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学技术局于2022年8月16日发布了《关于申报高新领域、社发领域2022—2023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专项项目》的通知,本文重点汇编了人口建康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供参考。
项目一:临床生物资源库样本和数据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拟解决问题:
针对重庆目前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和管理相对独立,缺乏系统、规范、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导致数据资源相容性低而无法进行有效整合,阻碍资源的有效应用,也影响标准化方案具体实施的生物安全问题,研究生物资源库样本和数据的共享技术,解决大数据模式下原始数据在无需归集与共享的情况下,可实现多节点间的协同计算和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建立我市临床生物样本库发展的统一标准支撑体系,解决不同机构、不同专科病种的生物样本库之间资源交换与共享问题;在具备人类遗传保藏资质的单位进行推广应用示范,提升我市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能力与水平。
2.考核指标:
研发和验证数据协同关键技术,用于不同生物资源库的数据和样本共享;建立1套可用于不同样本库之间样本和数据共享的标准体系;申请软件著作权至少1项;在不少于3-5家的具备人类遗传保藏资质的单位进行推广应用,实现生物资源样本和数据和共享,依托生物样本库开展药物试验不少于3个。
3.资助强度及方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50万元,承担单位出资不低于50万元。
4.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
5.组织方式:采取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三甲医院牵头,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申报单位应有生物样本库资质,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二:新型重大突发传染病全过程全要素知识图谱构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针对传染病全过程知识图谱缺乏问题,利用知识图谱先进的知识发现和知识推理能力,从全过程全要素的角度认识新型重大突发传染病的起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诊疗手段、随访管理、疫苗研发等,有效提升新型重大突发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降低新型重大突发传染病的防治成本。
研发新型重大突发传染病知识图谱构建技术不少于3项;研发新型重大突发传染病知识图谱平台,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在不少于2种新型重大突发传染病上开展技术应用推广,研发防疫产品、药物或疫苗不少于1个。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承担单位出资不低于300万元(其中,三甲医院牵头申报,牵头单位出资低于100万元)。
5.组织方式:公开竞争。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机构、三甲医院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
项目三:遗传易感性检测技术在近视精准防控中的研发与应用
针对遗传易感性近视儿童治疗困难问题,本研究将建立重庆地区儿童近视遗传易感性临床及研究协作组,研究遗传易感性近视儿童临床、基因表达等特征;探讨近视发病机制及目的基因生理运行机制;基于全外显子组、功能分析等手段鉴定新候选致病基因;针对近视遗传易感儿童,及早介入近视防控措施,延缓近视启动发生,降低近视发病率。
组建重庆地区儿童近视遗传学研究联盟1个。建立遗传易感性近视儿童眼部生物学参数数据库1个,入库样本量至少200例。通过基因型-表型联系分析,筛选新发近视突变基因不少于1个,建立检测方法1套、提前干预近视指南1项。研发基因诊断试剂1个。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50万元,承担单位出资不低于150万元(其中,三甲医院牵头申报,牵头单位出资不低于50万元)。
6.申报条件:三甲医院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项目四:多功能水凝胶防治妊娠期疾病的研究与应用
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至少1个,评价多功能水凝胶对目标药物到胎盘局部的靶向增效作用,制定不少于1套治疗专家共识。培训专业医护人员不少于100人,不少于5家基层推广应用。完成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报告1份。
项目五:基于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难治性乳腺癌精准靶向救治体系
难治性乳腺癌五年生存率较低,为解决难治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疗效问题,研究以具有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资质的生物样本库为依托,以人源化类器官(PDO)及异种移植肿瘤(PDX)模型为支撑,对原发耐药、快速进展的难治性乳腺癌患者组织样本进行原代3D培养、全基因组测序以及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检测等,探寻难治性乳腺癌发病分子机制,研发难治性乳腺癌精准治疗新靶点,搭建肿瘤分子特征与药敏信息网络数据库,构建难治性乳腺癌精准靶向治疗体系。
构建乳腺癌类器官模型1个,研发2-3个难治性乳腺癌精准治疗新靶点和/或化合物;建立涵盖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对应药敏信息、可指导临床精准用药的网络数据库1个;构建难治性乳腺癌精准靶向救治体系1套,治疗有效率提升10%以上,并在3-5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开展1个新药研究。
6.申报条件:三甲医院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针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快速检测、诊断问题,将儿童不明原因感染性疾病预警关口前移,研发多重、快速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儿童不明原因感性疾病预警及技术,提升快速、精准诊断引起儿童发热疾病的能力。
项目七: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多模态MRI早期诊断研究
制定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多模态MRI技术规范,构建学龄前和婴幼儿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结构/功能MRI影像和临床资料数据库1个,样本案例不少于500例。筛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脑结构和功能MRI早期影像学生物标志物3-5个。研发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人工智能MRI诊断模型1套、辅助诊断系统1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个体化影像学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均超过80%,在2-3家医院应用示范。
项目八:新生儿腹股沟疝一体化综合防治体系的建立
构建新生儿腹股沟疝数据库1个,样本案例不少于1000个。研发新生儿腹股沟疝早期诊断评估管理系统1套。研究新生儿腹股沟疝早期干预的新策略1套。形成新生儿腹股沟疝诊疗流程1个。在不少于2-3家医疗机构开展应用。
7.其他说明:无。
项目九:地诺孕素联合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构建及优化术前评估方案及术后评价体系1个。完成药物联合超声引导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穿刺硬化治疗病例不少于200例。编制地诺孕素联合超声引导下穿刺硬化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规范治疗方案1套。举办妇产超声介入培训班3个,培训专业医护人员不少于200名,指导基层医院开展该技术不少于3家,每家应用不少于20例。形成药物临床应用疗效报告1份。
6.申报条件:三甲医院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7.其他说明:联合企业共同申报。
项目十:新生儿脑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研究
针对新生儿脑病临床、遗传学、生化等特征不明、个体化治疗、护理和随访方案有待完善问题。开展基于影像技术、分子生物学、临床功能评分系统探索患儿病理生理与组织结构、短期功能变化的关联研究,针对疾病病理生理,寻找可能改善预后的临床治疗及康复手段的循证依据。
项目十一:妇科良性疾病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手术升级切口分类(I类变II类)增加感染风险,阴道操作空间小,手术难度大等问题,研究妇科良性疾病领域的手术适应症、安全性等临床问题,对比分析不同入路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技术在常见妇科良性疾病治疗中的手术疗效;构建基于精准学习曲线的经阴道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单孔腹腔镜技术体系,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成立单孔腹腔镜技术学术合作联盟1个,含30家以上联盟单位;构建妇科良性疾病领域单孔腹腔镜技术体系1套;精准描绘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学习曲线;制定该项技术的示范应用方案,推广应用不少于10家医疗单位,完成不少于100例手术实施。指导企业优化提升医疗器械不少于1个。
7.其他说明:联合企业共同申报。
项目十三: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精准预测技术研发及体系建立
针对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精准度不高及应答率不足的现状,研发可有效预判现有及新型免疫治疗疗效的技术和应用体系。优化现有肿瘤新抗原预测及鉴定技术,开发临床适用的生物标志物和系统反映肿瘤免疫原性的免疫治疗应答预测模型。开展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并确立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及预测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考核指标:
项目十四:基于高强度聚焦超声的胰腺癌治疗技术规范研究与应用
为拓展我市自主创新设备HIFU刀的应用范围,对HIFU治疗进展期胰腺癌进行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再评价;研究进展期胰腺癌HIFU治疗的优化技术方案;形成HIFU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临床诊疗规范,研究并制订专家共识;示范推广HIFU治疗胰腺癌标准化和规范化临床方案。
制定进展期胰腺癌HIFU治疗标准化的临床治疗方案1个、评估体系1套,制订专家共识1个;手术费用降低30%;建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培训基地”,培训专业医护人员100余人;在不少于2家医院进行推广应用,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人员不少于10人;研究成果优化HIFU系列产品不少于1个。
项目十五:中低位直肠肿瘤可视化三维重建结合数字导航的精准外科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中低位直肠肿瘤手术治疗难度大,易复发及泌尿生殖功能障碍发生率高的问题。研究基于重建中低位直肠可视化三维影像技术及术中导航技术,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的创新型实用技术,术前进行全维度观察,合理规划手术方案,进行术中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的精准定位及保护,结合人工智能构建直肠癌智能手术辅助系统,实现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精准化与智能化,提高中低位直肠肿瘤手术治疗效果。
建立1个联结数字化一体医疗器械与设备、手术智能辅助系统和AI预测模型,构建1套三维重建、手术导航、人工智能三大技术融合的综合技术方案,形成1套基于可视化三维重建结合数字导航的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指南,并在不少于3家医院推广应用,培训医护人员不少于100人,研发手术导航产品1个。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50万元,承担单位出资不低于150万元(其中,牵头单位出资不低于50万元)。
项目十六:微泡超声空化技术联合新辅助治疗增强胰腺癌疗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1拟解决问题:
胰腺癌是高死亡率疾病,术前新辅助化疗疗效仍不理想。本研究将探讨诊断超声联合微泡是否能增强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多中心对比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增强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研究标准化的胰腺癌新辅助治疗体系,提升胰腺癌R0切除率和患者生存率,提升胰腺癌化疗疗效。
项目十七:炎症性肠病病理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开发
针对炎症性肠病(IBD)病理诊断难度高,严重影响后续治疗决策的问题,开展基于病理切片高清数字图像和深度学习AI算法,病理专家进行确认和标注供AI学习,建立深度学习模块,并加入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胃肠镜结果,构建评分系统研究,开发IBD病理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建立国内外首创的IBD病理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发IBD病理智能辅助诊断系统1套,并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验证;建立IBD病理诊断操作规范1套,并在不少于2家医院培训、开展临床应用;获得该系统著作权1-2项,开发病理辅助诊断产品1个。
项目十八:基于基因检测的甲状腺癌精准化个体化治疗体系研发
针对甲状腺癌患者的转归与甲状腺癌不同基因分型的关联性尚不清楚问题,研究甲状腺癌乳头腺癌分子分型、外科手术指征、范围和方式,以及甲状腺癌手术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建立精准诊断甲状腺癌规范流程,开展推广应用。
项目十九:常见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2.考核指标:完成3-4种重庆地区常见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报告;形成具有循证证据的中医预防、治疗方案2-4项。在不少于5个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项目二十:基于人工智能的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前决策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前决策高度依赖进口RAPID软件,收费高昂,为解决“卡脖子”技术,本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研发建立该类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预后预测体系;基于多中心登记研究,在各特殊类型患者,如高龄、超窗患者中验证模型效能;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究该模型效能;将该模型封装形成软件并推广应用。
建立1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评估体系;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该模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验证,并与传统RAPID软件进行比较,制定急性大动脉闭塞个性化救治策略1套,开发国产化的基于评估模型的临床决策核心辅助软件1个,推广应用不少于3家医院。
项目二十一:插植后装内放疗计划与3D打印插植引导模板的一体化设计研究与应用
针对肿瘤放疗中常见的照射精度不足问题,利用模拟定位扫描的患者CT/MRI图像,建立包含患者体表标记、肿瘤和危及器官的三维影像,逆向设计插植针经体表至体内的最佳进针路径及引导进针模板的三维模型,使该路径上实施后装内放疗能最大化杀伤肿瘤而危及器官受照射量最小。通过引导模板的三维模型及插植针道位置至放射治疗系统,快速设计治疗计划,并仿真验证模板及针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利用3D打印软件打印个体化三维模板供临床使用。
研发插植后装内放疗计划与穿刺引导模板的3D打印模型1个,提高放疗照射量10%以上,建立1套插植后装内放疗计划与3D打印插植引导模板规范流程,开发放疗辅助产品1个,在不少于3家医院推广应用。
项目二十二:高龄或失能老年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研究与应用
针对高龄或失能老人社区护理难问题,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创新和推广应用。搭建高龄或失能老人护理服务网络平台,组建多学科合作下失能老人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适用于基层的规范化的服务清单和标准化流程。
搭建医院-社区失能老人可以下单的“O2O模式”的互联网+护理多专科服务平台1个;制定护理服务规范化清单和标准化流程2-5套;社区失能老人健康档案管理和健康管理方案2-3个,实现周期性组织在线名医讲堂慢病健康宣教和动态随访,管理失能老人不少于1000人。
项目二十三:靶向前列腺癌的超声诊疗一体化纳米泡研制
针对难治性去势抵抗型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难题,研究前列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免疫微环境的关键靶点,研发针对关键靶点诊疗一体化的新型超声纳米泡及其工程化和临床应用技术,揭示纳米泡干预和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键材料学要素和机理,研发靶向前列腺癌的超声诊疗一体化超声纳米泡产品。
研发至少1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的新型超声纳米泡产品;经批量动物实验验证,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不低于80%,治疗有效性不低于80%。
项目二十四:循环肿瘤细胞的单细胞多组学分析关键技术与器件研究
针对单个循环肿瘤细胞基因组和转录组等多组学平行解析的技术瓶颈,整合分子生物学、生物电学与光学、微流控、流体力学等交叉学科创新理论与前沿技术,研制高效分选富集与无标记表型鉴定高纯度循环肿瘤细胞的一体化微流控关键技术与器件,构建精准捕获与操控单个循环肿瘤细胞的微流控芯片,建立精准解析单个循环肿瘤细胞多组学的数字化微流控检测系统,有效提升恶性肿瘤精准诊断水平。
2.考核指标:构建高纯度高活性的循环肿瘤细胞的高效分选富集与无标记表型鉴定关键技术与器件;建立可同步实施无损式单个循环肿瘤细胞“精准操控-原位裂解-多组学解析”的数字化微流控检测系统1个;实现单个循环肿瘤细胞多组学二代测序分析所需模板与文库的自动化制备,循环肿瘤细胞的精准操控达到单细胞水平,捕获效率达到1~2个/ml全血,低频基因变异分辨灵敏度达到0.01%。
项目二十五:融合筛查、精准诊断和防治决策的骨质疏松智能一体化综合防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针对西南地区人群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筛查和精准诊治需求,通过构建本区域标准化骨质疏松数据库,利用深度学习和多模态数据分析技术,设计针对本区域人群、经济高效的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筛查和预警工具;构建灵敏准确的智能诊疗决策平台用于高危人群骨质疏松识别、病情评估、病因诊断和脆性骨折风险预测,进而形成骨质疏松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与骨折防治体系。同时探讨超高强度磁-电效应等新兴技术在症状前预测脆性骨折发生的诊断性能以及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最后在充分实践以上预警和智能诊疗平台的基础上,研发骨质疏松与脆性骨折多学科诊疗流程和综合管理规范并推广应用。
建立西南地区标准化骨质疏松数据库;设计1套针对西南区域人群、经济高效的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筛查和预警工具;构建1套骨质疏松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与骨折防治体系;提出并初步验证不少于1个具有应用前景的骨质疏松诊疗新技术;制定1套骨质疏松与脆性骨折多学科诊疗流程和综合管理规范,并在不少于3家医院推广应用。
项目二十六:人类体外培养胚胎质量AI评估技术研发与质量评价
针对国内体外培养胚胎质量评估方法、技术缺乏,导致出生缺陷问题,建立全流程、标准化、大样本、多模态临床与胚胎数据库,研究并揭示胚胎发育机制机理,建立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人类胚胎质量评估模型,胚胎质量智能评估关键前沿技术,研发基于强化学习的新型诊疗装备,融合多模态临床数据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升活产率,降低出生缺陷,提高我国人口数量与质量。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承担申报单位出资不低300万元(其中,牵头单位出资不低于100万元)。
项目二十七:面向紧急医学救援关键技术的智慧指挥调度系统研发与应用
研发紧急医学救援智慧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实现各用户端之间的有效协同、多方音视频通话、会诊等功能,软件著作权不低5项;成果应用覆盖人群不低于1000万人;年均应用系统直接协助医疗救援次数超过10万例次;有效提升区域院前医疗救治伤残率和死亡率10%;在全市不少于10个区县120分中心开展示范应用。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承担申报单位出资不低于300万元(其中,牵头单位出资不低于100万元)。
项目二十八: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肺癌多学科精准诊疗决策平台构建与应用
针对当前肺癌发病率高、诊断手段单一、肺癌发现滞后问题,研究肺癌疾病影像数据的多维综合分析处理与跨模态检索匹配技术;面向肺癌诊疗过程的跨模态影像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知识图谱构建技术;肺癌诊疗辅助决策的可解释推理及针对推理不确定性建模技术;面向肺癌MDT临床诊断的人机交互系统标准化流程;肺癌诊疗的人在回路多层次人机交互协同与验证反馈技术。成果产业化,每年将产生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承担单位出资不低于300万元(其中,三甲医院牵头申报,牵头单位出资不低于100万元)。
项目二十九:高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外科手术的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
针对前列腺癌发病率日益增多,高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率极高,外科手术风险较大等问题。本研究通过目前多中心临床资料,总结机器人手术患者年龄范围,建立高龄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治疗范围、适应证和禁忌证;对高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HIFU联合机器人手术治疗;探索建立高龄前列腺癌患者外科机器人手术的前列腺癌风险评估模型,结合HIFU实时影像监控;探索5G远程高龄高危前列腺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为国产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提供临床指导数据。
项目三十:基于多维度生命体征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麻醉监测与预警系统研发与应用
解决目前麻醉中麻醉深度监测不准确、反应不灵敏、预测模型数据简单、特征缺乏,预警系统指标不完善、预警结果展示不直观智能等问题:拟在围术期,打造以海量临床生命体征数据为基础,动态提取多维数据特征,整合传统静态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实时麻醉临床监测,并提供可视化预警的新一代智能临床麻醉监测预警系统。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承担单位出资不低于300万元(其中,牵头单位出资不低于100万元)。
项目三十一:智能术前自动规划与软组织平衡机器人精准重建复杂关节畸形的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复杂关节畸形手术复杂、术前规划难问题,研发适应复杂关节畸形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人工智能自动术前规划系统;适配关节外科机器人的全程可视化软组织张力平衡功能模块的研发与整合机制,推动可视化软组织张力平衡功能模块潜在转化。
人工智能辅助术前自动规划系统1套,规划吻合度>98%,创新技术软件著作权1套;可视化全程软组织张力监测和平衡功能模块:适配关节外科机器人模块1部,机械偏差<1°或1mm级,张力调节0.5N级;智能自动规划与软组织平衡机器人融合机制的关键技术和标准流程各1套,软件著作权1-2项。
项目三十三:基于人工智能的儿童青少年拖延症识别及辅助干预系统研发与应用
对拖延症的多源多模态异构数据进行融合整理,构建可用于拖延症发生预测、识别和辅助干预的数据库;研究基于多模态数据、适用于拖延症行为特征分析的多模态数据挖掘技术,理清拖延行为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拖延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拖延症早期识别提供基础支持;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拖延行为预测和早期识别方法,为实现拖延症辅助干预提供核心技术;研制可收集、记录、分析个体行为序列,具备辅助干预功能的拖延症智能康复训练系统,为临床应用提供原型。
6.申报条件:高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项目三十四:创新国产动态心电衣自主研发及其在心律失常筛查和管理中的应用
针对心律失常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疾病的连续监测技术问题,开发一款面向日常生活的可穿戴、长程、低成本的动态心电衣,研发心电监护系统,实现心电监测的家庭化,达到家中监测,远程诊断的效果。通过解决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六大关键问题,即“穿戴一感知一交互一分析一解读一决定”,结合可穿戴传感器及AI算法,应用于心电数据的采集,扩展应用于血压、氧饱和度等其他生命体征的监控及心理情绪评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对正在进行心律失常治疗患者的后续临床结局进行随访,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至少1个,获取柔性可穿戴设备医疗器械注册证1个并实现产业化;获取动态心电设备医疗器械注册证1个并实现产业化。
项目三十五: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临床医生诊疗规范化培训平台研发与应用
临床医生诊疗规范化培训是提升临床医生医疗水平的关键,针对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智能化问题,本研究将对临床诊疗全流程多模态数据解析;建立临床诊疗知识库、诊疗方案智能推荐知识图谱的;搭建诊疗方案智能推荐流程、虚拟诊疗、考核等平台;在规培医院开展培训与推广应用。
建立一套多模态数据解析和知识库,覆盖常见疾病种类不少于10种;诊疗规范化模块不少于2个。构建医疗临床方案智能推荐和规范化培训系统,并在不少于2家医院开展推广应用,形成评价报告。举办3-5次培训班,培训规培医生不少于300名。获得软件著作权1~2项。
项目三十六:基于人工智能和多模态大数据的COPD急性加重预测模型研究和应用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转归难以预测问题,开展汇集融合多模态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筛选关键特征研究,并对特征纳入深度学习模型中建模。对AECOPD是否频发进行分类预测,并对频发患者进行短期预测,对非频发患者进行长期预测;开发AECOPD预测智能辅助系统。改善AECOPD诊疗状况,让更多的患者了解未知风险,提前干预;提高我国AECOPD诊疗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从而降低个人及医保支出。
建立AECOPD数据库1个,覆盖不少于1000例患者多维度数据;AECOPD预期模型预测效果AUC达到0.8以上;在三甲医院完成不少于500例对比验证,在不少于3个医院示范应用。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100万元,企业出资不低于300万元。
6.申报条件: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医疗机构共同申报。
项目三十七:基于大数据的重庆特色中医人工智能辨证论治系统研发与应用
针对中医药传承创新智能化水平低下的问题,研究将优势中医专科专家经验转化成可量化、结构化的中医临床数据的关键技术,形成中医证候诊断和中医药效果评价量表体系,开发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在基层中医院开展推广应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建立不少于10万高质量名老中医诊疗验案数据库1个;开发围绕十大重点疾病的证候诊断量表和评价量表不少于40个,开发中医智能诊断辅助系统不少于1个;在重庆市、区、县、社区50家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项目三十八:“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在医联体中的研究及应用
针对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质量的社会民生问题,构建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医联体医疗协同服务,探索综合医院与基层的分级诊疗路径,研究“互联网+分级诊疗”医疗服务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机制;通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和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建立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分级管理模式;研究综合医院与基层医联体内医学分级诊疗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医疗质控模的,在辖区医联体单位开展应用示范。
建立综合医院-基层医联体模式,构建医学“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开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超声、区域影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区域质控等医疗协同服务,提供医联体构建文件、协议等;建设协同医疗服务的医联体信息平台,实现通畅的会诊和精准分诊机制,提供软件著作权不低5份;医联体单位至少不低于10家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协同服务应用不低1万人次,应用覆盖人群不低于20万人;医联体内医学分级诊疗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应用覆盖不低于10家基层医疗机构。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50万元,承担单位出资不低于50万元,区(县)和企业投入不低于100万元。
6.申报条件:三级综合医院或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合作。
7.其他说明:联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优先支持。本项目以市区(县)联动方式实施,区(县)财政经费资助的优先支持。
项目三十九:面向老年服务的生活支援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难题逐年加剧、空巢老人急剧增加,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生活支援机器人在人-机安全、人-机理解方面核心技术的研发,借助智能生活支援机器人缓解当前养老问题。重点开展生活支援机器人人-机安全控制理论体系构建;复杂生活场景语义地图构建及增量式实时更新技术;生活支援机器人视-听-触多模态信息融合意图理解,从而构建能够灵巧、柔顺与人交互的生活支援机器人平台。
开发面向老年服务的生活支援机器人样机3台,并在三类场景(家庭、康复中心、养老院)中开展有效性验证,10人累计使用500机时的满意度≥95%;语义地图覆盖率≥90%;语音识别准确率≥95%,意图、情感识别准确率≥90%,人机问答准确率≥85%;桌椅、冰箱等10类静态目标识别准确率≥99%,人、宠物等动态目标识别准确率≥90%;水果、茶杯等目标抓取成功率≥90%;自主避障成功率≥90%;三方检测机构样机应用效果测试报告1个;获得软件著作权不低于5个。
拟支持1项,市级财政经费资助不超过50万元,承担单位出资不低于150万元。
项目四十:基于区块链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共享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
研发区块链技术在临床数据共享中存证、安全、确权、追溯等数据应用的核心技术不少于3个,提供三方机构测试报告1份;构建临床数据多中心数据体系1个,可检索、应用临床数据不低于5000万份;研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临床数据应用产品1个;在至少5家医疗机构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临床数据应用案例不少于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