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人不太多但有意思的景点?
#写在前面#
北京有意思的地方很多,需要耐下心来,慢慢地走走,或者骑个自行车四处转转,和路边的大妈大爷聊聊天。如果恰好遇到蓝天,那随手拍拍都是美景。顺嘴说一句,所谓的有意思,可能是因为那天同行的人蛮有意思,可能是遇到了一个操着京片子的大爷有意思,或者仅仅因为当天心情很好,又遇到了出乎意外的景色。所以,下面讲到的有意思,仅局限于我当时的心境,至于你若是看着这个回答,甚至还特意跑到那儿去,能不能有意思,可就不得而知了。好吧,先列串地名,且听我慢慢道来,多图,流量党慎点。
故宫周围:
景山日落——西华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海分馆)——皇城根
民国风:
协和别墅群——段祺瑞执政旧府——东交民巷——辅仁大学旧址
博物馆故居之类:
国博——首都博物馆——北京规划展览馆——自来水博物馆——万寿寺——梅兰芳纪念馆
老北京胡同:
廊房二条——八大胡同-杨梅竹斜街——东四一带——恭俭胡同——钟鼓楼一带
很文艺:
正乙祠——人艺——各个小剧场——中山音乐堂
其他:
炮局——国子监街——明城墙——元大都遗址公园——街心公园——人定湖公园——中国电影资料馆
1.景山日落
如果在北京只能去一个地方,那我首推景山。登上景山,俯瞰故宫全貌。环顾四周,近处的天安门广场,钟鼓楼,远处的大裤衩鸟巢等尽收眼底。站在山顶,望到脚下蓊蓊郁郁的绿树,点缀着些黄色的琉璃瓦,朱红色的老墙,光影斑驳,这是我眼里最美的北京。
拍于2014年6月,那大概是整个14年最蓝的一天了,但当天有云彩,遮住了部分落日。小米手机像素不高,也拍到了飞鸟,记得当时不太顺利,心情不佳,看完日落后在朋友圈写下了以下话语:
“在北京的四年,会有很多事情想做,而这也是todolist中的一项。每天都会有顺意的,不顺的事,但每一天,太阳依旧落下,不管不顾。云彩遮挡,没有看到真正的日落西山,但又如何呢?哪来那么多的完美,更何况是向老天索取!”
2.西华门
西华门夹在神武门,中山公园和北长街之间,大多数人去故宫都是走的天安门城楼到神武门,而西华门一带,相对清静。城墙,筒子河,银杏柳树,构成了静谧的风景。沿着故宫的城墙走走,迎面吹来筒子河的微风,柳树迎风招展,河对面是中山公园,春天有一片片郁金花,走过一扇大门便是神武门广场,熙熙壤塘都是游客。曾经在夏天,夏夜,秋天多次去过西华门,每次都有新鲜的景象。以下照片拍于14年秋天(照片中的就是我哈),在秋天骑个自行车绕着老城区转转,随手拍拍,绝对是在北京的一大乐事。
从西华门出来往南走是中山公园西门,西安门,穿过长安街是鸭蛋。西华门出来沿着北长街往北走就能到西北角楼,这是被拍摄最多的角楼,每天都有长枪短炮在此守候。角楼与护城河的黄金比例,虽然我不懂建筑,还是被这对称之美深深吸引。没有在雪后去故宫,看角楼,是我一大遗憾。
3.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海分馆)
坐落在故宫后文津街上,与北海一墙之隔。仅在工作日开放,有国图的借书卡就可以进去看书,都是古籍。内部超有氛围,看书累了还能眺望到北海白塔。下图中最前侧柱子后面橙色衣服的男子是个外国人,当时我就惊呆了,一个歪果仁在孜孜不倦地读古文,作为一个外语学生,感到好惭愧。
4.皇城根一带
皇城根一带适合骑着自行车转悠,基本都是林荫大道与红墙黄瓦,夏天超美。
13年8月30日,与学姐一起,早上从东四附近出发,骑着自行车,路过中国美术馆,参观五四红楼,过地安门大街,穿过拥挤的南锣,清静的北锣,往西绕过钟鼓楼,下午去了宋庆龄故居,参观顺便休息。晚上在银淀桥边的云海肴吃饭,在北海南沿听听歌。畅快的一天,好想再来一次老城区骑行。
14年夏天偶然拍到的一张地安门大街十字路口(就是那个有卖好吃的栗子的十字路口)的照片,纵横交错的电车线,蛮有感觉的。
5.协和别墅群
坐落在协和医院对面,北面是寸土寸金的金鱼胡同金宝街,东侧是外交部街,还有迎宾馆的旧门矗立着。协和医院别墅群为美式别墅,属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协和别墅群的大门还保留着90多年前的模样,会有保安在,这时候就假装自己是住在里面的人,直接忽视保安淡定地走进去就好了,一定要淡定,目不旁视。
基本都是两层小别墅,附带着小花园,如下图。由于种种原因,现在里头有不少私自搭建的棚户,也有很多小商贩,看病的,打工的,形形色色的人租住在里面(主要是半地下室),因此环境比较差。这是北京很多还在使用的历史建筑的通病。
协和别墅内最初居住的都是协和医院的专家,进门不远处一栋就是林巧稚住过的别墅,现在是他侄子(协和医院小儿科专家)居住。闲逛时遇到一个六十多岁的伯伯,他以前是国家运动员,拿过全国第四的成绩。他岳父是当年卫生部部长的警卫员兼司机,妻子在协和医院工作,父亲是北京到莫斯科的列车长。小区绿化中有几个不起眼的石墩子,听伯伯讲是旗杆墩子,据说是多尔衮时期的产物,当时多尔衮的行宫又叫十旗杆宫,有十个这样的的旗杆,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现存这个也残破了,回来后查资料,也没查到这个叫十旗杆宫的地方,有了解的知友,请留言告知哦。小区最北面的一栋楼,最初是教堂,比协和医院年纪还大,现在马寅初的后代就住在这里头。和伯伯在树荫里聊一下午,感叹这每幢别墅里头都藏着无数的故事,等待着谁去挖掘。伯伯还特别热心地说如果想研究历史,他帮我介绍这些房子的住户,也就是那些专家将军干部之类的,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非常热情的伯伯,他一定是对这儿充满了感情,希望有更多人能来了解它们,保护它们。
6.段祺瑞执政旧府
东四地铁站出来便是,砖灰色民国风建筑,属于人大,现在里头居住的大多还是与人大有些渊源的。第一次来这里是14年清明假期,正值草长莺飞的时候。第二次是在15年元旦,与好朋友一起在里面拍毕业前的写真,北京冬日的肃杀与民国风情的建筑,倒也十分相配。整个院子东侧有一个花生咖啡馆,冬天在门口晒太阳一定特别舒服。咖啡馆旁边是另一个单位,属于社科院,但从建筑风格上看得出来以前是同一个大院。社科院的大门紧闭着进不去,建筑都修缮过,两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协和别墅相似,虽是文保单位,却并没有受到什么保护。很多地下室对外出租了,房屋外头还有私自搭建的棚户,有些建筑荒废已久,摇摇欲坠。推开一扇小门,看到了下图的场景,还是第一次实地看到这样在走廊里的厨房,更惊讶的是现在这里居然还有人居住,看,他们正在做饭呢。
7.东交民巷
大概很多人都记得历史书上提过的东交民巷,百年之前这里曾经上演风起云涌的外交大片。第一次去东交民巷是12年秋天,数百年后,曾经的屈辱,惊变,历史都已淹没在秋日融融的阳光中,只剩下一片宁静。也只有在这秋日的下午或黄昏,最能感受这一段历史的遗留风味。
我首先悄悄溜进了原比利时使馆(现在改造成了宾馆),怀着忐忑的心情推门进入大厅,瞬间像回到了百年前的小洋楼,有点《金粉世家》的感觉。就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望着大厅里的吊灯,迷醉在那昏黄的日光与氛围中,仿佛见到了张爱玲,手持一炉沉香。(下图为原比利时使馆主楼)
比利时馆北面是圣弥额尔天主教堂,在一个小小的十字路口,远远地只能看到两个塔尖。推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棵参天大树,蓊蓊郁郁。阳光透过树枝洒下一些斑驳的树影,与一旁的教堂交相呼应。
教堂出来往北走,旁边在搞基建的,我就向他们打听意大利使馆。一个带着安全帽的,操着标准京片子的大叔和我聊了起来。当知道我学德语以后,他兴致勃勃地讲到:“我们这里头原来是个德国的俱乐部,就是那个写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地方,以前这一带全是使馆区,都是历史屈辱的地方。上个星期向下挖的时候,挖出来3瓶酒,我们怕是毒气之类的,单位还找人做了鉴定。后来一瓶酒打碎了,整条街都是香气。100多年的酒,白中偏黄的颜色,特别特别香,整条街都闻到了。”后来我们还聊到了老北京的保护,现在的城墙根,70年代城墙的拆除,他小时候的北京,西安的城墙,甘肃内蒙那儿的野长城。。。很是开心。就在要走之时,他还提到,对面的大院是国家领导人经常居住的地方,离中南海近,我深表诧异与不信。他说:"你别这样看上去只是爬满了爬山虎的,两三层的矮楼,从这儿延伸向南很大的范围都是。你没发现,这个每个路口可见的摄像头都是至少3个,隐藏的就不知道多少了。我们现在的一言一行都被监控着,这马路对面就是北京市政府新造的楼,以后市政府还要搬回来工作的。"
从教堂出来往西继续走,能一直走到天安门广场。这一路上还有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原法国邮局,上图是十字路口的某外资银行遗址,现在不知作何用途。这一带都是这样风格的建筑,蓝天碧树红墙,煞是好看。下图为一幢欧式建筑内部院子,现在是某单位,看上去保护得很好,偷偷溜进去拍了个照,就被门卫大叔轰走了。
东交民巷一带很适合夏末初秋,散步或骑车。也曾在夏天晚上去散步,最高人民法院和检察院门口会有很多上访的人在路上打地铺,蛮吓人的。
8.辅仁大学旧址
辅仁大学旧址靠近什刹海和恭王府,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3年深秋和14年秋天都去过,第一次去的时候在胡同里问路,一个大叔说校园里的小花园很漂亮,他就住在旁边的军区大院,从小就在里面玩,大叔还悄悄告诉我该怎么潜入辅仁。
门口有两个保安,因为那天是周末,还有人上课。我先在外面先装作漫不经心地走一圈考差地形,然后完全忽视保安,超级淡定地直接走进去。刚走到转角处,赶快加快速度,心里窃喜,这么容易就被我混进来啦。但第二年和小伙伴一起进去就没那么容易了,被保安拉了下来,问我们去干嘛,我就随口瞎说,去上课。保安小哥追问,什么课,我就继续瞎编,会计课。结果小哥说不出话,又让我们进去了。后来转了一圈出来,保安小哥还问,这么快课就上完了?朝保安小哥笑笑就走啦。
一进入辅仁,就感觉到完全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宝地,前排的教室虽然修葺过,但还是很有上世纪的感觉。最惊喜的要算穿过一片小林子,突然出现一个后花园,芳草萋萋,绿树成荫,亭台溪涧,豁然开朗。晚秋柔和的阳光(那时候下午两三点了)洒在草坪上,把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硕大的园子不见一个人影,偶尔有几声鸟鸣。想着旁边就是繁华的西二环,这里头却仿佛一片室外桃源,很有一种穿越的惊喜感。据说这个小花园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霸王别姬》的取景地。
下图为14年秋天与小伙伴同行,照片中的是小伙伴,红色大衣与金黄树叶很配哦。
14年秋天去的时候,碰上有剧组在拍戏,大家随意感受一下。
9.国家博物馆
国博就不多介绍了,给几个Tip吧
a.提前官网或者短信预约,分分钟进去。旅游高峰期排队可以吓死人,导游最喜欢带游客来这样的免费景点。
b.官网上有每月的志愿者讲解安排,对大多数人来说,参观博物馆没有讲解就像做菜没有放盐,食之无味,有了讲解就变得津津有味啦。
c.国博里面有wifi,很多展品可以扫二维码听语音讲解,很人性化。
10.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风俗展览,当时去正好碰上志愿者讲解,讲解员是一个在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大哥,一口京片子。展览涵盖婚丧嫁娶,习俗礼仪,饮食节庆,商业买卖等方方面面。甚至休息区还有一个戏台子,台前陈列着八仙桌,坐着休息的时候能看到戏台子上的屏幕上正在放《霸王别姬》的片段,适合老北京文化爱好者。
11.北京规划展览馆
其他回答中已经详细讲过,此处不再赘述。印象最深的是挂在电梯边上的一大幅铜画,是二环内的地图,每个地名看着都很亲切。还有一个巨大的沙盘,大概四环以内都能找到。规划展览馆人很少,就在前门东边,交通方便,旁边还有铁道博物馆(以前的火车前门站),都适合避开游客,悠哉悠哉逛逛。
12.自来水博物馆
这几个博物馆中最没有名气的一个,在东直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挺难找的。顾名思义,关于京城自来水建设历史的。此地最让人喜欢的倒不是展览,而是草坪和建筑,不多说了,直接上图。此图拍于13年9月,当时从学校骑车骑到了这儿,天蓝得不像话,路上吃个吴裕泰的抹茶冰淇淋,可开心了,好怀念大学时光呀。
13.万寿寺
万寿寺素来有三环小故宫的美誉,向往已久,这是这个List中唯一一个在我毕业后去的地方。不像其他装饰得金碧辉煌颜色耀眼的佛寺,万寿寺的佛像与建筑内部有些暗淡,甚至让我怀疑是否是积了灰尘,有种古朴的韵味。
14.梅兰芳纪念馆
梅氏故居,与辅仁大学仅一街之隔。印象中的北京秋天,就是梅兰芳故居那样的。小院落里,朱红的门楣,高高的柿子树,挂着一个个金黄的果实,称着蓝天格外好看。如果我在北京有个小院落,什么都可以不栽,柿子树必定是要有一棵的,当然,这也只是如果。。。
下面进入到我最爱的老北京胡同篇,私以为,要认识北京,一定要去串胡同。
印象中的北京胡同,总是虚开着门,门上贴着对联,小院里种几株植物,总有几辆看似破旧的自行车直接倚靠在墙上。偶尔会有猫咪走过,看你几眼,又消失不见。也会遇见提笼架鸟散步的大爷,卖北冰洋的小摊贩,骑自行车的路人。就这么走着走着,也没人会注意到你,要是问路了,大妈大爷准会特别热心地告诉你。
15.廊房二条&门框胡同
廊房二条和门框胡同藏在前门西侧,廊房二条为东西走向,门框胡同为南北走向,很短。前门商业街很没有意思,古装的皮囊下面全是一股子铜臭味,改造的仿古街充斥着哈根达斯,星巴克之类,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倒是旁边的廊房二条,保留的比较好,市井气息下是老北京的真性情。推荐几家有意思的小店。
首推二条杂货铺,杂货铺里卖的全是些老什件,但又不像古董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都是些以前生活中的常见之物。老板也很有意思,有一回和他聊了很久,得知他原是京城有名的酒店西餐主厨,自己喜欢收藏这些老物件,收多了放不下了,就辞职开了个铺子,售卖一些,就图个乐。
昏黄的灯光下,小小的铺子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杂货,每个背后都有属于时代和个人的故事,其实最动人的该是这些故事呀,它们还在等人来诉说呢。(下图由我学姐zhengyang拍摄)
很多物品所属的时代早已远去,只有听老板介绍,才知道物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比如下图中的灯座,原本是一个花瓶,老板说电灯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稀罕得很,国人很宝贝,特意用瓷器来托着它。
杂货铺左边隔条门框胡同是门框酒缸,专售门框二锅头,门框二锅头是二锅头中的小众产品。小小一间店面,除去柜台便是四个大酒缸,酒缸盖着盖子,便成了桌子。后来看北京风俗书介绍说,老北京的酒肆就是这般模样,一般附近还有熟食店,可以直接在酒铺点些下酒菜,酒铺的小二就会替客人去买来。现在门框酒缸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墙上的菜单包括了爆肚炒肝之类的小菜,而隔了几步远的爆肚冯据说是京城最正宗的,几代人都守着廊房二条的这家店,没搬过。门框酒缸的大叔很和蔼,有一回下雨在他店里躲雨,便聊了起来,后来每次去前门,都会去他那里坐坐。虽然喝不了二锅头,但夏天那里会卖酸梅汤,是我在北京喝过的最好喝的酸梅汤,大叔说因为原料好,兑水少。我时常想:现在各色的咖啡店酒吧随处都有,传统的酒肆倒是不多见了,可要好好保存下来呀。
16年6月份去北京出差,和同学又逛到了门框酒钢,可惜已经不卖酸梅汤了,时隔近两年,大叔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我,很是感动。
在这一带逛累了可以去门框锅贴店吃个饭,几个现煎的锅贴喷香松脆,配上一碗小米粥,舒坦,而且还特别便宜,十来块钱就能吃得很饱。锅贴店的装修还是上世纪风格,甚至可以说很简陋,但锅贴的味道,绝对比大酒店连锁店好吃得多。
16.八大胡同——杨梅竹斜街
从廊房二条出来往西走,便能走到八大胡同附近。八大胡同是前清的烟花柳巷,赛金花的故事就这里上演。现在这一带都是破落的大杂院,那天去时大概是下午五六点,大杂院里开始冒出烟火气息,胡同里有随处可见玩闹的孩子,路边的熟食摊,还有遛狗的老人。八大胡同离天安门不过一两里路,却活脱脱一副上世界八十年代模样,时光在这里,停止了流动。
下图大杂院里做饭的妇女,由学姐ZhengYang拍摄
八大胡同一带以前都是妓院茶室,现在都变成了大杂院,破败杂乱,只有少数雕刻精美的廊柱雕楼,还能依稀看出一些曾经的光景。
下图为一个有名的青旅,叫做上林国际青年旅舍,由一个妓院改建而成。
八大胡同与杨梅树斜街相连,京城内斜着的路不多,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烟袋斜街。现在杨梅树斜街周围有些创意小店,人不多,挺清净,适合走走散散步。
17.东四一带
14年清明的时候从学校出发骑车在东四一带闲逛,此处的胡同大多修缮过,好多可能就被某某富豪明星买了做会所之类。先看看那天的天气,春天的北京,也是美得醉人啊。(手机拍的,无后期)
18.恭俭胡同
恭俭胡同,地处景山北侧,靠近北海,旧时大概也只有皇室贵族有点身份的人才能住在这儿了。出景山西门,进恭俭胡同,一路曲曲折折,喝个北冰洋,和老人闲谈,听说这里住过一个老姑娘,会八国语言,在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天天有便衣在这里盯着。走几步到了米粮库,邓小平住过。胡同里曾经的皇家冰窖,现在是私房菜馆。最惊喜的要数在胡同里看到北京“膀爷”光着膀子自己烤串,配着毛豆花生啤酒,好不悠闲。他们还特别热心地请我吃羊肉串,聊起来说到我是江阴的,正对镜头的那位大叔说他打过渡江战役,我瞬间倍感亲切。过一会儿转念想不对,建国都60多年了,可他看着只有四五十岁。大叔又说他是心态年轻,其实都七十八了!哈哈,原来是唬我呢!他们真好玩~
胡同内还保留着这样的副食店,很怀旧。
19.钟鼓楼一带
最初知道钟鼓楼,是从学校的电子杂志《维比》,一个认识的学妹是其中的编辑,有一期就是专题探访正在消失得钟鼓楼胡同。看了这个报道,钟鼓楼便成了一个与自己的约定,在它消失之前,总要去看一眼,才不辜负吧。
14年暑假的傍晚,与同学小沙沙继续我们的漫游北京城,这一站便来到了钟楼湾胡同。走近钟楼湾,满目已是断壁残垣,衬着夕阳,好不凄凉。老胡同又要拓宽改建成广场了,就像廊房头条一样,纵使便利了敞亮了,又如何呢?老味道要去哪里找寻!和路人甲乙聊天,说到《维比》曾来采访过功夫刘,没想到路人甲居然是功夫刘的儿子,趁机聊聊。从钟楼湾回来,在网上看到一个很古老的电视剧《钟鼓楼》,推荐大家看一下,大概只有5,6集,电视开头,镜头一路扫过地安门大街,不像现在车水马龙,却别有一番味道。
20.正乙祠
下图为舞台上,演的好像是《洛神赋》,记不太清了。
21.人艺
在北京,总要看一场人艺的话剧。第一次去看的是徐帆濮存昕主演的《阮玲玉》,坐在整个剧场二层的最角落,身后身旁都是墙了,但也是这次开始,爱上了看话剧。后来人艺在学校里会卖一些学生公益专场票,价格便宜位置也好,只是需要去排排队。至今还没看过《茶馆》《雷雨》《白鹿原》等经典大戏,又已离开北京,很是遗憾。
另外,剧场旁边有个话剧博物馆,也是值得一看。
22.各个小剧场
23.中山音乐堂
讲到中山音乐堂,顺便说说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与中山公园分别在故宫东西两侧,前身分别是太庙和社稷坛,体现了左祖右社的礼制思想。如果嫌故宫拥挤,不妨来这两个地方,一样庄严肃穆又清静,中山公园的春季的牡丹和郁金香展在京城比较有名,雪后去太庙也不错,苍柏青青,白雪皑皑。听懂行的朋友说,中山音乐堂是京城听古典音乐的最佳场所,好吧,其实我并不懂,纯粹体验一下罢了。只记得那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中山公园内古木葱茏,幽黢黢伸手不见五指,遥望见南面灯光,似乎是人民大会堂的灯光,暗夜里中山公园显得特别神秘,独行甚至有些怕怕的,也是一个神奇的体验。
24.炮局
炮局胡同在雍和宫附近,周围有柏林寺。13年秋,从雍和宫出来,骑车在胡同里转悠,骑到了炮局胡同(解放前是关押国民党犯人的)。早有耳闻,不经意间遇到,得来全不费工夫,很是惊喜。高墙依旧,砖影斑驳,墙上的高压电线(防止犯人逃走的),看得依旧让人心慌,听说这里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取景地。属于炮局的时光已远去,周围的区民日子依旧,不知会有多少人,会停下脚步,带着好奇的目光,看看这几个庞然大物?又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里曾经的故事?
25.明城墙
明城墙在北京站附近,靠近崇文门东便门,是北京城内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城墙,现在修葺成了明城墙遗址公园。公园内绿化不错,适合散步遛狗拍照。14年深秋去过一次,枯黄的树叶,半绿的草坪,称着古城墙上枯萎的野草,若是在残阳时分去,必定凄美。古城保护,城墙的拆除是永远的痛那!
26.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又叫成贤街,街口东西各有一座过街牌楼,是非常美丽的一条街,尤其的夏天的上午,七八点钟,雍和宫国子监还没开门,街上没什么人,偶尔有车开过,浓密的绿树投下剪影,光影斑驳最是可爱调皮。在这街上随意走走,偶然发现街西头有一个戏剧工作坊,原来是林兆华的戏剧室,一旁还有咖啡馆之类,人少清静颇文艺。和好朋友偶然发现了那里,早上10点多,几乎没有人,露天咖啡馆还没有开张,在那儿坐着柔软的沙发休息会儿,发个呆,看看芭蕉和石榴,做个白日梦,偷得浮生半日闲。
27.元大都遗址公园
元大都是个不起眼的公园,东起芍药居,西至西土城,瘦瘦长长一条,与北土城路平行,绕着北四环,可能是全北京最长的公园吧,春季以海棠闻名。在这里提到元大都,主要是因为它与我学校就一街之隔,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觉得随时可以去,反而拖拖拉拉都没好好去过。去过惠新西街段和健德门段的元大都,有不同的主题,春天去看看海棠花,很不错。
下图拍于14年清明,好多大爷在公园里遛鸟,猜猜看,鸟笼为什么要蒙着布?
28.街心公园
这里的街心公园,指的是地坛东侧与和平里西街接壤的一段,夏天绿树成荫,遮天蔽日,秋天银杏很美。很多次路过,能看到老爷爷悠闲地放着风筝,老奶奶自在地抖着空竹,大人打羽毛球踢毽子,小孩玩耍嬉闹,最是生活。和平里西街往北为樱花西街,春天樱花很漂亮,如下图,拍于14年清明。手机拍,无P图。
之所以提这个街心公园,倒不是因为景色有多么优美独特,只是它就那样静静地立在街角,平易近人。它之于我,因为多次在它身边骑车,颇有了感情。
29.人定湖公园
30.中国电影资料馆
电影资料馆有两处,分别在小西天与百子湾,只去过小西天的那个。不放院线电影,经常放映一些小众电影的放映及举办学术交流会,和这儿的屏幕相比,所谓的巨幕都只是小儿科。不能提前订票,需要现场提前去买票。15年初与同学去看了制作成电影的歌剧《茶壶女》,巨幕效果很棒,唯一的Bug是半路上字幕坏了,意大利语完全听不懂,只能听听旋律,看一堆人唱唱跳跳。有机会还想去那儿看电影,在北京还有好多事情想做,可惜不能经常回去了,只成了念想,但是有个念想,总也是好的。
写了差不多有一个月,总算把我中意的一些有意思的小地方写下来了,算是离开北京后对北京的想念式吧。我最爱夏末秋初的北京,绿荫依旧,阳光却已经温柔许多,现在还时常怀念。
最后,说几句闲话:
很多人说要深度游,怎么个深法呢?
我们在一个城市生活了好几年,甚至是从小生活的城市,未必就对她有多少了解。
我很喜欢一个德语词:Wanderung,翻译过来大概就是漫游。
文学课上,老师介绍德国文学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一大关键词就是wandern(漫游),
比如歌德失恋后漫游了意大利。
甚至还有个词叫Fernsucht,很难翻译的一个词,大概意思就是对远方的向往(Fern是远方,Sucht有“瘾”的意思)。
未来,希望继续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用脚步丈量生活着的,或者仅仅是路过的,每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