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发现,现在年轻人中间流行一种新型盲盒——
彩票!
不仅过节送礼,可以送彩票花;
婚礼的伴手礼,可以送“喜相逢”主题的彩票;
就连考研成绩出来之前,也可以买上一张彩票,希望带来好运!
商店、便利店、地铁里,随处都可以看到年轻人,在新式的彩票潮店里买买买。
有些年轻人甚至都盘算着要自己开彩票店,投资彩票机的事情了,不仅自己能玩个爽快,还能顺带赚点钱......
可见现在的年轻人有多迷彩票。
之前有个财政部的数据,说今年前4个月,全国彩票累计销量1751亿,同比增长49.3%,创下5年新高,所有省份的销售数据都在增长。
虽然不能从这个数据直接下结论,里面新增的都是年轻人在买,但是从感官上来看,现在买彩票的年轻人确实是更多了。
包括小巴,时不时都见一些朋友在朋友圈发自己刮彩票中奖的喜报,虽然只有几十块,但也很开心了。
在小巴原先的印象里,买彩票的主力人群轮廓很清晰,一般是那些失意的中年男性,收入较低又无力改变,只能寄希望于买彩票博运气,一旦中大奖就能暴富,从此彻底改命。
小巴自己也没有买彩票的习惯。
从投资角度来看,虽然一旦中大奖,赔率超高,但因为概率太低,所以整体下来的数学期望值是亏的,所以就算买一张彩票很便宜,但也是不划算的。
概率有多低,科普红人李永乐老师曾经做过一个视频来讲:
中双色球500万的概率是1/1772万,考上清华的概率都比中500万的概率高5000倍......
买彩票暴富概率很低的道理,我想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都懂。
而彩票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为啥现在在年轻人中间那么火呢?
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买个乐呵解压,买个白日做梦,买个自我安慰。
年轻人现在迷的,其实不是奖金500万的双色球,而是刮刮乐。
刮刮乐什么特点?
就像开盲盒那样,在充满期待的时候,当下刮开就能开奖,即时反馈,很刺激,而那一点一点刮开谜底的动作,本身就很治愈和解压。
就像咱们网购,其实最快乐的时候,可能就是你等快递的时候,东西真正拿到手了,有时反而就觉得没劲了。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未来太虚无缥缈,就算再卷也难以实现梦想,再努力似乎也难以跨越阶层。
心中很渴望自由,却无力挣脱骨感的现实。
但只要花几块钱,买上一张刮刮乐,似乎就有了能把握自己生活和人生的一次小小机会,而不是除了躺平,什么都做不了。
中了,当然就很开心,就算不中,刮的时候已经获得了做白日梦的机会,同样乐呵。
简单来讲,现在的年轻人买彩票刮刮乐,其实并不在意会得到什么,而是通过低价买个很爽的多巴胺刺激,来短暂治愈日常苦涩。
你别说,同样的5块10块,拿去买其他小东西,达到的精神效用可能真没一张刮刮乐大,所以怎么会不让人上瘾。
和大家抢着去雍和宫请手串一样,刮刮乐也成了当代年轻人日常的一个精神安慰剂。
这不只在中国,在韩国也是一样的情况。
咱们都知道韩国现在经济不景气,而且财阀控制下,年轻人难以跨越阶层,房价还巨高,所以很多日常各种压抑和绝望的年轻人,都痴迷于买彩票。
2022年韩国彩票销售额超过6万亿韩元,同样创了历史新高,而且购买彩票的主力人群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低收入群体,反而大多是职场人士。
咱们知道,买彩票是合法的,只要是成年人,都允许你买。
在获得公益和税收收入的目的之外,某种程度上,国家也知道大家需要个解压的出口、做梦的机会。
通过彩票这种方式,也能让大家得到一些释放,更好的维持社会安定。
否则不满的人太多,又泄不了压,影响可不只是打砸抢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小巴非常理解大家需要有个解压的出口,但还是有一些小建议。
首先,虽然买彩票的门槛很低,一点小钱就能买,但品种很多啊,而且每天都开奖。
刮刮乐还不限每天开奖一次,买了就能开,而且还特别容易因为上瘾了就买很多。
像有些人买刮刮乐,不是一张张买的,一买就是一整本,5、600就花出去了。
虽然一整本刮的话,至少能赚回来一半的钱,但在成瘾性之下,贡献出去的钱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
所以大家解压归解压,还是要注意节制一下。
还有,从更理性的角度去看的话,与其沉迷和追逐这种短暂的多巴胺刺激,还不如启用内啡肽,去思考一下怎么能真正的规划未来,重拾掌控感。
比如保险,也是和彩票类似的,用小钱博大钱。
每年几千,撬动出险时候几十万的金额,而且健康险这块,确实也是我们在医保之外必须配置的。
虽然咱们中大奖的概率低,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得重疾的概率肯定是越来越高的。
你不能保证自己中大奖,但是如果配置了合适的健康险,在重疾需要支付巨额治疗费和医药费的时候,那可就起大作用了,尤其是对于那些当下享乐,存不下钱的年轻人来说。
还有那些想提前退休的,与其做中大奖的白日梦,不如踏踏实实去做一个养老规划,看看怎么存钱实现这个目标,还更有实际意义。
多巴胺式的快乐可以有,但何其短暂,需要不断索取,所以酌情享用就好;
而内啡肽式的愉悦,才是更加持久的,也是能让我们获得幸福人生的真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