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安南,1963年出生,集美后溪人。1980年进入原集美轻工学校制糖工艺专业就读,毕业后在当时的厦门食品厂工作。1996年开始自主创业,先后成立阀门外贸公司、厦门佳大全阀门管件有限公司,接着创立福建菲达阀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几年的打拼,菲达成为一家集专业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大中型阀门制造企业,产值超亿元。
母校情怀
当年我的学习成绩优异,老师都认为我可以考上大学。但家境贫寒,我只有一次选择机会,我选择了中专。踏入社会后,我逐渐感觉到了中专生和大学生的区别,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必须承受。我不后悔。人生有得必有失,在母校的求学经历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接受了“嘉庚精神”的熏陶,它成了我人生的导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感谢母校!
(文/荷洁图/汪安南提供)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所以,我们经常会处在需要抉择的时刻,纠结而痛苦。
在汪安南迄今为止五十余年的人生中,他有过几次重大抉择:有时无奈,有时痛苦,有时迷茫,有时果敢。但无论如何,他都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自己认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完!”
正是这一系列的抉择,也正是伴随着这些抉择的艰辛努力和巨大付出,汪安南不仅闯出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还铸造了一个响亮的民族品牌——菲达阀门。
今生无悔,今生璀璨!
汪安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在1980年,他17岁,高中即将毕业。所有老师都看好成绩优异的他,认为他考上大学没有什么问题。
汪安南何尝不想放手一搏!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在当年,读书是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带瓶咸菜吃一周”的辛酸,其实只是道出他生活的艰苦而已;他学习的刻苦更是出了名的,以至于老师不得不把他赶出教室,“勒令”他多休息。
他当然向往高等学府,但在填写志愿时,脑海里闪过的却是:贫穷的家境、渐老的父母、年幼的弟妹……他深知,机会只有一次,他不可能复读的;当年的大学录取率如此之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幸运不是那么容易降临的……
他心一横,决定稳打稳扎,报考中专学校。老师们得知他的决定,都深感吃惊和惋惜。汪安南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班主任走到他的桌旁,用力地敲击桌面,声音里透着极度的不甘:“你决定了吗?你真的决定了吗?”
汪安南曾多次说过:如果我当年考了大学,也就不会走上阀门这条路,不会经历这些事,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也许只能说,汪安南17岁的选择是痛苦而无奈的,但生活回报给了他一颗甜美的硕果,因为他的执着和付出。
第二次重大抉择,是自主创业。这一过程,有匆忙,有迷茫,但最终化成了坚定的行动。
从轻校毕业后,汪安南成为厦门食品厂的技术工。他在这里待了十三年。这是一段相对平静安逸的时光,但汪安南心里却始终是不安的,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家庭责任。
“父亲在1986年去世了,弟弟转眼到了成家的年龄。他在农村,要是太穷了,真的会娶不到老婆的。还有妹妹,都需要我的帮助啊。”
先是帮弟弟办一家小型食品厂,接着决定自主创业。1994年,他成为厂里第一个辞职的在职干部编制人员。
汪安南承认,当时辞职的确有些匆忙,并没有周全的计划。他到一家食品厂当厂长,没想到两年后工厂倒闭。这次,他真真正正地失业了。他说自己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对前景一片迷茫。
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鹰毕竟是属于长空的!1996年,汪安南打响了反击战,和几个朋友成立了阀门外贸公司;1998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厦门佳大全阀门管件有限公司;2003年,福建菲达阀门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从挂靠别人公司到拥有外贸经营权;从外贸起步到实业定音;从福建市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汪安南的人生战役一个比一个漂亮。2014年,菲达成为福建省首家登陆新三板的阀门企业。
可以说,汪安南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期。他是不是可以一劳永逸,不必再作抉择了呢?
不。就在2014年,汪安南作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重大抉择:从欧洲回到中国,打造阀门民族品牌。这一次,他的抉择非常果敢。
辛苦打拼十余年,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样的大好基业居然要放弃?旁人真的看不懂。
汪安南的目标很坚定:把菲达制造变成菲达创造!他说,做出口产品都是贴牌生产,我们没有自主品牌,价格也一直做不起来。如果我们转向国内市场,研发出新技术,有了自己的品牌,相信国外市场也会更上一层楼。
说到做到。汪安南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大力研发了各类阀门技术,目前已拥有18项国家专利。他坚信,传承出口欧洲的制造品质,全力开拓国内市场,不断研发新技术,一定能够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影响力的阀门民族品牌。
这是一次气贯长虹的华丽转身!
今日的汪安南说起创业初期的艰辛,态度是淡然的,描述是生动的,甚至还透着幽默,让旁人听了,有“笑中带泪”的感觉。
1996年外贸公司初创时,资金紧张,三大股东的资金加起来还不到10万元。为了节约开支,办公室就设在汪安南的家里,员工只有一名英文翻译。其余大大小小的事务,全部由汪安南一人承担。
“有时线路也难免有障碍。听着那断断续续的‘嘟—嘟—嘟’声,我的心跳也跟着不平稳起来,上上下下的。它‘嘟—嘟—嘟’,我‘嘭—嘭—嘭’。要知道,‘嘟’一声,钱就流走了,我心疼哪!”
比起守夜的辛苦,开发客户是更艰巨的任务;资讯极不发达的年代,这无异于大海捞针。汪安南有自己的途径。他搜集各种展会杂志,从中获取客户名单;还从别的英文杂志上抄下不少地址。只要和阀门有一点关系的企业,他都会寄信过去,表明合作意向。
隔山差五的,汪安南都会扛着一大箱信件到邮局投递。那时候航空件是按重量计费的,很贵。汪安南都要精确计算,把信件的重量控制在最低的收费档次内。
最初的一万多封信件投出去了,汪安南并不知道结果如何。他每天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如同“恋爱中的少年期盼心上姑娘的情书”。
终于,一个多月以后,回信渐渐地来了。捧着它们,汪安南难以诉说心中的激动;对他而言,贴切地说,这是“上帝的来信”。
公司渐渐有了业务,从小到大。1997年,公司和科威特石油公司签订了50万美元的购销合同,这是公司成立后接到的最大订单。但由于挂靠别的公司,大部分“甜头”都被别人拿走了。
汪安南深受触动,认识到“独立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有了后来的佳大全阀门管件有限公司,以及外贸进出口经营许可权的获得。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前期的积累,汪安南赚到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那是2001年,伊拉克战争前夕,汪安南独自前往伊拉克谈生意。在世人眼里,那时的伊拉克相当于“火药桶”,家人也很担心,但是汪安南不想放弃来之不易的机会,还是出发了。朋友们都佩服他的胆识过人。
这趟旅程一开始就不顺利。线路本身就曲折:先乘机到新加坡,再转飞安曼,然后坐车600多公里到达巴格达。一路辗转,一路风尘,疲惫得很。结果,他的行李,可能是因为标签问题,没有随机转运,落在新加坡了。汪安南就这样两手空空到了伊拉克。
天气炎热,衣服不换不行。他只好在当地买了几件衣服。那些衣服质量很差,汪安南感觉“像纸做的一样”,穿在身上极不舒服,也只好忍着。幸好有件西装外套没有放在行李中,有些场合还能穿。在伊拉克27天,这件西装外套都没有换洗过。
由于和国内联系的需要,他要去邮局发电报。结果,邮局经常停电。邮局保安慢条斯理地修着,半天也弄不好,他只好又多跑几趟。
功夫不负有心人。27天的煎熬终于有了回报:他谈成了三笔订单,总额100多万美元。可以说,这笔较庞大的资金,是菲达阀门有限公司得以成立的催化剂。
商海沉浮,变幻莫测。汪安南多次谦逊地说,自己是搞技术的,是“不会做生意的生意人”。
的确,忠厚朴实的汪安南,在从商的道路上,是吃过亏的,缴过“学费”的。
曾经有个国外代理商找上门来,说有一笔大买卖要谈。对方的工作做得很到位,的确有一份来自叙利亚的合同。代理商说,合同金额很大,要先收取保证金。就这样,先后两次,代理商骗走了十几万元后,“人间蒸发”了。
还有一次比较危急的情况,幸好最后化险为夷。当时汪安南的公司还没有外贸经营权,挂靠在一家大公司上。没想到这家大公司出了点问题,汪安南的货款被扣住了,转不出来。120万元哪,扣了几个月。汪安南四处奔波,最终总算拿到了钱。“你想想,公司刚起步,这么一大笔钱要是没了,可怎么办啊。”
不过,这件事算是因祸得福。在解决的过程中,汪安南无意中发现,有个合伙人当初去注册公司时,在章程上做了手脚,股东只有他自己一个!也就是说,汪安南和另外一个人“白干”了。
汪安南有点伤心:“我们那么信任他,什么都由他去做。我也不太懂得程序。没想到他却来这么一手。幸好发现了。”
尽管有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或者说正因为自己“身受其害”,汪安南更加理解诚信的意义。他总结的生意经是:与合作伙伴交心,胜过使用商业手段。
每年春节前,他一定会将尾款结算给供应商,将该发的工资和奖金发给员工,从不拖欠。这正应了闽南的风俗:欠钱不过年。一连好几年,他账户的余额都为零。甚至,供应商的产品出了问题,他还愿意拿出自己的钱帮助对方解决。在阀门业发达的温州地区,合作商们对汪安南的评价很高,有人说他“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让人感动。”
诚信做人的汪安南同时拥有一颗善心。每年,他用于助学的资金超过10万元。他做慈善有个特点:走到哪里捐到哪里。老家的小学要重建,他捐钱;工厂建到长泰后,他在当地设立“海西春雨行动”奖学金;他到厦门大学总裁班进修,就每年捐助一名贫困生,还为厦大物理机电学员设立助学金。“为高校培养人才做点贡献吧。”汪安南淡淡地说。
“和我的校主陈嘉庚先生相比,我做的这点事太渺小了!”汪安南的语气中透着惭愧。他说,自己所读的中学、中专,还有总裁班,所有对他人生有帮助的学校,都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嘉庚精神”是他一辈子的精神食粮,一辈子的行动导航!
一个怀有远大理想同时又脚踏实地的人,一个拥有辉煌人生却又谦虚朴实的人,一个受过伤害仍然真诚待人的人,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他会带领自己的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会续写更为灿烂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