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诸位,包括我自己,我们来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变有钱、变成功?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变幸福?这么多年过去,我有了一点钱,勉强算成功。别人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就说多读书。对方就很生气,说我骗他。
读书就能有钱吗?我只能说,人多读书,就会比较容易变得有钱。
关于幸福,芒格曾言:“把自己的预期降低,为了自己小小的愿望而努力,你会过得更幸福。”在很多年前,我也总结了一个类似的方法论:能力减去欲望,如果是正数,你就是幸福的。也就是说,能力超过欲望,你就会幸福。我有个朋友,他挣了一百万,立刻买了保时捷卡宴,然后他就没钱了。我问:“你幸福吗?”他说:“不幸福。”我问:“为什么?”他说:“我想买法拉利。”刚好那时我们俩都挣了100万,我也买了车。因为我当时没车,我就买了一辆奔驰C系,他问我幸福吗?那时,我觉得我很幸福。因为,在网易的时候,我的老板开标致307,我当时的梦想是开标致307,所以挣了钱能买奔驰,我就已经很幸福了。如果你的欲望很大,你的能力又不够,你会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后来,雷军和我讲了一个onedozen(十二分之一)的法则,即你永远不要买超过自己资产价值约1/12的东西。比如:你有100万,那只能买10万的东西;你有1000万,就只能买100万的东西。我严格遵循这个规则。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买过超过自己财富值1/10的东西,所以我一直都很开心。
我也曾反反复复考虑:人有很多种选择,有些人选择不断努力,追求更高、更强。另外一些人认为只能睡两米的床,吃得再好但也吃不了很多,最终谁都面临生老病死,人生不过一日三餐。
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构建,考虑我最终到底想要什么。我又把幸福进行了拆解,有一个极大的模块就是自由。我从未见过,一个不自由的人是幸福的。监狱里的犯人不自由,幸福吗?不幸福!一个人被自己身边蝇营狗苟的事情所困,很难获得幸福。我认为自由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忍人所不能忍,能人所不能。”这个“忍”就是你的底线,我能接受一个月食宿500块钱的生活,那我每月挣600块就可以了。这就是忍人所不能忍。那能人所不能呢?2015年,完美世界在中国上市。我们必须要实现收入200%的增长,作为总裁,我完成了任务。这个就是能人所不能,我也会拿到相应的回报。能力越大,忍受力越强,自由度就越大。
无论选择忍耐,还是选择追求美好的生活,都可以!只要明白你的人生幸福在“忍人所不能忍”和“能人所不能”间,你掌握了这个原则,你就拥有了自由,拥有了幸福。
复盘失败比复盘成功更重要
在《穷查理宝典》里,有个关于农夫和预言家的故事。此前,有人问预言家明天彩票中奖号码是什么,有人问预言家去哪里能找到财宝。农夫说,我只问一个问题,我会在哪里死掉?我就不要去那里。
芒格说:“人们喜欢研究成功,我喜欢研究失败。”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我。因为我创业的时候想方设法成功,所以每天都在研究别人的成功案例,基本上把当时美国和中国所有成功的创业公司都研究了一遍。后来我发现自己可能错了,因为成功很有可能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它很难复现。我投资的公司但凡跟我讲“隔壁老王就是做这个的,我觉得很靠谱”。基本上,这些公司的结局都不太好。
而后,我掌握了一个方法论,失败往往是可以总结的,而成功不一定总结得出清晰的逻辑。大部分的成功背后,都是幸存者偏差,或者叫成功者对谬,即我成功了,所以我走过的路就是成功的路。这其实是没有逻辑的。举一个例子,后来有人问我YY(一个包含音乐、户外、体育、游戏等内容的国内娱乐直播平台)为什么当时要做实时语音?是不是对六度模型进行了深度思考?我说不是的,是因为那个时候我要玩魔兽世界。这个游戏需要一个人指挥40个人,所以我需要一个实时语音软件。我并不知道后面的直播生态如何,那时候的带宽支持不了直播,是之后补充进来的商业模型。
正因失败可以总结,所以我也越来越喜欢研究别人是如何失败的。创业者失败时,我就问他为什么失败了?给我讲讲。即使创业者失败后很痛苦,但他也一定要复盘。复盘失败比复盘成功重要得多,因为此时此刻的成功到了五年后就没有任何借鉴意义,但是失败的经验才会让我们成长。
当你做了1000个思维模型后,
你才容易找到对的公司,这就是复利
但凡一个人投了很多项目,那大概率会失败,只是有些人不提失败。我早期的投资原则是雷军教我的——不熟不投。我不仅相信而且还实践了,其实“熟”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我原来投熟人、投熟事,但“熟”是必要条件。其实有的熟人,他们管理能力和财务能力都很差。所以,我投的这几十家企业里,死掉得不多,但是活得不咋样的有一小半,真正特别好的也就四家,所以没有那么多成功的案例。
实际上,我还需要考虑:熟悉的人是否有能力和认知。后来,我学习了个新的原则,叫“不投独狼”,因为现在是合作的时代。雷总一直有合伙人,做小米的时候,他已经很有钱了。他下面有8个合伙人,都在福布斯榜上。狼群要有头,但是独狼和狼群是有区别的。
芒格认为,不要投认知圈以外的东西。投影视的老板,很多都失败了,为什么?他们以为只要能看懂电视剧就能投电视剧。我看了几千部电影,但是我一分钱都没有投过影视,因为这不是我能力圈之内的。能力圈之外的投资死亡率不说100%,肯定是99%,所以千万别不懂装懂,这是对知识的诚实。
我的创业、投资与人生哲学
我认为,创业和投资其实就是一种慈善。我原来以为慈善是路边有一个流浪汉,我给他一点钱。但是我后来发现,其实创业就是慈善,中国70%的就业都是民营企业解决的。如果整个社会都不创业了,像北欧国家,大家吃福利就好了。这个社会就没有太多新增的财富,所以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慈善,给人们带来很多工作机会。创业还有一个好处是让美好的事情发生,让美好的产品诞生。比如滴滴,比如美团,随时打车,随时点餐。今天的美好社会得益于这些创业者和创新者,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慈善,因为慈善就是让别人过得幸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哲学很重要,哲学和创业是一回事。创业就是找方法论,找到了这条路,那就能创业。哲学就是寻找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芒格还讲过一句话“待在自己的能力圈里”。这又是人人都能做到,但没有人做的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啥都能干,我不是这样的,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我喜欢的,也是我擅长的。最早,我做博客部落,因为我很喜欢写、喜欢看。然后做YY,因为我自己很喜欢玩游戏。YY底层完全是一个游戏平台,所有功能都是为玩家服务的。后来,我又做网络文学,天天看小说。中国所有的一线网络作家和我关系都非常近,我和他们说:“你把大纲发给我,我们一起聊一聊。”他说:“大哥,你不是要赚钱吗?你还管我写什么?”我说:“我做这个事情是因为我喜欢看,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所以,我一直坚信:待在能力圈里才快乐,才有可能成功。做那些不擅长的事儿,凭什么别人研究了十年,你研究一天就赢了,这不科学,也不符合逻辑。
如果你想成功,上策就是读书
圈层这件事情,我知道大部分都是出生决定的,这是真实的。比如:我小孩想读Lakeside(湖滨中学),因为那是比尔盖茨的母校。我查了一下,发现里面哈佛如牛毛,耶鲁满地走,为什么?因为oldmoney的小孩都在那里读。
比如滑雪,能滑黑道的人肯定认为和滑绿道的人不在同一个层次。所以这种情况下你觉得这是圈层吗?好像也是。
我讲讲我的经验。如果你想成功,除了圈层,还有什么方法?上策就是读书。
之前投资一家食品公司,我们聊以往的经历,那个CEO说自己是白手起家做房地产,我说你怎么白手?他说我爸爸给了我3000万白手起家,后来他的外号就叫“3000万白手起家”。
人生充满因缘际会,徐新总投资了丁磊。丁磊之前遇到那么大的困境,员工走得差不多了,就剩200多员工了,其中就有我。我是刚加入网易的员工,虽然之前我创业过一些小项目,但在网易看来,这什么也不是。因为无聊,所以我喜欢看乱七八糟的书。后来每天在网易的4楼有一个panel(组会),主讲一般都是我,从历史到文学,从文学到社会学,再从社会学到天文学。直到有一天几个高管讨论,博客怎么做?做还是不做?第一版本已经失败的情况下,他们便来找我。他们觉得我天天在那儿吹牛,要不叫我过来讲一讲,问我有什么想法?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两个小时他们都没走出办公室,我跟他们讲了整个商业模型和逻辑。因为我无聊,所以天天思考,我已经想过了,我心中有答案。如果要问我人生白手起家靠什么,就靠这种讲故事的本领。讲完后,他们说:“我觉得你想得很清楚。”他们就立刻给丁总写了一个报告,这就是第一个项目。
后来,董荣杰成为了虎牙的CEO,再到后来的唐岩——陌陌的CEO,方三文和梁建创办了雪球财经,我和李学凌创办了YY,这些人都是当时那个团队的成员。
我想说,在没有3000万的情况下,我如何获得第一个机会?是因为我多读了书,勤思考。没人愿意接的活,我上去了,以此获得了第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我人生的起点。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感谢,那时的我爱吹牛。有一个大哥说:“你要不过来聊聊,你对这个有什么想法?”我坦白说,就是阅读改变了我。而且他说你每天这么思考,今天这个哥们不问你,明天也会遇到那个人问你,总之只要有power(能力)的人问到你,他就会给你这个机会。就算今年不认识我,明年也会认识我。我还是会给你钱让你创业的,他说因为你思考了。
我有一点点小心得。对于我来说,看书是肌肉记忆。从7岁开始,我每天看一本书,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我的方法论在于,知识是一个巨大的拼图。举个例子,比如:看俄罗斯1700年的历史,你会觉得很困难。但是,如果你看了维京人的历史,那你就能拼凑起来。所以我不解决看的深和理解得深的问题,我只解决看得多和看得快的问题。每个事情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帮助年轻人培养读书的习惯,可以功利地满足他们当下的需求。我给一个从大公司跳槽去中型上市公司做COO的朋友送了一本关于决策的书《波斯公主选驸马》。之前,这位朋友从来不看书,但他在我的说服下,决定当晚就看。为什么?如果开个书单,讲浩如烟海的世界名著,那他很难去看这本书。但是你告诉他,这本书能解决你现在的问题,那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我表妹刚入职场,她也不爱看书。我送她一本《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并和她说:“你把它学会了,记住了,你在职场上第一年就没问题。”确实,老板觉得她有想法,前面就升得很快,她就觉得这本书收益高。说白了,人就是趋利的,给人们一个功利的目的去读书。
还有一个小弟搞公司,觉得管理很困难,看不进复杂的书,然后我给他推荐了杰克·韦尔奇的《赢》,这本书和小说一样好看,他从里面学几点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