众位爱卿意下如何啊?”此话一出,满朝大臣牙掉了一地,顿时就炸开了锅,一个接着一个表达反对意见。汉哀帝没有办法这件事就暂时放下了。
汉哀帝对董贤的宠爱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宠爱到什么地步呢?在《汉书·董贤传》有这样一段记载;汉哀帝和董贤经常一起抱着睡觉,无论白天和晚上,身边没有董贤,汉哀帝是睡不着觉的。有一次,汉哀帝先睡醒了,就要起床,发现自己的袖子被董贤的娇躯给压住了。汉哀帝抽了抽袖子却抽不动,想要叫醒董贤,看了一眼董贤,哎呀这个美人也太美了,看到正在熟睡的董贤,汉哀帝一脸的心疼,董爱人正睡得香呢,怎么忍心把他叫醒呢。为了不打扰董贤睡觉,汉哀帝拿起一把宝剑,咔嚓一声,把自己的袖子给隔断了。
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出自《汉书·董贤传》
这件事传出去后,汉朝社会上的脑残粉就开始争相效仿汉哀帝,动不动就把自己袖子给隔断,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后来,人们就把同性恋雅称为“断袖之癖”。这就是这个成语的典故了。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美女不要江山的皇帝大有人在,但是为了美男不要江山的皇帝,估计只汉哀帝一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