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可以是通过笔的延续性的逻辑去进行划分的。因为在形成顶底分型之后,只要后面满足五根K线,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笔继续延续,一种是形成顶底分型,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前一笔肯定是落定了,你不需要等下一笔完全生长出来,再说前一笔落定。
例如,通过笔所要求的顶底分型的规范(一顶对一底,一底对一顶,顶底之间满足五根K线),从顶分型0开始的这一笔可以先画到4(暂定),当从4开始走出向上五根K线的时候,新的一笔具备生成条件,前一笔0-4一定成立(落定)。新的一笔可以先从4画到5(暂定),之后又延续上涨,出现顶分型6,这一笔可以从4一直画到6(暂定)。当从6开始走出向下五根K线的时候,新的一笔具备生成条件,前一笔4-6一定成立(落定)。
这个方法通过暂定笔加落定笔的过程推演方式,可以很快的知道这个笔在哪里暂定,在哪里落定,不需要后面生成新的顶底之后再回头去判断,这样在后期的结构判断中就比较简单了。
下面的图表是缠师在月线图上画笔的一个案例:
因为在月线上要形成一个走势类型要好几十年,所以在大级别上更多是使用笔和线段。笔的划分逻辑很简单,就是两个规则:一是顶和底之间至少要有五根以上的K线;二是顶底相连,一顶对一底,一底对一顶。
在这个案例中,缠师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处理。按照笔的定义,⑤和⑧是可以画成一笔的,然后⑧和⑨可以画成一笔,但缠师直接把⑤和⑩画成一笔。这个地方的处理让初学者产生了纠结,我的理解是,初学者只是按照笔的定义去画就可以了,而作为老手,应该明白笔的划分是为了构建走势的,所以,这里划分出1笔还是3笔,其实并不影响走势的定义和当下买卖点的判断的。
缠师说,用月线图分辨走势,只能看一个大概,但这个大概,却是最实质性的,是一个大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在分析个股的时候我们一定是先看大级别,大级别更多的是看方向,当你有一个大方向感之后,再用小级别去操作就不容易陷在小级别里。
划分线段必须按次序一步一步地画下去,先从①-②画成一笔,然后再画②-③、③-④、④-⑤,细看③-④之间没有五条K线,明显不是一笔,可以考虑把②-⑤画成一笔。但是,为什么缠师会把①-④画成一笔,然后把④-⑤画成一笔,因为④这个顶分型比②这个顶分型高吗?
其实,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可以,这里涉及到多义性的问题。我想缠师认为,②有一根大阳线,然后又迅速跌下去了,这是一种非常态的走势,类似于一个缺口,所以,①-④更符合顺势形成的一笔。之后按照笔的顺序,就是⑤-⑩,⑩-12,12-14,14-19,10-20,20-21等笔的划分。
显然,目前月线上的第1、2段已经走出来,其中,1-14是第一段,对应2245点,14-21是第二段,对应998点。按照线段内部的笔的类背驰判断,对照MACD红柱子大小,对第一段结束的顶与第二段结束的底,都是极为容易判断的。上海指数的历史大顶与底,根据这线段的划分都不是什么难搞的秘密。那么,对现在依然进行中的第3段走势,有什么信息是可以百分百确定的呢?
一、显然,这一段要成为线段,那至少要三笔,而现在的2-3这一段连一笔都还没有走完,因此,这轮行情的幅度,可想而知。也就是说,即使该笔走完,从3向下跌一个笔后,至少还有一个向上的笔可以期待。
二、2245到998点是该线段结构的类中枢,按照缠论的定义,一个N型结构就是一个类中枢,所以,中枢区间就是2245-998。也就是说,只要从3点下跌回调的那一笔,不跌破2245点,就将构成一个该类中枢的一个第三类买点,这也支持至少要有一个下跌回调的笔。
虽然2-3段是一笔,但是,这一笔走势很强劲,但随后的回落,也不能保证它一定就不回到2245-998这个中枢区间里。至于最后它到底回不回到这个区间,重点是跟踪2-3这一笔完成之后的调整级别,只要调整级别还在不断的生长,它完全可以回去。其实,本ID的理论的关键不是什么中枢、走势类型,而是走势必完美,这才是本ID理论的核心。但要真正理解这个关键,可不是看字面意思就能明白的。
二、画线段的方法
有了笔,那么线段就很简单了,线段至少有三笔。线段无非有两种,从向上一笔开始的,和从向下一笔开始的。线段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线段是有N型结构的走势,可以由几个N型结构串联延长,线段可以被一笔破坏,但是,线段只能被线段结束。线段是有级别的,所谓被笔破坏其实就是形成一个笔中枢,这个中枢就是线段的级别。
缠论在划分线段时,定义了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这是因为,缠师考虑到了特征序列的工具的使用,但是,采用特征序列的前提条件是要知道线段当下的走势方向,所以对动态的为完成的线段就不方便,所以,我们需要采用更加符合实战的线段划分策略。
在实战中,对线段的划分,我们需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三笔构筑的N型结构就是一条最短线段。二是该结构有双重作用,既是可以当作线段使用,又可以当成类中枢使用。三是线段就是图表上具有明显高低点之间的连接线,只要下一笔不再创新高,线段就有可能被破坏。四是线段只能被线段终结。五是线段不一定会结束在最高点,我们可以按照多义性的原则,对线段进行重新划分。
举例说明如下:下图是一个由向上笔开始的线段0-7,如果7-8和5-6之间有接触,也就是8<=5,那么0-7这一线段就被7-8这一笔破坏了。这是缠论所说的第一种情况。
下图也是有向上笔开始的线段0-7,如果7-8和5-6之间没有接触,5点和8点之间出现了缠论定义的缺口。这就是缠论所说的第二种情况。之后又出现了9-10一笔,把这个缺口补上了,0-7线段最终落定。
也就是说,在第二种情况下,0-7线段是被7-10线段所结束。注意,被笔破坏不等于线段成立,被破坏的线段还有可能恢复延续,只有出现一个新的反向线段时,前一线段才能被确定成立。
例如,下图是一个由向上笔开始的线段0-7,如果走出了一个新的反向线段7-10,那么0-7这一条线段就落定了。这是缠论定义的第一种情况。
下图是缠论定义的第二种情况。8点与5点之间出现了缺口,但是,7-10形成了新的线段,终结了之前的线段,所以,0-7也就被确定了。
如果走势不断创新高,即使8<=5,线段仍然延续。下图是一个由向上笔开始的线段0-7,之后7-8这一笔破坏了0-7这一线段,但之后的一笔8-9又创了新高,那么0-9依旧是在一个线段内,线段延续。
通过上面这张图的走势,我们可以发现,线段是有级别的,所谓的线段被破坏,之后又恢复走势,其实是线段形成中枢的表现,5-8之间的补缺口,其实就是形成了一个1分钟中枢,所以,这条线段就是1分钟级别的线段。你可以会问,你怎么知道这些是1分钟级别的线段,因为,在1分钟、5分钟、30分钟图表上,所有的最低级别线段都是1分钟级别的。
运用缠论的多义性对线段的划分案例:
例如,下图是一个由向上笔开始的线段,如果后一个向下笔3-4的低点跟前一个向下笔1-2的高点没有任何接触,那它就还在一个线段内,直到后一个向下笔7-8的低点跟前一个向下笔5-6的高点有接触,那么0-7这个向上线段就被7-8这一笔破坏了。
因为5-6、6-7、7-8有了重叠,就可以按照定义形成一个新线段,0-5这个线段就被5-8这一个新线段破坏了。
上面这个案例并不像之前的划分,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0-7是一条线段,被7-8一笔破坏了。现在的划分逻辑是,我们可以把7-8当成是没有开始破坏之前的那个线段,从这个角度看,之前的线段就可以认为是由0-5组成的,5-8就是一条新的线段。
如果后面又出现一个新的笔8-9打出新高,我们就可以把0-9画成一个线段,见下图所示。类似的划分逻辑就是笔生成后,还存在笔的延续一样,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划分处理方法。如果9之后,又走出了,9-12,我们可以继续采用N型结构的划分方法,把0-5、5-8、8-11分别划分成线段,这样的处理方法其实就是把笔到线段的递归原则去选取的问题,这里面也包含多义性运用的考虑。
通过这样的划分考虑,其实我们就是站在中枢升级的角度去考虑了。比如,我们可以把0-5是一条1分钟中枢的进入段,5-8是一个1分钟中枢,8-11是另外一个1分钟中枢,如果后面再走出一个11-13,只要这三个1分钟能形成重叠的区间,就可以形成了5分钟的中枢。
当你理解了多义性,也许会同意我这样处理的。包括很多人纠结一根具备破坏关系的K线能不能当笔用,其实是它是否纳入你的分析层级,也就是你是否把它考虑到可进入结构分析的范畴。你也可以忽略它,用K线处理把它合并掉也没有问题,在用的层面只是选择问题。因为一根K线,你从逐笔成交角度去看,它依然有结构,只是级别不同,这是怎么思考的问题,即,你需要分析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举例一:
下面再分辨一下两个图,这是缠论在79课中举出的如何划分线段的例子,要求大家对图上的走势划分出线段。在此,我们不要原文采用的特征序列来划分线段,而是用线段的最基本的定义来划分:一是线段是由至少三笔构成的,二是线段可以被反向笔破坏,三是线段不创新高时结束。
图1中,0-3是由三笔构筑的N型结构,所以,暂定为一条向下的线段。3-4是一条反向笔,突破的2,0-3线段成立。把3作为A0,等待三笔出现,3-6形成三笔,暂定为第二条线段,后7-8创出了新高,第二条线段延伸到8,向上线段3-8为暂定。然后向下一笔8-9对向上线段3-8形成了笔破坏,并延伸出了一个向下线段8-11,所以向上线段3-8确认完成,所以图1可以划分成0-3、3-8、8-11三个线段,8-11还不能确定完成,当下只是暂定。
同样的,图2中,0-3是向下线段,之后第二线段延伸到8,由于8-9向下没有破7,所以,第二线段延伸到10,10-11跌破9,第二线段成立。10-11只有1笔,需要等待完成另外二笔后再确认。所以图2只能划分成0-3、3-10两个线段。
但是,在实际处理的时候,只要9-10没有创出新高,第二条线段3-8就已经结束了。我会把图2划分成0-3、3-8、8-11三个线段。
线段的划分更多的是对结构的解析,你用缠师的特征序列划分线段肯定是最规矩的,但只要不违反结合律。我这样的方便处理(一眼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也是没问题的,因为这两种划分方法表达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当然这种划分逻辑必须要放在递归的最低级别上,在最低级别上划分线段,即便会有一些分解的瑕疵或者不符合特征序列,但因为是在最低级别,所以它不影响结构的组建,或者说不影响对大级别的升级。
举例二:
这里缠师举了一个划分线段的案例。79到80是一个向上线段A,80到81是一个向下线段B。从81这个低点开始的上涨并没有走出一条线段,而是出现了一笔,产生了对线段B的一个笔破坏。随后又走出一个向下的线段,走势A。但是,它并没有直接去破81的这个低点,然后又走出了一个向上线段。在这种情况下,缠师是做了一个合并处理,把81到82画成一个线段,虽然82的高点并没有去破81起来的那一笔的高点。
这种线段划分方法,在缠论的许多案例中都发现过,一般来说,线段是由三笔构成的,而81-82这条线段是由1笔+两条线段构成的。划分线段有几条原则:一是至少是三笔;二是高低点的特征;三是结构特征;四是线段对整体走势的作用大小。
三、线段到走势的递归逻辑
缠论的递归逻辑指的是,K线通过顶底分型生成笔,这是第一层递归;笔生成线段,这是第二层递归;线段生成走势,次级别走势生成本级别走势,这是第三层递归。
从缠论的第二层递归逻辑看,所有的线段生长都可以生成走势。于是,缠论就定义了一个走势模型:什么是走势?a+A+b+B+c。其中,以a,b,c作为标记的是线段,它们可以是不同级别的线段,以A,B作为标记的是中枢,它们是由不同级别线段重叠构筑的,因此,它们也可以是不同级别的中枢。
从缠论的第三层递归逻辑看,所有的线段的内部都是由次级别走势构筑的。那么,线段的级别就是其内部包含的中枢所确定。当我们说,这是一条30分钟线段时,本意是说这条线段内部是缠论的模型走势,其中包含至少一个5分钟中枢。在缠论的案例里,对这些名称的运用使得学习者不太理解,造成混乱。比如,他说这是一个30分钟中枢,其真正的含义是说,这个中枢是由三条5分钟线段重叠构筑的盘整结构,而当他说,这是一条30分钟线段指的是这条线段的内部是由次级别走势构筑的,所谓的次级别指的是该线段内部包含的中枢是5分钟级别的。这就是说,当我们单独说30分钟中枢时,是把该中枢单独拎出来说的,当我们说,这是30分钟线段时,我们是把次级别中枢包含在这个线段内部一起说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分解走势时,一定要区别对待线段和中枢的不同级别状态。
结构是缠论的立论基础,没有结构缠论就失去了灵魂。缠论的结构定律:某级别图表上的由三条最低级别线段构筑的N型结构,是该级别图表上的一个基本单元,该单元具有双重作用,当它形成一个趋势结构时,就是一条最短的线段,当它形成盘整结构时,它就可以作为类中枢来使用。
通过这样的递归逻辑,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30分钟图表、5分钟图表、1分钟图表上,它们的最低级别线段都是1分钟的。在实战中,我们对图表走势的分解是以拆分模型走势中的不同部件为目标的,比如,30分钟级别上的最低线段是1分钟级别的,三条1分钟线段重叠就构筑了一个5分钟中枢,之后,这段走势就形成了一条新的5分钟线段。该线段内部是包含了一个5分钟中枢的模型走势。这一段5分钟线段就是我们可以炒作的走势,之后,又会形成三个5分钟线段重叠的30分钟中枢,之后,离开该中枢的线段又是一条5分钟线段,这样,以30分钟中枢为核心+两条5分钟线段的一个模型走势就可以被称之为30分钟线段。
由于,我们把中枢与次级别线段分开来看,所以,我们在本级别图表上,可以看到三个不同级别的线段和两个不同级别的中枢。即,1分钟级别线段、5分钟级别线段和30分钟级别线段,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个级别的中枢,5分钟级别中枢和30分钟级别中枢。
另外,我们还可以找出一条规律来,就是在更高级别图表上的笔和线段都对应着特定的级别,它们的最低级别线段与本级别相差三个级别。比如,月线图上的最低级别线段是日线级别的,笔是30分钟级别的;在日线图上,最低级别的线段是5分钟级别的,笔是1分钟级别的;周线图表的最低级别线段是30分钟级别的,笔是5分钟级别的;30分钟图表的最低级别的线段是1分钟,30分钟图表上的笔是5分钟图表上的线段,因此,它也是1分钟级别的。虽然看上去30分钟图表上的笔和线段都是1分钟的,但是,在具体运用就有了一个差别,比如,在30分钟图表上看到了一个笔中枢,这个笔中枢其实就是5分钟图表上的中枢,也就是次级别中枢。
缠论的结构有两种走势形态,趋势结构和盘整结构,因此,结构具有双重作用,趋势结构可以作为线段使用,盘整结构可以作为中枢使用。通过这样的分类,可以使我们很方便地判断某级别图表上出现的要素的分类。比如,你在某级别上分解线段时,你根本就不必考虑什么这是否是一笔的问题,你只需要看一眼,这是K线构筑的结构,还是线段构筑的结构,是趋势结构还是盘整结构,如果它是K线构筑的结构,那它就是次级别图表上的走势,如果是本级别线段构筑的结构,那它就是本级别的类中枢,或者是本级别的趋势走势。
由于本级别图表上只有两种级别的线段,所以,由本级别最低线段构筑的结构就是就是次级别中枢,由次级别趋势结构构筑的中枢就是本级别中枢。在本级别图表上,你只能看到两种级别的中枢,不是次级别中枢,就是本级别中枢,没有其他。因为,本级别只有两个级别线段,所以,它们只能构筑出两个级别的中枢,中枢的的级别与线段的级别是相匹配的,这就是递归逻辑。
举例说明不同级别图表上的线段:
上面两种图表是同一段走势在不同级别图表上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在1分钟图表上,5-6是一段1分钟级别的线段,而在5分钟图表上3-6是一条分钟级别的线段。从缠论的递归逻辑看,1分钟图表上的线段是由顶底分型构筑的线段,因此,3-6可以划分为三条1分钟级别线段,5-6就是其中的一条。从5分钟图表上看,3-4之间没有五根K线,所以,没有底分型形成,因此,5分钟级别线段直接划分到6为止。你要理解级别,级别是建立在走势自同构性下的,有了对走势的拆分,才有级别划分,才有组合,它一定是跟搭积木似的得一层一层地完成,才能到达这个状态。这是变化的一些规则,就是你怎么组合更利于判断、操作。
再仔细想一下,还是有点不对头的地方。其中的关键就是,此1分钟级别线段,不是彼1分钟线段。3-4是1分钟线段,而1-2不是1分钟线段。1-2是1分钟走势。比如,在上面两种图表上,图1是一张1分钟图表,其中的5-6是1分钟线段,而在图2上,是一张5分钟图表,其中3-6是5分钟线段,所谓5分钟线段是由三条1分钟线段构筑的N型结构,这个5分钟线段的内部并没有包含5分钟中枢,如果该线段包含了5分钟中枢,它就不叫5分钟线段,而是被称之为5分钟走势,所谓的走势就是包含中枢的缠论定义的模型走势。这就是真谛。
四、中枢、背驰、走势完美
许多人对缠论的中枢概念的理解不是很透彻,我们总是把中枢看成是传统理论中的箱体震荡,其实缠论的中枢是在走势中形成的,构筑走势的基本单元是N型结构,走势是由N型结构串联,或并联构筑的,因此,缠论把一个N型结构称之为类中枢,所谓的中枢指的就是三个价位的重叠形成的区间,它与箱体震荡没关系。所以,我们会发现为什么一条线段就可以被称之为一个类中枢,就是因为N型结构的第二条线段会出现与其他两条线段重叠,哪怕它们之间只重叠了三个价位,这也算是一个中枢,所以,缠论的中枢指的走势过程中,前后结构发生重叠的那段区间。结构重叠才是缠论定义中枢的应有之义。
在图表上,我们会看到三种形态的结构重叠。一种是在线段内部包含的中枢,中枢的级别就是该线段的级别。第二种是盘整走势产生的中枢;第三种是同级别的多条线段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奔走中枢。
缠师说过,中枢、级别、背驰都不是核心,缠论的核心是走势完美。缠论的立论基础是结构,结构的串联和并联构筑了走势,走势就是线段,线段的级别就是中枢大小,中枢是有能量的,中枢是力度判断的要素,所以,所谓的背驰就是围绕着中枢展开的。线段被线段结束就是线段被线段背驰了,线段的背驰是形成一个新结构的必要条件,而所谓的走势完美,其实指的就是结构的必然完美。也就是说,只有有新的线段开始,就必然有第二条、第三条线段的必然出现。所谓的走势必然完美就是结构的必然完美,所以说,缠论的不测而测的基本条件,就是结构的必然完美。
案例一:这是一张1分钟级别的图表走势,其中,标记就是1分钟线段的标记。
看108-109里有一个缺口,是顺着前一笔下来的,并没有破坏前一笔,所以108-109可以被判定为一条线段。
所谓的更大力度线段,在这个实际的图形中,指的就是与前面104-105的下跌力度比。110-111这段与之相比较的是104-105这段,原因就是中间的那个震荡是一个中枢,是105到110这三条线段构筑的N型结构。如果你能看明白,这里根本就不存在与108-109对比的问题。站在105-107这个中枢的角度,110虽然不构成第三类卖点,但也极为接近,这种对中枢的离开,力度一般都很大,所以就算你搞不清楚当前的线段是和哪一段相比,也至少要等这段的结构被破坏,才有介入的可能,而后面的两个红箭头的地方,出现的上下上的两次反抽,根本就没有破坏该条线段的内部结构,因此后面的破位下跌就是天经地义的。
站在中枢的角度看,104-105是中枢的进入段,110-111是中枢的离开段,它们具有相同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要从结构的角度看,要从相同性质的角度去,寻找比较背驰的比对要素。
我们在细看110-111这一段。绿箭头的那次反抽,等于对前面破位前那上下上的微型类中枢(注意,站在严格意义上,线段以下是没有中枢的,所以说是类中枢)的一个类第三类卖点,后面走势的下跌走势可能会出现两种变化,一是转大级别类中枢,二是类中枢移动直到形成新类中枢为止。对照下面的黄白线也可以看出,对应图表上的红绿箭头和MACD上的三个箭头,黄白线也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下上下结构变化,第二下刚破上的低点,这是力度最大的一下,怎么可能有背驰出现?MACD第一个红箭头就指这大的下上下破的一下,这时候除非出现线段结构的突发性破坏,否则不可能有什么背驰出现。而后的回拉,其实刚好构成一个奔走型的上下上结构(也就是第二上刚和第一上的低点稍微重合),这其实也就构成另一个微型类中枢。这和第一个红箭头指的那个一起,刚好构成两个类中枢的下跌走势。然后,后面的背驰判断就很简单了,和一般的趋势中背驰的判断一样。针对第二那奔走型的微型中枢的前后两段,MACD两个红箭头对应的绿柱子的比较,一目了然。
案例二:
缠师在这里举了一个如何划分线段的案例。其实,这个案例与之前的案例有类似之处。看图,79到80是一个向上线段A,80到81是一个向下线段B,但是从81这个低点开始,走势出现了一个反向的笔,所以该笔形成了对线段B的破坏。随后又走出一个向下的线段A,但是它并没有破坏81这个低点,然后又走出了一个向上的线段。这种情况,缠师是做了一个合并处理,把81到82画成一个线段,虽然82的高点并没有去破81起来的那一笔的高点。
在这个案例中,81-82其实就是一个N型结构,之前我们说过,一个N型结构可以有双重作用,既可以当作线段,也可以当作中枢,在当下的条件下,它就可以被认定为中枢,80-81是它的进入段,82-83是它的离开段,所以,我们可以比对两者之间的背驰,82-83就是背驰段。虽然,80-81被一笔破坏,但是,这一笔起到的作用达到了线段的作用,所以,它与走势A和线段构筑了一个N型中枢。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仅仅是寻找线段、中枢等要素,关键是要判断走势是否结束,是否产生了第一类买入点。这才是我们分解走势所要达到的目的。
案例三:
例如,在最近走势中,30分钟图上,2760到2858这30分钟中枢,2871的5分钟回抽确认了一个第三类买点,然后其后就继续走出一个新的30分钟中枢,而2871的5分钟回抽低点2871点比上一中枢的最高点2888点要低,而后来关于2911开始的这个30分钟中枢出现延伸,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这个分解进行重新组合,给出一个更清晰的组合方法,把2871的5分钟回抽组合到2723开始的这段5分钟走势中,形成一个5分钟的上涨,然后新的30分钟中枢就从2947开始,这样的好处在于,这个中枢震荡的低点2892点比2888点高,如果其后的震荡不出现跌破2888的走势,那么就是一个30分钟的上涨走势形成了。但在这个新的中枢被一个新的第三类买点有效突破前,依然存在震荡跌破2888点甚至最终确认中枢扩展。但这样的重新组合,对看图就有了帮助。当然,站在纯中枢的角度,依然可以坚持让新中枢从2723开始,这样对具体的操作也没有太大影响,但在判断上就没有重新组合的看起来方便了。原文节选(第六-九段)
上面是缠论教你炒股票36的案例。许多人对这段论述感到疑惑,就是它所说的这段中枢的级别是什么,新的级别又是什么。
李晓军老师对这个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解释。他说,这里缠师举了一个具体案例来讲多义性怎么应用。需要注意,这里所说的30分钟级别的上涨走势,指的是30分钟的线段级别的走势。2760点到2858点形成了一个30分钟笔中枢,2911点到2871点一个30分钟笔回落,没有进前中枢形成第三类买点。而后2892点到2911点形成第二个30分钟笔中枢。
当中枢继续延伸,这个分解就进行重新组合了,把2911点到2871点的回抽组合到2723开始的这段5分钟线段中,形成一个5分钟的上涨线段,2905点到2947点形成新的30分钟笔中枢。这样的好处在于,这个新中枢的低点2892点比第一个中枢的高点2888点高,两个中枢不产生接触,如果其后的震荡不出现跌破2888点的走势,那么就是一个30分钟的上涨趋势形成了。
他继续说,由于截图限制,我们可以把第一个中枢上的起点作为这个30分钟趋势的起点。第一个中枢的低点2723点比这个上涨趋势的起点还低,怎么能画成趋势呢?即便它是最低点也可以成为趋势走势类型,我们不按高低点进行划分,只按组件完全可以这样组合。而这种根据结合律的最佳组合,是根据市场当下的走势随时变化的这句话怎么理解?你的最佳组合要根据市场当下的走势随时变化,为什么要随时变化?最终跟随变化的组合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才是落到根上的东西。
李晓军老师的解释很不错,但是,他用了笔中枢圆了过去,并且,他说,前后两个中枢的级别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解释也不够合理。之前我在上一节中说过,30分钟图表上的笔其实就是5分钟图表上的线段,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5分钟图表上去分解。
下面就是5分钟图表。从图表上看,2888-2723是一个N型结构,所以,它就是一个中枢,从其内部线段的内部结构看,2888-2760是由三条1分钟线段构筑的趋势结构走势,所以,这是一条5分钟线段,其他两个线段也是5分钟级别线段,所以,三条5分钟线段重叠构筑的中枢就是30分钟级别的中枢。
从2723-2911看,其中在刚起步的地方有一个反向线段,因此,该走势就是一个5分钟级别的趋势上涨走势。当走势从2911下跌到2871点时,形成了第三类买点。之后又开始上涨,在2911-2892之间形成了一个N型盘整结构,这就是一个新5分钟级别的中枢,因为其内部走势都是由三笔构筑的结构走势,所以,是1分钟级别的线段,三条1分钟线段构筑的N型结构就是一个5分钟中枢。然后再继续走下去,形成了一个新的5分钟中枢,2947-2905,这样我们就可以把2723-2911趋势上涨走势延伸到2947点。之后的一根大阴线下跌破坏了该走势。
上面的分析采用的是结构+级别切换的递归逻辑,从缠论的多义性分解来看,几种分析方法都是可以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只有你方便你的操作就是好的。
四、缠论的完全分类就是建立一个模型
缠论是建立一个模型,让你知道谁跟谁比较,你只有知道谁跟谁比较,才能得出强弱之分,才能判断是否背驰了。
当动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比如未来的下跌2-3走了五段,下跌幅度也很小,那2-3的动能就比0-1小了,也就是发生了背驰,那3这里就构成了第一类买点。然后3-4一笔上去,可能没有达到2的高度,但从量比来看,3-4的上涨动能已经比2-3的下跌动能大了,而后再出现4-5的三段下跌,并且没有出3的低点,那5这里就构成了第二类买点。
其实所有的跟随都是在跟随动能的变化。例如,0-1的上涨很快,1-2的下跌结构很复杂,空间没有0-1大,那么0-1的上涨动能就远大于1-2的下跌动能,1-2的下跌一旦结束,那就意味着肯定有一个2-3的上涨。当2-3这个上涨很强时,你就可以继续持有。
例如,在震荡中,如果2-3和1-2是同级别,2-3的上涨空间没有1-2的大,那就说明2-3的向上动能小,3就是你的卖点。
但你也不能2-3一上来就卖,如果1-2的下跌很复杂,2-3是一笔的上涨,那么2-3的上涨动能是没有结束的,你不能说2-3的上涨动能比1-2的下跌动能小,它回来的时候可能又是你的买点。
所以缠论是可以通过它的算法,打破你的时空限制,让你看问题更加的本质和透彻,你如果看不到说明你还没有学懂。
很多人可能会走到一个误区里,把所谓的形态学,笔、线段、中枢、走势类型当成缠论了。如果你仅仅只是学了形态学就去做交易的话,想赢利是很困难的。但如果你掌握了形态学又明白了动力学,那么所谓的当下,其实根本不是问题。所以大家还是需要全面的掌握好这一课缠师所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