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清楚怎样用报表分析收支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用报表才能达到记账的第三层级。
记账,顾名思义,只是记录收支,而报表则可以获得所有收支记录的精华——开支统计。
有效及完整的账目可以了解可控与不可控的经济消费;在可控的范围内对经济收入与支出进行统计分析,记账的结果就不再是流水账,而是可以反映一个人财务状况的客观依据。
通过报表提取有效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对个人的资产、消费流向、数量进行监控、控制自己的消费。
然而……道理我们都懂,所以我们(貌似)能锲而不舍地输入数据,但是它的价值何在?我们口中一直在强调着的统计分析的核心又是什么?
它的价值就在于信息输出,我个人将报表的信息输出划分成「2+2」,两项必修+两项选修:
价值问题搞清楚了,第二步就是要弄明白统计分析的核心是什么。
试问,如果我们不问结果地不间断记十年账,想基于它们得出什么结论?
除此之外,固定消费通常也是基于工资发放周期,例如房租、话费、订阅费等。在除去这些每月不变的固定支出后,剩余的变量就能通过报表反映出来——然后你就可以去(面壁)反思了。
另外,在将固定消费去除后,我们还可以更加科学地制定预算,在专业记账App中进行预算管理的报表输出。
原因和周期解决了之后,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报表使用的需求者有哪些?
理论上来说,除去所有不差钱的「壕」以外,人人都有需求。
所以,只有那些通过分析报表找出自己消费问题所在并作出调整的人,才是真正的受众。
注意,我说的是调整而不是改正,因为花钱永远没有对错,只有在当下情况中合适与不合适,花的多并不是错,花的少也不值得表扬,只有通过不断的调整找到平衡点,才是使用报表后最应该达到的目的。
说了这么多,都还没有讲到真正的干货——报表的使用。每个记账App都有自己特有的报表系统,但是总体理念都是一样的,就像我前文说到的:报表分为两项必修+两项选修,超出这四个范围的内容不能说没有意义,只是说意义不大,因为这四项已经能将个人理财的绝大多数需求涵盖了。
为了更清晰地开始各类报表的对比,先对MoneyWiz的图表类型进行简单介绍。MoneyWiz一共有四种图表类型:
条形图和柱状图?是的,它们不是同一种图表类别,因为MoneyWiz的中文翻译问题,这里会有理解障碍。其实,所谓「条形图」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柱状图;而「柱状图」则指的是折线图。毕竟不是本地App,开发商表示后续会在更新中改正。
为了不引起图表名称的混淆,在下文中我会按照以下名称进行介绍:
由于涉及到个人信息,本文中的部分账户名称及金额已进行处理,并且基于收入的报表由于与支出原理一样,所以会有部分省略。
每个人的必修报表之一就是有多少钱。你可以在MoneyWiz的「账户」中查看这类报表,其中包含了「净值」「结余走势」和「现金流」三种报表。
原理与净值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可以对账户分别查看,选择某一个或某几个账户查看走势。(请各位扪心自问,一年中余额宝账户是不是在11月会骤降?)
如果选择了多个账户,在报表已经生成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点击相应账户名称的方式隐藏或显示该账户,很明显,账户2几乎被我弃用了。
必修之二就是钱花到哪去了。我们经常会有「我没怎么消费为啥钱就没有了」的困惑,然后在这类报表中一统计,哦,钱都被积少成多地买买买完了。
到现在为止,我已有两年的记账习惯,这项报表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项。MoneyWiz提供了柱图和饼状图两种形式让你查看具体消费情况。
选择柱图时,你不仅可以对比各分类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点击一级分类对二级分类进一步查看;选择饼状图时,一级与二级分类在同一张图表中显示。
收入与支出原理一样,同样是可以通过柱图和饼状图两种形式进行报表输出。
如果你想了解某一具体分类的支出情况,就可以在里查看走势图。比如:我到底是冬天吃得多还是夏天吃得多?还是根本就是越吃越多?
收入与支出原理一样,你可以用它知道你老板/老公/老妈给你的钱有没有越来越多。
以上两种报表能满足初级统计需求,而选修项目的使用与否就是因人而异了,一方面是看你有这有这方面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你的记账App支不支持。
MoneyWiz在记账过程中可以让你选择使用「交易对象」,并基于此生成品牌消费集中度的报表,也就是说,你经常跟哪些商家进行交易。
这时候就能看出专业记账App的强大之处了。我们在抱怨MoneyWiz记账速度太慢的时候,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毕竟它记录的也多,没有统计数据的输入,哪来的数据分析输出?
饼状图告诉我,这3个月给Apple交的份子钱最多(精神食粮,买了个iPadPro),其次是W超市(物质食粮,胖了5斤),剩下的各个品牌都或多或少有部分消费。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选择柱图,然而……统计图并不是很友好。
与支出收款人原理一样,你可以用它知道你老板/老公/老妈哪一位给你的钱最多。
与支出类似,这项报表可以让你了解例如「XX宝今年让我赚了多少钱」。
作为选修之二的预算管理,对控制我们的消费欲望上(真的)有一定帮助(吗)。现在,越来越多的App开始提供预算功能,通过它你可以看到预算的消费情况和走势。
当你设置了2个及以上的预算时,就可以在这里看到消费情况的饼状图。
为什么是2个及以上?因为这项报表并不是基于「实际支出/总预算」,而是「单项实际支出/总实际支出」。
你在说什么?
来,这么说:5月份我在小3和小4上一共花了$46.84,这其中小3占了35.97%,小4占了63.03%,至于原预算?对不起这里看不到。
那请问要你有什么用?
息怒,看起来这确实一点都不够人性化,毕竟我们对预算报表的第一需求就是想知道花的占了计划的多少。
那该怎么办?两个方法:当月的花费情况可以在「预算」中直接查看,但只能查看实时讯息,而超过当天后,就只能看到第二天的占比情况了(小4花超了……)。
而事后若想看怎么办?用下一项报表:结余走势。
单项预算消费金额与总预算对比
当我们满心欢喜到这儿来看之前的预算消费情况图时,然而并不能如愿地看到占比图。为什么是对比而不是占比?原因很简单,一旦不小心(总是)超出预算,饼图便立刻失去了意义。
所以,结余走势是以柱图的形式、将预算金额(绿)与实际消费金额(红)进行对比。
嗯我知道,三月超了。
我在前文提到,2+2已经能覆盖大部分人的需求,但这并不代表其他报表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是说使用需求并不频繁。
强大的MoneyWiz除了以上介绍的四种报表之外还提供了一些小众的需求,可以自爱特定的场景下使用。
最全面的文字报表
「统计」以文字的形式提供了非常全面的信息。你可以在这里了解:
文字形式的收入与支出分析
个人觉得,这项分析的实际意义并不大,我平时也很少用到。简单来说就是:基于某些账户下的收入与支出的文字报表,与图表形势唯一的不同就是,在报表的最后MoneyWiz会给出净值。
举个:
如果你对MoneyWiz的报表功能已经了如指掌而又不想在以上诸多选项中找半天才选到你想要的那一个,那么「自定义报告」就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就是MoneyWiz的全部报表种类,除此之外还有2个值得一提的功能:预测和报表保存。
在每一个单项报表中,MoneyWiz都提供了预测功能,理论上是基于过去消费统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未来走势的分析。以「净值」为例,左图为前3个月的实际净值走势图,右图为未来6个月的预测图:
个人认为该功能的实用性仅基于有规律可循的报表中,比如总金额的走势(净值),若想预测的项目是随机性较强、没有任何规律的话,那么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二个值得提的功能就是报表保存,所有已输出的报表都提供了3种保存方式:本地保存、CSV/PDF格式导出、打印。如果你选择本地保存,则可以将输出的报表单独保存在MoneyWiz的报表这一选项中。
当你在记账需求上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记录」帐目时,统计分析报表就是你的下一步,通过它们你能得出:
想要真正系统地得出结果,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好每一笔账,记住,是每一笔。
其次,每月进行统计的时候,都有必要将那些自己并不知道,但实际发生了的账务进行添加梳理,比如每月月末的银行利息收入、部分账单的直接扣款支出。
另外,在将这些账务处理过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进行余额调整:你永远不可能一分钱都不会记错。定期的余额调整能保证帐目的准确性,并且能减少挫败感的产生——如果每次看账户余额都不对,还有什么动力继续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