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或者困难的时候,往往都很容易盲目、无助、迷茫。像只无头苍蝇,到处寻找解决办法与答案。但有时候冷静下来,好好深入思考、分析、规划下自己会比马上去做某件事更为重要。
在看《重塑心灵》这本书时,作者提到由罗伯特·迪尔茨整理出来的理解层次,也被称为思维逻辑层次,让我明白了困扰的根源所在。它与马斯洛需求理论有一些相似,都是金字塔结构。
我们大脑在处理事情时会分为以下六个不同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
行为:在环境中我们做的过程——做什么,有没有做
能力:我已掌握、尚需掌握哪些知识和技巧——如何做,会不会做?
信念、价值:应该有怎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什么更重要?
身份: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有怎样的人生
系统(精神):与世界中的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思维逻辑层次可以协助我们理清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为了更直观,我们可以根据每一层思维模式,代入自己或者周围人面临的一些问题或者说过的一些话。
第一层环境
第二层行为
第三层能力
学习和应用能力强,遇事能谋求更多的解决办法、追求更高效的方案,常说“方法总比困难多”“问题总会被解决的”,是我们意识能到达的最高层。但有时候方向不对,能力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第四层信念、价值层
信念、价值隐藏于我们内心深处,在遇到相应场景时,它们才会出来,引导我们做出相应的主观判断。比如不少女生有了孩子之后,经常会陷入“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问题里,再比如代入到我们设计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从商业、用户、审美偏好等等一些角度,在设计中做一定的取舍,选择更重要的。美团王兴就曾说过,有什么,要什么,舍什么这三个问题,对个人对公司都极重要。
第五层身份层
第六层系统(精神)
通过思维逻辑层次,其实我们可以大概的分析出自身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造成现状的本质原因。那么我们又改如何去面对呢?
环境层思考
外界的东西往往是难以改变的,抱怨环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可以在行为层上去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在现有条件下,哪些人、事、物能帮助我达成最终目的哪些资源我可以运用是否可以跳出现有环境?如果跳出现有环境,我会继续抱怨不公还是发生质变?
行为层思考
能力层思考
如果方向错了,能力再强也产生不了作用,我们可以站在信念、价值层去看,什么可以做,什么值得做?什么不用做?怎样去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信念、价值层思考
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决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及目标,我们可以站在身份层去看,为了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我应该具备什么?需要放弃些什么,坚持些什么
身份层思考
系统(精神)思考
我能给其他人带来什么?世界会因为我而不同吗?(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系统脱离了其他层次而单独存在,就是空中楼阁)
通过运用思维逻辑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的看待自身及周围的一些困扰,当我们从高维度去分析问题时,会发现低纬度的问题仿佛消失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状,最好的办法是从更高的层次进行,不过上三层(信念价值、身份、系统)往往需要一定的觉悟,是由潜意识决定的,普通人通常止步于能力层。但这六个层次,每层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如果任何一层发生足够强大的改变,可能会引发另外五层颠覆性的调整,比如,有些朋友从一个消极的环境跳到一个积极的环境里,受到周围人和事的影响,习惯、态度、知识技能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那么可能因此改变人生轨迹。所以我们可以同时在六个层次上做改变,也可以全力以赴地改善其中一层从而影响整个思想体系。
这种过分高估自己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达克效应”——“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在某些时刻,我们会经历达克效应的某个阶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愚昧山峰
对自己没有清晰、准确的认识,高估自己的能力。由于知识贫乏,视野单一,此时容易盲目自信,无知也无畏,表现得狂妄及自负。
知道自己不知道——绝望之谷
试图拼命吸取新知识、技能,但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知识技能的复杂性,面对挑战,自信心受损,此时容易跌入谷底,产生自卑感并焦虑。
知道自己知道——开悟之坡
随着个人知识、技能的提升与积累,开始构建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沉着且专注,此时信心也开始逐渐恢复。
不知道自己知道——平稳高原
当积累到足够的高度,反而感知世界之大,所知甚少,保持空杯心态,不断重构和拓展学识,此时低调且谦卑。
人虽然是高级动物,但想时刻保持清醒、自知其实并不容易。自大、攀比、从众等心理因素,会对我们的思考和判断造成干扰。现实生活中,达克效应无处不在,即便是一些所谓的专家、成功人士,可能都无法避免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自己被达克效应的阴影所笼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棒杀与捧杀
不良标签
褚时健入狱时已71岁高龄,出狱后反而种起橙子再创业,创办了现在家喻户晓的“褚橙”。曾国藩46岁被咸丰剥夺了兵权,在这之前虽然他为官多年,却处处掣肘,之后在家反思一年多,对过去的人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总结和规划,才有了后半生的成就,他曾和他弟弟讲,“人到中年仍然很多地方是可以改变的,天下无事不可变,关键在于想不想变”。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被某个标签限制了自身成长时,不要被其约束,挖掘自己的潜能象限,突破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职场的本质其实是持续交换的供需关系,简单来讲就是个人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出售能力给到组织,组织支付回馈给到个人。而发展的逻辑的则是持续的成人达己,各取所需。正如下图,我们个人进入组织之后,就一直围绕这个模型循环发展着。
不少人在工作中的个人满意度其实是非常低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分析。
a.个人与组织的矛盾
主要以下这三个方面:
核心需求不同
常见:薪资待遇、工作岗位变动等
价值观不匹配
常见:企业文化、团队氛围、工作时长等
共同目标不一致
常见:个人成长、工作理念等
比如当初选择做这份工作是为了在某个领域里有所成长,但领导总是安排做一些自己并不那么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当我们自身定位与工作角色定位产生冲突时,我们就需要注意个人和组织之间的这些矛盾是否可调和。是保持自我,去做尝试,还是改变自己去迎合,或是寻求新的组织。但不管如何选择,终归是要做取舍的。
b.个人与组织的发展速度
个人与组织都存在着变量。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个人发展速度跟不上组织(企业)的发展速度
进入某个组织会明显感觉到工作异常吃力或痛苦,与周围同事产生差距。或者适应了组织环境后,进入舒适区,产生惰性,不持续学习成长。以上两种如果组织处于发展期,契合度将会越来越低,一旦组织处于衰退期,可能就会面临被优化的风险。
个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组织(企业)的发展速度
这时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作是否有上升空间,即工作岗位、薪资能否有跃升,达到自己的预期。另一方面,组织发展及前景,是否满足自身的要求,比如:当公司业务停滞不前,迟迟看不见希望,或者业务需求较局限,对个人成长或者发展产生了阻碍,这个时候就要考虑选择与自己更匹配的新组织。
个人发展与组织(企业)发展同频
这是一种良好的状态,但也需要注意这份工作是否可以导向我们的未来,是否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路径或台阶。再就是,个人是否过度依赖于组织的发展,脱离了旧的组织,能力是否可迁徙至新的组织。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往往大多数人是把自己置身于工作里,去扮演组织所赋予的角色,依附于组织,慢慢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从而忽略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理智的看待作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间容易产生的问题。定位好自己,想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而公司能给你什么?
1.3.2职业生涯阶段与职业价值评估
大部分的职业是遵循线性发展规律的,我们整个职业生涯大概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存期
第二阶段发展期
第三阶段事业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能从执行或领导的角色转变成顾问或辅助的角色。一方面需要利用在第一、第二阶段所积累的专业技能、丰富经验和优秀资源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持续更新和维护它。保持学习和好奇心,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与周遭世界保持关联性。能为更多后起之秀提供帮助。
在《远见》这本书里,看到有个很有意思的职业价值评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四大黄金要素:
学习:我是否正在积累有助于成长的新的技能、经验和关系?
影响力:我的工作给客户、同事、公司和社会整体带来了多少益处?
奖励:我是否正在积累经济价值?
我们结合自身情况,所处职业阶段,可以将这4个因素赋予同等的重要性,也可以根据个人愿望稍作权衡。在职业生涯的某些阶段,学习或许占更大的比重,奖励占得少一些。在别的阶段,可能更需要影响力和乐趣,而其他因素就不那么重要了。在某些时候,金钱可能对你非常重要,于是奖励的权重就比较大。需要给每个因素分配一个权重比例,让它们加起来达到100%。针对每个领域,分别按10分制给自己打分。再将四项的权重和自评分分别相乘,得出结果后相加算出总分,例如下图:
二.发展策略
分析完自身处境,接下来需要梳理方向。
我想大家可能都会恐惧中年危机的到来,特别是近几年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对外部环境的担忧以及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这种不确定性加剧了我们的不安感。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试错成本似乎也越来越高,常常会纠结于付出与收获是否能成正比,害怕尝试后达不到期望的结果,对自己抱有期待又心存侥幸,能力配不上欲望和野心,虽然看似在思考、在行动,却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去了解、准备。
我们个人职业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现在面临居多问题,没有选择,那可能已经错过了建立第二曲线的最佳时期,这时候就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去克服困难开启第二曲线。但假如我们现在工作发展还算顺利,则需要思考准备第二曲线,因为第一条曲线可能会在某一天进入衰败期。所以不要走一步看一步,提前规划起自己的第二曲线。
很多人之所以在第一曲线里艰难爬行,到第二曲线也勉强生存,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职业甜蜜区。
职业甜蜜区是兴趣、优势、价值三点的交汇:
兴趣:我想做的
对一件事情的喜欢程度会决定我们是否能够为此全情投入、长久付出。
优势:我擅长的
做擅长的事情能使我们更轻松自如的处理问题,事半功倍。
价值:可以赚钱的
能满足社会需要,为他人带来价值。
厌倦区
如果觉得上班痛苦、工作累,感觉到厌倦,可能是只是处在价值+优势的交汇区,缺乏兴趣。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在工作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切入口,哪怕很小,再慢慢将其放大,赋予工作更多意义,或者把兴趣发展成副业。
失落区
焦虑区
想找到兴趣、优势、价值三点交汇的职业甜蜜区其实并不容易,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都在两点之间徘徊,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需要尽可能的积累、学习、沉淀、增长眼界、提升阅历以此支撑起更高纬度的认知,找到适合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
2.2个人商业模式
找到方向,我们则需要思考怎么将其执行到位。
一家公司需要有良好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而我们作为个体同样如此,需要构建适合我们自身的商业模式,把自己当做公司去经营,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商业模式新生代》一书中作者建立了商业模式画布,以结构化的方式将商业模式划分出了9个要素。而个人商业模式画布就是由企业商业模式画布演变而来,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更高纬度去看待自己。
核心资源:我是谁?我拥有什么?
梳理自身拥有的特质、价值、能力三核等,自己的强项优势跟哪些需求能得以匹配。
关键业务:我要做什么?
日常工作中需要做以及经常做的事情,最好是兴趣、优势与价值的交汇点。
客户群体:我能帮助到谁?
我所做的事能为谁创造价值、谁支付我相应的报酬。
价值主张:我怎么帮助对方?
我能满足对方什么需求、解决了什么难题、创造了什么价值。
渠道通路:如何让对方知道我的价值?
怎么可以让领导\客户能知道到我存在的价值。
客户关系:怎么和对方打交道?
重要伙伴:谁可以帮助到我?
一些支持、帮助我顺利完成任务的人或者组织。
成本结构:我需要付出什么?
通过个人商业模式画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定位自己的职业和方向,还我们可以协助我们诊断自身的问题。比如:
1.不少设计师在工作过程中会把“关键业务”等同于“价值主张”,会觉得工作做完就好,不去想完成这件事能给对方解决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价值。于是可能忙忙碌碌一整天,却满足不了对方的要求。在个人版商业模式设计过程中,对“价值主张”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充分理解“关键业务”是如何为对方服务并带来价值的,是个人商业模式的基础。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还有很多用途,比如可以通过它做职业选择,在两份offer间择优选择。还可以运用它做职业规划,去看自己在哪些方面是有所欠缺的,该怎么去做努力。
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个人商业模式,那接下来可能需要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价值最大化?
a.工作成果不变,减少人工投入
提升自身效率
比如今天一个小时完成的事情,明天尝试是否能缩短为45分钟。
规范化流程、利用工具或者分包
b.人工投入不变,增大工作成果
学会做选择
将工作成果卖出更多次
选择更好的工作,虽然可以提高我们的单位价值,不过增幅往往有限。如果一份成果多次出售,价值则会被无限放大,所以当我们学习积累到某个高度后,可以尝试转变思维,以销售的视角去思考怎么把这份成果向外推销出去。
赚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变得值钱。在读《纳瓦尔宝典》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就是“把自己产品化”。这句话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产品化”。看似一句简单的话,背后需要思考的是:我能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我能承担多大的责任?我有哪些杠杆可以撬动?在我们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常追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三、自我管理
3.1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顾名思义就是站在终点看起点,以未来的视角看当前。它有一个原则基础:“任何事物都需要两次创造——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第二次的创造”。但作者提到“第一次的创造未必都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有些人自我意识薄弱,不愿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让影响圈外的人或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轨迹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环境的压力”。
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年少时习惯听命于父母长辈与老师,长大后又习惯被生活所裹挟,容易受外界各种各样的干扰所影响,对自己的评估也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上。很多时候会把他人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以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自我,随波逐流,过着被动的人生。
西蒙·斯涅克《从为什么开始》中提出一种思维方法—黄金圈法则,把人对事物的认识划分为三个圈层:
最外层What:做什么,事物的表象,是我们具体做的每件事。
中间层How:怎么做,实现的途径,是我们如何实现想做的事。
最里层Why:为什么,事物的本质,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根本原因。
在面对一些任务的时候,我们很多人第一步往往是去执行,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先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3.2逆“熵”而行
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与不如意,当事态的发展脱离了自身可控的范围,有些人不知如何面对时,就会选择逃避或者放弃,无奈的任其自由发展。就像现在经济、就业环境都不太好,不少朋友觉得反正自身改变不了什么,努力与付出之间达不到正比,那么不如什么也不做,等熬过经济周期的低谷点就好了。但“熵”的可怕在于它的不可逆,且永远在增加,作为个体如果我们不维持熵减,破罐子破摔,那么未来不会变得更好,反而会越来越混乱,逐渐失去掌控权。所以,我们需要逆“熵”而行。
外力持续做功,学会屏蔽噪音
保持开放系统,避免路径依赖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方法论、思维模型会有一针见血、醍醐灌顶的感觉,但回到现实生活、工作中,发现这些好像并没有提升自己实际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上图,真正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内循环+外循环的双循环闭环结构,认知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构成了内循环,学习到复盘形成外循环。
认知事物的重点在于归纳逻辑,他人的认知体系不一定适用于自己,需要我们提取加工,而碎片化的零散的信息则需要我们整合,从而形成最适合我们当前状态的知识库。解决问题则是演绎逻辑,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只有当知识库里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属于我们的知识。解决问题后再通过复盘,分解形成可复用的经验模式,将其匹配到下次认知事物中,从而提升自我认知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在工作中能够解决别人所解决不了的问题,核心价值及不可替代性就越高。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不在于拥有的知识有多少,在于模式匹配能力比他人强多少。同样,对于事物认知差异不在于学习记忆能力,在于抽象归纳和演绎能力。
思维框架和知识都是无穷的,重要的是养成思考与练习习惯。我们搭建属于我们个人的思维框架和知识体系,就是为了让我们具备更完善的思考能力,而这些需要持续的练习实践、复盘和迭代优化。现在很多朋友思考问题都只浮于在表面,不懂得延迟满足,看着是在学东西,但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自身“在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