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开始认为A股又要迎来一轮大牛市。为此,我觉得有必要回顾一下A股历史上大牛市启动时的背景、启动特征及其驱动力量。通过梳理历史牛市的共性,并结合当前的市场形势进行理性分析,再决定是否进场,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资金负责。
1.第八轮牛市:2014年7月22日—2015年5月12日
宏观经济背景
经济增速放缓:2014年中国GDP增速降至7.4%,为24年来首次低于7.5%。
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央行开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
房地产市场降温: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渠道。
改革预期升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市场对全面深化改革抱有较高期待。
利率下行:2014年11月,央行时隔两年多首次降息。
牛市启动特征
起点低:上证指数从2050.44点起步,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启动缓慢:初期涨幅温和,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成交量显著放大:随着行情升温,日均成交量迅速增加。
板块轮动明显:不同行业板块轮流表现,带动大盘上涨。
新股发行加速:IPO重启并加速,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政策利好:包括降息降准、沪港通开通等利好政策频出。
资金流入:大量场外资金进入股市,包括配资资金。
投资者情绪高涨:特别是散户投资者大量入市。
海外资金流入:沪港通开通后,部分海外资金借道进入A股。
这轮牛市持续了355天,相对较短但上涨幅度显著。
上涨速度较快,尤其是2015年初至5月期间涨幅惊人。
牛熊转换的原因
估值过高:部分股票和行业估值达到历史高位。
杠杆风险积聚:大量配资和融资融券增加了市场风险。
监管收紧:证监会开始打击配资等违规行为。
获利回吐压力:短期涨幅过大,投资者获利了结意愿强烈。
经济基本面未有根本改善:实体经济增长仍面临压力。
政策预期差:部分改革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新股发行节奏加快:市场担心新股供给过多。
国际市场波动:希腊债务危机等国际因素影响投资者情绪。
2.第七轮牛市:2008年10月28日—2009年8月4日
GDP增长率: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7%,相比于2007年的14.2%显著下降,显示出经济增长放缓。
出口数据:2008年11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了2.2%,为200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失业率上升:因经济放缓,城市失业率在2008年底达到了4.2%,较年初增加。
为了应对危机,中国采取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
市场情绪转变: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为1664点,市场开始反弹。至2009年1月,指数涨幅已接近20%。
成交量变化:在牛市初期,日均成交量从2008年10月的约600亿元增加到2009年1月的1200亿元,显示出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热点板块:金融、建筑材料等板块表现突出,2009年上半年建筑材料板块涨幅超过100%。
政策刺激:2008年11月,政府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重点投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2010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了31%。
货币政策:2008年,央行多次下调利率,从2007年的7.47%降至2009年的5.31%,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了投资。
市场流动性:在宽松政策下,2009年第一季度,M2同比增长了25.5%,流动性大幅增加,刺激了股市。
这波牛市从2008年10月28日开始,到2009年8月4日结束,持续了约9个月。
上证指数变化:从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点上涨到2009年8月4日的3478.01点,涨幅超过100%。
经济复苏乏力:2009年后,GDP增速逐渐放缓,2009年第四季度增长率降至9.4%。
政策收紧:2009年下半年,央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2009年10月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市场估值过高:到2009年6月,上证指数已涨至3478点,市盈率达到40倍,市场普遍认为估值过高,导致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
3.第六轮牛市: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
经济高速增长:2005年GDP增速为11.4%,2006年达到12.7%。
改革深化:国企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进,为市场注入活力。
外贸快速增长:2005年进出口总额1.42万亿美元,2006年增至1.76万亿美元。
货币政策适度:2005-2006年间,央行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2005年末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2006年末增至1.07万亿美元。
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提升,2006年达到45.93%。
起点低位:上证指数从998.23点起步,处于历史低位。
成交量激增:日均成交额从2005年6月的100亿元左右,到2007年10月突破5000亿元。
新股发行加速:2006年IPO公司66家,2007年全年达到126家。
投资者数量快速增长:从2005年底的7000多万户增长到2007年底的1.38亿户。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长期困扰市场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升了市场信心。
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流动性充裕:M2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2006年为16.9%,2007年为16.7%。
国际资金流入:QFII额度不断扩大,吸引更多国际资金进入A股市场。
政策支持: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
居民财富效应:房地产市场升温带来的财富效应溢出到股市。
估值修复:牛市启动前,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这轮牛市持续了863天,约28个月。
上证指数从998.23点上涨至6124.04点,涨幅高达513.49%。
日均涨幅达到0.74%,是中国股市历史上最长、涨幅最大的牛市之一。
宏观调控加强:2007年下半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
估值过高:市场整体市盈率超过50倍,部分板块估值更是达到极高水平。
获利回吐压力:经过长期大涨,获利盘回吐压力巨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政策预期变化:市场担心政府可能出台更多调控措施。
新股发行扩容:2007年新股发行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稀释市场资金。
经济过热担忧:市场开始担心经济增速过快可能带来的风险。
4.第五轮牛市: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
经济增速回升:1999年GDP增速达到7.7%,比1998年的7.8%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货币政策宽松:1998-1999年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7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5.67%降至2.25%。
财政政策积极: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1999年发行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
外贸形势改善:1999年外贸出口额达1949亿美元,同比增长6.1%,扭转了1998年的负增长。
房地产市场化: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起点相对较低:上证指数从1047.83点起步,处于1996年以来的低位。
成交量逐步放大:1999年5月日均成交额约50亿元,到2000年4月突破500亿元。
新兴产业引领:以科技、通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股票表现强势。
机构投资者力量增强:证券投资基金快速发展,1999年底基金规模达到556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提出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经济转型。
资本市场改革:1999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实施,为市场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流动性充裕:M2增速1999年为14.7%,2000年达到12.3%,维持较高水平。
国际资金流入:2000年QFII制度开始酝酿,外资对中国市场兴趣增加。
居民财富效应:1999-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增加投资需求。
上证指数从1047.83点上涨至2245.44点。
估值过高:2001年6月,市盈率中位数超过60倍,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经济增速放缓:2001年GDP增速降至8.3%,较2000年的8.5%略有下降。
政策收紧:2001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规定》,收紧再融资。
国际市场波动:2000年3月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影响全球科技股。
获利回吐压力:两年上涨后,获利盘止盈需求强烈。
新股发行加速:2000年全年A股IPO募资规模达到781亿元,较1999年大幅增加。
股权分置问题凸显:非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高,制约市场长期发展。
5.第四轮牛市:1996年1月19日—1997年5月12日
经济高速增长:1995年GDP增速为11%,1996年为9.9%,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外汇储备快速增长:1995年末外汇储备为736亿美元,1996年末增至1050亿美元,增长42.7%。
利率下调:1996年5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下调至7.47%。
房地产市场化:1994年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取消福利分房。
外商投资增长:1995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78.1亿美元,1996年增至417.3亿美元。
起点较低:上证指数从512.83点起步,处于1994年以来的低位。
成交量逐步放大:1996年1月日均成交额约20亿元,到1997年4月突破100亿元。
新股发行加速:1996年A股IPO数量达到103家,较1995年的24家大幅增加。
经济增长预期: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提出GDP翻一番的目标。
货币政策宽松:1996年M2增速达到25.3%,远高于GDP增速。
香港回归预期:1997年香港回归在即,提振市场信心。
居民财富效应: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9%,增加投资需求。
资本市场制度完善:1996年12月,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基金发展奠定基础。
这轮牛市持续了479天,约16个月。
上证指数从512.83点上涨至1510.18点
估值过高:1997年5月,市盈率中位数超过40倍,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宏观调控加强: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范金融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7年7月泰铢贬值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者信心。
监管政策收紧:1997年5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暂停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
获利回吐压力:16个月的上涨后,获利盘止盈需求强烈。
新股供给增加:1997年A股IPO数量达到206家,是1996年的两倍。
经济增速放缓:1997年GDP增速降至9.2%,较1996年的9.9%有所下降。
6.第三轮牛市: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
经济高速增长:1994年GDP增速达到13%,较1993年的13.9%略有回落,但仍保持高速增长。
汇率改革:1994年1月1日,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5.8元调整为8.7元左右。
税制改革: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比提高。
外贸快速增长:1994年进出口总额达236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9%。
利率上调:为抑制通胀,1994年7月11日,一年期存款利率从9.18%上调至10.98%。
外汇储备增长:1994年末外汇储备达516亿美元,较1993年末的212亿美元大幅增长。
起点较低:上证指数从325.89点起步,处于历史低位。
成交量激增:1994年7月底日均成交额约15亿元,到9月初突破50亿元。
全面普涨:各板块股票普遍上涨,不限于特定行业。
新股发行暂缓:1994年上半年新股发行较多,下半年放缓。
机构投资者参与度提高: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度明显提升。
政策预期改善:7月份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经济增长,市场预期政策转向。
流动性相对宽松:尽管利率上调,但M2增速仍高达34.5%,远高于GDP增速。
估值修复:前期大跌导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具有修复空间。
投资者信心恢复:经过前期调整,投资者对市场前景重拾信心。
经济结构调整: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开始酝酿,市场对未来经济结构优化抱有期待。
这轮牛市持续了46天,属于短期快速上涨行情。
上证指数从325.89点上涨至1052.94点,涨幅超过200%。
获利回吐压力:短期涨幅过大,引发大规模获利了结。
宏观调控加强:9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通知》。
新股发行重启:1994年10月开始新一轮IPO,增加市场供给。
监管政策收紧:证监会加强对场外配资等行为的监管。
经济增速放缓担忧:市场开始担忧高增长难以持续。
估值压力:短期内估值从极低快速攀升至较高水平,修复空间耗尽。
投机情绪降温:快速上涨后,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投机情绪回落。
7.第二轮牛市:1992年11月17日至1993年2月16日
经济高速增长:1992年GDP增速达到14.2%,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改革开放深化: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外贸快速增长:1992年进出口总额达1655.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
利率相对稳定:1992年一年期存款利率维持在7.56%。
外汇储备增长:1992年末外汇储备达194.4亿美元,较1991年末增长31.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2%,投资热潮兴起。
起点较低:上证指数从386.85点起步,处于1992年的低位。
成交量激增:1992年11月日均成交额约3亿元,到1993年2月突破20亿元。
板块轮动明显:从基础产业、房地产到消费等各板块轮流上涨。
新股发行加速:1992年下半年开始,新股发行数量明显增加。
投资者数量快速增长:1992年底股民数量达到200万,较年初增长近一倍。
改革开放预期:邓小平南方谈话激发市场对改革开放的乐观预期。
政策支持: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流动性充裕:1992年M2增速达到31.3%,远高于GDP增速。
投资者结构改善:机构投资者开始进入市场,改善了投资者结构。
经济转型预期: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有积极预期。
估值低位:牛市启动前,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这轮牛市持续了92天,约3个月。
上证指数从386.85点上涨至1558.95点,涨幅高达302.99%。
日均涨幅达到1.52%,显示出强劲的上涨势头。
宏观调控加强:1993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
新股发行扩容:1993年新股发行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稀释市场资金。
获利回吐压力:短期内涨幅过大,引发大规模获利了结。
监管政策收紧:证监会开始加强对市场投机行为的监管。
估值压力:短期内市场整体估值快速攀升至较高水平。
投机情绪降温:快速上涨后,部分投资者开始意识到风险,投机情绪回落。
8.第一轮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
经济增速回升:1990年GDP增速为3.9%,1991年回升至9.3%。
改革开放继续推进:1990年海南、浦东开发开放,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外贸增长:1990年进出口总额1154.4亿美元,1991年增至1357亿美元。
利率调整:1990年4月,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1.34%下调至8.64%。
外汇储备增长:1990年末外汇储备110.9亿美元,1991年末增至217.1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9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9%。
起点极低:上证指数从95.79点起步,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成交量逐步放大:1990年12月日均成交额不足1000万元,到1992年5月突破10亿元。
全面上涨:由于上市公司数量有限,几乎所有股票都出现大幅上涨。
新股发行缓慢:1991年全年仅有13家新股发行。
投资者数量快速增长:从几万人增长到数十万人。
制度建设: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政策支持: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肯定股票市场的作用。
流动性充裕:1991年M2增速达26.5%,1992年达31.3%,远高于GDP增速。
投资渠道有限:当时投资渠道较少,股市成为主要投资选择。
经济增长预期:市场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
估值极低:牛市启动前,由于市场刚刚建立,整体估值处于极低水平。
这轮牛市持续了523天,约17个月。
上证指数从95.79点上涨至1429.01点,涨幅高达1392%。
年化收益率达到364.83%,是中国股市历史上涨幅最大的一轮牛市。
宏观调控:1992年6月开始,国务院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经济过热。
新股发行加速:1992年新股发行数量大幅增加,达到53家。
监管政策出台: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成立,加强市场监管。
估值过高:经过长期上涨,市场整体估值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投机降温:随着监管加强和市场教育,部分投资者开始意识到风险。
政策推动或受政策重大影响
初期大盘股引领,中后期风格切换
初期大盘蓝筹股先行:在牛市的起步阶段,投资者态度相对谨慎,更倾向于投资基本面扎实、市值较大的大盘股。这些股票通常业绩稳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为市场提供稳定的支撑。比如在一些牛市初期,银行、保险、“两桶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股票表现较为突出,它们的上涨为牛市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市场估值先低后高
估值快速提升:随着牛市行情的发展,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市场的估值水平也迅速提升。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变得更加乐观,愿意为股票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推动了估值的进一步上升。这种估值的快速提升在牛市的中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但也为牛市的结束埋下了隐患。
成交量显著放大
成交量是衡量市场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牛市期间,市场成交量会出现明显的放大。随着行情的好转,投资者的参与热情高涨,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交易变得更加频繁,导致成交量大幅增加。例如在2015年牛市时,两市成交额曾连续43天破万亿,并一度突破2万亿元。
板块轮动明显
券商股是历年牛市的风向标,从券商股在A股最近几次牛市和反弹市表现来看,券商启动一般先于市场整体行情。此后,不同行业和板块的股票轮流上涨,而非仅仅局限于少数几个板块。
市场情绪乐观
A股市场在过去几年的持续下跌中,积累了大量的反弹动能。从2021年年初的高点算起,上证指数从3700多点跌到2600多点。这种深度的调整不仅反映了市场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也使得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达到了历史低位。
今年,国内外的多重压力更是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行、青年失业率的攀升以及外部环境的打压,都对经济增长构成了严峻挑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三部委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超预期的政策,旨在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
从9月24日开始,A股市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大幅上涨,主要股指的涨幅均超过了10%。这一波行情不仅让投资者看到了希望,也为市场的进一步回暖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A股市场的走势主要还是依赖于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和政策效果的显现。如果政策能够持续发力,推动经济稳步复苏,那么A股市场有望走出低谷,迎来一轮新的牛市行情。反之,如果经济复苏乏力或者政策效果不及预期,那么A股市场仍将面临较大的波动和调整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