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今年暑假两名外国博主的一句“city不city”走红网络,不难发现,路上的外国面孔越来越多了。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及,2024年上半年,入境外国人达1400多万人次。国家移民局数据也显示,到了第三季度,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818.6万人次,同比上升48.8%。
许多拍摄Chinatravel主题的外国旅游博主也会选择一位英语导游作为他们的向导。(图/@油管精選頻道)
像中文导游一样负责讲解和带路工作,并及时为游客做双语翻译、解答文化差异问题,甚至成为国际游客在中国的“万事通”,对导游职业的新人和老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能一蹴而就的事。
但仍有不少看到机会的人开始考虑成为外语导游的可行性,他们期待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打开更广阔的世界,并赶在入境游趋势逐渐向好的当下,拓展新的职业可能。
成为一名导游或外语导游之前,首先要获得导游资格证。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不但部分地区导游资格考试报考人数创下新高,高学历、外语类的考生人数增多,社会考生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虽然考试的通过率一直保持在20%~30%,但中、英导游资格考试笔试部分完全相同,仅需增添英语口语面试,即可考取英语导游资格证,这对本身有语言底子的语言类学生来说十分友好。
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英语导游证的讨论不少。(图/网页截图)
许多语言类学生开始认真思考考取导游证的可行性:导游资格证终生有效,但能否找到旅行社或协会挂靠,最终拿到导游证开始带团还是要看个人能力。话虽如此,在就业形势对应届生来说还不够明朗的时候,一个到手的资格证,也代表着一种职业选择的可能性。
于是,“先把证考了”,是许多迷茫的年轻人在大学阶段心心念念的事。
相比许多人“抓住救命稻草”的报考心态,阿莱显得特别佛系。起初,他只是认为“考了英文导游证就能出国玩”,开始备考后,他却觉得自己选对了。
阿莱在故宫接待外国游客。(图/受访者供图)
阿莱本科学的是法语专业,但英语底子也很好,他发现英语导游考试的面试难度低于中文面试:“比如,杭州的中文导游面试时要背13个景点的导游词,而英文考试只需要背5个。”作为文科生,不少考试内容阿莱以前就有涉猎,只需稍加回忆背诵,就能上考场。
更重要的是,考取英文导游证后,能同时拥有中文团和英文团的带团资格。提升自己口语的同时还能赚钱、开拓眼界,何乐而不为呢?
阿莱有多次接待外宾的经历。(图/受访者供图)
而对于职场人来说,考取导游证更像是一次更新自己、拓展职业发展方向的好机会。从2023年开始,本职做海外营销的Andrew就发现了中国旅游政策逐渐开放的变化,开始备考导游证。对拥有7年海外留学和3年外企公司经验的他来说,英语导游考试并不困难,于是今年3月,他正式成为了一名持证的重庆英语导游。
“无论是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还是对于一些国家的单方面免签政策,在我看来都代表着更宽松、更自由的旅行趋势。”Andrew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英语导游,能更充分地向外国游客展现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果。这是他愿意为之努力的方向。
在导游行业里,从业者大多都是自由职业,他们往往会挂靠1~2家旅行社,通过旅行社委派获取客源,一些人也会运营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希望客人们直接与自己联系。
市面上,中文导游每天的收费标准一般是350~500元,英文导游可以平均到600~1000元一天,其他的小语种导游甚至能收取更高的导游服务费。明显的收入差异,是不少人期待考取英语导游证的原因之一。
Andrew在接待外国游客团体。(图/受访者供图)
但不确定性是外语导游工作中会面临的最大风险,所有从业者都需要对于旅游政策的变动极度敏感,一旦政策利好,生意便会逐渐增加,但一旦收紧,就几乎是颗粒无收。
而真正开始上手后,每天跑线、风吹日晒是无法避免的,无论哪个语种,导游说到底是一个服务业,不停地讲解、不停地满足旅客的需求是最基本的。
许多外国游客习惯在旅行平台上寻找向导和旅游路线。(图/Civitatis)
入境团地陪谢导向记者举例:“比如说,马来西亚的游客几乎都要求一定要喝冰水,要特别给他们准备,到的地方几乎都要求有空调,再简陋的情况也得想办法解决。”每次与不同国家、地区的人磨合,也很考验导游的情商和社会经验。
“有些客人并不愿意尊重我们的本土习俗、生活状态,我们女性从业者可能会更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而且一些商务团还会要求提前对导游进行面试。”在谢导看来,这些导游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或许也会劝退一部分年轻人。
手中有地图、翻译软件也能四处游历,导游被期待发挥更人性化的作用。(图/unsplash)
至于行业中成熟的中文导游转成英文导游的数量,其实相对比较少。阿莱在考取英语导游证时就发现,笔试时仍有许多年龄较大的考生,但面试时身边几乎都只有年轻人了。对此,石导解释道:“英语导游证能带来全新的收入、工作方式的变化,但我们大多没有心力再去攻克语言关。”
以“守”为主是他们面对行业人才需求趋势的态度:“我们更希望能把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到最好。”
几位导游都告诉记者,自2023年以来,入境团的数量一直在缓慢增加。以往谢导两三个月才能接到一个入境团,今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两三个。
石导最近一个月内已经带了4个入境华侨团。他总结,如今入境团的数量正在与2019年前逐渐持平。虽然自己并没有想要转为英语导游,但他十分看好外语导游的就业机会:“我们安全舒适的环境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所以未来的外语导游需求会越来越多。”
同时,谢导表示,未来小语种导游的稀缺性也会更加明显。“以前我们在广东总是接待大马(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游客,现在突然增加了很多东南亚国家团体,所以西语、法语、越南语、泰语等语种的导游的需求也在增加。”
质疑声同样是存在的。一部分人认为,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翻译软件和AI技术的发展,外语导游并没有什么竞争力。
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总能给阿莱带来新的视角。(图/受访者供图)
比如,东南亚国家的老年团想要看更多的山水和佛教元素,那么可以安排探访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小朋友多的家庭团要兼顾寓教于乐的需求,那么重庆科技馆、欢乐谷是一定要去的;欧美国家青年会想要专门打卡当地有趣的食物、最本土的街区,Andrew也会拿出自己的私藏小店。
而作为外语导游,除了讲解好每一个景点,自己能输出的更多是“中国人到底怎么生活”的信息。Andrew相信,让外国游客与一个中国人、与中国人文特色产生深度联系,或许能改变一部分人心中被刻板印象和错误的媒体报道影响的中国形象。
最重要的是,让不同国家的人互相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这样的双向互动,才是让未来的导游行业往精细化发展、越变越好的契机。”石导说。
参考资料
【1】导游证报考“热潮涌动”,“跨界人士”成报考主力军|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