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山川奇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这片神奇秀美的红土地滋养了文学桂军的发展壮大,给予各族作家以强劲的创造力和发展动力。广西文学在新时代呈现出继往开来、繁荣兴盛的可喜局面。东西的长篇小说《回响》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是文学桂军首次获此殊荣;陶丽群、红日、李约热、莫景春、凡一平、光盘、黄芳等多位作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更为广西民族文学发展书写了精彩的一笔。丰富多元的时代格局构建出广西民族文学的根底与宏阔气象,各族作家扎根大地、书写人民,描绘辽阔壮美的时代画卷,以涓滴入海、百川成河的气势,汇聚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磅礴力量。
1扎根大地书写人民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广西各民族作家注重深入生活,用脚步丈量大地,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故事。在小说和纪实文学创作上,立足新时代语境,描写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反映人民群众深沉热切的心声,书写山乡巨变里的向暖人生,彰显历史风烟中人民群众的力量。
广西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近年来上演了改天换地、重塑人间的宏伟变迁。广西各族作家通过书写八桂大地的山乡巨变,深情生动地表现了各族人民顽强奋斗的精神气质和各级干部群众帮扶关爱的感人故事。红日的《驻村笔记》、颜色的《大山飞舞》、翔虹的《再生稻》等小说以及林超俊的《红土地上的秀美人生》、韦佐的《巴某蝶变》等纪实文学,聚焦于广阔而积淀深厚的桂西北乡村世界的发展变迁,以精准扶贫工程为题材,描写基层生活,书写乡间故事,展现出南方山区由深度贫困到全部脱贫的华丽转变。这些作品以小说或纪实文学的形式讲述八桂大地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档案。
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地方性知识在当前的民族文学创作中被反复书写,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精神向度和文化载力变得愈发重要,也为当下广西民族文学繁荣带来持续的活力与深刻启示。对广西每一个民族作家来说,他们的创作注重寻找流动的历史,沿着历史的足迹逆流而上追溯八桂大地的历史文化与家国精神,在历史与现实中书写广大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光盘的《失散》、梁安早的《红细伢》等作品,描写了湘江战役之后失散的红军各自遭遇的不同命运,刻画了桂北山区桃花井村一群小人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为有使命担当的战士的形象;赵先平的《穿过密林》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江革命取得胜利的事迹;何培嵩的《哭了笑了》记录了少数民族孤儿学校的感人故事……这些沉淀的历史记忆和永恒的家国情怀就是我们继往开来的动力。
2纵情山河洞察古今
在散文创作方面,广西各民族作家更注重用从容明快的语言书写大自然万物之美,书写日月山川的星移斗转,书写春风大地的沧海桑田,在纵情山河中,表达人与自然的对话,展现了作家对古今时空流转的深刻理解。新时代广西民族作家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了非常开阔的时空视野,形成了一个立体时空散文创作矩阵。他们乐于在山川河流中寻找与这个世界的精神联系,不断挖掘民族特质和文化元素,从情感、经验、语言等方面展现了多元化的文学空间。
在散文里,记忆中的故土、家人、亲朋皆因作家内心的个体情感,在漫漶的时光中被重新激活,他们试图在自己的内心重建个人生活的理想秩序。一些散文作品在个人生命体验的书写中,透出了文字的旷达,在历史现场与辽阔天地中思考个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这是十分宝贵的写作品质。但当下的不少散文仍较为平淡与庸常,缺乏对巨变中的时代的深度观察与思考,所以显得文辞有余而思想不足。如何在写作中体现散文的思想力量,是当下的散文写作者需要直面的课题。
3守望家园诗咏中华
新时代背景下,广西诗歌正在走向成熟,各民族诗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旨归,进行灵魂式对话和叩访,通过家园意象的建构,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建构家园形象中融入地方文化,将深刻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集体记忆以地方性、形象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各族诗人倾情抒发民族团结的内在共鸣,用诗歌文本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成动人的旋律,使诗歌的知性与感性交相辉映。
广西各民族作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丰富了文学的阐释空间,使其获得多元呈现的新质,但在创作的内在机质、历史深度、语言技巧等方面还需进行深入探索,在展现厚重、深邃、大气的艺术魅力方面有所欠缺,是当下广西多民族文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需要作家们要有超脱于时代的思想穿透力,结合时代历史语境重构宏大叙事,以一种文学自觉的态势主动展示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
总体而言,新时代广西民族文学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了积极贡献。各族作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立足一方水土和个体经验,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叙述广大人民自力更生、砥砺奋进的故事。广西多民族文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犹如百川汇聚成河,以磅礴之势共同奔赴广阔无垠的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