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微课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54页。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也喜欢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特点,我制作了微课件,帮助学生有序地思维,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

教学目标:

1、微课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寻找题目中隐含的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

3、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难点: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

例:

1、学生讨论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联系?(2)找到所给信息中所隐含的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隐含的信息有什么联系?(3)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说一说每步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自学,把讨论的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对个别情况进行指导。

2、小组汇报,点拨思考方法。

师:你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面包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好了36个,每次能烤9个,问题是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师:你能从中间找到隐含的信息吗?也就是解决问题必须先求什么?生:隐含的信息是还剩下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师:通过已知信息,我们知道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知道这个有什么作用呢?

生:要求剩下的面包烤几次,就要先求出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把它们的关系都表示出来。(课件)

一共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师:谁能帮面包师傅解决这个问题?

生1:90-36=54(个)表示:还剩下54个面包

生2:54÷9=6(次)表示:54个面包每次烤9个,需要6次烤完。

3、学习列综合算式

同学们做的很好,为了书写方便,把这两道算式综合成一道算式吗?找三位同学来黑板书写。

引导学生明白:在写综合算式时,为了先计算90-36,要把它加上括号,再除以9。正确的算式是:(90-36)÷9板书:(90-36)÷9=54÷9=6(次)

学生把正确的算式重新整理到练习本上,并口答。

二、总结

1、收获:学生掌握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一共有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90-36=54(个)

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54÷9=6(次)

综合:(90-36)÷9=6(次)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设计思路与意图: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习方法上采用了:(1)运用迁移的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学生能积极活跃地投入到问题中,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自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1、学习得体、贴切地说好比喻句。

2、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结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3、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彩虹挂在雨后的天空。

同学们,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二、深入探究

1、是的,像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将这样的句子称为比喻句。

比喻,俗称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来进行说明或描写。

2、练习: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寻找共同点:月儿和小船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3、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词叫作比喻词。

4、练习:

(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船,比喻词是像。

(2)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这句话中的本体是xx,喻体是xx,比喻词是xx。

(3)判断下面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并说出理由。

a、妹妹急得像要哭了。

b、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分析: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比喻词是像,本体是妹妹,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分析: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不同类别的,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个类别的,都是人,不构成比喻句。

三、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的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微课名称:算法初步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算法初步

设计思路

系统的复习算法的基本知识结构,涵盖了算法初步的全部内容算法与程序框图;算法语句;算法案例。

教学过程

一、片头

内容: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算法初步的基本理论

二、正文讲解

第一部分内容:

算法与程序框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能够设计出某些具体的、简单的数学问题的算法,并用程序框图描述.

第二部分内容:

算法语句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是相对应的,因此在编写程序的时候要先设计好算法,画好程序框图,然后根据程序框图写出程序.

第三部分内容:

算法案例是算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求最大公约数、秦九韶算法和进位制来说明算法、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的操作方法。

三、结尾

我练我掌握,给出一道练习题,对本讲的内容进行简单应用,巩固提升,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自我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第四册第三单元(Allaboutme)的第4个新授课,Lesson16:Howdoyougotoschool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四年级下学期孩子们学习的重点逐渐过渡到各种基本句型。本单元前面三课分别学习了关于年龄、身高、住处的句子,本课教材以Howdoyougotoschool为切入点,重点学习关于出行方式的交流:询问别人、介绍自己的出行方式。

二、学生分析:

孩子们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字母:26个字母及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词汇的学习方法:单词音形意用的结合、音节、重音及不同词类(名、动、数、形、冠等)的用法特点,初步体会英语句子的语序与汉语的不同,但对于句子结构及变化还比较陌生。本课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Book3L16已学习过四种出行方式bybus,bycar,bybike,bytaxi和句子:HowdoyougotoschoolIgotoschoolby____另一种出行方式onfoot/walk,divesme及选择此种出行方式的原因表述学生相对陌生。但我校学生学习英语较早,一二年级有了两年的口语学习,还有近1/3有课外学习经历或正在进行,这些内容对于他们可能都不陌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youwalktoschoolHowdoyougotoschoolIgoto___by___/on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B.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he/shewalktoschoolHowdooeshe/shegotoschoolHe/shegoestoschoolby___/onfoot...

2、文化目标:

尝试了解不同地区人们选择不同出行方式:山区孩子、牧民(草原)、江南居民及西方国家等。

3、学习策略目标:

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引导尝试找出这些规律:A.和人称变化的关系;B.不同句式之间的关系等。

初步构建“单词——短语——句子”的建构学习模式。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寻找句子规律及了解不同人们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英语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Englishiiseasy!及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Englishisfun!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youwalktoschoolHowdoyougotoschoolIgoto___by___/on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2、教学难点: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he/shewalktoschoolHowdoeshe/shegotoschoolHe/shegoestoschoolby___/onfoot...

一、学情分析: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它贯穿于小学各个阶段,识字教学中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辨析,是各年级段识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同音字字形难解,组词易错,形近字又读不准音,组词更易错。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重点、难点呢?这一节微课,我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例,教给学生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教给他们识字的'方法,为提高识字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做一探索教学。

二、教学目标:

1、能区分本册中的同音字和形近字,并能正确地运用。

2、对易混淆的同音字和形近字重点联系,使学生掌握。

3、让学生学习几种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3、教学重难点

教给学生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各年段中学以致用,避免错别字的出现,为识字打好基础。

四、教学过程:

引入:(简介课题)

(1)、认识汉字

我们祖国的汉字十分神奇,几个简单的笔画就可以组成有灵气的汉字。(日、人、目、火)关于汉字的构造规律,古代人把汉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字四种汉字造字法。其中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而且有些字非常相像。这些被称为形近字。

(2)错字可怕

对比粗心和细心的同学在测验中的识字效果

(3)、如何辨析

那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有哪些方法呢?

针对一些同学容易混淆弄错。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它们概括为这几种方法。

1、同音字归类辨析法

2、分类记忆法

3、比较联系识字法

4、联想识字法

5、编儿歌或顺口溜法

怎样减少或消灭这常见的错别字呢?

1.要认真学好生字。

2.使用时要注意严格区分形近字。

3.书写时要认真。

4.端正学习态度,在读书看报时,对字要细心观察辨认。反复练习,讲究方法。

(四)、模拟试题

【举例】——四年级上册中的字词

吨()描()鸽()观()

钝()猫()鸡()现()

掘()琢()副()辐()端()

倔()啄()福()幅()瑞()

喘()线()浅()场()扬()

揣()钱()践()汤()杨()

陵()钩()官()脑()顿()

棱()钓()宫()恼()吨()

融()煲()杖()注()载()

隔()堡()仗()柱()栽()

堤()凌()唯()洪()伏()

提()陵()维()哄()仗()

峡()怀()抱()祖()编()

狭()坏()胞()租()篇()

燥()洽()幻()该()瞄()

躁()给()幼()核()描()

竿()桨()规()株()梢()

杆()浆()现()珠()稍()

蜡()浑()铺()茎()柄()

腊()挥()捕()颈()炳()

痕()豪()泽()掘()扒()

狠()毫()择()倔()叭()

偷()拆()代()历()躺()

愉()折()伐()厉()倘()

饮()侍()脾()蹲()洪()

吹()待()碑()遵()供()

领()性()搞()彩()梅()

邻()姓()稿()踩()霉()

【微课简介】

《圆的周长公式推导》一课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知识点,适用于对圆的各部分名称已有初步认识并将学习计算圆的周长公式的学生学习。在这个知识点学习中,学生应用互动软件《圆的工具》辅助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对比、分析、概括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个知识点。为了突破这个知识的重难点,应用学习互动软件《圆的工具》辅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用交互工具建构数学模型,应用对比、分析、概括等去解决问题,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能力发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是六年级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对于圆的各部分名称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要学生借助学习软件,在给出的任务和要求中自主探究完成实验活动,从而归纳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难点】

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探究法。

【学习环境与资源】

1、学生分组,每一组至少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

2、探究工具软件《圆的工具》

3、学生探究活动纸

【教学过程】

这一环节主要是进行实验探究,构建模型。

一、出示实验任务,提出实验要求。

1、把用来记录探究数据的学生活动纸分发给学生。

2、介绍实验软件:圆的工具

3、出示探究活动一的任务:

二、学生应用软件开展数学实验

1、同桌合作,轮流进行操作和记录;

【软件使用说明】

2、四人小组进一步协作整理数据,发现规律;

当学生在完成作业纸时,根据需要可引导学生。例如,当问“圆的直径和周长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会不会随着周长的变化而变化”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出圆周率是固定的一个数值,从而对圆周率有一定的认识,并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讨论并归纳:“根据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如何用半径算出圆的周长?”

这样的过程将探索圆周率的过程简单化,借助现代化技术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和理解。

三、建构数学模型

1、通过实验和交流,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能用直径或半径计算圆的周长。

2、学会按顺利整理数据的实验方法。

【教学总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瑞雪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先说说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三、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要点:

(1)第三自然段,应读出夜静、雪大。“一会儿就白了”,“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等句,应认真体会并读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仅要读出雪大,还要读出雪美、孩子乐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应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原因“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读出作者联想到此的喜悦的心情。

2、学生再练习读。

四、一场雪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满怀如此强烈的激情来赞美这场雪吗

随文阅读小资料:

《瑞雪图》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写于1962年。1960一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人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写下了这篇短文。的确,这第一场雪,是我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个喜人的信号,怎不让人高兴呢!

加上自己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课堂练习

1、在两首写大雪的诗中,任选一首背诵下来。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读一读”。又如学生朗读表现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浒墅关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学生马上回答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4)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破裂”,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皱缩”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6)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猪猪侠,猪猪侠今天再看故事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问题,“腔”这个字他不认识,你能帮帮他吗?

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是的,我们要来请教字典老师!用部首查字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开始之前,先来了解

那我们就开始吧!

二,部首查字典步骤

部首查字法分为以下几步:

1、确定字的部首。这个字是月部。四画。在部首目录中找到4画——月部。那么在检字表中对应的是71页。

2,接着,在检字表中翻到71页,月部。

3、再数清这个字除去部首外的笔画数,“空”的笔画数是8画,在8画下找到这个字以及页码。

4,第404页,最后按页码就能在字典里找到这个字了。

5,猪猪侠遇到的这个生字就是“腔”。

小朋友你会了吗?快去教一教猪猪侠吧。这样,他就能接着去看书了。

三,确定部首

其实,用部首查字法的关键是确定部首,部首找准了,查起字典来就没那么难了。

老师来考一考你们,这几个字跟刚才遇到的“腔”字是同一类型!他们都是合体字,除此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是的,他们都是形声字。

查字典时......

总结成一句话-形声字查偏旁。

猪猪侠在看书的时候又遇到难题了,这三个生字宝宝,他们的两个部分都可以作为偏旁?这可怎么办呢?不用着急!

老师告诉你们三条规则......会了吗?

在看书的时候,还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上下结构的生字。上面的'部分是由两个分开的部分构成。下面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怎么办呢?这时不是取上不取下,而是取下面。总结为一句话——上分下合取下面。

前面咱们讲的都是合体字。可是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独体字宝宝。

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独体字,直接查起笔,然后再数清剩余的笔画数。独体字查起笔。

另一类独体字,本身就是做偏旁的,那么做偏旁查自己。

四,总结

以上我们已经学习了按部首查字法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确定部首。所以老师编了一首部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掌握了这首小儿歌,按部首查字典就会变得很简单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请小朋友完成练习,下节课我们进行按部首查字典PK赛,看哪个小朋友查的又快又准!谢谢!

学习指导

学习了用部首查字典的方法,要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

配套学习资料

制作技术介绍

安装录屏软件,录制时主讲人声音需响亮清晰,录制结束要更改视频格式。

一、指导思想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强大的交流平台,为师生提供和展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更加精彩。根据我校电子白板配备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培训方案。通过此次培训,教师将了解和掌握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有意识地将白板所特有的交互能力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中,丰富教师的备课方式和备课内容,改变了传统多媒体教室环境的种种弊端,技术真正融合于课堂之中得以实现。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培训目标

1.对互动教学理念的认同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重在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大多数学科的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应用,把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支持教学的工具、助手和伙伴,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而互动教学理念的认同,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的基石。

2.提高教师基于互动技术的教学技能

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电子白板及互动教学综合应用平台的操作技能,引领教师探索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学和研究:如基于交互白板的教学中交互策略、基于交互白板的小组协作活动的开展、基于交互白板的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改进教学观念、探索信息技术支持条件下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3.促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的引导和支持,帮助教师按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课程整合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一线教师的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基于电子白板的信息技术操作、交互式互动教学综合应用平台备授课系统应用等专业技能。

三、培训对象

全体教师

培训地点: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

五、培训内容

1.为了确保培训过程顺利实施,制定了包含以下2个方面的培训内容:

(1)交互式电子白板基础功能培训

意在通过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特色理念及操作,让教师对电子白板应用有一个细致的认识,产生兴趣。在演示型培训的过程中,讲师会逐步渗透电子白板初级使用的基本功能,如产品硬件的使用、操作、保养的培训。

(2)交互式电子白板基础知识和教学应用技巧培训硬件基础知识

软件安装及设备调试,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定位方法,软件开启方法。版面快捷键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四种模式及使用方法。

2.原有教学资源应用——PPT、WORD、FLASH等,屏幕批注功能。

3.介绍功能面板,主工具箱的使用,资源库使用。

4.如何利软件的脱机使用进行备课。白板与学科巧结合案例,学科组进行。

六、培训方式

1、教务处全面负责,各分管领导协同落实。

2、主要形式

(1)指导教师开展讲座,讲述使用技巧。

(2)教师听取讲座,并做笔记。

(3)教师间充分讨论解决自己的疑惑。

(4)每位教师做一份课件,作为本次培训考试的'作业,作业要求打印上交。

七、培训要求:

1、提高电子白板运用的意识,真正使电子白板技术与学科整合。

我们就是要通过电子白板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电子白板运用能力,将电子白板运用与学科的教学有机的融到一起。

2、加强技能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电子白板也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关键。在此次的培训中,我们结合学校教学和教师实际,主要培养教师电子白板的基本运用及课件制作。

3、参培教师要遵守请假制度,有事履行请假手续。

4、按时出席,不迟到,不早退。

5、集中培训时,关闭手机,在老师授课过程中,教师之间不准互相说话,要求教师认真做好笔记。

6、进行计算机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按要求进行练习,不要做与培训无关的事。

八、保障措施

1、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实行三级管理:即行政、教务处、教研组共同管理与考核。建立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包括考勤、考核、奖惩等。各培训项目要管理到位,保证校本培训的学习研究有序而高效地开展,提高培训的整体质量。

九、培训奖励机制

十、培训组织

领导小组

1、组长:副组长:

2、组员: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M.Peose于20xx年提出。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并进一步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推广的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在维基百科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利于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呈现的实际教学内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在20xx年举行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官方文件中,将“微课”界定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微课的特征

从微课的发展与实践来看,微课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突出特征。

1.微课要“微”

2.微课还是“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但不是只包含课程讲解的视频,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学习资源环境。在微课的教学资源中,不但要包含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还应提供教学演示课件、讲义、教学案例素材,以及课后微练习和微练习的素材等教与学的资源。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学习者进行泛在学习,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同时还应该在实践中提供反馈渠道,使学习者可以将自己实际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疑惑和进一步的需求反馈给教师。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习,还可以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进。

3.微课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在线学习(OnlineLearning)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工具来学习或训练的方式。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是一种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等设备(通常不包括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进行远程学习的方式。移动学习相较于在线学习,更加着重于利用触控输入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而不是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的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微课的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能。

4.微课要系列化

三、微课在初中物理中应用的优势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四、声音的产生微课设计与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初中物理的第一张第二节的内容,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开端,培养兴趣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的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这次选用声音的产生这个知识点作为案例,设计一节微课,看看微课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提问——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物理学习过程,培养学科性思维,为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本次课程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的思路跟上老师的教学进程,然后重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接着总结我们这次探究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方法和思维。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巩固所学内容。

(三)微课教学设计

1.教学课件的设计

教学课件以PPT为载体,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综合型课件,力求简单明了,按照“提问——猜想——验证——结论”的思路分为四个板块,使得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清晰明了。

2.教学实验设计

这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怎样通过实验表现物体发出声音时产生了振动成为了实验的关键。因此实验设计通过容易产生形变的物体与发声的物体接触产生形变来表现发声物体的振动,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2.1音叉发声振动

在音叉没有发声的时候,拿它与水接触,水很平静;然后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再与水接触,可以看到平静的水向四面溅起。前后对比,说明音叉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2铜锣发声振动

用一根细线挂一个乒乓球,并把线拴在支架上,在乒乓球下面放一面铜锣,铜锣不发声时,接触(不要用力)乒乓球,乒乓球静止不动,然后敲击铜锣,铜锣发声的同时接触乒乓球,乒乓球动起来,说明铜锣发出声音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2.3鼓发声产生振动

在一面鼓上放一些绿豆,当鼓不发声时,绿豆在鼓面上静止不动,当敲击鼓是,鼓发出了声音,鼓面上的绿豆也随着乱跳起来,说明鼓在发声的时候,产生了振动。

1、初步了解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审美特征。

2、初步尝试为奇石命名。

3、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璧石的审美特征。

难点:对赏石文化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内容

一、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上安徽馆前的迎客松灵璧石。

提问:1、你认识它吗?

2、你知道天然形成的奇石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欣赏吗?

通过提问引入“奇石”概念。

二、探讨新知:

(1)初识赏石文化

奇石的概念:又称“观赏石”、“巧石”、“石玩”、“雅石”等,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展示图例)

(2)提问:你知道清朝乾隆皇帝曾经为哪种奇石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吗?

“发现之旅”——探寻灵璧石的成因、种类及其审美特征

(灵璧石的成因很复杂,这里只概括了主要原因;灵璧石的种类也很多,只能选择几个典型石种稍作讲解;灵璧石的审美特征更是牵涉到许多美学概念。本微课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赏石文化的门前,学生还需自己迈进门槛,做进一步探究,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3)奇石的命名

先举例说明命名的方法,再请学生尝试为奇石命名。

(4)小结:

灵璧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三、课后拓展:

赏石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爱石、藏石的故事,如“米芾拜石”、南唐后主李煜不爱江山爱美石的传说等等。

如今,赏石逐渐成为国际潮流。除了灵璧石,还有许多著名的石种,请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更多的`赏石知识。

思考:你对赏石文化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呢?

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探索大自然馈赠我们的奇美,请参考中国灵璧石网。

测试题:

1、奇石又称(ABCD),是指不事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头,大多形状奇特,色泽瑰丽,纹饰美观,质地坚韧,具有观赏、收藏价值。

A、观赏石B、巧石C、石玩D、雅石

2、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石是灵璧石、(AD)、昆石。

A、太湖石B、雨花石C、大化石D、英石

3、清朝乾隆皇帝曾经为(A)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石”。

A、灵璧石B、太湖石C、英石D、昆石

4、灵璧石种类很多,主要有(AC)、五彩灵璧、白灵璧等。

A、磬石B、吕梁石C、龙鳞石D、菊花石

5、灵璧石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形、(ABCD)等方面。

A、声B、色C、质D、纹。

进阶练习:

1、搜集1—2首描写、评价灵璧石的诗词。

2、搜集1—2个历史名人与灵璧石的小故事。

3、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其它观赏性奇石。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建构与创造文化的过程。其中,开放、互动、探究是课程观的关键。

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性教学设计。

3、注重协作学习。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二课前准备

教师提供部分有关《兰亭序》的背景资料给学生,并对学生提出任务和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查找有关资料,学生按照收集的资料以小组的形式编排一个和《兰亭序》有关的小舞台剧。

三学案内容及学习实施步骤教师引入

小组1:《兰亭序》的.诞生

师生共同总结:行书的产生,好的艺术作品往往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应当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如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让学生随着作品风格展开丰富的联想,跟随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书法家的人格魅力和书法风格的相互关系,把书法作品的鉴赏上升到对人品和精神的欣赏。教师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稍加提示即可。

小组2:唐太宗与兰亭序师生共同总结:《兰亭序》对后世的以及行书的与推广师生共同评价,并投票选出最佳剧本和表演。教师提出问题:《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请学生找出来并观察它们的写法有何不同?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进一步总结明确行书的用笔与章法特点等教师出示一些历代行书名家的代表作,并设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其风格特点,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并且在了解书法家艺术经历和艺术观点时通过故事和视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发言大胆可以看出给予他们的启发是深刻的。

教师总结拓展

课外实践活动:将《兰亭序》中相同的字剪出再帖到一起,然后欣赏与临摹。

四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会《兰亭序》的语言清新优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将是新课标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书法、篆刻通过塑造汉字的形象美,造成种种意境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汉字艺术。“书法·篆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新增设的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深入了解并研习中国传统汉字艺术的同时,逐步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它能使我们获得精神的愉悦;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情趣,养成耐心细致、精确严谨、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提高创造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柔美的花瓣,丝丝吐露的花蕊,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你眼前的这些牡丹花都是用皱纹纸手工制作成的',是不是可以称为妙手生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牡丹花。

一、材料与工具:

材料:黄色皱纹纸、红色皱纹纸、绿纸条、绿色亮光纸、细铁丝

工具:剪刀、尖嘴钳、固体胶、双面胶、叶片模板

二、制作过程:

1、做花蕊。取5×5厘米黄色皱纹纸一张,横纹方向折叠两次,用剪刀把两边三分之一处剪成细丝状。

2、做花朵取15×15厘米红色皱纹纸六张,纹路对齐,以1厘米宽度,像折纸扇那样一正一反折叠整齐。然后将两端剪成圆弧。把花蕊放在花瓣中间上面,用细铁丝的一端把花蕊与花瓣扎紧,然后把花瓣从里向外一层一层逐一翻起。边翻边整理,使花瓣曲折自然,错落有致。

3、做花萼剪一张5×5厘米正方形绿色亮光纸一张,对折两次,再三等分折,用铅笔画好轮廓线,剪去阴影部分(如图1-1),展开即成花萼,涂上胶水,花枝铁丝穿过花萼中心,并与花朵底部粘合。

4、做叶片先把亮光纸对折几次,然后用叶片模板剪出6对叶片,剪6根15厘米长的铁丝。因铁丝粘贴比较困难,可以先在一张叶片中间粘上双面胶,用双面胶把铁丝粘住,另一张涂上胶水,相对粘牢,做成一片叶子,同样方法做成6片叶子。然后取一片叶子,用绿纸条涂上胶水绕裹叶梗,然后可以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按逆时针方向转动铁丝,从上到下缠绕下来,在距叶片底部4厘米的位置,同时把另外两片叶子放进,继续缠绕下来,在末端涂上胶水,固定住,组成一组叶子。另外三片叶子也组成一组叶子。

(叶片模板)

5、组装叶子。从花萼处开始,用绿纸条涂上胶水绕裹花梗。按照上面叶片缠绕方法缠绕。在绕到6厘米处,先把一组叶片放入,继续绕裹,再绕至10厘米处把另一组叶子放入,继续绕完即可。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学习数字6-10的英语表达法。

2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学生已有的对数字的认知水平为one—five;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字six—ten.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数字1-10;能听懂Let'sdo里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能力目标:拓展学生对数字的应用,感受数字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通过一系列任务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数字6,7,8,9,10的认读;

(2)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大量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拓展学生对数字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否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4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任务探究法;讨论法;

5.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图片、单词卡片、实物

二、教学过程

Step1:猜一猜。Boysandgirls,let’sguesswhatyoucanmanybagsmanycatsmanygiftsmanycakesNine..Howmanymonkeys2:兴运大转盘。教师播放PPT,反复点击鼠标,指针停下,师生读数字单词。练习所学新单词。

Step3:计算下列算式,用英语说出数字单词。

(1)三根香蕉+四个香蕉=

(2)二个草莓+六个草莓=

(3)one+nine=

(4)two+six=

Step6读算式,说答案。+four=__________÷thre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ine+three=_____________5.________-one=six×four=_______________+one=_______÷two=__________

THE END
1.快乐8选号技巧分享:8选4玩法彩票技巧推荐唯彩看球分享快乐8选号技巧,查看专家精选胆码、走势图、开奖查询。 快乐8选4玩法的包号秘籍主要包括选择热号、关注连号、利用胆拖法、分散投注、合理倍投和保持冷静六个方面,通过这些策略可以增加中奖的机会和奖金水平。 快乐8选4玩法的包号秘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https://www.vipc.cn/article/675293f0d8dac30020155375
2.快乐8方案期号 倍数 本期投入 累积投入 本期中奖 状态 开奖号 开奖时间 操作 2024324 1 64.00 64.00 7.00 已中奖 02 06 08 16 20 22 26 28 31 3339 42 45 53 57 62 65 69 72 80 2024-12-03 快乐8奖金计算说明 玩法 中奖条件 奖金 玩法 中奖条件 奖金 选十 中10 最高500万 选七 中7 10000 中9 8000https://6.17500.cn/?lottery=bet&h=2&lotteryId=kl8&schemeId=9197892
3.快乐8大奖得主,分享选号心得,赶快学起来!快乐8大奖得主,分享选号心得,赶快学起来!2024-12-02 22:24:57 牛锅巴小钒 黑龙江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牛锅巴小钒 1.3万粉丝 分享我的十八线小城生活~ 02:18 为什么古人千杯不醉? 00:21 装16吨都追上来体磅单 02:11 https://www.163.com/v/video/VZHGMS0Q1.html
4.庄子隐(多年稳定技巧)数字三方法大全3D绝杀两码组合方法 上两期奖号按直选位置,百十个位分别对位相减,把所得的三个数相加取和尾;第二步,上两期奖号按直选位置,百十个位分别对位相加取尾,也得三个数;第三步,把“百十个位分别对位相减,把所得的三个数相加取和尾”,把这个和尾与“百十个位分别对位相加取尾,也得三个数”的“三个数”分别组合,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13/09/39905994_828442025.shtml
5.精读课教学(精选十篇)精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其着重培养学生的阅渎技巧,使学生通过对语言、词汇、语法,以及英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的学习,理解文章内容,巩固和扩展语言知识,拓展口语、翻译、写作和阅读能力。下面就高中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模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背景知识介绍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npk3nyt.html
6.记叙文800字高中14篇(全文)1.训练学生掌握记叙文构思技巧。记叙文常用构思技巧有巧设悬念、抑扬、亦张亦弛、铺垫蓄势等方法,巧设悬念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运用“抑扬”方法,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通过前后对比造成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杨朔的著名的散文《荔枝蜜》就是采用这种写作手法。写文章https://www.99xueshu.com/w/fileu9e9of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