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数种一夜暴富的可能中,最实惠的要数买彩票——改变命运,只需2元钱。于是从31年前起,很多人走进彩票店,只为走上人生巅峰。
希望好运能落到自己头上
第一个带头募捐的,是时任石家庄市副市长的孙永生。他回忆,政府部门下发了通知,要求领导干部要起示范作用,“当时还给市里各部门分了任务,每个部门都要买一定数量的彩票”。
于是,许多河北市民怀着碰碰运气的心理购买了彩票,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从此,彩票开始在全国生根发芽,陆续开卖。不过,虽然首次开奖仪式轰轰烈烈,但由于多数人对彩票不了解,初期销量并不理想。
销售人员只能向路人挨个儿解释什么是“有奖募捐”。听说交2元钱就可以中大奖,路人的眼睛还是充满疑惑。
真正打开市场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即开型彩票——掏2元钱摸一张奖票,现场刮开兑奖,丰厚大奖就摆在旁边,看得见摸得着,这种销售模式也被叫作“大奖组”。
此举一出,就激起了中国人沉寂多年的发财梦。在城市的广场和农村的集市,电视机、洗衣机、自行车、小轿车吸引了很多人。彼时,万元户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百货大楼里都没有这么多宝贝。人们排队掏钱,盼望好运能落到自己头上。
一旦有人中奖了,工作人员就把中奖者请上台,戴上红花,敲锣打鼓送回家,如同大型婚礼现场。没中奖的人,则簇拥在台下,希望能和大奖得主握手“沾沾喜气”,然后更加疯狂地购买,希望下一个“2元钱把小轿车开回家”的人是自己。
之后,体育彩票开始发行,“社会福利有奖募捐”也改名为“中国福利彩票”,电脑彩票、刮刮乐、双色球等新玩法也不断翻新。
令人目不暇接的爆款产品和越来越高的奖金,让许多人心甘情愿地掏出自己的生活费。无论城乡,不分南北,人们就这样你2元,我2元,在上世纪末把彩票年销量送上百亿元大关。
你以为谁都有那种福气吗
进入千禧年,人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彩民也达到了2亿人。2013年彩票销售额高达3000亿元,均摊的话,相当于全国每人每年花200多元钱买彩票。
不过,彩票业也为自己的野蛮生长付出了代价。最有名的彩票案件发生在2004年。西安即开型彩票销售现场,小刘中了12万元另加一辆宝马车的头奖。但在兑奖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发现小刘的彩票是假彩票。最终调查表明,是体彩工作人员受贿,准备了这张假彩票,结果上台领奖的托儿拿错信封,才让假彩票误入小刘的手里。
假彩票事件之后,即开型彩票在全国范围内被叫停,“大奖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不过,彩票业乱象没能阻止普通人对撞大运的追求。彩票业资深老板张大姐发现,来店里买彩票的有公务员、医生、教师,但来得最多的是打工者。越是低收入群体,往往买的彩票越多。
尽管如此,阶层跃升的梦想还是引诱着人们前赴后继购买彩票。如一位彩民所说:“我可以活得失败,但是你不能阻止我想得美啊!”
如今,广场上人声鼎沸的抽奖画面已难重现,“佛系彩民”开始倡导“不求一夜暴富,只求稳稳吃肉”。也许,乐观精神还是要有的。不过等梦醒的时候,只能再次感慨——继续工作吧!①3
(据《国家人文历史》)
令人啼笑皆非的“各种讲究”
彩票梦的野蛮生长,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如何吸引人们来买彩票,成为无数彩票销售人员的必修课。
除此之外,花式宣传也争相出现,为渴望新鲜刺激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商业社会的初体验。面对疯狂宣传,彩民觉得自己和一夜暴富“只剩一张彩票的距离”。
彩票店达到了“三步一哨,五步一岗”的地步。老板不遗余力地展示着中奖信息,并在店门口贴上“失败千万次,成功在一回”的标语,赤裸裸地诱惑着更多人加入。
随后,一些玄之又玄的路子在民间流传开来。有人总结,中奖首先是从一些吉兆开始,常见的比如右手发痒,或者家门口有喜鹊叫个不停。还有一些不常见的,与梦有关:梦见自己钓起一条重30多斤的鱼;梦见小品演员潘长江(奖)来家里做客;梦见刘德华(得发);梦见自己掉进了一个粪坑里,费半天劲儿都爬不出来……
买彩票也是各有讲究。有人想蹭菩萨的好运,就用香油钱买彩票;有人则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开奖当天去买彩票,声称这样中奖概率更高;还有人坚信自己就是“天选之子”,用生日、幸运数字、车牌号做投注数字……
但这样的尝试往往只剩徒劳,彩票史上从来不乏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
有一位江西小伙儿,左眼皮经常莫名跳动,于是在“左眼跳财”的信仰下,他花了8000多元买彩票。到头来,“左眼跳动”不仅没让他中奖,还发展成左侧面部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