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投资理念、投资方法、投资风险、投资策略、投资心理学以及投资访谈五个部分,主要介绍前四个部分。
作者把选股的要素总结为估值、品质和时机,并且淡化时机的重要性,把选股的复杂问题转化为寻找便宜的好公司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行业特性,利用波特五力、杜邦分析、估值分析等简单工具,弄清这个行业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什么样的价格是“便宜”。在投资中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1、便宜才是硬道理。2、定价权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两个标准:一是做自己可以不断复制的事情,如麦当劳全球复制开店。二是做别人不能复制的事,如具备独占资源、品牌美誉度、专利、技术、寡头垄断地位、牌照准入限制等特征,最终体现为企业定价权。前者是成长的可复制性,决定销售增速;后者是门槛,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和趋势。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可持续),也不要没门槛的高增长(不可持续)。门槛是现有的,好把握;成长是将来的,难预测。3、胜而后求战,而不是战而后求胜。在百舸争流的行业里,增长再快也难找到投资标的,所以最好在胜负已分的行业里找赢家。4、人弃我取,逆向投资。有人说,投资就是不干人事,需要逆人性才能成功。对于A股这种情绪波动大,容易爆炒概念的情况,“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就是至理名言。
以上这些法则和工具都是很多成功投资人长期验证的、触及投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性的东西虽然看起来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却也是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并不会因为时空的不同而产生大的差异。
投资理念分为三个部分,①用实业的眼光做投资;②人弃我取,逆向投资的关键;③便宜就是硬道理。
以实业的眼光做投资
用自己的钱做实业投资要考虑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及公司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简言之,就是后起之秀要想颠覆既有的龙头老大的地位,就得看自己能够为客户提供哪些不可比拟的价值,以及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竞争优势在哪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互联网金融是否能够替代传统银行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生人”,优势在于能以极低成本服务无数客户,规模效应体现在“人多”,二八现象不明显,是典型的散户经济,得散户者得天下。银行业的本质是“钱生钱”,规模效应体现在“钱多”,80%的业务来自20%的客户,二八现象显著,得大户者得天下,而且那20%的大客户是需要线下的高端服务的,这就是网络银行至今在欧美日韩都没有很成功的案例的重要原因。互联网“人生人”主要靠两条:一是网络效应(例如淘宝,买家多卖家就多,卖家多买家更多;社交网站,美女多帅哥就多,帅哥多美女更多),二靠人多提升用户体验(用户越多搜索结果越精确;用户越多,对餐厅的点评越靠谱)。可惜的是,网络银行并不会因为用户多而形成网络效应或者提升用户体验,因此优势并不明显。
人弃我取,逆向投资的关键
在逆向投资这一章节,作者有几个特别经典的观点:①逆向投资是一种品格,不是可以简单学习得到的。②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逆向投资。③判断是否适合逆向投资的方法。④逆向投资并不是总是和市场做对。
作者认为,逆向投资是最简单也最不容易学习的投资方式,因为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品格——品格是无法学习的,只能通过实践慢慢磨炼出来。
一只下跌的股票是否值得逆向投资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点:首先,看估值是否够低、是否已经过度反映了可能的坏消息。其次,看遭遇的问题是否是短期问题、是否是可解决的问题。最后,看股价暴跌本身是否会导致公司的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即是否有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
逆向投资并非一味与市场作对,因为市场在大多数时候是对的。但有的时候市场也可以错得很离谱,此时就不必在意市场的主流观点了。在大多数时候,真理在大多数人手里;在少数时候,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如何区别这两种情况呢?一般来说,趋势的初期和末期,就是真理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
便宜是硬道理
选股票,优先选行业。什么样的行业是好行业?有门槛、有积累、有定价权的那种行业。有门槛就是不容易被替代,如准入牌照、品牌优势、技术专利、矿产资源等。有的行业短期增长快,如手机配件的厂商,但是这种短期增长不是靠自己的本事,有的是“傍大款”。但从趋势投资者角度,能够把握类似12年的手机电子发展趋势,也是能收获颇丰,但这种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这和一个年轻人在选择行业的时候,一定是找那种有积累的行业一个道理。比如投资就是有积累的行业,一个做过十年的投资人和只做过一年的就是不一样,因为他见过大风大浪,刚从学校出来的小伙子不管多聪明就是没有经验,所以说一定要在有积累的行业。
投资的方法包括三个部分:①投资的三要素和分析工具;②优选竞争格局;③辩证看待投资经验。
投资的三要素和分析工具
数月亮的优选格局
最好也最容易研究的竞争格局是“月明星稀”。稍差一些的竞争格局是“一超多强”,彼此之间虽然有竞争,但老大的优势还是很明显,例如工程机械、客车以及某些汽车零配件,行业老大的市场占有率远超老二、老三,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品牌认知度和服务网络优势令竞争对手难于追赶。再次一些的竞争格局则是“两分天下”和“三足鼎立”。空调是两分天下,所以过去六年空调龙头企业的股价涨了十几倍,同为家电制造但是竞争格局更为分散的电视企业则无法相提并论。最差的竞争格局就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高度竞争行业。这种充分竞争的行业一般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业,长期投资者不妨等待他们通过竞争分出胜负之后再投资。数月亮”的行业还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寡头垄断行业。寡头垄断也分两种:国家给的和市场给的。国家给的如公用事业,往往伴随价格管制,长期投资回报一般不会太高。
辩证看待投资经验
价值投资的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然而,具体到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一定要按照各国国情和各个行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变化。比如很多价值投资者爱用的自由现金流指标(巴菲特的“所有者盈余”的概念也与此接近),我在美国使用多年一直得心应手,但是后来在研究韩国、香港和A股等亚洲股票时就发现不太好用。因为在亚洲,制造业的企业多,很多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在快速扩张时往往进行大幅资本投入,自由现金流很差,但是其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和渠道优势却在扩张中得以快速建立,成长为行业龙头,此时,如果拘泥于自由现金流,反而会错失许多大牛股。美国的情形正相反,其制造业过去几十年都在萎缩,那些进行大幅资本开支的企业后来都血本无归,所以资本开支大、自由现金流差的公司股价表现通常不理想。所以说,原则是不变的,但具体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却必须因为国别、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只是一个小案例。投资经验就像旧衣服,于己合身的,于人往往并不合适。投资中的任何感悟和总结都有各种局限性,只有自己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满身伤痕之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之路。
投资风险也包括三部分:①价值陷阱与成长陷阱;②真假风险与安全边际;③价值投资的局限性。
价值陷阱与成长陷阱
价值投资最需要的是坚守,最害怕的是坚守了不该坚守的。关键是要避开价值陷阱。所谓价值陷阱,指的是那些再便宜也不该买的股票,因为其持续恶化的基本面会使股票越跌越贵而不是越跌越便宜。有几类股票容易是价值陷阱。第一类是被技术进步淘汰的。例如数码相机发明之后,主业是胶卷的柯达的股价从14年前的90元一路跌到现在的3元多,就是标准的价值陷阱。第二类是赢家通吃行业里的小公司。第三类是分散的、重资产的夕阳行业。第四类是景气顶点的周期股。第五类是那些有会计欺诈的公司。这几类价值陷阱有个共性: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因此,目前的便宜只是表象,基本面进一步恶化后就不便宜了。
各类价值陷阱的共性是利润的不可持续性,各类成长陷阱的共性是成长的不可持续性。成长是个好东西,好东西人人想要,想要的人太多了,就把价格抬高了,而人性又总把未来想象得太美,预期太高,再好的东西被过度拔高后也容易失望,失望之后就变成陷阱了。
真假风险与安全边际
风险有两种,一种是感受到的风险,另一种是真实的风险。股票暴涨后,真实的风险上升,感受到的风险却在下降,在6000点股市最危险的时候大家感受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股票暴跌后,真实的风险下降,感受到的风险上升,在2000点股市相对低谷时人们感受到的却都是凄风苦雨。投资不可能不承担风险,成功的投资就是要承担那些已经暴露的、大家都感受到的、有相应风险折价但是真实危险性却很小的“假”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看,风险可以分为暴露的风险和隐藏的风险。我们要承担暴露的风险,因为人们已经对其避之唯恐不及,危险性已经反映在价格里了,承担这样的风险会有相应的高回报。此外,我们还要避开隐藏的风险,因为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承担这样的风险没有相应回报。
再换个角度,风险还可分为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在底部斩仓呢?这是因为市场底部往往也是市场波动最剧烈的时候,大多数投资者承担股价波动风险的能力是很弱的,并且常常在市场底部把波动性风险混同为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很多人买股票受情绪性影响,涨了,爽了,就满仓;跌了,痛了,就清仓。低买高卖就是这么来的。
有安全边际的公司有以下几个特点。1、东方不亮西方亮,给点阳光就灿烂。2、估值低到足以反应大多数可能的坏情况。3、有备用系统来限制下跌空间。在低估值和基本面的双重保险中寻找安全边际。4、价值易估,不具反身性,可越跌越买。例如可口可乐股价跳水不影响它卖饮料,无反身性,所以可以越跌越买。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
很多人认为价值投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投资方法,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地坚守。事实上,价值投资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清楚地认识到价值投资的局限性是成功投资的必经之道。价值投资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所买的公司的内在价值应该是相对容易确定的。
投资策略部分包括作者总结的四种周期、三种杠杆的把握、对未来投资的预判。
四种周期、三种杠杆,行业轮动时机的把握
作者在2009年3月总结出四种周期、三个杠杆。
四种周期分别是政策周期、市场周期(估值周期)、经济周期、盈利周期。
熊末牛初,股市见底时这四种周期见底的先后次序是:①政策周期领先于市场周期。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放松后,市场往往在资金面和政策面的推动下进行重新估值。②市场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美国历史上几乎每次经济衰退,股市都先于经济走出谷底(2001年的衰退除外)。③经济周期领先于盈利周期,换句话说,宏观基本面领先于微观基本面。过去70年中,美国的经济衰退从未长于16个月,但是盈利下降经常持续2~3年甚至更长。④熊末牛初,判断市场走势,资金面和政策面是领先指标,基本面是滞后指标。熊市见底时,微观基本面往往很不理想,不能以此作为低仓的依据。如果一定要等到基本面改善才加仓,往往已经晚了。
三种杠杆:财务杠杆:对利率的弹性;运营杠杆:对经济的弹性;估值杠杆:对剩余流动性的弹性。
第一阶段,熊市见底时,经济仍然低迷,但是货币政策宽松,利率不断降低,常常是财务杠杆高的企业先见底。此时,某些高负债的竞争对手已经或者正在出局(破产或者被收购),剩余的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定价权都得到提高。(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看,top20的企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高负债的小企业很可能在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下,走向资金链破裂。)
第二阶段,经济开始复苏,利率稳定于低位,此时的板块轮动常常是运营杠杆高的行业领涨,因为这类企业只需销售收入的小幅反弹就能带来利润的大幅提升,基本面的改善比较显著。
第三阶段,经济繁荣,利润快速增长,但是股票价格涨幅更大,估值扩张替代基本面改善成为推动股价的主动力,此时估值杠杆高,有想象空间的股票往往能够领涨。
牛市和熊市是四个周期和三个杠杆的博弈与互动。有周期性就表明有可预测性。只有认识了四种周期的先后顺序和相互间的作用,才能在牛熊交替中作出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判断。有杠杆,股价的波动幅度就常常会出人意料的剧烈。投资者往往因忽视了杠杆力量,低估了股价的波动幅度。往往牛市初期会认为股价的上涨超出了基本面的支持,但是只有认识了杠杆的力量,才能认识到股价的波动和基本面的波动是不成正比的。
几年后回头看,四种周期所对应的政策底(2008年8月)、市场底(2008年11月)、经济底(2009年3月)和盈利底(2009年6月)在上一轮的熊牛替换中得到了市场的依次验证。
必须指出,运营杠杆高的行业里许多是低盈利、高波动、没有定价权的烂行业。实际上,利润率低的行业的运营杠杆正是最高的,1%的净利润率回升到3%,就是3倍的利润增长,这种周期性的利润复苏往往是股价上涨的短期驱动力。这种烂行业只能做波段,买对还得卖对,刀口舔血的活儿,只适合在经济有强复苏、股市有大行情的背景下进行。相比之下,金融地产仍是性价比最高的周期股。目前,金融地产在估值和品质方面明显占优,强周期行业在时机方面也许占优(如果你相信强复苏和大牛市的话),也许不占优(如果你认为是弱复苏和中级反弹的话)。权衡再三,金融地产的胜算似乎更高些,特别是市场化管理的股份制银行和不怕调控的龙头地产股,其中,一些“地产+X”的公司可能更具估值修复和盈利改善的空间。如果是弱复苏,低估值、高定价权的金融地产明显更有安全边际;如果是像2009年那样的强复苏,其实当年金融地产的涨幅也不弱于其他强周期股。
未来10年:投资路在何方
最好的买入时机是卖家不得不在短期内快速清仓的时候。当许多卖家因为风控止损、产品清盘、客户赎回、基金经理撤换等原因而不顾价格地急抛时,往往能砸出股价的阶段性低点。市场悲观情绪弥漫或者乐观情绪泛滥时,若要保持独立性,最好是不和别人讨论,不看盘,不读当期卖方报告,关起门来读本老书、翻些旧报告,心里重温一下那句老话:人类的智慧如果压缩成一句话,就是“这很快将会过去”。这样做有点阿Q,有点鸵鸟,但不会人云亦云。
过去10年,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后,出口这条路走不通了,在今后10年,贸易顺差不可能提高太多。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还没有进一步完善、中产阶段还没有形成之前,希望消费能贡献3%-4%以上的GDP增长不太现实。而剩下的抓手就是投资。投资中40%是工业投资。但是工业投资在今后5-10年再指望它快速增长也不太现实。成本上升、再加上环保因素,今后几年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必将大幅加大,工业产能扩张速度也会大幅放缓。剔除出口、消费和工业投资,就只剩下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关键就看能不能在今后5~10年执行好城镇化的战略,实现投资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促进城镇人口增长、人均资本增加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供给层面的这三个改善才是真正应对成本上升的最佳路径,依靠收紧货币政策、地产调控等实际上进一步增加成本、加重滞胀倾向的政策反而无益。
作者对投资心理的弱点和心理误区总结非常详细,可以推断作者对人性层面也有过深入的思考。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一个思考题,既然投资者易存在种种的心理误区,那么如何去克服呢?
人性的弱点:投资者常见的心理误区
1、家花不如野花香。
作者通过研究世界各国股市的历史后发现,几乎每个国家(包括A股)低估值的价值股的长期投资回报率都显著优于高估值的成长股。原因很简单:投资者对未来的成长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而对于现有的价值却视而不见。不珍惜已拥有的,而对未到手的抱有过于美好的想象,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人性。
2、过度自信。
3、仓位思维。
一旦买成了重仓股,对利好消息就照单全收,对利空消息就不以为然,心理学上叫确认偏误,民间说法叫屁股决定脑袋。正确的决策流程是先有论据,再有结论;但多数人是先有结论,再找论据,这样一来对反面的证据自然就视而不见。有了仓位,思维就不客观,故称仓位思维。
4、锚固偏见。
常有人说,这股票涨这么多了,还不抛?或者,已经跌一半了,还不买?这就是锚固偏见的表现,其潜意识是把原有股价当成合理、有参照性的锚点。其实,一个股票便宜与否,看估值比看近期涨跌更可靠:基本面大幅超预期时会越涨越便宜,反之会越跌越贵。锚固偏见是奢侈品的常用营销手段。先设计一批2万美元的包包让模特们背着走来走去,让你感觉这个品牌的包就值2万美元一个。这样一来,当你在店里看到1000美元的同一品牌包时,就不觉得贵了。其实2万美元的包也卖不了几个,利润主要来自卖1000美元的包。
5、短期趋势长期化。
把过去的增长过度外推到未来,把不可持续当做可持续,是成长股陷阱和周期股陷阱的共性。
6、亏损厌恶症。
7、标题党。
8、榔头症。
美国消费股多,适合价值投资;加拿大资源股多,适合趋势投资。互联网赢家通吃,买龙头;休闲服装百花齐放,买成长。差异化产品,买品牌;同质化产品,买成本低的。不同国家、不同行业,适用方法应不同,但人们常生搬硬套同种模式。在一个榔头看来,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钉子。
9、选择性记忆。
俾斯麦说,每个笨蛋都会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会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可惜股市中能从自己的教训里吸取经验的人也不多见(笨蛋也不好当啊)。你记得你去年亏损最大的是哪5只股票吗?你吸取了什么教训呢?没关系,我也不记得我的了——这就是选择性记忆。
10、差点就赢。
赌场的研究者早就发现,那些经常出“差点就赢”图案的老虎机比随机设置的老虎机更易让人上瘾,更能让赌场赚大钱。细细地回想一下,那些垃圾股、庄股以及你只想做个波段赚点快钱就跑的股票,是不是也经常让你有“差点就赢”的经历?
11、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原是由生物学家在研究动物时发现的。现实生活中,基金经理抱团取暖,散户跟风炒作,非典时抢醋,地震后抢盐,羊群效应无处不在。不管是集体看空还是集体看多,最一致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只有卓尔不群的人才能在高处有如临深渊的谨慎,在低谷有仰望星空的勇气。
12、心理账户。
潜意识中把买入成本当做买卖决策的依据之一。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喜欢在脑袋中把钱分为不同部分(例如买房的钱和买菜的钱)。投资者最常见的心理账户是把钱分为本钱和赚来的钱,并且对这两部分的钱体现为不同的风险偏好。这样在无形中就把买入成本作为决策依据之一。
后视镜视角
还有比年复一年犯同样的错误更糟糕吗?2008年让大家认识到本金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然后2009年股指翻倍。2009年让大家认识到牛市谁也跑不赢沪深300,然后2010年小股票结构性行情。2010年让大家认识到消费新兴和小股票才是硬道理,然后2011年蓝筹股大幅跑赢小股票。投资人总是不断地总结,只可惜是从“后视镜”中总结。股市里,即使那些想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的投资者,也常常以偏概全地吸取不当的经验。1997年,香港人根据过去经验认为房价只涨不跌,之后6年房价跌了2/3。2007年,美国人根据过去经验认为房价只涨不跌,之后4年房价跌去1/3。谁也无法预测未来,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仅凭过去10年的房价飚涨就断言房地产是更好的资产类别,这是“后视镜”效应下的一厢情愿。
傻瓜定价说
拍卖时,同一件古董有人估50万,有人估500万,价格最终是由头脑最发热的人决定的。同理,股市处于底部时,流动性萎缩,任何抛盘都能打压股价,因此,股价能跌多深往往是由最恐慌的人决定的。换言之,市场的极端价格常常是由最大的傻瓜决定的,所以股价总是上涨时超涨,下跌时超跌。理解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淡然处之并加以利用,这是逆向投资的第一步。对市场敬畏但不屈服,逆市场而动但懂得自我保护。抄底时注意安全边际(不用杠杆也是其中之一),避开价值陷阱,远离反身性(会恶性循环、不能越跌越买),精挑细选低估值、高品质(特别是高端品牌或寡头垄断)的股票,然后分期分批加仓,确保判断错误时也不至于粉身碎骨。
这次不同了
人们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们从来不吸取任何教训,为什么人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市场高峰附近入市,在市场低估附近离市呢?原因很简单:当市场估值到高点时,总有些“这次不同了”之类的观点来说明这次的高估值是合理的(例如新经济,“港股直通车”);估值到地点时,又会有另一些观点来说明“这次不同了”(例如金融海啸,网络泡沫破灭)。当人们为“黄金十年”找论据时,市场离见顶就不远了;当人们为长期的悲观找理由时,市场已经在底部区域了。投资者的悲哀,永远是轻易地放弃和错误地坚持。作者的第一任老板、公司首席投资官是个热衷于研究市场历史的铁杆价值投资者。1999年科技股泡沫顶峰时,大家都在说“这次不同了”,他却坚定地说“这也会过去”。他经常鼓励我们看旧书、旧报告、旧杂志。历史读多了,对许多事情就见怪不怪了。
树动风动心动
股价波动的原因,是树在动(基本面),风在动(政策面),还是心在动(情绪面)?短期来说,股价波动是人心与人心博弈的结果,是心在动,难以预测。中期来说,股价更多是由政策面决定:吹的是政策宽松的暖风,股价就上涨;刮的是政策紧缩的寒风,股价就下跌。所以说,中期是风在动。长期来说,股价是由基本面决定的。那些根基不稳的病树,难以避免在风中被连根拔起的命运;而那些有稳固根基的好树,不管人心冷暖,风向东西,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说,长期是树在动。“心在动”常对“风在动”推波助澜,把五级风放大为十级,此时人们已不关心“树动”与否,反正玩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其实,研究“心动”的人赚的是彼此的钱,玩的是一赢一输的零和游戏;研究树动的人赚的是树木成长的钱,玩的小树长成大树的正和游戏。
没有人的投资是可以敲锣打鼓、轻松轻松的。如果赚的时候不明不白,最后亏回去也是大概率的事。而投资理财是一辈子的事,为了让投资更靠谱,那么学一种靠谱的能力做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目前来看,价值投资可能是适合更多人的投资方式,尽管价值投资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大家都知道,股票投资是一个门槛很低但是难度很大的复杂事。那么,如何让投资这个复杂的事情变简单呢?其实,就是要化繁为简,抓住投资最本质的东西。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无论是康波周期的预测,还是现在正式开打的毛衣展,抑或是主动的去杠杆,让今年的行情变成跌宕起伏,而拉长历史长河来看,这些外部的冲击终究是激起浪花的几块大石头罢了,最终股市还是会回归企业本身的价值发展路线。继续学习,抓住能把握的,或许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