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是天注定,半点不由人”这句话我45岁之后感触很深。
所谓“命运”无非是概率,生在非洲冈比亚和生在中国香港的两个人自然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后来努力可以适当改变。想有天翻地覆的变化,那就只能等运气。
冥冥中的定数,人年人体会更深。
中年人无论多努力,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换成人话就是赚钱越来越难,越来越慢。
你卖力工作薪水也上不去。按部就班好像也坏不到哪儿去。
这就是命上,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只要不犯大错,就掉不下来。当然想上也上不去。
认清属于自己的命与运,中年人才不会倒霉。
理解自己有所不能,对于得不到的东西学会坦然接受。不要超越界限,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这世上有些事就是不属于我们的。比如说我身高1.7米,今年46岁,很喜欢打篮球。突然决定从今天开始,每天练习10小时,明年参加NBA选秀。即便做到刻苦训练,结局也多半是轮椅而非赛场。有些东西不属于我们,得认清。
孔子70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不逾矩”难度很大。
在美国有个统计,绝大部分买彩票暴富的人结局都不好,他们会在几十年内把中奖得来的几百万或者千万败光。
其中原因多半是不习惯富裕生活,对财富缺乏正确理解,接着迅速进入了下滑的轨道,根本停不下来。
中国早期股市有类似的情况。第一批炒股一夜暴富的人,如果不能低调做人,结局也不会太好。
仅凭一时好运气不可能持续保有财富。
人到中年之后,由于赚钱的能力下降,采取更为保守的策略,让下滑的速度适当放慢才是正路。
为什么世上聪明的人很多,成事的却很少呢?
一来成功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二来全力以赴的人确实太少。
有个统计,韩国顶级围棋大师的智商甚至比最聪明的人低一些。
这些人很喜欢围棋的人并非人群中智商顶级人士,却愿意全力以赴。
走入社会我们会明白一件事:成事不是拼谁聪明,而是喜欢。
学习的关键就是总结回顾。
每天把所学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每周回顾,月末再次回顾,看看我们取得了怎样的进展成就,然后是季度总结,半年总结和年总结。
有朋友会说这不就是公司里老板让写的总结吗,感觉没啥用。
我个人的观点是即便在公司写的总结也是为我们的进步提供标尺,给老板看只是顺便。无论是工作总结还是学习总结,都是给我们自己看的。
认真总结我们才知道自己走出多远,还有多久到达目标,以及是否需要调整。
多年之后回头一望,说不定还能感受幸福。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专注?
答:关掉手机,让自己落入那些能够形成心流的事情。
对我个人而言,最近五年容易陷入心流状态多半在进行剪辑的时候。
剪辑音频或者视频时,根本不会分神,往往是再一抬头已经过去半天。
如果当下我们还能保持专注,那么在手机时代这就是优势。
人们的精神被各种软件和应用切成一片片的,而我们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效果自然不同。
只听过沉迷游戏,沉迷手机,很少有人说自己沉迷学习。
学习反人性,能不学就不学才是正常人。
如果把学习目标设定得比较有趣,随时反馈,同时能看到进步,说不定我们还真有机会沉迷学习。
成功的短路径也许并非效率而是沉迷。
为什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也有优势?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就是“多重潜能者”,有些地方优势明显。
首先,由于涉猎比较多,他们具备了组合多个领域的能力。其次,他们行动迅速,习惯快入快出模式。第三,他们适应能力强。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也能不断提升自己,据说很多难题都是这种多重潜能者解决的。
我很认同“因为喜欢,所以擅长”。
比如打,可能开始打得很差。如果真的喜欢,我就会不间断的练习,在实践中提高水平。
久而久之,由喜欢变成了擅长。
不只是打台球,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首先要找到真心喜欢的事。
为什么困难能提升效率?
人天生有一种迎接挑战的需求。有研究显示,大脑在面临困难时会分泌一种多巴胺,让我们乐此不疲地去解决问题和困难。
我们有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解决问题我们得在学习区,而不是在恐慌区。
这里的区别是学习区里我们不掌握的内容在20%左右,在恐慌区里,我们不掌握的是80%。
在学习区里解决难题时,我们才能越干越起劲,在恐慌区里则做不了事。
遇到某些困难时,要毫不犹豫地妥协。这里指的妥协是能拿多少拿多少,不必坚持到最后。
比如我计划一天背100个单词,背到夜里12点眼见无法实现目标。
接下来不是抱怨没完成目标,而是高兴于已经背熟了几十个单词,把这些作为今天的收获。
这就叫妥协,而非放弃。两者区别很大,放弃是不做了,很多人在困难面前选择了放弃,而在这里我建议各位适当妥协,不要空手而归。
不少人减肥失败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准备从150减到90,减不到就被认为是失败,他们所幸不干了。
遇到困难如何思考?
把“做不到”变成“怎样才能做到”是重点。
我本人是专科起点研究生,从专科直接考研。促成这种转变的是一件小事。
大概1999年,那会我已经毕业两年再也没翻过书。偶然的机会去看一个前同学,他也是专科,当时正准备考研。
我问:“专科考研好像不行吧?”
答:“没事儿。哪儿不行,咱们就补上。”
这个回答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忆犹新。
所以把“做不到”变成“怎样做才能做到”才是促进转变的基础。
承认困难,找到方法逐步解决就挺好,不必想着一步登天,那样步子太大。
我上学的时候经常是学完一个学期,拿着课本突然发现自己很多地方还是没懂。当年不知道怎么办,现在知道了。
一是继续学,带着问题前进,希望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能够解决本阶段没搞清的问题,二是把没搞清楚的地方标出来,从头再学一遍。
由于是第二次学习,肯定比初次学习掌握的知识多、起点高,也更容易解决难题。第二种方法其实就是复习,只是我之前用得不到位。
也许你我早已走出校园,不会再翻开课本。但学习之路没有尽头,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
为什么放弃一份工作会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离职时感觉多半复杂,有点儿失落又有点儿高兴。
认真想想放弃这份工作有可能就是干得憋屈,或者不再喜欢所做的事。如此一来,放弃带来的是更多满足感。
忍辱负重打工的人早晚身体或者心理出问题,赚多少钱都是为医院准备的,不值得。
为什么要组块化学习,而非碎片化学习?
虽然组块化学习和碎片化学习表面很像,实质却不同。
组块化学习是把要学的内容拆分不同的部分,小到可以写在卡片上。试过就会知道这并不容易,怎样拆分,各部分之间如何形成有效联系都需要思考。
组块的好处在于可以降低认知负荷,把整体切分不同部分之后,每次复习难度下降,其次,各个组块之间能默默生成联系。不同的组合解决难题效率更高。
碎片化学习如果缺乏背后的知识体系,多半就是零敲碎打。
组块化学习时,我们还可以重复训练构建小的知识模块,融入已有知识体系,从而在某个领域达到精通的水平。
每当我们学习全新事物,接触陌生的领域,相回到了初级阶段,成为一个新手,这是一种优势。
通过不断学习、成为初学者,我们能发现生活中很多美妙的事物。
与此相对,部分中老年人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他们关闭了成长的大门。
真诚有哪几种?
整体而言有两种。一种是傻白甜式的真诚,早晚被骗也可能走向反面。另一种真诚则是看尽了世间肮脏的东西,仍然能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对他人热情以待。
像罗曼·罗兰说的: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鸡汤哲学告诉你把梦想写下来他就能实现。
只把梦想写下来远远不够,还要去实践中克服各种困难。
把十年后想成达到的职位写在纸上,然后每天看看是坐不到那个位置上的。
把目标进行拆分,在现实中不断调整,也许有一天能实现它。
鸡汤也不会告诉我们,生活中失败才是常态,成功源于偶然。
现实中想做成大事,除了有能耐,还得看运气,得看命。鸡汤心理学只会告诉你,努力就能成功。
记住这世上努力的人很多,聪明的人也很多,成事的可没有几个。
有人觉得走神不就没法认真学习和工作了,其实未必。
真正高效的学习方式是一张一弛。保持专注之后,需要放松。而放松不多半就是走神。
大脑不会停止转动,走神时它会把之前我们学的东西跟现在学的东西联系起来,继而产生有机联系。
我们能意识到的部分只是大脑的一小部分,每个人都有很大提升余地。