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响水,黄河故道片区沐浴在暖阳中,虽然褪去了秋的金黄,但麦苗青青,设施、大棚连行成排,农业现代化工厂、研发机构相继落户,更多的希望在成长,故道正开启新的“春天的故事”。
12月9日,盐城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大力推动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实现盐城北部地区加速崛起”,并将其作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的“九个新篇章”之一——“共同富裕”新篇章的重要内容,纳入盐城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段话如煦暖的阳光照进现实,照亮越来越多人的致富梦想。
响水县位于革命老区盐城的最北端,发展曾经一度限于一囿,2022年抢抓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机遇,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聚力在黄河故道片区发展铁皮石斛、鲜食甜玉米等农业种植项目,新上烘干设备,新建仓储,同时大手笔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古老的黄河故道再现盎然生机,革命老区正成为乡村振兴示范区。
如今的响水,铁皮石斛、西蓝花、浅水藕、鲜食玉米等绿色产业全面起势,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做粗,不仅成为联农带农好产业,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更为响水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撑起“四梁八柱”。
一株仙草,产业链上带民富
走进响水县黄圩镇,江苏云梯仙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温室大棚温暖如春。全自动化控温、浇灌系统充满科技感,一株株铁皮石斛根茎交错、枝繁叶茂。
在江苏云响仙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多条铁皮石斛深加工生产线快速运转,压榨、取汁、分离、高温杀菌,自动化流水线和机器人相互配合,灌装、装箱、喷码,铁皮石斛完成了形态上的转化。
铁皮石斛项目是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之一。按照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响水县突出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培育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成功打造集品种选育、组培苗繁育、大棚种植、林下野生种植、初加工、连锁经营、中医药养生、文化传播为一体的铁皮石斛产业链。响水已成为盐城市铁皮石斛人工栽培与产品初加工规模最大的产业基地。
一株“仙草”成就了致富梦。铁皮石斛产业的落地生根,让黄圩镇400多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带动季节性用工200人以上,每人每年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辐射周边农户推广种植铁皮石斛,亩均效益超2万元。
在铁皮石斛产业化三期项目建设现场,为扩大产业种植规模而新拓的200多亩的种植区内,大棚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自动喷灌系统、苗床等设施已安装到位,年底前将整体交付使用;3000平方米的铁皮石斛初加工中心和种质资源库玻璃温室大棚正在紧张施工中;园区内部道路、围栏、排涝站等配套设施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据了解,铁皮石斛产业化三期项目投入运行后,可新增就业岗位3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
“我们将以铁皮石斛项目为纽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作为铁皮石斛产业“链主型”项目,云响仙露公司负责人对未来充满信心,接下来,“云响仙露”将整合“云梯仙草”以及南通的江苏北环仙草,携手合作,打造全省最大铁皮石斛全产业链。
政企携手,联农带农。在响水,不仅有铁皮石斛技术种植推广示范基地,还有2000多平方米培训展示中心、4000多平方米研发中心,同时建立铁皮石斛种子资源库,收集全国各地的石斛品种,逐步建成云梯石斛博物馆,全力打造特色石斛小镇,唱响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
同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企业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此外,以铁皮石斛企业为主体,成立铁皮石斛品种选育与生态栽培重点研究室、铁皮石斛产品研发工作站,开展铁皮石斛品种选育、生态栽培、种苗组培快繁技术等课题研究。
一棵玉米,“四统一保”润心“甜”
几年前,响水县运河镇湾港村杨传花的儿女相继外出务工,老两口在家务农。自从村里建起鲜食甜糯玉米基地,杨传花就到基地做工,每月都能拿到稳定的工资补贴家用。“除草打药,是我们干了几十年的农活,现在一天能挣到百十来块钱,心里很满足。”杨传花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区在黄河故道沿线流转土地3000亩,实施鲜食甜糯玉米经济带,全力培植鲜食甜糯玉米产业发展新格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一棵甜玉米,如何让农户真正尝到甜头?响水依托志禾等龙头企业,做强产业链,实现“龙头企业+基地种植+农民创业就业”联农带农新模式。
不仅像杨传花这样的农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直接在产业中获得收益,对种植玉米的农户,特别是大户,片区以“四统一保”的方式,加强联动带动。“四统一保”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害防治以及保底价收购。片区以此来引导企业跟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携手,形成产业化的联盟体。今年,响水富民村、皂角村以托管带动的方式,带动1000亩玉米种植面积。
如果按每亩玉米每季收获3000斤、收购价0.8元计算,每亩玉米每季就可收益2400元,而玉米秸秆甜度高,还可以加工成青贮饲料,每亩增收400元,扣除1000元成本,每亩每季玉米收益1800元,一年两季即3600元。好项目联动大户带动小户。今年,大户们托管代种1000亩,收益预计增加360万元,而为大户帮忙的村民,务工收入也可增加40万元。
也正因为鲜食玉米产业的落地,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联农带农的底气和能力也更强了。
“目前,我们已试种100亩甜糯玉米,加工区一期厂房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建成后年可生产加工甜糯玉米1.3万吨。”志禾甜糯玉米加工项目董事长朱卫星介绍,该项目投产后,将为响水3年左右建成3万亩规模的甜糯玉米全产业链、打造黄河故道片区规模特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927户台账!“以粮换粮”映初心
谷穗进仓,新米餐桌飘香。
在运河镇,新上的12台粮食烘干设备已安装好,日烘干能力360吨。万亩良田,只需一星期就能全部烘干。
“过去,种粮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就是种得再好,收割的那几天关键期,遇到连阴雨就能让到手的粮食受损,农户不仅少了收成、降了收入,而且受潮发霉的粮食也不能直接食用。未雨绸缪,本地的许多种粮大户将新收上来的稻麦用车运到相邻的射阳县等地,烘干后再拉回。”运河镇副镇长李文明说,“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我们要让农户种好粮并能卖出好价钱,就要把握好粮食收获的关口,加大投资,上烘干项目,把因天气带来的种粮风险降到最低。让放心粮、优质粮颗粒归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有了烘干项目,不仅种粮大户没有了后顾之忧,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众也获得了多重红利。
烘干项目建好以后,政府将会给承租企业送上一份927户困难家庭的种植资料台账,不管是水稻还是小麦,承租企业都有责任为其免费烘干粮食,也可以是“以粮换粮”的方式,即企业把送来的“潮粮”测好水分,兑换“干粮”让群众带回去。这些要求,也被写入了双方约定的合同中。
目前,烘干项目中所需的烘干设备都已全部安装到位,就连消防配套仓库也都全部建好,明年夏收就可以投入使用。而企业招收的员工中,来自运河低收入家庭的不下于20人。
有了彩票公益项目资金的注入,乡村振兴动力更足,一幅共同富裕的新画卷正在黄河故道徐徐铺展,这片希望的田野正积蓄着无限的力量,迎接蓬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