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动辄设置上万现金奖励的大奖赛不同,这些比赛设置的奖金金额一般也不多,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但相比“清贫”甚至“穷酸”的写诗人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虽然是民间行为自娱自乐,可评委往往都在圈内有一定的名气,动辄冠以xxx诗词学会会员、某某分会理事等“吓人”的头衔。
既然是公开比赛,奖金也颇诱人,参与者自然趋之若鹜,哪怕为了奖金搏一搏也好。但是,一旦你参加,你会经常“很遗憾”地落选。
这本来也没什么,自古文无第一,且评委的看作品的角度不同、喜好不一、评判标准自然也有差别。落选固然“遗憾”,但是重在参与,下次再努力就好了。
但是等到获奖结果宣布,吊诡的事情就来了。
01:民间诗词比赛真相:暗箱操作,奖项内定
其一、每次的获奖者都是那么几个人。而且这么几个人的身份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就很有意思了。他们多是某某诗词学会会员,某某诗社社长……瞧见没?都是引领一方的“大腕儿”!
“大腕儿”就不该获奖吗?当然不是!能称为某诗社会员,甚至成为社长,自然应该具有一定水平。但是诡异的事情很快就来了。
其二、获奖诗作的水平,实在与“腕儿”有点不搭!
这样的获奖作品,在我看来,充其量也就是入门级水平而已。
什么叫入门级水平呢?就是能把一时的见闻,用整齐的格律句子排列出来,看起来很规整,细看也仅仅是合律而已。而诗的内涵、韵味、亮点、感悟,或者给人的启示,抱歉,通通都没有……
整体读来,味同嚼蜡,但不可否认:人家的格律真工整,甚至可以达到不忍直视的工整。
02:从文人相轻到文人互“赞”,骨气丧尽
那问题来了,这种水平怎么就能得奖呢?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自古道“文人相轻”。比如唐朝的崔信明,一直自认为了不起,但在郑世翼看来,除了一句“枫落吴江冷”之外,其余都不足道。然而这种批评是有论据,有道理的,并非肆意攻击。在如此严格批评的风气下,流传下来的,往往是经得起考验的精品。
当然,屡被批评的确很打击人的信心,更会让自己错失好人缘。所以现在我们的“诗人”们突然间想通了:相轻没好处,互赞才能共赢。
于是,只要你有点名气,作品哪怕辣眼睛,也有人使劲点赞,“诶呀,写的真好!”
03:“零和”游戏?民间诗词比赛套路大起底
至于举办“奖赛”嘛,其实也简单:今天你成立个老王诗社,明天他成立个老李诗社,只要诗社一成立,就可以鸣锣开张,举办诗赛。反正不用起照纳税,刻萝卜章的费用都可以省掉。
规则往往很“公平”:自己举办的比赛,自己不能参加,毕竟自己给自己颁奖,吃相太难看。可是,我去参加对方的诗赛,去对方那里拿奖,这总可以吧?
于是,套路就是:老李诗社的奖金颁给了老王,老王诗社的奖金颁给了老李……最后圈内的“大腕儿”们,各吃对方的蛋糕,画面简直不要太和谐。小白想获奖,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说到这,有朋友估计就看不懂了:互相给对方掏钱,那不是零和游戏吗?这样玩有啥意思?
嘿,这就是关键的门道了:第一,这奖金池是“雷锋”式的企业家在掏钱,并不是老王、老李、老张自己掏腰包!第二,看似零和游戏,实则双方的感情在互相“喂奖”的过程中,严重升华!连带着升华的还有双方的声望!一个个大家在互相“喂奖”中增进了友谊,提升了声望,充实了钱包…
04:虚伪贪婪,伤害了诗词爱好者的感情
这么互惠互利的事情,傻子才不干!
小白,还是不服,想理论是吧?“大腕儿”在你文字里抠点毛病,那不太容易了嘛!尤其是一些抽象且大而化之的说法,比如:“感情不够饱满”“表达不够严谨”“难以引起共鸣”…你敢说他说错了吗?你一不是评委,也不是李白杜甫再世。再说了,你喊冤叫屈,谁能听得见?又有谁愿意听?
那这“喂奖”谁吃亏了?看起来是都没有!
但其实,还是有吃亏的。
首先,真心爱好诗词的小白们吃亏了,因为这种模式下,小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其次,观众吃亏了,本来想吃一顿大餐,结果来了却是被喂了一肚子“狗粮”。
再次,企业家吃亏了,他们以为自己在为中国文化做贡献,但实际上,他们就是这游戏里的“傻冒”提款机!一边给人掏钱,背后还会被人骂成傻冒。当然如果真是“人傻钱多”,想搞搞比赛沾沾文化的“仙气儿”倒是目的达到了。
最后,诗词文化吃亏了,在这种模式下,所谓诗词复兴,不过是一场春梦,醒来之后懊丧和空虚。
05:利益盘根错节,想打破规则就会被边缘化
如果对规则厌烦了,想奋起反抗,嘿,你又天真了!
你一旦参与了这个游戏,你就要遵守上述潜规则。你想清新一把,遵从自己的内心,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抱歉,不行!
比如:老王突然想清新了。老李、老刘、老张立马就会来找老王:咋会事,你脑袋被驴踢了!居然敢破坏游戏规则!以后不带你玩了!
老王很快就会被踢出“喂奖”朋友圈,以后的获奖、评委,再也没老王什么事了。
平心而论,这些诗词圈的“大腕儿”,各种比赛的操办者,他们有些作品还是能看的,水平还是有的。可随着对游戏规则的掌握,他们渐渐明白:没有人会质疑批评他们的水平,也没法律条文限制他们“喂奖”。随便写写,糊弄糊弄,就能达到目的,钱已到手,还那么费劲干嘛?于是,各种粗制滥造的获奖作品就层出不穷了。
金钱和话语权又一次完成了的寻租。合作愉快,下次继续…然后又是一个轮回。谁心痛?
书法界有丑书,但愿诗词界少一些丑“诗”。
作者简介
千秋远,
非典型行政工作者,河南人。出身理工、工于历史、长于思辨。
2009年,开始接触古典诗词,经年笔耕,在本地诗坛、史坛略有声望。
常发表一些“反主流”言论于网络,跟风者有之,谩骂者也不鲜见。自称网络界的一滩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