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福布斯中国正式发布2018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福布斯中国30Under30)。榜上20个领域,600位青年才俊,我们一眼看到不少入选的新媒体同行,堪比来自你的同龄人的“大型抛弃现场”。福布斯官方对这些青年人的评价是:他们在增加社会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改变中国经济生活,提高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
今天,我们找到其中一些榜上有名的年轻新媒体人(并非全部),问了他们几个关于职业和人生的问题。这些不过而立之年就登上福布斯的人们究竟在想些什么,经历着什么,又在困惑些什么?不如听他们自己说。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我是2016年4月开始做这家公司,最重要的决定,应该就是在新媒体领域做了这家结合心理学和互联网的公司,最开始的决定是最重要的。
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大概是用人,找到合适的人,通过好的公司机制设置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激励每个人成长,不断地发自内心变成更好的人。我觉得这个会一直都很难。
我觉得工作和生活就是一体的,创业就是一种lifestyle,如果你认为你的工作不是你所享受的生活方式,那坚持工作是很难的。
十年前我18岁,上大学的时候多交点朋友。我朋友比较少,都是十几年的朋友,这样也挺好,但尤其创业以来会意识到,多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会有更多灵感。
我从事新媒体行业四年多了,一路以来,做过很多重要的决定:
a.放弃出国,决定留在国内做自媒体。比如在刚开始做深夜发媸的时候,我在考雅思准备出国。后来写着写着就觉得好像国内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很棒,就放弃了出国的念头。
b.放弃企业号,专注兴趣导向的账号。刚开始我也做了一些企业号,行业号,金融,电商类的都做过。但后来决定做以兴趣为导向的时尚美妆号。这个让我觉得更得心应手一些,也收获了一群擅长于此热爱这个行业的同事们~
没有什么为了不为了,每个人做一切都是为自己,为自己喜欢的事业。不用计较什么得失。
多涂防晒,不要晒的那么黑…
做的最重要的决定应该在14年,我在考研,因为复习太沉闷了,思绪特别多,于是写了两条内容发在微博上,没想到万转了。这事被我们现在的董事长马力发现了,他找到我给我科普了自媒体知识,让我去深圳一起做自媒体。我那时候才知道原来这事还能商业化。
那时我研究生是确定能读的,于是我遇到了两难的抉择,是要读研还是去深圳创业。于是我在家人的反对下选择了后者。
最大挫折就是从原创者到CEO的转型,毕竟早期15年初时团队还小的时候,只有十个人不到,我作为一个领头人还能专心沉浸在创作内容上,但随着团队不断扩大,到15年底50人,16年底更是快速扩张到了200人,而我作为没有社会经验的毕业生各种管理问题开始暴露,我才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CEO的身份和真正应该专注的事。
我的话现在来说已经没有工作和生活之分了,现在是放一天假都会有负罪感。
比较困惑的还是对于内容创作者和管理者身份的协调问题。其实现在我看到新鲜事还是经常会有创作欲望,但经常忙一天下来热点也过了。
尤其是前阵子抖音红人孵化的红利期,本来想抽身出来参与进去,但一直忙于管理和战略的事无法脱身,只能交给团队的负责人。
我很了解自身,内容才是我擅长的地方。所以我会等把管理的事捋顺之后,重新回到内容本身。
三十岁就登上福布斯榜,我觉得就像我朋友圈里发的,这是福布斯榜的“通货膨胀”。我觉得它们这方面做得其实不是特别好,但是如果做好的话我也上不去了。我觉得其实对于我来讲,这个称号就是用来在一些公开场合给自己打个tag。我觉得有一个tag还是个好事情,但就像很多人说的,这个tag本身含金量没有那么高。
登上了福布斯30岁以下榜单,过了30岁可不是就登不上了嘛。当然,很感谢福布斯对自己的认同和肯定,会继续努力,希望30岁以后回头看,不会发觉这就是人生的最高光时刻了,仗着年轻上的榜。
公司在扩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的与纯粹内容创作不同的,具有很深行业壁垒的业务,当我们想简单地把内容创作和互联网逻辑套到这些领域时,遭遇了挫折,最终发现要尊重行业壁垒,尊重专业性,我们选择和在各自领域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新媒体与各行业生态结合的模式,让我们各自发挥最大的价值。
能评上还挺意外的。可能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总结和身份的再次定位。之前一直是媒体人的角色,之后会更往创业者和商人这样的角色去走。
之前做了五六年媒体,转创业者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之前第一个重要决定是加入南方周末,决定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这几乎奠定了我会一直在内容这个行业去耕作的职业格局。第二个重要决定是创业这件事。
我觉得挫折可能是复盘的时候可能会想,自己开始的时候错失了很黄金的发展机会,因为不懂商业不懂运营,在可以快速发展的时候没有去做推进,而是扎在内容当中,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教训。
工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你不能想生活过得优渥,同时又把工作做好,我觉得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事情。可能是我比较笨吧,我觉得如果你要把一个事情做好,你只能去反复地研究它。
我最困惑的还是团队的问题,一个内容型团队怎么转化成能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团队。
2012年入行新媒体,跟着身边的兄弟,朋友,同行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很早之前就开始做垂直自媒体,放弃了很多,原来做了几十类的自媒体的平台,后面重心都放在了旅行、影视这两块。
能跟现在的兄弟一起创业,这辈子值了,或成功或失败,这十年可能是我人生最丰富的十年了。
挺开心的但压力也挺大的。从前抗拒“精英”这个词,觉得它背后是自以为是、缺乏同理心、以及跟真实世界的隔膜。再后来觉得,这背后也有自信、责任感和使命感。总之还是那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但说实话直到现在也不觉得自己是精英,每天都觉得前一天的自己是傻逼。
我现在的职业..算新媒体吗?是2015年下半年开公众号的。很重要的决定——
1.很早就开始买各种高端医疗险了,新媒体人因为频繁熬夜,身体状况实在堪忧。买得晚的话积劳成疾,可能以后就买不了了。20多岁的我已经因为久坐喜提肾结石。
2.建立团队,和最可爱的小伙伴们一起奋斗。现在每天跟大家在一起都很幸福!
3.在刚大三开始申请公众号的时候,就决心放弃了那条大多数人走的路,不再去想如何出国读书如何考研如何找工作,而是专注地写下去,甚至孤注一掷地写下去。
有很多失意,也有很多失败,但目前还没把任何事情定义为“挫折”。失败更像中性词,而挫折的“挫”字更像一把刀,削去了人的天真和锐气,甚至削走了人的一部分信念。目前似乎还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但别着急,以后肯定会有的)
工作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平常是看不见的,只有和很强的东西碰撞之后,才能看到自己。
为人处世是否通透,做事是否条理清晰,观人识人是否明达,这些不是自己空洞描摹的。是在工作的一个个试验场中,碰撞出来的。
感觉除了工作,很难再有其他机会,让你跟那么多自我碰撞。
对不起,我错了,没让你和吴彦祖见上面。
我什么时候能瘦到85斤?
作为30U媒体榜单唯一的外国人,我感到很惊讶,同时也感到很骄傲。
我的团队在这两年期间,通过我们的视频内容传播真正地拉近了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距离。这个奖不仅属于我,而更属于我的90后国际团队。是一个十几个来自20个不同国家的人的共同努力的成果。福布斯是一家全球媒体集团,我们也希望得到福布斯的认可后,成为更加国际化,由全球影响力的内容机构。十分感动及感恩!
第一是决定跟我的北大师兄一起创业,因为没有他的话,我的创业生涯也没了,我们是“中以合伙人”,是媒体榜单上唯一这样的中外合伙人,所以我感到很骄傲,为他也感到很骄傲。
第二是决定在中国创业,因为这是中国最好的时代,鼓励创业者最好的时刻,而我正好跟上了这个趋势,在中国成立了很棒的团队和内容机构。
我们两位年轻合伙人当时很容易就放弃了。不过当时我们一起吃顿饭做了决定,把一切资源和focus转移到视频行业里,换了很多团队里的员工,决定转型了。因为这个决定、我们的团队从一个做旅游和足球有关的工作,开始做完全新的尝试:短视频。看我们现在的样子,这个特别大的决定居然是对了。
最近几个月,我通过做歪研会的视频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都是内容创作者,而我们有很多共同爱好。我们都因为工作才认识,而我们因为有这份工作,才能够找到这份友谊。而且,我们的团队有了很舒服的办公室,有了自己的球队,有了自己的内部段子,有了一种“大家庭”的感觉。
所以我认为通过做任何工作,都可以找到它的乐趣和“生活”,也就是说,工作不是为了赚钱,而更多是为了获得认可感,家属感。歪研会在这方面特别努力的让每一个员工有这样的感觉。workispartoflife,weworkinordertolivebetter.
喜欢自己做的工作。我做的视频内容行业,每天都会想到很多不同的创意和题材,而如果你拍的视频完全不是你喜欢的,视频效果一定特别差。
所以我始终认为,要特别认同、肯定和喜欢你做的每一份事情,否则你永远达不到你最厉害的自己。要发挥你的fullpotential,得喜欢自己做的工作。
你太天真了,觉得未来世界很美好,别天天撩妹,别天天出去玩,去做点能让你变得更厉害的事情!prioritymanagementiskeyforyourfuturesuccess.
我每天最大的困惑是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不理解和分裂的各种现象。我觉得还是很多人不够有耐心,用同情去了解对方。存在太多信息差异和刻板印象。
我就希望让这个世界更加了解和体验中国的生活、文化和创新。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歪研会的下一步是大力发展海外频道“Ychina”的内容和影响力。让各国青年更加了解现代的中国,争取改变很多人对中国的偏见。同时也争取改变中国人对很多外国人的不理解和偏见。
入选福布斯榜单,很开心啊。还是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吧,因为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
我个人觉得,“30岁以下”更多是一种可能性的代表吧。年纪轻轻,同龄人大家其实都还在探索方向,能探索到一个真心想选择、并且愿意坚持的,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看到榜单上的其他人,会莫名觉得有点鼓励,还要继续好好努力的感觉。
如果算上大学期间的话,应该有四年了。在这四年里面,最重要的决定其实是“要不要继续”吧。现在回头看,有特别多的机会可以选择“不要继续”。无论是职业方向选择,要不要去读研,还是日常工作的抉择,比如要不要转型,开始专注卖东西什么的,我都谨慎地作出了坚持原来线路的决定。
也不是为了什么远大的理想,有时候,真的就是很简单的,潜意识里觉得,国内没有一家特别有趣、认真把镜头对准年轻人的机构媒体,总觉得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可以做的远远“不止如此”。
对于我来说,工作真的是生活的一部分(苦笑)。
因为我很喜欢我的工作,可以实现有趣的想法,又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很快乐。
而且我觉得,如果人不忙起来,生活就会失去一种长久的踏实和满足感,是会迷失的。所以可以理解,我偏向于生活就是为了工作吧。
希望你可以不要吃那么胖。其他都挺好的,因为我想起,以前在班上就经常做好玩的策划。中学六年,我做了五年的团支书,一直喜欢在班上策划好玩的活动。以前甚至连班级聚会、班上的聚餐,我都会努力做一张海报,认真写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