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5.23重庆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哪怕是到了80年代,虽然电报早已普及,但因为太贵的缘故,通过书信和远方亲友交流、沟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经常用到的手段。
如果寄平信,本县市区要四分钱,寄到外地,也要8分钱。
相对而言电报就贵的多了,建国后到改开前,电报的定价一直都是一个字3分半钱,1983年直接涨了一倍,变成了7分钱,发一封信才相当于电报的一个字的价位。
当然,发电报也有电报的好处,写信的话是邮递员骑着自行车送,电报的话则是骑着摩托车“突突突”的送到家门口,如果是急电,哪怕是大晚上都能给你送过去。
那时候,人们没有急事不会选择发电报,真要发电报,也总是习惯用极少的字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在万元户跟大熊猫一样稀有的年代也是一大笔钱了,更何况后面还有极高的通话资费。
1984年的一天,时任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局长李轶圣去瑞典出差时,发现一个老外拿着一个大黑盒子大喊大叫,下意识的以为他在发疯。
那老外很热情,让李轶圣试用了一下。看着大哥大上那大大的屏幕和数字按钮,李轶圣觉得这东西很新鲜,但也同样认为它不会大面积普及,只能用于应急通信。
“你在开玩笑吧,这么贵的东西怎么可能和固话相比呢?”
李轶圣只是在心里吐槽,表面上仍然带着笑容点头称是。
经过大家一番计算之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甚至,广东邮电管理局自己都没钱发展,搞这种东西还得贷款。也正因此,核算结果一出炉,顿时就遭到了大部分成员的反对:
“说是要借鸡生蛋,万一你养出的不是母鸡是公鸡,下不了蛋,不就砸手里了?”
经过三次可行性报告后,于1986年跟邮电部提交了申请。然后,他就被批评了:
“固话普及都没解决,搞这些名堂干什么”
不过,邮电部的领导们虽然不看好这一项目,但也没有明文禁止,经过开会后做出了“三不决定”:“不投资,不参与,不反对”。
虽然部里面网开一面,但投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既然部里面不支持,找省政府试试?”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李轶圣找到了省政府领导。
1987年,广东省模拟移动网第一期工程顺利完工。
这位客人叫做徐峰。
这一年徐峰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大学期间学的是无线电专业,毕业七年了,仍然走在创业的路上。
邮电管理局方面自己都没想消息传的这么快,他们甚至都没制定好价位,面对徐峰的要求,业务员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这“大哥大”应该卖多少钱,商议了半天之后,决定让徐峰压两万块钱支票,多退少补。
对于徐峰而言,这两万可不是个小数目,他本来打算买台丰田的农用车,价格也只有两万块。如果买大哥大的话,那就买不起车了。
徐峰只是稍一犹豫,就下定决心:
最终,这台大哥大的定位确认为了12000一台,另加6000块的入网费,以及150元的月租。
这100个号码为901000到901999。徐峰总觉得哪一个都很有意义,比如000就代表着第一,111、666、999也很好记。
考虑了半天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我就要901888好了,三个八,发发发。”
就这样,徐峰得到了人生中第一部,也是全中国第一部的手机/大哥大——灰色NEC模拟手机。
和现在的手机比起来,大哥大可以说是又大又重,说好听点有安全感,说难听点就是个大砖头。
而且,大哥大充满电也只能进行30分钟的通话。不管是打进来,还是打出去都要钱,每分钟通话要1块钱的资费。
看起来不多,如果换算成电报的话,能打整整14个字,写信也能寄出12封信了。
徐峰买了大哥大后,每个月资费都在七八百,最高的一次甚至达到了两万多块钱。
也正因此,当徐峰的身边人知道他没买车,买了这么个“砖头”后,纷纷表示不值。
不过,大哥大笨重也有笨重的好处。
有一次,徐峰出门时一个没注意,把大哥大给弄丢了。回去找了一番什么都没找到,急的直上火。
“我的大哥大怎么跑到邮电局去了?”
抱着满腔的疑惑,徐峰赶去了邮电局。然后得知了让他哭笑不得的真相。
原来,当时是一位热心老乡捡到的他的大哥大。老乡没见过这玩意,研究了半天得出结论:
“这肯定是外国特务用来破坏我国安定团结大好局面的罪恶工具!”
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他果断选择了将之上缴派出所,派出所民警也是第一次见这玩意,也没研究出这到底是用来干嘛的,上交给了上级。
几经辗转,这个大哥大被送回了邮电局,最终物归原主。
随着广州市民们逐渐了解了大哥大的用处,原先无人问津的大哥大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非常抢手,有时候,为了买手机请客的钱比买手机本身的钱都要高。
不管是买手机、维修手机、选号码都得请客吃饭,在邮电局没点“关系”还真弄不到这玩意,毕竟全国只有100个,先到先得。
在最离谱的时候,广州陵园西路的黑市上,一台带手机号码的大哥大,足足炒到了六万块。
眼睁睁的看着大家为了抢大哥大“各显神通”,徐峰十分的庆幸自己的“先见之明”。
在当时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汽车是桑塔纳。但拥有一辆桑塔纳却不一定比有一台笨重的大哥大更有面子。
毕竟,你要是开桑塔纳出门的话,别人可能以为开的是公家的车。但要是拿出一个大哥大来,一边到处走,一边大喊“喂喂喂?听得见吗?”那大家就会以为:这是一个有钱的“大老板”。
在当时那个年代,一些老板在谈生意的时候,总会装作毫不在意的将大哥大往谈判桌上一拍,立马就会收获对方的尊重,如果对面拍不出大哥大来,还能获得一定的心理优势。
进入90年代中期后,广州开始推行GSM。刚开始因为信号不好,GSM手机根本没人愿意用,毕竟模拟网已经很成熟了,还能全省漫游。而GSM手机,在通话时甚至连对面是男声、女声都分不清。
直到1997年,随着广东省邮电管理局移动局不断的优化GSM网络,用新手机的人才逐渐多了起来。
为了吸引更多用户,广东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比如全免手续费、入网费等。
但直到2001年,仍然有10余万的用户不肯用新手机,执着于大哥大。
原因很多,一来办大哥大花了不少钱;二来用了这么多年用出感情来了;三来,一些抢到“靓号”的用户对分配的新号码不满意。
陈峰的这台大哥大,就一直用到了模拟网络转为GSM网的最后一天,才换的新手机。他的那一台大哥大,则好好的珍藏在了家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