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论文大全11篇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质灾害监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周忠冉,合肥地区社区高血压防治调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2:3-5

[3]钟淑玲,陈敏莉.健康教育在社区的开展方法方式[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9(8):89.

[4]张旭,社区终端战略[J].中国医药指南,2008,(1):16-17.

[5]卢春华,刘士英.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内容[J].社区学杂志,2009,7(11):80-81.

[6]陆江,林琳.社区健康教育[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3.

[7]王春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26-28.

[8]赵秋芬,面向社区的健康服务网络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36-37.

[9]于淑云,马继军,Oracle数据库安全问题探析与应对策略[J].软件导刊,2010,(12):147-149.

[10]孔银昌,夏跃伟,刘兰兰,ORACLE数据库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术,2012,31(3):190-192.

[13]胡皖玲,郑文学.开展社区医疗服务的思考与建议[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0x):4-6.周忠冉,合肥地区社区高血压防治调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2:3-5

[14]成湘均.用Sping,Hibernate,Struts2组建轻量级架构[J].框架发展,2006,29(6):43~47.

[15]刘壮.基于Spring+Hibernate的开发方法研究及实例[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0-42.

[16]陈俊国,王燕,郭华等.建立综合型医院辐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模式的几点思考[C].重庆医学,2008,(1):41-42.

[17]王伟,牟冬梅,曹丹.基于Internet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5(4):56-58.

[18]陈刚.新形式下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与规章制度建设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科学出版社,2007,3:254-260.

参考文献二:

[1]陈龙,张春红等.电信运营支撑系统[M].人民邮电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

[2]王先勇;移动IP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3]张晓亚,马慧麟,宋庆峰,弗达.电信运营支撑系统[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

[4]江东,钱永庆等.计费系统现状和下一代计费系统[J].2003年第10期

[5]李连样,刘晓亮.电信计费的内涵与外延[J].中国计费网.2003年9月10日

[6]魏园园,余颖,杨放春.计费帐务系统发展趋势分析[J].世界电信.2004.12:41-43

[7]陈新.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17?146

[8]范淑敏,陆宝华;谈建运营性的专业移动通信网[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船舶通信与导航分册)[C];1999年

[9]徐伟强;移动通信网话务量需求的混沌特性及预测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10杨(日韦);福建联通CDMA网络竞争策略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11蒋同泽.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4-3

[12尤肖虎.我国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发展展望[863特稿].通讯世界.2003.12

参考文献三:

[2]黄润秋.论中国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研究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1):01-05.

[3]刘传正.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J].地质通报,2005,24(7):597-602.

[5]殷坤龙.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分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4):15-21.

[6]黄润秋.中国西部地区典型岩质滑坡机理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3,23(6):640-647.

[7]黄润秋.论中国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研究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1):1-5.

[8]杨德龙,王洪辉,黄凡等.山区高速公路开挖边坡失稳监测预警系统研制[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25):54-56.

Abstract:Remotesensingtechnologyasgeodeticsurveyingandmappingtechnologyofmodernnovel,hasbeenwidelyappliedinthenationalconstructionaspects,atpresent,the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chnologyingeologicalmappinghasbeenverymature,thispaperbrieflyintroducesthedevelopmentofremotesensingtechnology,remotesensingtechnologyandapplicationinthesurveyingandmappingwork.Somesimpleexposition.

Keywords:remotesensing;geological;mapping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

1.“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遥感的实现还需要遥感平台,像卫星、飞机、气球等,它们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像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

2.遥感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量的重要手段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用于测图也正在研究之中并取得一些意义重大的成果,基于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获得了较多的应用。自20世纪初菜特兄弟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起,航空遥感就开始了它在军事上的应用。

二、遥感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末几年开始执行的“对地观测系统(EOS)”计划的主体。它具有时效性好、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可以准确地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形变与蠕动情况,从卫星遥感图像上可实时或准实时地反映灾时的具体情况,监测重点灾害点的发展演化趋势,增强地质灾害发生的预见性。因此,为了能及时地调查地质灾害状况,为抢灾与救灾工作提供准确资料,根据国民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采用遥感技术这一先进手段,是尤为必要的,这也是现代高新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1.遥感技术在地址测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将有利于发展科学、促进地质矿产事业的持续发展。遥感信息反映的地质事实,不能因为学科偏见,传统观念和规程而被改变。当然,早期的遥感资料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近年来,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思路,在大比例尺地址测绘和地质制图中,遥感与地质的符合程度和可兼容程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如何充分发挥遥感地质的认识上仍有待统一,否则遥感地质将无法健康发展下去。

2.在岩浆岩、变质岩,特别是火山岩地区,地质图上对地质结构的描述要比实际粗略得多,很多复式侵入杂岩体、隐伏侵入体、火山机构、脉岩、变质岩的类型和相带在遥感图像上有充分的反映,但常规地质图则记述得很简单。在松散堆积物广泛覆盖的地区,地质图上的要素内容也过于简略,近年来,各类钻井、物探资料进一步证明了遥感地质资料的可靠程度,如果能用遥感资料将各种各样的隐伏地质信息、隐蔽地质界限,补充到这类地区的地质图上去,则将大大改善其地质研究程度,所以地址测绘开展了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在这些工作中如能充分正确地应用遥感技术,也必将大幅度提高大比例尺地质图件的精度和专业水平,加快详细地址测绘、专业勘测的进度。

三、遥感技术带来的新信息

纵观遥感提供的构造新信息可概括为:

1.表浅硬固地壳中的大断裂和韧性剪切带;

2.地块和岩块;

3.密布的直线形断裂和大节理;

4.碎裂块体与漂移岩块;

5.塑性-硬固地壳中垂直贯通的强爆环形断裂;

6.地壳中的膨隆及塌陷地段等。通过遥感分析发现的不同世代、不同级别的环形断裂,包括隐伏侵入体和岩浆强爆中心等地质条件,我们坚信,这一新的地质构造理论终将会萌生、生长,给地质测绘带来革命性发展。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特殊的不良地质现象,也是地质测绘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个体,还是由它们组合形成的灾害群体,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形态、色调、影纹结构等均与周围背景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对崩、滑、泥等地质灾害的规模、形态特征及孕育特征,均能从遥感影像上直接判读圈定。由此,通过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可以对目标区域内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查明其分布、规模、形成原因、发育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危害性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区划,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评价易发程度,为防治地质灾害隐患,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提供基础资料,此外,遥感在大型工程规划选址,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铁路、高速公路、引水工程、水利电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初步显示出遥感的技术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遥感调查中尚存在的主要问题

遥感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地质测绘队伍中,目前人们对遥感技术比较陌生,使得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需要多时相的实时或准实时的遥感信息源,而这种信息源价格昂贵。受资金限制,地质灾害的遥感调查工作难以得到普及,目前只能局限于重点地区与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调查;目前常用的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小,难以满足地质灾害点的详细调查工作,这使得遥感技术仅在宏观调查中应用广泛,而在微观上应用较少。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勘测、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但急待以新的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应用水平。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发扬成绩搞好改革开创地质测绘工作的新局面[J];中国地质;1984年10期

王成华,1942年生,重庆市沙坪坝人。196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1968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后更名为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工作。1988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2002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在滑坡等灾害防治技术和边坡加固技术研究上,他先后总结提出了拦砂坝稳滑坡、滑动面灌浆改变滑动带组成、结构新技术;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溜砂坡灾害的形成特征、动力学机理和固砂防灾技术,丰富和完善了边坡岩土工程学基础理论和加固防护技术。

实践出真知滑坡防治新方法

王成华研究员长期从事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在崩塌、滑坡的形成、发生机理与防治;滑坡危险区划、危险斜坡判别和滑坡预测预报;在大型水电工程库岸再造、公路、铁路和输油气管道等边坡分析与加固以及高速滑坡发生过程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

目前,滑坡的防治对策依然是“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

由此可见,探查、发现潜在滑坡对治理其灾害至为关键,王成华研究员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其《高速滑坡发生的危险斜坡判别》一文被《中国水利水电发展文库》收录,文中他认为高速滑坡发生之前的危险斜坡判别是高速滑坡发生地方预报和减灾防灾的基础工作,危险斜坡判别的主要内容则是危险斜坡的空间位置和危险程度。他从高速滑坡形成发生的因子分析入手,应用数理统计,模糊数学与专家经验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黄金分割的原理,建立了高速滑坡发生的危险斜坡判别的指标体系和危险度判别模型。

在滑坡的治理方面,他同样拥有丰富的治理经验。1998年初,王成华研究员承担泸州市世寿街滑坡的分析和防治设计项目。他认为要把滑坡防治看作医生治病,针对主要病因制定防治措施,而他称这种方法为主要因素控制法。

针对世寿街滑坡滑带土的抗剪强度低、已滑动多年的特点,王成华研究员提出防治的三项工程,即滑坡前部设计两排全埋式钢筋混凝土抗滑桩,上、下相连组成W型;滑体中部滑带土用高标号水泥沙浆高压灌注,改变滑带土结构,提高其抗滑’性能;滑体中前部建筑基础按承重抗滑桩设计。同时,加护坡防洪措施,用钢筋混凝土防洪堤,基础为高压水泥砂浆旋喷桩,桩下端置于基岩中风化层界面;条石浆砌格梁与干砌条石护坡,既要达到坡面防冲、稳定,又要满足迅速排水之目的。另外,王成华研究员还认为要采取措施防渗排水,需要防治地表水八渗;在主滑断面位置布置树枝状排水盲沟,以达到汛未能迅速排除地下水的目的。

1998年后,经过几个雨季和汛期的检验,滑坡已经停止滑动,证明其对策的现实可行性。2000年,王成华研究员将其治理经验整理发表,他认为出于综合房地产开发的目的,滑坡防治不仅要考虑滑坡本身的稳定,而且还要考虑滑体上各种建筑物的安全运行。

溜砂坡是斜坡重力侵蚀的一种特殊类型,在特定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下形成,常对公路、铁路、渠道等线路工程构成严重危害,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较为干旱的山区,如、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等地。近20年来,国内对溜砂坡的研究虽然层出不穷,而王成华研究员则是独树一帜,他于2003年,向国家申请发明专利《溜砂坡深部固砂方法》。这是一种溜砂坡深部固砂技术,即在需要固砂的砂坡上垂直地面向砂坡深部钻孔。再向孔中插入微型花管,向花管中注入高压粘土、粉土或水泥细砂浆液,浆液通过花管四周小孔射出,形成树根状浆脉。最后,浆脉利用自身的粘结和吸附作用,将砂粒紧紧握住,达到固砂的目的。

2009年6月,这一发明专利获得国家批准。它有效地解决了溜砂坡固定的难题,为防治溜砂坡带来的危害探索出了一种良好的方法。科研创新高效产能

王成华研究员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这种科研转化,往往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的“龙羊峡水电工程库区滑坡及其预测”、

“暴雨泥石流滑坡区域预测预报”、

“山洪、泥石流、滑坡防治技术”和“忠(县)一武(汉)输气管道工程、兰(州)一成(都)一渝(重庆)成品油管道工程和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山地灾害与水工保护”等研究成果,都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为减灾防灾部门产生了几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重大社会效益。

2010年,王成华研究员参与完成《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减灾技术》,他在文中重点分析了公路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山区公路危险性区划,以及建立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安全检测预警体系和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针对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应该坚持科学性、针对性、简单易操作性等原则,建设公路监测预警体系。在文中,他创新性地提出依据我国公路管理体制,应建立以县公路局为中心的县、养护工区、沿线村民参与的“三级公路安全监测网络”。

王成华研究员建议建立我国的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智能系统,这个系统能让专家组随时分析智能系统输出的信息,一旦出现某隐患点加剧变形或临发的前兆,县监测预警中心应立即组织专家考察确认是否报请县灾害防御中心发出警报。

他还提出公路选线科研阶段的防御对策,认为公路选线应遵循公路与山系正交的原则;以高桥、长隧道垂直爬上第三地势阶梯,分段展线的原则;尽早脱离沿河灾害多发区,上行至高原(台地)上原则;地质灾害坡向分异规律,沿河线路多走阴坡,少经阳坡等原则。

王老的这研究成果,为我国山地公路建设、防灾、灾害预警等提出了新的理论,将为山地公路建设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他还主持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与地方合作项目多项,如《都江堰市宁馨苑山庄“512”地震后地面开裂及后山稳定性评估》。与都江堰市宁馨苑山庄合作,在汶川地震后,他深入宁馨苑山庄,探查山庄地面变形原因,对山庄后山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估,为山庄的恢复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

地质遗迹保护技术

地质遗迹保护作为地质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06—2008年开展了全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划分了5个世界级、4个国家级、20个省级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产地,出版了《中国河南恐龙蛋和恐龙化石》、《河南省地层古生物研究》等专著.在推动地质公园建设的同时,实施了一批地质遗迹保护工程,通过建立护拦、原地加固、设标识牌、警示牌、导游牌等设施,保护其不受破坏.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是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易发区(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通过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等形式,建立了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掌控.2003年以来,实施了一批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工程,通过地面测绘、钻探、井(槽)探、物探、现场试验和取样测试等综合手段,使勘查方法更加有针对性,勘查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地质灾害评价包括区域性风险评价和灾害体的稳定性评价,我省研发了基于GIS技术的风险评估系统,采用传递系数法和计算机软件对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评价技术得到了推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分预防和治理两方面,预防技术包括制定规划、防灾预案、气象预警、群测群防等,已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得到了普及.治理技术主要指工程措施,防治泥石流灾害的拦挡、疏导技术、防治崩塌滑坡灾害的削坡减载、抗滑桩、重力式挡墙、截排水、坡面防护、浅层锚固等技术在省内都有应用,其中泥石流防治的疏排与拦蓄相结合技术,滑坡防治的抗滑桩与排水、锚固、挡墙相结合技术都取得了实践性突破.

应用性环境地质技术

农业地质: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初步查明了土壤环境中污染元素和有益元素的分布特征,基本查明了洛阳牡丹、信阳茶叶、四大怀药、杞县大蒜、许昌烟叶、灵宝苹果等特色作物产地的土壤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黄河流域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质量状况,对黄淮流域农业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环境水文地质(地方病):开展了河南省农村居民饮用水调查和与饮用水环境有关的地方病研究,拓展了环境地质技术的应用领域.旅游地质:在开展省内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旅游地质人才,推动了省内地质旅游与山水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地质科普:2008年落成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新馆,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地学科普技术手段与丰富的地质科学内涵,参观人数超过了150万;省内各地质公园也相继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博物馆.2007年建成的中国西峡恐龙遗迹园为研究地球灾变事件和恐龙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与物种灭绝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

“十一五”期间地质环境科技发展主要成果

1取得的进展与成果

基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取得新成果.完善了河南平原第四系层型剖面和第四纪综合地质表,分析预测了各种变异条件下地下水流系统演化的趋势,预测了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变化趋势.完成了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级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启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保护、恢复治理技术逐步系统化、标准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提出了基于建设项目特点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遥感、原位测试技术、计算软件等新技术在地质灾害勘查中得到了应用;工程治理措施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技术有了大的发展,建立了省级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平台,开展了中原城市群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河南省保有4个世界级地质公园(嵩山、云台山、伏牛山、王屋山—黛眉山),1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矿山公园,一个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另有13个省级地质公园,2个省级矿山公园.实施了一大批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全省有60余处重要地质遗迹得到比较严格的保护.在推动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管理过程中,规划、建设、管理技术得到了不断提高.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新突破.引进了单孔多层地下水监测井施工技术和地下水位水温遥测、自动记录技术,提高了监测精度,实现了一孔四层地下水动态的自动化监测和实时传输.地质环境专项科研成果突出.组织了两批13个地质环境科技攻关项目,其中部分项目已取得了预期成果,有的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获得了省、厅级科技成果奖励,全省地质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2科技人员队伍现状与科技人才培养情况

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科技交流与合作情况

环境地质领域科技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分析

1科技发展趋势分析

地质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快速发展的河南,给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巨型工程(跨流域调水、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工程等)的建设、采矿规模的扩大、大量“三废”的排放对地质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地质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或改变;另一方面城镇规模快速膨胀、社会经济易损性加大、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地质环境的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一旦发现即有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而且修复治理难度大、周期长,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地质环境安全仍是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方向.

环境地质学科体系亟待完善.现有理论和技术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践存在脱接,地质环境监测仅局限于地下水和地质灾害点,监测范围需要扩大到整个国土范围,监测和研究内容应拓展到所有的地质环境要素,监测和研究方法需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也面临更多的技术难题.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地质工作的需求正在发展重大变化.环境地质业务正在由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转向以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主的领域,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降低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修复被破坏的地质环境成为未来环境地质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环境地质理论与技术面临创新与变革.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十二五”地质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工作部署

1基本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集成创新,重点突破,服务急需,兼顾长远,切实提高全省地质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并实现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利用、保护、治理、恢复和管理现代化,建设一批地质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地质环境科技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重大科技项目部署

典型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研究.以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依托,选择郑汴洛地区、小秦岭金矿区、栾川钼矿区、永城煤矿区、郑州煤铝矿区等典型城市群、典型工矿区探索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方法,开展高精度、中大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研究,引入高精度的卫星影像数据和定位技术、自动化实时传输技术等,建立适用的区域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完善目前以地下水监测为主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郑汴新区地质环境监测及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研究.结合郑州市、开封市与郑汴新区发展规划,查明城市地下三维空间的地质环境与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隐患,对城市地质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对城市建设导致的地质环境改变与地质灾害开展预测;针对城市地铁工程、垃圾处理场、新的排洪工程(包括人工湖等)、快速扩张的新城区、应急水源地等地质环境敏感区开展地质环境现状评估、重大环境地质问题预测和预警研究,为大型城市地质环境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在郑州市对地铁工程沿线开展地面变形监测;在垃圾处理场周边开展水、土质量监测;在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变化为研究重点,对地质环境安全进行预测评估,重点开展沿线高陡斜坡变形监测、地质环境变化调查与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技术体系研究,开发以保护重大工程安全、清洁运行为目的的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技术.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机制与防治对策研究.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即将展开的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进一步研究确定重大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隐患点,提出重大地质灾害中长期预测和防治对策,优化重大地质灾害临灾监测预警网络,更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升级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集成研究.着重于应用航空多光谱高分辨率遥感、差分雷达、GPS高精度变形监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快速应急调查技术集成,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灾情评估、应急会商与救灾工作服务.

河南省典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选择以煤、铝、金、钼为主的省内典型矿山,依托遥感、GPS、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等技术,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动态监测技术研究,探索矿山地质灾害预测预警方法;总结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技术、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矿山地貌景观与生态系统恢复整治技术,形成有针对性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体系.河南省重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技术研究.完善全省地质遗迹、地质景观评价科学体系,科学评估重点地质遗迹的学术价值、科普价值与旅游价值;针对性研发各类型地质遗迹、地质景观的实质性保护技术;开展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评价、发掘方法、地层、构造与古生态综合研究,探索古地质环境变迁规律;提出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对策建议.

煤下铝矿床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河南省煤下铝资源丰富,但煤层下压覆的铝土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不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复杂,亟需开展相应研究.选择新安、渑池、荥巩等典型矿区,开展煤下铝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方法研究,煤矿开采条件下的铝土矿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方法研究,初步形成适应河南煤下铝矿床特点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评价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及人才培养计划

1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计划

在“十一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地质专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提升其科研实力,增加地质环境监测重点试验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与开发研究技术中心.“十二五”期间,力争将河南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地热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开发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或重点研究中心.

2科技人才队伍培养计划

加大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立足河南实际,通过项目带动、合作培养、联合推荐等方式,造就一批省内著名、国内知名、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专家;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博士、博士后加入河南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团队,鼓励国际、国内知名教授、研究员以聘任、合作研究等方式参加河南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科技攻关活动.到“十二五”末,力争环境地质专业博士不少于20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增加到15人以上.积极推荐学术带头人、青年科技专家和骨干,建立省环境地质专业科技创新队伍,培养环境地质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专家.

科技交流与合作计划

1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合作计划

在省内加强与气象、水利、城建、铁路、公路、教育、旅游、地震等部门合作,开展针对气候变化、突发灾变事件、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对策研究,以推进和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为契机,形成多部门联合攻关防治地质灾害的创新机制.支持省属单位与国家级及部属研究机构、大学签属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省内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价、防治项目;借助省地质学会、省矿业协会等组织,邀请国内国际著名地质灾害研究专家来河南开办讲座、培训,开展学术活动,提高全省地质灾害研究的整体水平.积极参与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环境和气候变化监测等国际合作计划,并将其与省内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密切结合,切实提高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2地质环境保护研究合作计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PostDisasterSafetyAnalysisofConstructionSiteofScenicRegionFUFei1,DONGLiang1,2,ZHANGJian1,WANGGang2

“5·12”汶川地震后,受灾地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对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采用影响因子分析和评估方法.例如,利用GIS提取数据,进行关联因子研究、构建三维模型分析地质灾害安全性、分析数据与湿度模型相结合探索诱灾主因[110].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对地质灾害易发生程度的评价或预测模型的数字模拟实现方面[1112].文献[13]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模拟泥石流形成的地形特征,重点选择汇水量因子和坡度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文献[1415]利用汇水量模型计算、坡度统计以及含沙量计算等方法,实现了对泥石流的仿真模拟.但上述成果还不能满足土地利用安全性分析和建设规划指导的需求.

汶川地震后,都江堰虹口乡山体塌方严重,泥石流活跃,沿河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重建开发迫在眉睫,场址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尤为重要.本文选取虹口乡庙坝村重建场址和毗邻深溪沟泥石流发育区域作为研究范围,研究灾后重建场址的土地利用安全性.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第48卷第2期付飞等:灾后景区建设场址安全性分析

笔者借鉴GIS水文模型对泥石流的模拟途径,产生派生汇流累积量分布及出水口图,并与泥石流灾害图叠置进行分析(见图7).

图7中a~g表示模型模拟汇流出水口.由于出水口以下为坡度较小的城镇建设用地区域,故汇流呈直线穿越城镇场址注入河流.图7中a~g为2010年泥石流灾害图显示的滑坡、泥石流冲击沟等地质灾害重点区域.显而易见,绝大多数地质灾害点均位于汇流出水口区域或流径上.汇流在出水口及注入河流路径过程中,流量极大,流速极快,表层土壤极易流失,因此,汇流作用是地质结构破坏、含沙汇流(泥石流)行径形成的一个重要内因.

4灾后景区重建场址的土地安全利用规划策略(1)灾后陡坡敏感带的安全监测和生态修复

①灾后陡坡敏感带的安全监测

利用GIS水文模型模拟研判,对建设场址周边山区区域进行生态安全性分析,加强对陡坡敏感带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同时,在河岸生态景观廊道带注重防灾减灾功能的规划,减小城市对生态敏感区的干扰,加强生态敏感区的安全管理.

②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主要通过降水、侵蚀、冲蚀地表而造成生态退化.通过控制土壤侵蚀,保持生态系统地表基底稳定.地表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生态系统就不可能持续演替和发展.

根据地质条件进行修复区分类,重点控制山坡坡度大、自然生态环境质量差、高强度水土流失发生区.由于震后坡度类型更为复杂多样,可通过背沟、地埂、边涵和挡土墙等工程,基本遏制山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

恢复植被和土壤,确保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植被恢复为基础,用人工手段使植被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植被自然恢复的过程通常伴随着适应性物种进入,肥力积累缓慢,土壤结构改善缓慢.确定不同等级的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或禁止人工干扰(如开垦农田、伐树等)和开发建设干扰(如山体爆破对敏感区的影响等).针对不同的地理条件,分别采取封山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人工植苗造林等措施,逐步恢复山区生态环境.

(2)灾后建设场址土地安全利用规划策略

生态安全指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影响人居环境安全,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遭人工环境干扰后,自身结构是否稳定安全.通过对灾后建设场址区域的坡度和汇流累积量因子进行分析,认为建设场址的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生态安全威胁,人工环境持续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使生态危机更趋严重,无法保持建设场址区域环境的稳定安全.因此,对建设场址的土地规划(图8)应从以下方面实施有效调控策略以改善生态环境.

①生态维育与控制策略

加强泥石流孕育区中区域1~4的监控及水土流失治理.在坡度陡变带及邻近过渡区禁止开垦农田,加强林草固土建设.对城镇用地范围内地质灾害点a~g处的治理,采取增设30~50m的固土林草带措施,既可防止地质结构进一步恶化,也可阻隔人工环境的干扰.

在出水口a~g处以及沿汇流注河路径增设固土植被带,根据地形构建固土植被网络带,将城市建设用地、农田等镶嵌其中,形成土地利用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这一措施也将有效分割和削弱了人工环境的干扰影响.

②生态保护与协调策略

城镇用地范围内保留了较多的原自然植被带,加强对这些植被群落的有效保护,对维护建设场址的物种稳定及稳定与改善栖息地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汇流出水口a~d较密集,水流作用和人工环境干扰已引起多处地质滑坡,地质灾害点周边用地生态适宜性极差,其发展环境是不可持续的.故调整该区域的农田用地,使固土植被区与原自然植被区连接,形成拥有较大生态环境面积的生态涵养区,并以此逐步改善A~D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确保重建场址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图8建设场址土地安全性分析及调控策略图

Fig.8Landsafetyanalysisandcontrolstrategymapoftheconstructionsite

5结束语采用组件式GIS技术,构建了数字高程模型及水文分析模型,以都江堰虹口乡庙坝村灾后重建场址及毗邻深溪沟沿山区域的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为模拟区域,对地形坡度、汇流因子的关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高坡度带和汇流流径区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发生地质灾害,这与该地区实际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情况基本吻合.

对河岸地质灾害孕育区的维育控制措施、建设场址的生态保护、安全调控措施的制定、山地河流景观的开发控制、旅游安全及防灾减灾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影响泥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复杂,受区域气候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本文提出的数字高程模型分析方法在适用范围和功能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将空间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GIS技术应用于地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计算机仿真研究和场址安全性分析,改进传统的二维平面规划设计方法,应用于基于三维地形、水文空间分析的土地安全利用规划策略的研究.

[1]PEROTTOBALDIVIEZOHL,THUROWTL.GISbasedspatialanalysisandmodelingforlandslidehazardassessmentinsteeplands,southernHonduras[J].AgricultureEcosystemsandEnvironment,2004,103:165176.

[2]TASSETTIN,BEMARDINIA.UseofremotesensingdataandGIStechnologyforassessmentoflandslidehazardsinSusaValley[J].EARSeLeProceedings,2008,7(1):5967.

[3]DHAKALAS,AMADAT.LandslidehazardmappinganditsevaluationusingGIS:aninvestigationofsamplingschemesforagridcellbasedquantitativemethod[J].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andRemoteSensing,2000,66(8):981989.

[4]IBRAHIMW,RAINISR.ModelinglandslideusingGISandRS:acasestudyofupperstreamofLangatRiverbasin[J].Malaysian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4(5):113122.

[5]GORSEVSKIPV,FOLTZRB.StatisticalmodelingoflandslidehazardusingGIS[C]∥ProceedingsoftheSeventhFederalInteragencySedimentationConference.Reno:[s.n.],2001:103109.

[6]LEIRMC,ENGLISHRR.StatisticsandGIS:toolsforlandslidepredictioninthereductioninthelowerFraserValley[C]∥SouthwesternBritishColumbia,47thCanadianGeotechnicalConference.NovaScotia:[s.n.],1994:588597.

[7]RAMAKRISHNANSS,KUMARVS.Landslidedisastermanagementandplanning:aGISbasedapproach[J].IndianCartographer,2002(5):192195.

[8]GRITZNERML,MARCUSWA.AssessinglandslidepotentialusingGIS,soilwetnessmodelingandtopographicattributes,Payetteriver,Idaho[J].Geomorphology,2001,37:149165.

[9]杨健,李海波,余波.GIS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10,10(1):7475.

YANGJian,LIHaibo,YUBo.GISapplicationingeologicaldisastersprediction[J].ChinaWaterTransport,2010,10(1):7475.

[10]杨泰平,唐川,齐信.基于GIS技术的汶川8.0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J].灾害学,2009,24(4):6872.

YANGTaiping,TANGChuan,QIXin.Evaluationongeologicaldisasterstriggeredbythe5·12WenchuanearthquakebasedonGIStechnology[J].JournalofCatastrophology,2009,24(4):6872.

[11]刘连中,罗培.基于GIS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系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3):105108.

LIULianzhong,LUOPei.GISbasedconstructionofgeologicalhazardsassessmentsystemforChongqing[J].Journalof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05,22(3):105108.

[12]高治群,薛传东,尹飞,等.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及其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应用[J].地质与勘探,2010,46(6):11121118.

GAOZhiqun,XUEChuandong,YINFei,etal.GISbasedinformationacquisitionanalysisanditsapplicationtoassessmentofareaspronetogeologicalhazards:acasestudyofJinningcounty,centralYunnanprovince[J].GeologyandExploration,2010,46(6):11121118.

[13]罗晓娟,杨时英,胡炳坤,等.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泥石流沟谷地形特征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增刊):222224.

LUOXiaojuan,YANGShiying,HUBingkun,etal.Studyofdebrisflowgullycharacteristicsbasedondigitalaltitudemodel[J].WestChinaProspectingEngineering,2009(Sup.):222224.

[14]杨宇,管群,胡凯衡,等.基于GIS的泥石流流域分布式水文计算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0,36(5):260262.

YANGYu,GUANQun,HUKaiheng,etal.GISbaseddistributedhydrologicalcomputationalsystemofdebrisflowwatershed[J].ComputerEngineering,2010,36(5):260262.

XIEHua,DUJinkang,HUYujun,etal.Studyonspatiallydistributedhydrologicalmodelbasedonroutingtimemethod[J].Journalof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5,27(12):7578.

[17]汤国安,杨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29445.

[18]姚媛,常江,冯钰,等.城市规划中地质灾害影响的研究[C]∥第八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5318.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人类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地球上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发射信息和能量,其中有一种人类已经认识到的形式电磁波,并且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遥感的实现还需要遥感平台,像卫星、飞机、气球等,它们的作用就是稳定地运载传感器。当在地面试验时,还会用到像三角架这样简单的遥感平台。针对不同的应用和波段范围,人们已经研究出很多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物体在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范围内的电磁辐射。传感器会把这些电磁辐射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原始图像。原始图像被地面站接收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提供给不同的用户使用。

1遥感技术发展概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遥感技术就已经步入人们的视野,第一颗由苏联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就是凭借遥感技术而取得成功。截止到目前,遥感技术已谱写了半个世纪的篇章,纵观今天的遥感技术,已经不再应用于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多种应用在航天飞机卫星运转、发射、检测以及环境方面的遥感技术提供更为客观、真实的数据。现阶段,我国测绘工作具体涵盖资源测绘、地质勘测以及环境检测等方面,由于遥感技术的显著性效果,在此行业中被普遍应用。

遥感技术具有获取数据资料范围大、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等特点。航空遥感具有技术成熟、成像比例尺大、地面分辨率高、适于大面积地形测绘和小面积详查以及不需要复杂的地面处理设备等优点。缺点是飞行高度、续航能力、姿态控制、全天候作业能力以及大范围的动态监测能力较差。但作为一种探测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手段,仍是方兴未艾、不可取代的。

2测绘工作中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1测绘遥感应用不够广泛

在我国,在所有的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技术是完成任务目标的必备手段,可见,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技术的水平与领域也随之不断延伸。然而,由于人们习惯和观念,对遥感技术存在一定陌生感,导致其推广受限。

2.2遥感工作资金造价高

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测绘项目因为遥感技术价格高等问题望而怯步,随着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遥感技术由最开始的理论层面正式步入实质阶段,其具体的环境资源、灾害监测、地质勘探以及地理测绘方面的检测功能逐渐明显。但是,仍然遥感技术造价高、花费大等特点仍然制约了其发展。此外,在我国,遥感技术主要应用在一些重点研发的科研项目上,譬如说资源勘探、环境污染以及地址灾害等方面,而用于煤矿开采或工程地址检测方面的则少之又少。

2.3遥感信息源空间分辨率较低,应用水平较低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检测以及地质灾害勘测方面的优势将会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失业用户地质灾害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从某种方面来看,提高遥感技术信息员的空间分比率,在测量水平、覆盖范围、以及信息数据准确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完善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做法

随着时展,遥感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测绘工程项目中,遥感信息技术的漏洞与不足也愈加明显,而完善遥感技术手段、加强其宣传力度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可以说是普及遥感技术的主要方式。

3.1遥感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现阶段,遥感技术在我国测绘工程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遥感技术相比传统的测绘工具,其优势更为明显,避免了很多容易出现的测绘漏洞。

3.1.1跟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遥感技术发生人为干预的情况较少,可以客观、全面的将监测区域的情况反映出来。而若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量,极容易出现误差偏大或误差累积等现象。而不得不说,遥感技术的测量数据比较真实、准确。譬如说:在矿区资源的定位和监测上,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确定煤矿资源的具置,避免以为内不科学开采威胁生命或资源浪费等问题。

3.1.2与传统的测绘方式不同,遥感技术能够动态实时、全方位、全天候的进行工作,这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它以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后盾与支撑,在完成空间定位与导航工作之后,能够实时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

3.1.3遥感技术发展至如今,应用范围已经极为广阔,它可以迅速了解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资源所在地以及地理情况,从而获取全面、精确的数据。

3.2加强对遥感技术深度研究,拓展应用领域

3.3大力推广遥感技术,加大遥感技术普及力度

只有在大力推广工作中,才能充分的显示遥感技术对测绘工作的适应力与优势。现阶段,不少应用遥感技术的测绘工程项目已经发现遥感技术高超的环境适应力以及技术优势,譬如谁:能够勘测不同地形,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等的全程监测,获取真实的数据,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适合监测不同地形,可实现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火灾的全程监测,从而获取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建立灾害防御制度以及我国灾害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增加遥感技术的覆盖面积以及普及程度势在必行。

3.3.1利用遥感技术来降低项目工程的测绘造价,实现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实用度。只有降低资金成本,让更多和项目去接受,而不是目前集中在几个重点项目上。

4结束语

总之,在当今的测绘工作中,应用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的覆盖范围将会大大增加,实现遥感工程司、灾害、气象、地质遗迹环境资源监测等项目,拓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让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灾害预防、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上做出贡献。

[1]覃永勤.浅谈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2,(08).

(1)跟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遥感技术发生人为干预的情况较少,可以客观、全面的将监测区域的情况反映出来。而若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测量,极容易出现误差偏大或误差累积等现象。而不得不说,遥感技术的测量数据比较真实、准确。譬如说:在矿区资源的定位和监测上,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确定煤矿资源的具置,避免以为内不科学开采威胁生命或资源浪费等问题。

(2)与传统的测绘方式不同,遥感技术能够动态实时、全方位、全天候的进行工作,这可以说是遥感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它以全球定位系统作为后盾与支撑,在完成空间定位与导航工作之后,能够实时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

(3)遥感技术发展至如今,应用范围已经极为广阔,它可以迅速了解所在区域的地质特点、资源所在地以及地理情况,从而获取全面、精确的数据。

(1)利用遥感技术来降低项目工程的测绘造价,实现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实用度。只有降低资金成本,让更多和项目去接受,而不是目前集中在几个重点项目上。

4结语

主要栏目

地震工程与地震监测

土木水利工程

岩土工程

1、矿山地质灾害的种类及防治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频发是由于人们采矿的过度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共同造

成的,矿山地质灾害首先表现为泥石流,这是由于矿山被覆的植物被大面积的破坏,使得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发生松动,久而久之就出现了降雨性的泥石流,这对于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次,就是矿山附近地面的沉降甚至塌陷,这会严重的影响周围的农田灌溉与农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煤矿开采频繁的地区更为严重。最后,矿山地质灾害还包括崩塌,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岩土分崩现象,大块的岩石从高处落下,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可以通过合理的开采矿山,同时保护矿山的生态环境协同作用,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好防护措施,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规划的开采,争取把矿山地质灾害降低到最小;严格的控制和登记采矿的单位,实行责任制度;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预警与监督,可以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

2、对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方式的现状分析

2.1通过财政拨款方式

我国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的形式来治理矿山地质灾害,政府投资达到将近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且,投资的金额正在逐渐的增加,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也有显著的提高,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末,共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490处,其中崩塌、滑坡治理工程255处,库岸防护235段,搬迁避让两万余人;对25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业监测,在3053处隐患点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并且,在南方部分地震多发区,也启动了将近两千处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涉及人数93万余人;完成314处重大隐患点治理工程,保护人员21万余人;对1999处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工程,搬迁人员14万余人。

2.2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2009年,我国设立了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这项基金由中央财政投入,全年投入资金八亿元,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0多起,安全转移1.4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2.3通过保证金及银行贷款方式

保证金制度能够有效的约束矿山开采活动,由于国家向采矿负责人收取保证金就使得矿上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环境保护都有一定的保障,开采人员也会更加的规范操作,使得地质环境的治理有了极大的恢复,保证金制度已经在我国全面的展开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银行贷款,这主要是采矿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银行贷款比较困难,融资规模也没有显著的提高。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多元化投资模式

从我国目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现状可以得出我国主要是通过国家财政进行投资,这种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够适应经济大环境的发展,事实上,我国对于矿山开采的治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矿山灾害治理模式,使得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得以遏制,接下来,本研究将介绍几种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3.1发行国债渠道

国债的发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协调好用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的投资比例,不仅应该起到增强投资者信心的作用,还应该使得我国的经济处于平稳的发展态势,发行国债将是一种非常有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融资方式。

3.2证券融资渠道

通过证券融资的渠道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市政债券的融资,就是设立一种单独的融资形式用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其优点在于没有税收,这就极大的吸引广大居民进行投资,或者利用银行信托机构使得用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基金越来越多,然而,市政债券融资需要到期还付一定的利息,因此,这种方式还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采取恰当的手段确保经济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就是企业债券,通过企业债券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进行投资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国内的各大企业通过发行证券,或者股票来实现融资,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矿山开采中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同时,还能够吸引大量的民营企业加入,不仅对企业的项目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提高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效率,而且,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使得闲散的资金得以最大化的利用,不仅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付息压力。

3.3发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彩票

彩票的发行可以极大的提高人民的兴趣,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作为一种公益性的融资渠道,让人民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这样就使得用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投资金额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就像中国体育彩票一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彩票能够极大的发挥其市场的作用机制,使得社会中的闲散资金得以集中有效的利用,我认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彩票的发行将成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而且必将取得很好的发展,应该在全国各个地区展开试点,更为广泛的宣传与发行。

3.4建立适合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财政模式

4、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矿山地质灾害融资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多元化的投资模式,矿产资源的紧缺将会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重视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采取有效的、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模式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工作,统筹的规划,创新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TE1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的频繁发生,我国高原地区的地质状况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国高原各部分的隆起是不同步的,因此对高原的研究必须分块进行【1】。而生态环境地质是环境地质学与生态科学交叉所产生的新的学科生长点,是环境地质学概念的延伸和研究领域的延拓,是人类认识自然能力发展的必然【2】。本文为此具体了基于生态环境地质的高原地区地质状况研究的难点及其地质灾害的预防,现报告如下。

一、高原地区地质状况分析-川西高原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东部主体的一部分。南接云贵高原,西面与藏北高原相接,东邻西秦岭和四川盆地,北面与拉脊山、布尔汗布达山、祁连山地以及柴达木盆地相邻。川西高原地势自西向东缓慢倾斜,高原面保存较完整【3】。地质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高山大河并列,高原上分布着数列北西-南东或北-南走向的山脉,长江主要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呈南北向分布于高原之上,形成了该区高山深谷地貌。在研究难点中,本文认为川西高原河流阶地成因研究比较困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蚀基准面下降

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可以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下降引起,也可以由局部的构造抬升或下降引起。侵蚀基准面下降后,河流向外延伸,原来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河流下切,以后裂点位置不断上溯,裂点以下出现阶地。河流的下切也可以从上游开始,这主要是通过沉积物通量-径流量的相对变化引起【4】。

(二)气候变化

(三)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比较普遍,在大面积均匀上升地区,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首先在下游段快速深切,以后河流裂点溯源而上,整个流域都将形成阶地。构造运动常呈间歇性,活动期与相对稳定期交替出现。总的来说,河流阶地的成因是很复杂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区分出各种叠加因素,确定阶地的主要形成原因。

我们通过分析,川西高原河流阶地在类型上多为基座阶地,相邻阶地之间的基座高差很大,阶地基座高差气候变化在此高差上很难实现,气候变化形成的阶地,其拔河高度和形成时代的关系曲线基本上直线型的,偶尔发生的构造变形不会影响到阶地的形成。因此认为气候变化不是川西高原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川西高原主要河流阶地位相表现为由上游向下游辐聚的特征,这不符合基准面下降形成的向上游辐聚的位相变化特征。因此,认为基准面下降不是川西高原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川西高原主要河流阶地主要是由区域构造抬升产生的,气候变化起辅助作用。

二、高原地区地质状况研究的关键技术分析

(一)模型构建技术

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中评价的方法学是十分关键的,就是研究如何用高原地区各种环境要素的各种质量参数和定量化指标反映县域内的环境要素和总体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的客观属性,并将这些量化的指标用数学手段构建响应的模型,从而定量评价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的优劣,以便后续工作划分质量等级。针对分析评价过程中多因素的不相容性,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误差向后传播法、层次分析法对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进行评价,并比较各模型的优缺点,综合各模型的评价结果完成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的等级划分。

(二)GIS技术

GIS技术可以模拟和预测环境影响,可以对环境因素的确立、环境质量的描述和预测进行科学分析。GIS技术支持下的环境空间属性数据库具备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管理、查询、分析,图形处理和制图以及分析结果的各种输出与转化功能。评价过程中所需的空间指标要从GIS空间数据图层信息中获得,空间数据图层上评价指标的量变或质变都将影响最终评价结果。鉴于评价单元赋值的实际操作需要,从相同意义的要素条件中通过GIS技术的不同手段有针对性地提取不同表征形式的指标是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三)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的选取和划分是为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服务的,而不仅仅是各项评价因子的信息载体,合理的选取评价单元,便于评价工作的进行和准确性的提高,这是论文的关键技术之一。鉴于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中两个评价目标各自不同的评价对象自身的特点,需拟定针对各自特点的评价单元,以便更好地完成目标评价。

(四)评价因子选择

在综合运用中,指标数据的获取是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的基础性环节,可以根据评价目标、评价单元及指标类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提取方法。评价指标的提取都是以GIS技术为依托,参照选取指标的原则,从各个环境要素数据中提取参与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的指标因子。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中,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指标赋值。

三、基于生态环境地质的高原地区地质灾害的预防

高原地区位于我国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包括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应及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资金渠道,用于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后期运行维护,使其能长期发挥应有的防灾作用。

(一)加强认识

高原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地震将许多山脉“抖松”,极易发生地质灾害。许多民房、集镇、城市依山而建,在审批、建设时没有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那些地方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高【5】。为此高原地区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应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

(二)加大投入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处理按照治理、避让搬迁成本等因素,适宜治理的进行治理,适宜搬迁的实施异地避让搬迁。整合移民扶贫资金、地质灾害异地避让搬迁补助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必须树立人命关天的思想,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力度【6】。

(三)机制创新

机制创新是要求地质灾害易发区地方政府建立健全与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统筹各方资源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水平。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定期普查制度,特别是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经常性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情况,确保不留死角,做到心中有数。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登记造册,落实防范措施,纳入群测群防工作体系【7】。

[1]常宏,张培震,安芷生,等.昆仑山北坡鸭子泉河阶地发育及其构造-气候意义[J].科学通报,2005,50(9):912-917.

[2]陈诗越,方小敏,王苏民.川西高原甘孜黄土与印度季风演化关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2,22(3):44-46.

[3]苟宗海.四川龙门山中段前陆盆地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划分[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20(4):79-88.

[4]王哲,易发成.我国地质灾害区划及其研究现状[J].中国矿业,2006,15(10):47-50.

THE END
1.一分钟科普受欢迎的十大彩票推荐受欢迎的十大彩票推荐【→Y 8488com】【89-052_754】【→Y 8882cc】?【域名手动在浏览器打开】这种平台的目标是为玩家提供一种放松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轻松的时刻。游戏中的奖励机制和积分系统让玩家在娱乐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成就感和https://www.sohu.com/a/829223073_122125679
2.澳门的官方彩票都有哪些类型呢?澳门官方彩票有哪些种类澳门官方彩票有哪些种类 应用介绍 澳门官方彩票网今晚开什么 澳门官方彩票网是一个致力于提供全面、及时的彩票信息平台,帮助彩民了解各类彩票的玩法和最新开奖动态。该网站涵盖了包括澳门彩票、各地福彩和体彩等多种彩票,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历史开奖数据、中奖情况及投注技巧。平台界面友好,操作简便,适合各类用户使用。网站http://haitong-auto.cn/zixun/2953.shtml
3.2024天天开彩资料大全免费,诠释解析落实kit11.8242024年,随着彩票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彩票开奖信息。为了满足广大彩民的需求,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天天开彩资料大全免费,包括彩票种类、开奖时间、中奖规则等,帮助彩民更好地了解彩票行业,提高中奖概率。 彩票种类 2024年,市面上的彩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即开型彩票等。其中,福利彩票和http://baiyuezl.com/post/2517.html
4.新澳好彩免费资料大全,绝对经典解释落实动态版91.646彩民首先应该了解各种彩票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彩票进行投注。资料大全提供了详细的彩票种类介绍,可以帮助彩民快速了解每种彩票的特点。 2. 学习投注技巧 投注技巧是提高中奖几率的关键。彩民应该认真学习资料大全中的投注技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巧进行投注。 http://www.hljldds.cn/post/5751.html
5.新澳好彩免费资料大全,最佳精选解释定义超级版32.605新澳好彩免费资料大全涵盖了多种彩票种类,包括双色球、大乐透、福彩3D、排列三、排列五等。每种彩票都有其独特的玩法规则和开奖方式,彩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彩票进行投注。 玩法规则详解 新澳好彩免费资料大全为彩民提供了详细的玩法规则介绍,包括投注方式、奖金设置、中奖条件等。通过了解这些规则,彩民可http://021yixiu.com/post/3511.html
6.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600Tk,经典解释落实3DM36.30.79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600Tk包含了国内外众多彩票种类,如双色球、大乐透、福彩3D、排列三、排列五等。这些彩票种类各具特色,玩法多样,为彩民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开奖信息实时更新 新澳天天开奖资料大全600Tk的开奖信息实时更新,确保彩民们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开奖结果。平台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与官方开奖数据https://www.lihuayx.com/post/8796.html
7.2024年天天开好彩大全,创新性策略设计创新版45.731天天开好彩大全的创新性策略设计,为彩票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多元化的彩票种类、实时开奖系统、互动式营销策略、个性化推荐系统和安全支付系统等,都为彩票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4. 提高彩票行业的社会形象 天天开好彩大全的创新性策略设计,提高了彩票行业的社会形象。实时开奖系统、互动式营销策略和http://www.honggy.com/post/3742.html
8.新澳天天彩免费资料大全的特点,绝对经典解释落实新澳天天彩免费资料大全是一款为广大彩民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彩票信息的服务平台。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赢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和信任。本文将详细介绍新澳天天彩免费资料大全的特点,以及其如何成为彩民们不可或缺的彩票助手。 全面覆盖彩票种类 新澳天天彩免费资料大全涵盖了国内外各种彩票,包括双色球、大乐透、福彩http://www.qizexin.com/post/1700.html
9.2024天天彩资料大全免费600,深入数据解析策略天天彩资料大全铂金版27.190是一款专为彩票爱好者设计的数据分析工具。它包含了大量的彩票历史数据,通过深入的数据解析策略,帮助用户发现潜在的中奖规律。该资料大全不仅覆盖了国内外各大彩票种类,还提供了实时更新的数据和预测模型,是彩票爱好者的得力助手。 http://www.jsrxyz.com/post/6663.html
10.新澳天天彩免费资料大全最新版本更新内容,全面数据策略解析新版本中,新澳天天彩资料大全对一些核心功能进行了增强,例如增加了实时走势图功能,用户可以实时查看彩票的走势变化,及时调整投注策略。 新增彩票种类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新澳天天彩资料大全在最新版本中新增了多种彩票种类,包括国内外热门的彩票类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彩票进行分析和投注。 https://4g.gzmagck.com/post/1572.html
11.2024年天天彩资料免费大全——彩民必备指南雨花石如何获取免费的彩票资料大全 如何利用彩票资料提高中奖几率 注意事项 未来展望 本文将详细介绍关于“天天彩”彩票的资料,包括彩票种类、玩法规则、中奖概率等,旨在为彩民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本文将着重介绍如何获取免费的彩票资料大全,帮助彩民提高中奖几率,实现财富梦想。 https://jshjc888.com/post/2188.html
12.搜狐彩票搜狐彩票最新下载搜狐彩票2024app下载大全搜狐彩票能明白专业化动向,有更多的彩票指导您,随意投注彩票种类繁多,并且主席数据计算,给您带来更多的玩法选择操作,尽快深析精准工具,免费查看所有彩票结果,微信一键登录,非常流行,实在体验各种软件,快来下载安装吧!搜狐彩票-搜狐彩票最新下载-搜狐彩票2024app下载大全34http://m.downyi.com/key/lbxmwm
13.彩票玩家必备指南,2024天天彩资料大全免费全解析摘要:彩票玩家必备指南——2024天天彩资料大全免费。该指南为彩票爱好者提供全面的彩票信息,包括彩票种类、开奖结果、中奖规则等详细内容。对于追求好运的彩票玩家来说,这份免费资料是不可或缺的,有助于了解彩票市场,提高中奖几率。 本文目录导读: 天天彩简介 http://tanjiejc.cn/post/1510.html
14.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最新版本,经典解释落实澳门,作为亚洲著名的娱乐中心,其彩票文化同样历史悠久。2024年,澳门彩票市场迎来了一次重大更新,最新版本的“天天开好彩大全”正式推出,这一版本不仅包含了更丰富的彩票种类,还提供了更便捷的购买渠道和更精准的开奖信息。 经典解释落实 “天天开好彩大全”的最新版本在保留传统彩票玩法的基础上,对经典彩票进行了现代化https://www.ricearth.cn/post/3041.html
15.246天天天彩天好彩资料大全二四,现状评估解析说明1. 全面的彩票种类覆盖:天天彩天好彩资料大全二四潮流版81.290涵盖了市场上主流的彩票种类,满足不同彩民的需求。 2. 专业的分析团队:平台拥有一支专业的彩票分析团队,对彩票走势、号码概率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彩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及时更新的资料:天天彩天好彩资料大全二四潮流版81.290的资料更新及时,能够紧跟彩票https://www.hlccy.com/post/3130.html
16.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开奖记录,国际法院裁决:要求以色列停止在综上所述,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开奖记录是一款功能丰富、安全便捷的购彩软件。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彩票种类、安全便捷的购彩体验、个性化的购彩推荐和服务、实时开奖信息和中奖提醒等功能,66购彩让用户能够轻松畅享购彩乐趣。无论是新手还是老彩民,都可以在66购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购彩方式,参与到刺激有趣的彩票游戏http://www.huabiao.com/web/product/index/cid/11.html?/question/sgcpvx/6149228.html
17.2024年天天彩资料免费大全,深度评估解析说明5. 免费使用:天天彩资料免费大全是一款免费资料,彩民可以随时随地免费查看。 天天彩资料免费大全的使用指南 1. 注册账号:彩民需要先注册一个账号,才能免费查看天天彩资料免费大全。 2. 选择彩票种类:彩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双色球、大乐透、福彩3D等不同的彩票种类。 http://scylhdzx.com/post/7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