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辅导讲记——《入行论》第29课及思考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圣者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通过十品的内容,为后学弟子介绍了如何趣入菩萨行、成就菩萨行的殊胜窍诀。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前面三品是“未生者令生”:怎样生起菩提心;四五六中间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生起之后怎么样不退失;七品以后是“不退而增上”:在不退的基础上,如何让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辗转增长渐至圆满;最后一品是把所有善根为利益众生而回向。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前三品,也就是未生者令生的殊胜内容。前面两品已经学完,今天开始学习第三品内容——受持菩提心。本品是先通过前行将自己的心修好之后,再真实地受持菩提心——从内心发起殊胜菩提心,然后通过仪轨受持菩萨戒。第三品讲了受戒的前行、后行,但最关键的精要内容是正行部分:受持菩萨戒,所以把“受持菩提心”作为本品的品名。

现在讲第五个科判——随喜。修持自心、让自相续清净这个内容分了八个科判,前面讲完了四个科判,今天讲第五个。随喜在字面上是随和喜,“随”是跟随一切众生和圣者的善业和福德;“喜”就是欢喜,跟随凡夫和圣者的善根以及由此而来的殊胜安乐而产生欢喜心。

随喜一词不一定用在善法上,跟随恶业而生欢喜也是一种随喜。忏罪文中有:我们忏悔往昔自造、教他造、随喜他造的恶业。我们如果跟随别人的善业而生欢喜,这是一种善法和修行方式;如果跟随别人的恶业而生欢喜,本体即是一种恶业和烦恼心,是产生恶行的因。此处随喜是指跟随善业、安乐而生欢喜。跟随恶业、恶行或者跟随别人的痛苦而生欢喜、幸灾乐祸之类,不属于这个随喜。

随喜是一种心法,我们随喜功德或随喜别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身语表示,但主要还是以心安立,因为它是一种内在的欢喜心。如果我们能够跟随别人的善业而产生欢喜,根本没有嫉妒的烦恼,就是真正的随喜。有时我们看到别人修善法自己做不到,或看到别人的功德自己没有,很自然地产生出嫉妒心。嫉妒一方面是自己不如人,另一方面是自己没做这个善根,看到别人做心中很不舒服。嫉妒本身是一种烦恼,是五毒:贪、嗔、痴、嫉妒、骄傲之一。佛在经典中说,任何一种五毒都能让自己堕恶趣。所以我们对随喜的修法不是听一听、了解一下就可以,而是需要在清楚了知之后,真正去实践和修行。

随喜一方面可以对治嫉妒的烦恼(对他人的善业和安乐真实生起欢喜的时候,这里面是没有嫉妒的),另一方面可以断除相续中的烦恼;还有一个方面是可以让我们无勤获得功德。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见到别人做善法时自己由衷地生起欢喜心,那么自己无勤可以获得与彼同等的功德,因此这是一种无勤获得善根的方法。随喜的本体是远离了嫉妒的一种善法,善根主要是从内心安立,如果自己能够诚心随喜别人的善法、福德、安乐的话,自己也随应地修持了这种善法,也能相应地获得如是的功德。这大概就是它的原理。

听到此处我们马上要问:既然随喜可以无勤地获得善根,那么我们随喜一般世间人的善根,同时也随喜佛菩萨的善根,这些无勤获得的善根有没有差别?实际上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所有的善根功德我都能够获得,这里面有所区分。假如我们一随喜就能够完全获得所随喜对境的功德,那么我们随喜释迦佛的善根、文殊菩萨的善根、十方诸佛的善根等等,随喜之后就能够获得如是的功德,那我们的功德很快圆满了,应该马上无勤成佛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方面所随喜的对境有很多种,另一方面能随喜者——我们自己,在随喜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完全获得对方同等的善根,还需要观察。

上师在讲记中提到,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如果我们所随喜对境的境界不如我,比如说他的发心微小,那我在随喜时所获得的善根可能超过他。比如对方做了一件放生的善事,他放了五斤鱼,我看到或听到后很欢喜,产生了随喜心。我自己的发心是通过菩提心或者空性正见摄受的,境界比他高,那我随喜获得的功德反而超过他。如果我随喜对境的境界和我差不多,通过同样的观察,随喜就获得同等的善根。第三种情况:如果我随喜的对境境界比我高,这时我就获得和自己境界相应的善根,就是说我随喜对方的时候,我只相应地获得和我自己水平同等的善根,不能够完全获得对方的善根。比如说对方是佛菩萨,他们正在做广大的利生事业,我们看到之后没有一点嫉妒,真心诚意地随喜。这时我们能够获得善根,但只是对应自己的境界而获得相应的善根。

还有一种情况,上师在讲记中提到,有些人可能是显现上随喜修得太好,听到或看到别人在修善法,就说你们做就可以了,我不用做,只要随喜就行了,我一随喜就获得和你们一样的善根。有些人经常有这样的语言或行为,实际上这种想法值得观察。一方面随喜是调伏我们内心的一种殊胜修法。我们以前再再提到过,佛法所有的修持全是调伏自己的心,绝对不会有任何取巧的方法。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就可以获得某种善根,这样的修法可以说完全没有。因为投机取巧不符合真实的善道,实际上取巧的心相应于懒散或懒惰,自己不愿意去做,找一个借口,想很容易、很取巧地获得这个善根功德,实际上是难以获得的,因为发心不正,怎么可能得到清净的善根呢?也许你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点随喜的心,但夹杂着取巧的动机,不一定能获得这么大的功德。

我们在修随喜的时候要避免落入这个误区。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提到,不要来假的随喜。有些人看到别人修善法,内心非常不舒服,但还口是心非地说:“随喜、随喜。”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修持佛法的时候,我们要通过学修佛法调整自己的心,逐渐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把自己的心调整到善法上,从虚伪的状态调整到真实的状态,这个是最重要的,也是我们修学随喜的一种殊胜作用。

当然此处是说我们应该如何随喜,那具体到底应该如何修呢?虽然我们不应该生嫉妒,但是我们没有通过修行佛法的话(有些人天生嫉妒心不是很强,有些人嫉妒心很强,有些人不是特别强也不是没有。)大多数人很容易有意无意地产生嫉妒心。这怎么办呢?当看到别人、尤其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修某种善法、或者得到某种快乐的时候,不需要人劝自己马上就产生嫉妒心,很难产生随喜心。针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因此必须要通过修持对治嫉妒的专门修法,让自己生起欢喜心。这个问题在后面会专门讲到,怎样让我们内心生起欢喜,此处就略过,到时候我们会专门学习对治嫉妒的修法。总而言之,关于随喜要了知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些。

前面是简单介绍一下随喜的意义,下面我们开始看科判: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所有的善法可以分为世间善根和出世间善根。世间善根可以获得世间安乐,出世间善根可以获得出世间解脱的安乐,世间善和出世间善分别可以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所以这两个方面都要随喜。

首先讲第一、随喜世间善。颂词是:

心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心乐而随喜”:就是说我们看到了别人的善根,应该很高兴地产生欢喜心。随喜谁的善根呢?颂词说“一切众有情”。“一切众有情”这个词很重要,我们看多了有时会忽略。我们看到自己欢喜的人得到福报或修善法时很容易产生随喜心,但看到自己不欢喜的人就很难产生欢喜心。此处颂词说的是“一切众有情”,就是不加简别的所有众生。我们要切实地去行持这种平等、不偏袒的随喜,基础是一定要把平等心修好,就是修好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如果能够把舍心修圆满,我们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任何的偏袒,不会对亲友和怨敌有偏颇的心态。但是我们刚刚处于入门阶段,还有很多菩萨行我们做不到。因此首先我们要了知,了知之后,我们就能够看出自己的心和颂词标准之间的差距,知道差距之后,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目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逐渐向目标靠近。此处所随喜的范围非常广:一切众生,不单单是人,还有天人、阿修罗(这里不包括圣者,圣者的功德在后面说)还有旁生,旁生也有可能做善行,以及地狱有情。当然地狱有情做善法的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也随喜。饿鬼当中也有一些心善的饿鬼、修福报的饿鬼,所以这里随喜的对境是一切众有情。

那么随喜什么呢?“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主要是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有因和果的差别。善行是因,如果要息灭痛苦必须要修善行,通过修善行而断除恶业,断除了恶业才能够息灭痛苦,所以善行是息苦的因。“得乐诸福报”:福报是果。得到福报的因是什么?也是善行。众生如果要离苦得乐,都要通过修善法才能成办,所以此处说一切有情离苦得乐全都是因为善行而获得。

我们对于众生现在所行持的种种善行都要随喜,比如说我们在媒体、电视、网络上看到了令人感动的好人好事,我们看到之后当然要随喜。因为这种善行按因果的规律来看,不会空耗,可以帮助行善的人息苦得乐,符合颂词所讲的随喜的对境,对于诸如此类的善行我们要随喜。

善行的果,就是息苦和得福报。比如看到某个众生开始很苦,通过治疗或者其他方式从痛苦中脱离了,我们见他脱苦了我们要随喜。看到这个众生拥有了福报,拥有了世间的快乐,我们也要随喜。

此处我们讲随喜世间的善法。我们学佛学到一定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轻视世间人的想法,觉得世间人做的善法既没有菩提心也没有出离心,这样的善法是不是不值得随喜?不是这样的。发了菩提心固然好,但是世间人能够产生善念做一些善事,不论对他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有利的。作为一个菩萨,看到这些善因善果的时候,同样应该生起欢喜。虽然世间人的因缘不足够,不能够真正像一些修行者一样,以出离心菩提心摄受善法,但是他能够修善法,就能够得到安乐,这也是菩萨乐于见到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无差别地随喜世间的诸多善根。

下面讲第二、随喜出世善。出世间的善根包括了已经出世的圣者的善根,以及正在修出世间善根的修行人相续当中的善根。里面又分两种:随喜小乘的善行和随喜大乘的善行。

首先是随喜小乘的善行: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颂词的前两句主要是对小乘因的善行做随喜。“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不仅佛有觉悟,小乘声闻缘觉也有觉悟。佛经当中经常提到三菩提:第一种是声闻菩提,就是声闻的觉悟;第二种是缘觉菩提,就是独觉的觉悟;第三种是佛菩提,是佛陀究竟的觉悟。菩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指佛的究竟菩提,但是此处提到的菩提,主要是指小乘声闻和独觉的觉悟。我们要随喜小乘行者所积累的善行。

要成为一个小乘行者,前提是首先必须要生起出离心,对整个轮回产生厌离,很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为了远离轮回而发起求解脱的心,这种心就叫出离心。小乘所有解脱的善根都是从出离心的基础上生起的。为了出离轮回守持清净的戒律,为了出离轮回修持人我空性,所有这些修法都可以成为小乘菩提的因。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提小乘大乘的名字,怕有一种不恭敬,所以提南传如何,北传如何,藏传如何。实际上佛经中是直接出现了小乘大乘这个词语的。当然有的时候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讲南传修行者也没什么不对,但是小乘的说法必定是从佛经当中出来的,所以我们也不用害怕: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大乘行者自己编的?贬低小乘等等,实际上在佛经中佛陀是直接这样说的。

修持了正确的因,就一定会有正确的果。我们修法的时候,一方面要修持正确的因,另一方面要让正确的因不出现违缘。就像播种、种庄稼一样,首先要选一个良种,选好之后要遣除各种违缘:不能让苗芽受到霜冻、冰雹等等危害,要采取防护措施,佛教术语叫做具因、无障。任何一个法如果它的因具足了,没有障碍,就一定会结果。我们修行善法也是这样,如果因是正因,而且没有障碍,这个因一定会结果。前面说到“彼为菩提因”,这些小乘行者的因已经圆满了,如果没有障碍的话,就一定会结果。结的什么果呢因为他所修持的因是离开轮回的因,所以果一定是离开轮回的果。第二句说“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我们要随喜一切有情,真实脱离轮回的痛苦。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痛苦当中脱离,获得阿罗汉果位,这就是小乘的修法。当然小乘断障的问题、境界问题就比较大了,要讲得是个专题,此处只是讲它的因果,至于细分的问题、断证的问题,有可能在智慧品中提到,到时候我们再做分析。

下面一段讲随喜大乘的因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此处讲解的次第是先讲大乘的果,再讲大乘的因。前面一段首先讲小乘的因,再讲小乘的果。

第一句“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是对大乘善行果的随喜。佛菩提,就是究竟的菩提,获得究竟的觉悟,称之为佛陀。佛陀对一切所知没有任何不了知的地方,是大乘的无学地和究竟的果位。首先我们随喜佛陀的觉悟。大乘的有学地是指“佛子地诸果”,佛子是指菩萨,菩萨地是从一地到十地圣者果位,菩萨从一地到十地之间分别由浅至深,由少至多都会有所证悟,断除相应的障碍,这是修行菩萨地所获得的果位,这方面我们也要随喜。这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如果不太严格的话,可以把资粮道加行道放进来。总之我们要随喜佛的菩提和菩萨的诸果。

“及诸饶益行”:发了菩提心后,菩萨会做利益众生的善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行菩提心,六种能够成佛、能够利益众生的行为。对这些能为众生带来安乐的行为我们也要随喜。

下面讲第六个:

辛六、请转法轮: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请转法轮也是积累善根、净化相续的一种殊胜方便。佛陀如果不出现在世间,不转法轮的话,我们连三宝的名字都无法听到,正是因为佛在世间转了法轮,才给世间带来了正法的光明,我们因而知道了三宝,知道了取舍之道,知道要修行,知道了本性,这些都是通过佛转法轮的恩德才获得的。所以在殊胜的大乘论典中,赞叹佛最殊胜的事业时,没有去赞美佛具有三十二妙相,法相相当庄严,超过当时所有人的相貌;也没有赞叹佛具足很大的神通,可以怎么样撼山动地,可以帮助众生从疾病当中脱离;也没有赞叹佛的弟子很多,包括很多大施主和国王,而是从佛转法轮方面赞叹了佛陀的稀有功德。如果佛不出世,如果佛出世之后不转法轮,众生就无法了知修行之道,没办法从迷惑和烦恼中脱离,所以说最稀有的就是佛讲了法,告诉了众生调伏烦恼的方法,很多众生依靠这个方法调伏了自心,走向了解脱。佛涅槃之后,正法留在世间,一代一代地传承,一代一代地修学。现在我们有幸坐在这里讲闻佛法,也是因为佛转了法轮的恩德,因此我们要请佛转法轮。

佛陀当年为了得到正法,为了得到一个偈颂,甚至为了半个偈颂,可以舍弃自己所有的财富乃至生命,佛求法是通过如此殷重的心去求的,通过这样一种殷重的心去求的法,对他的相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我们在求法的时候太过于随便,会觉得这个法太容易:是不是和世间的知识一样?有时还不如世间的知识。我们就不会珍惜,不珍惜的话,正法的价值也会消减的。求法者本人不会重视这个法,也不会去修持。前面说的是当年请佛转法轮的情况,后来请转法轮也用于住世的高僧大德,有些时候因为弟子的恶行,显现上上师暂时有厌离心不想传法了,我们也在上师面前祈请转法轮。

上节课我们提到,度化众生需要两方面的因缘,要成为能化所化,必须要有传法者和听法者的因缘,两种因缘聚合了,传法这个缘起和善根才能够成办。所以只是传法者有传法的能力,听法者没有意乐不想听,或者不知道法的价值,一个人讲一个人闻的情况也不会出现。所以请转法轮,最早是在佛出世的时候,后来也用于传承当中。

请转法轮这一支,总的科判是清净自己的相续,通过请转法轮可以清净自己的相续。以前自己有过舍法罪、谤法罪,或者阻碍别人听法等罪过,经常修持请转法轮,这些罪业可以逐渐得以清净。当然请转法轮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善根,可以让自己的心相续得到加持。

我们修这一支的时候,要观想在十方佛面前合掌祈请,对娑婆世界来说,释迦牟尼佛已经趋入涅槃,但是在十方刹土中,还有正在住世的无数佛陀刚刚显现证悟,我们就在诸佛刚刚显现证悟的时候,观想我们拿着法轮等宝物,去祈请诸佛转法轮。世间也有很多菩萨、善知识,因为各种因缘停止转法轮,我们也观想祈请他们转法轮。现在我们就可以一边听一边这样观想。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十方佛”是指所祈请的范围,不是一两尊佛而是十方诸佛。祈请的时候行为是合掌,“诚”是很虔诚的心态。祈请的内容是什么呢?“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为了痛苦迷惑的众生,燃亮正法之灯。众生处于迷惑黑暗当中,如果没有正法,谁能够了知取舍之道?没有正法的牵引谁能够知道本性之道呢?即便我们对照着书本听上师的讲解,有时牵涉到本性问题、空性问题,尚且还不能懂,何况世间中根本就不存在法,不存在法本的时代,我们又通过什么因缘能够了知本性、能够了知心性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正法的指引,众生一定是处于愚痴黑暗当中,为了一切众生不入非道、趋入正道,我们祈请十方诸佛,祈请一切善知识,一定要转法轮。

辛七、祈请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当年佛陀准备趋入涅槃的时候,有一个铁匠的儿子叫真达,他诚心地祈请佛陀住世,佛陀当时答应他再住世三个月。在传承当中,有的善知识准备涅槃的时候,他的弟子或侍者,也是诚心地祈请他延缓涅槃,这种情况很多。为什么要祈请佛住世呢?因为佛或者传承上师们,哪怕是住世一天,即便不传法,也能够给整个世界带来很多的祥和,给众生带来无穷的利益。我们知道一个圣者住世时,有形无形可以度化很多众生,可以帮助很多众生。既然如此,佛及圣者住世和不住世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若佛欲涅槃”,我们也是于十方佛面前,合掌而劝请,祈请一切十方诸佛“住世无量劫”。在无量劫当中不趋入涅槃,不要让世间处于无知无明状态。这就是祈请不涅槃的修法。

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修行祈请不涅槃,能够消除自己的寿障。当然我们并不是为了消除自己的寿障而去祈请佛不涅槃的,而是它本来就有这个作用。为什么要请佛不涅槃?这里讲得很清楚,如果佛涅槃了,世间会处于迷惑当中,如果佛不涅槃,整个世间就有光明,完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着想,才祈求佛、圣者、殊胜的善知识们长久住世,不要入于涅槃的境界当中,所以我们要修行祈请不涅槃的修法。

本课就到这里。

思考题

289、什么叫做随喜?随喜分为哪几种类型?有哪几种说法?

答: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

总的来讲,随喜分二类:随喜别人世间随福德分善法的因和享受人天福报的果,随喜诸佛菩萨、罗汉出世间随解脱分善法的因和获得三菩提之果。

有两种说法:1)随喜世间善因善果、随喜出世间解脱因与解脱果。

2)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

290、别人买福利彩票中奖了,见此情景你应该怎么想?

答:应该发自内心随喜他的福报,希望他以后能中更大的奖,获得更多的财富,不仅得到人天安乐,更希望他获得究竟的佛果。而不能看到他中奖了,就想“我什么时候能中奖啊?我要是能中奖该多好啊!”进而产生嫉妒心。

291、有人认为:“见到别人行善、放生、布施,就算自己什么都不做,一随喜就能得到同等功德。”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如果你实在没有能力,在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见别人行善、放生,而远离嫉妒心,发自内心地真诚随喜,如身体方面眼泪直流、汗毛竖立;语言方面,赞叹别人的功德;心里也不掺杂任何不清净的分别念,而是一种绝对纯洁的欢喜心。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同等功德,如乔美仁波切云:“若闻他人行善时,断除嫉妒之恶心,心意真诚作随喜,佛言彼得同等福。”

但是,如果你明明有能力做这些善事,却舍不得用自己的钱,杂有自私自利的烦恼毒药,光是投机取巧地在一旁随喜,希望平白无故捞一份功德,这种随喜有没有功德也不好说。

292、如果真心真意随喜别人的善举,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功德?为什么?

答:不一定。如果随喜的对境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大小之别。对上等者——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因此,真心随喜他人的善举,所获的功德也不能一概而论。

293、随喜什么样的善根所得的功德最大?

答:假如随喜的对境是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无法衡量,远远超过了随喜世间善根和小乘行人的善根。

294、请转法轮的必要性是什么?在哪些情况下应该祈请大德转法轮?

答:众生为无明愚痴所蒙蔽,也为无始恶业所缠缚,一直处于轮回的可怕深渊中,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智慧大悲光明的照耀与引导,他们将永无解脱轮回的机会。因此,我们要祈祷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恳请他们转动法轮,燃亮光明法炬,度化为业惑所困的苦难有情。

有许多大修行者,以一些弟子眷属的不如法邪行而心生厌离,或因一生的事业已经圆满,于是不再转法轮。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善缘具足的弟子若去恳切祈请,以此因缘这些大德也会继续传法。

THE END
1.(一分钟带你盘点)官方彩票有几种频道官方彩票有几种?【網: YCW887C C 】钱叔ゞq:436 69 35】?網: YC 887C C 】?【域名手动在浏览器打开】【独家团队】【精准计划】【万人聊天室】不论昨日如何,今天都是全新的。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因为你的梦想正等着你https://m.sohu.com/a/832406318_122136823
2.百科第028期彩票游戏的分类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行话”,或者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比如彩票行业常说的“彩种”“票种”。人们常说的“彩种”“票种”是指的彩票种类,《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称彩票种类为“彩票品种”“彩票类型”。那么,彩票分哪些类型,是怎么分类的呢? 一、什么是彩票品种? https://www.cwl.gov.cn/c/2022/03/15/499598.shtml
3.目前我国彩票有哪几种类型目前我国彩票有哪几种类型 【摘要】彩票是指一种奖券,它是由购买人自愿按一定规则购买并确定是否获取奖励的凭证。目前我国彩票按照彩民参与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摇奖彩票、摸奖彩票、竞猜彩票和投注彩票。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了解,下文将对彩票的种类进行详细介绍。https://xuexi.huize.com/study/detail-98300.html
4.你知道世界上哪种彩票最难中吗?世界上哪种彩票中奖率最高?超级大乐透和双色球是国内彩民最为熟悉的两个大盘彩票玩法,其一等奖的中奖概率分别达到2142万分之一和1772万分之一,尽管两个玩法的中奖难度在国内数一数二,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与欧美国家的很多彩票玩法相比,依然属于“小巫见大巫”。 https://vipc.cn/article/550e4fadc9cebbef13382fbd
5.电信诈骗都有哪几种类型导读:电话欠费、刷卡消费、通知退款、虚假中奖、低价购物、汇钱救急、引诱汇款、彩票特码等等。构成电信诈骗罪根据诈骗的数额大小对行为人判定最终的刑罚。想了解更多与电信诈骗都有哪几种问题相关的内容,请阅读下面的文章。 电信诈骗都有哪几种类型 一、电信诈骗都有哪几种类型 https://www.64365.com/zs/2647798.aspx
6.辽宁税务热点问答(2024年7月~9月)因股权分置改革造成原由个人出资而由企业代持有的限售股,企业在转让时按以下规定处理:(一)企业转让上述限售股取得的收入,应作为企业应税收入计算纳税。上述限售股转让收入扣除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该限售股转让所得。企业未能提供完整、真实的限售股原值凭证,不能准确计算该限售股原值的,主管税务机关一律按该https://www.dlsstax.com/article?aid=37395
7.体育彩票怎么玩体育彩票玩法规则体育彩票的几种玩法→MAIGOO摘要:狭义的体育彩票指的是以体育比赛为媒体发行的彩票,亦可称为竞猜型体育彩票。广义的体育彩票指的是发行彩票的目的与体育相关的各类彩票。那么体育彩票怎么玩?下面为您介绍体育彩票玩法规则,体育彩票的几种玩法。 目录 目录 超级大乐透 体育彩票 超级大乐透 https://m.maigoo.com/goomai/197826.html
8.彩票都有哪种(今日/搜狗)彩票都有哪种(今日/搜狗) 公积金房贷计算器官方介绍: 房贷计算器,支持公积金贷 款计算、商业贷 款计算以及组合贷 款计算等多种贷 款方式,同时可在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还款模式中随意切换,智能计算* 优贷 款计划。界面清晰整洁,还款计划一览无余!首 次还款时间,还款账单更清晰!千万用户共同的选择。 http://www.tgbus.com/caipiaonews49247944/
9.《入菩萨行论》思考题及答案289、什么叫做随喜?随喜分为哪几种类型?有哪几种说法? 第四品思考题答案P32 第36节课(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329、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第五品正知正念课后思考题答案P40 第47节课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10446482.html
10.抖音电商客服考试题内容及大众评审试题6、盲目跟风效仿以下哪种行为,可能会造成自己或他人不同程度的受伤? 正确答案:以上行为都存在风险 7、平台禁止赌博相关的违法行为出现,以下哪种行为是合法的? 正确答案:展示福利彩票买了什么号码 8、以下视频内容可以通过的是? 正确答案:大家最关心的一级二级建造师挂靠费用!仅供参考! 9、以下哪个视频不属https://www.mmker.cn/article/6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